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2|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师之友网》友情推介:吴文冰童书《惊蛰-苹果老师》出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5-21 15:22: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童书《惊蛰-苹果老师》出版
  
  
  后记
  
  有这样一个校园
   吴文冰
   这是我的第一本故事书,她与一个校园有关。
   有这样一个校园,我眼看着她从一个篱笆围起来的荒野小院,一点点被喂养,一点点长大。七年之间,她成长为一所有一个圆圆的池塘,一片竹园、一片腊梅林、一大片绿草坪,长满柚树、梨树、桃树,有着银杏树圈、彩绘墙教室的美丽校园。这里有金字塔、木桥、秋千、沙坑、草亭、木亭、树屋,孩子们在其间自由玩耍奔跑。这里的孩子不被考试评判,每个孩子都是最好的,老师呵护他们,以美的艺术化教育帮助他们最终能成为有幸福感的他们自己。
   这个校园并不属于某一个或某些人。她从诞生之日起就被来自世界各地的希望和爱喂养着。更有学校工作者们日复一日的辛勤工作,家长们的信任和支持,和来自遥远各国各界的资金支持和指导,使得她“日日新”。
   面对这个校园,我开始学会谦卑下来。虽然我还做得还很不好,但毕竟已经开始。
   这个校园叫:成都华德福学校。
   感恩。
  
   我的这第一本故事书是被一本杂志约稿逼迫出来的。
   作为一名阅读写作课教师,我非常有兴趣分享出这个“被逼迫”的故事。
   在我23岁的时候,我就已经决心要成为一名儿童文学作家了。我一直在写作,虽然并不算勤奋,前前后后也尝试构想出了七八个故事,每个故事都写出了详细的故事提纲,并且写出了故事的前面几章,最长的大约有三万字,但是没有一个故事写完整了,总是写着写着就觉得写不下去,放弃了。我为此沮丧万分,也羞于向人介绍我正在写作。唯一有一部我终于决定让她呈现在朋友们面前,因为我下定决心无论如何要把她写下去。这部叫着《水晶之城》的作品被我发布到了网站。不过很不幸,我依然没有能坚持把她写完。
   因为这时候我遇见了“华德福”。
   之前的思考和艺术追求逐渐被“华德福”三个字一点点颠覆,这并不是一个舒服的过程。之后很长一段时间我几乎写不出一个字。
   忽然有一天,《新教育 读写月报》的主编李玉龙先生向我约稿,说杂志希望能连载一部校园儿童小说,他觉得我能写。因为一年前他看过我的那部《水晶之城》的章节,觉得我的文笔还行。当然这并不是向我约稿的主要原因。
   更主要的原因是我和“华德福”有那么点关系。主编先生希望我能在这部小说中呈现出华德福教育的理念。当时其实我对华德福教育的整个体系只是一知半解。正因为这样无知,所以在朋友圈子里一聊到教育我言必称“斯坦纳”(华德福教育的创始人),也因此我被我家先生和朋友们讥为“言必称斯坦纳的人”。
   无论如何,我得益于“华德福”。我开始根据主编先生的需求构想我的故事。在茫茫一边虚无中我寻找那故事的蛛丝马迹,半年时间里建构了七八个故事大纲,又一个个把她们给否决了。无数次想放弃,说我还没有准备好,都被主编先生强有力地否决了。他就是坚持说我能写好。于是,我硬着头皮继续找。
   终于有一天,在筋疲力尽中似乎是灵光乍现,我清醒过来,我无法在一部短短的儿童故事里揽括整个华德福教育的核心理念,虽然舍不得落下任何一个侧面的具体理念,我也只能从最微小的教育细节着手。华德福教育中的庆典教育给我灵感,结合中国的24节气,我想到了一个两全齐美的办法:我可以以节气为线索,一个节气一个故事,用24部故事,不同的创作手法多姿多彩地来呈现我深爱的华德福教育的方方面面!仿佛洞开了一扇天窗,当时我激动得跳了起来。我的后半生似乎因此更加有了意义和阳光。
   24部!?
   连总是自信满满的主编先生也被吓着了。
   不管怎么说,之后我非常快速地写出了我的第一部儿童故事书,定名为《深蓝女孩 惊蛰》,在《新教育 读写月报》2009年全年连载。
   之后,我再接再励,很快写出了第二部《春分 琉璃花园里的小矮人》,第三部《清明 沿着一条河去旅行》。
   写完之后,我已经很不满意第一部,因为当时考虑了很多杂志的需求,结果我开始动手修改第一部。几乎是重新写了一遍,把第三人称改为了第一人称,删增了部分章节,正式定名为深蓝系列〈 惊蛰 苹果老师〉。
   这就是我怎样被“逼迫”着写出了我人生中的第一部故事书的。我在这个过程之中获得了一股前所没有的完成一件事情的意志力。
   我之前10年,一直在一些儿童杂志报刊做编辑,压力不大,逐渐养成一种随心所欲的任性,还美其名曰:我喜欢自由,讨厌被拘束。其结果是眼高手低,一事无成。可见,有时候,适当的压力和责任要求是来帮助我们成就我们的梦想的。
   2010年夏天,我成为了成都华德福学校4~7年级的阅读写作课老师。我鼓励孩子们写作长篇故事,不允许任何一个同学放弃,我以我的经验激励他们。他们中的有些同学一年下来果然完成了9万字或6万字,或3万字的长篇小说。每个同学都从这种不放弃的写作中获得了成长。
   我的学姐青春小说畅销书作家饶雪漫也曾经给我分享说,一开始她能在那么短的时间里写出那么多部作品完全是被杂志社出版社给逼出来的。
   我做编辑时候的恩师杨红樱老师的〈五三班坏小子〉也是杂志社的约稿一点点促成的。
   如今我也获此殊荣,得以被“逼迫”,终于写出我的第一本书。万分感谢主编李玉龙先生的“逼迫”。
   同时感谢我的先生,我们的经济并不宽余,他依然支持我做了四年的全职妈妈,使得我可以有心力来从容创作。感谢我的女儿小鹭,她让我重生,并给予我全新的生命能量。
   感谢我父亲对我童年的呵护,他从不要求我得高分,我数学很糟糕,也很自卑,但我的父亲鼓励我,如果实在不能升学,至少我可以成为一名作家。是父亲的支持和爱使得我从不曾放弃过梦想。
   感谢我的母亲和妹妹,一直帮助我分担照顾年幼的女儿,使得我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创作。当年那个发布〈水晶之城〉故事的网站是我妹妹亲手帮我做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这个网站间接地促成了后来杂志社的约稿。
   感谢我弟弟的工作最终促成这本书的出版。
   感谢来自德国的华德福学校毕业生,志愿者,美丽智慧的丝兰sevnja ,她为这本书绘画了封面。
   感谢我8岁的外甥范铭宇,他就读于成都华德福学校二年级,在这本书出版前一个月,他的舅舅发现他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已经可以通读〈窗边的小豆豆〉,并正在一本接一本读〈小淘气尼古拉〉,就让他通读了这本书的打印稿。他对我说,大姨,你的故事很好看,我认为写得特别好,和我看的其他书差不多。这对我来说是最好的鼓励和最高的奖赏。
   但愿阅读这本书的您能喜欢我的故事和我们的学校。谢谢。
2#
 楼主| 发表于 2012-5-21 15:34:23 | 只看该作者

原文地址:
作文评讲作者:河的第三条岸
“我宁愿和范跑跑一起犯错误,
也不愿跟新闻联播一起追求真理。”
——作文评讲
作文题:
“如果你把所有的错误都关在门外,真理也要被关在门外了。”——泰戈尔
“心灵是自己作主的地方,它能把地狱变成天堂,也能把天堂变成地狱。”——弥尔顿
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任选一句)的?请自选角度,联系实际,写一篇议论文,不少于800字,题目自拟。


“我宁愿和柏拉图一起犯错误,也不愿和这些人一起追求真理。”
——西塞罗(古罗马政治家)
“此心安处是吾乡”
——苏轼(宋文学家)
先说泰戈尔的那句话。
    1、解释其含义:所谓“把错误关在门外”,这是一个形象的说法,它的意思是说,不喜欢错误,不愿意看见错误,不要错误,害怕错误,不愿、不敢正视错误等等。这里又有两种情况,一是对已经犯下的错误不敢面对,不愿承认,不肯反思,而是拒绝、逃避、掩盖;二是因害怕可能会犯错误而畏首畏尾,裹足不前,不敢尝试,固步自封。无论哪种情况,都是与追求真理背道而驰的(“真理也被关在门外了”)。
    2、分析其原因:谁也不是生而知之,总是在不断尝试和大胆探索中发现真理,在这个过程中犯错是难免的。错误和真理是相对而言的,错误中包含真理的因素(成分);真理也要不断接受现实(实践)的检验,修正其中不合理的过时的东西。
    3、举例:科学史上这类在错误中发现真理,在所谓真理中发现错误的情况很多,无论是个别的发明发现(爱迪生之发明电灯,弗雷明之发现青霉素等),还是理论体系的突破和更新(从亚里斯多德到伽利略到牛顿到爱因斯坦),都是这样,事实上,人类的科学发展史就是一个从错误中寻求真理的过程。自然科学史这样,社会科学领域更是如此,没有终极真理,只有不断地纠错和匡正。
    以上是通常的写法,如果能这样写,已经很不错了,但我对这种写法却很不满意。这只是在解释和论证泰戈尔的话。事实上,这句话本身无须论证,重要的是这句话给我们什么启发。我认为议论文作为一种实用文体要解决现实问题,这就要联系实际,针对现实中存在的现象进行分析,帮助人们澄清认识,提高觉悟。基于这个想法,我觉得该文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在对真理和错误之辩证关系的认识上,我们常常犯简单的二分法的机械论错误,要么是错误,要么是真理,一好百好,一错百错,对人和事的评价不客观不公允;
(2)中国人害怕犯错误,不敢尝试,因为输不起。“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缺乏冒险精神和意识,奉行中庸之道。
(3)我们需要对错误有一个全新的认识,错误也是财富,这里有经验和教训,弥足珍贵。
(4)什么叫错误?谁来判断(断定)?判断的依据又是什么?为什么会犯错?犯了错误该怎么办?怎么对待自己的错误,又该如何对待别人的错误?这些问题需要重新思考和梳理。
(5)允许失败,允许犯错,包容错误,鼓励冒险,勇于实践,大胆探索。
(6)就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来说,对待孩子,对待学生,更是如此,如果不允许他们犯错,那实际上就是阻止他们成长。
(7)向错误学习,往往能学到更多的东西。
(8)错误本身的价值。莎士比亚说:“人生就像是一匹用善与恶两种纱线交错织成的布。要不是有过失的鞭挞,我们要得意忘形了;要不是有善行的庇护,我们又要完全绝望了。”托尔斯泰说:“人生的一切变化,一切魅力,一切美都是由光明和阴影构成的。”
(9)就个人的生命历程来说,我们很难设想一个从来没有犯过错误的人,如果真有这样的人,将是一个多么乏味的人啊。正确的答案只有一个,错误的答案丰富多彩。也许这个世界正因为有了错误,才更美丽;人生更是如此。
(10)我宁愿和范跑跑一起犯错误,也不愿跟它们一起永远伟大光荣正确。
2012年5月12日星期六
再说第二句话。
    弥尔顿的话里涉及到三个概念:心灵、地狱、天堂。这里需要辨析一下。
    与前面泰戈尔的话一样,这也是一个形象的说法。所谓“心灵是自己作主的地方”,也就是“自己的人生自己作主”的意思,“心灵”就是内心,就是思想、情感、态度,就是理想、观念、信仰,就是心态、情绪、想法,或者用术语来说,就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顺便说一句,以上这些词汇在西方字母文字里,是用不同的单词表现的,但在汉语里可以统统称之为“心”或“心灵”,而“心”或“心灵”还不止以上那些意思呢。这是汉语表意的模糊性和含混性。这是一种文学性和想象性的语言,但缺乏逻辑性和严密性,很容易产生歧义,在辩论时很容易各说各话。在写议论文时,包括在审题、立意和行文的过程中,写作者要清楚自己所用词语的内涵和外延,并尽量保持它们的一致性和同一性。概念是判断和推理的基础,概念不清还有什么逻辑性可言?但汉语的这样一个特点确实让学生在写议论文时歧义丛生,思维不清,逻辑混乱。把所谓考场优秀作文拿来,你会发现大多数文章完全经不住细读,稍加推敲,漏洞百出。这也是我一直不主张学生写这一类文章的原因。
    回到刚才的话,“天堂”和“地狱”是西方宗教概念,我们应该把它们理解成是一个比喻的说法,简单地说,就是“好”和“坏”。这儿的“好”和“坏”主要是就个人的生活、个人的世界而言,也就是说,我可以让自己的生活变得“好”起来——快乐、满意、自在,充满光明、爱和温暖;我也可以让自己的生活变得“坏”起来——糟糕透了、苦恼、烦躁、忧虑、不安,充满失望、愤怒和冷漠。
    这儿的“好”和“坏”主要是自己的感觉和心态,它取决于自己对生活和生命的理解,而不是客观环境和外在条件,后者是很难改变的,而且后者的改变永远没有尽头,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善物质条件,但把个人的幸福完全押在物质财富的多寡上,实质上是放弃了自己的命运自己作主的权力。我们说,不要让自己成为环境的牺牲品,成为时尚的应声虫,不要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不要拿时代的局限来束缚自己。你是可以选择的,不要小看自己,不要贬低自己,不管环境的力量多么强大,有一方天地是属于自己的,不应该让别人来糟蹋,让外界来操控,这个地方就是你的内心,你的心灵。
    苏轼所谓的“此心安处是吾乡”,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这句话可以转换成:此心安处,他乡亦是吾乡;此心不安,吾乡亦是他乡。而“安”与“不安”,则是由“心”自己作主的。
    苏轼本人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屡遭打击,历经磨难,但始终保持着积极乐观的心态,正所谓心态决定状态,态度决定高度,无论是精神和人格,还是文学成就,苏轼成为一座高峰,完全是他自己造就的。
    把地狱变天堂,把天堂变地狱,不是改变客观世界(事物),而是改变对世界的看法、观点和态度,所以,这里不存在什么唯物唯心之争。你不能(很难)改变世界,但你能改变世界观。你改变的是人生观而不是人生,人生还是那个人生,人生中有些东西是不能改变的,也是无法改变的,这是由个体的人的脆弱性决定的,但是改变了人生观,从某种意义上讲也就改变了人生,这是人之思想的力量和人之尊严的力量,所以帕斯卡尔说,人是会思想的苇草,人的全部尊严和力量来自于人的思想,所以契诃夫讲,一个人永远不要轻视自己。
    然而,我们在生活中看到很多人不把自己当人,贬低人的尊严,甘心为奴,为制度、为时尚、为环境、为物质、为欲望之奴,不仅奴在其身,更是奴在其心,当然这也是他们“心灵”的选择,正所谓“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刚才提到的苏轼的“定风波”词里写到一个叫寓娘的歌妓,这让我想到俄国十二月党人的妻子而大为唏嘘,再看看今天的那些受到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爱戴的歌唱家们和形形色色的社会名流们,什么是高贵,什么是下贱,你会看得很清楚。
    这就是我为什么宁愿跟范跑跑一起犯错误的原因。
2012年5月13日星期日
3#
 楼主| 发表于 2012-5-22 01:36:28 | 只看该作者
这本书曾于2009年在《新教育读写月报》连载,后来做了进一步修改,最后定名为深蓝书系《惊蛰 苹果老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0-5 13:27 , Processed in 0.066762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