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01|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吴琳:理想的语文课堂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5-27 16:05:1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吴琳:理想的语文课堂

文章作者:吴琳 来源: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 2008-9-1

  吴琳  中学高级教师,北京市崇文区教育研修学院语文教研员,语文学科带头人。已出版《梅林看课堂》《静下心来学语文》两部专著,发表教研文章百余篇,编写《小学生阶梯式阅读学习丛书》《小学语文新课标作文教学同步设计》《小学生分类作文》《诵读》等书籍150余万字。在致力于教学研究的同时,坚持深入课堂上课,和一线教师共同成长。近年来,在许多大型语文教学研讨会上,又以“谈话式互动评课”引起业内人士关注,受到普遍好评。

    转眼之间,我当语文教师已有二十余年了,其间上过无数节语文课,也听过无数节语文课。每每徜徉在语文课堂里,耕耘在这片充满诱惑的土地上,心中总是充满向往——对理想语文课堂的向往。那是一座圣殿,既高远,又非遥不可及。它存于每一个语文教师的内心,而我知道,自己的每一份努力,第一点思考,每一步路,都在通往这座圣殿。
    理想的语文课堂到底什么样?许多名师都曾形象地描述过它:教学“环环相套,丝丝入扣,行云流水,滴水不漏。”学生“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口常开……”课堂“有生气,有发展,有创新,不封闭,不留痕”……美好的愿景犹如春花“树树枝枝尽可迷”。这正是语文教学的魅力所在,无论从哪一个角度走进去,都会让你展开无尽的想象,让你施展无穷的创意,去描绘它,构建它,丰富它。
    一、理想的语文课应体现学科本质。
    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不同的地方就是“听、说、读、写”等,它以这种独特的方式作为语文学科的学习方式。语文课上,我们要让学生专心听讲,开口说话,动情朗读,静心默读,要圈点批注、品味词句,要动笔书写,积累感悟。
    人教版二年级《笋芽儿》一课中有这样一段:
    沙沙沙,沙沙沙。春雨姑娘在绿色的叶丛中弹奏着乐曲,低声呼唤着沉睡的笋芽儿:“笋芽儿,醒醒啊,春天来啦!”
    作者为什么不说“春雨姑娘来了”,而要说“春雨姑娘在绿色的叶丛中弹奏着乐曲”?对于还没有更多语感积淀的二年级小学生来说,他们感受不到其中的奥妙。于是,有了下面的教学对话:
    师:你听过春雨的声音吗?
    生:听过。
    师:春雨落在叶丛中会是怎样的声音?
    生:“沙沙沙,沙沙沙。”
    生:“滴滴,嗒嗒。”
    生:“叮叮,咚咚。”
    生:“刷刷刷,刷刷——”
    师:多么美妙的声音啊,难怪课文要说——
    生:“春雨姑娘在绿色的叶丛中弹奏着乐曲……”
    师:你喜欢这句话吗?读读它吧。
    在抑扬顿挫的朗读中,我听出了学生对语言的领悟和欣赏。
    在作家杏林子的散文《生命生命》中,那只不幸被作者抓在掌心的飞蛾,“挣扎着,极力鼓动双翅”令作者“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手中跃”。什么叫“鼓动”?什么叫“跃动”?那是怎样的“挣扎”?没有对这些词语的品味、比较、揣摩,又如何去感受那强烈的生命意识?有人说,这篇课文极易上成“思品课”。如果离开对语言这个“载体”的研读,一味去探究生命的意义,当然会与语文学习的目标渐行渐远。
    语文教师就是要善于从文字中捕捉蕴含其中的丰富情感与意义,把学生带入唯美的言语学习意境中,去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因为孩子们很容易被课文的语言感动,被自己解读到的文字背后的情感感动。这样,语言学习与情感体验能够不知不觉地融合在一起。
    在新课程教材中,还有许多让学生摘抄“自己喜欢的语句”、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的练习,学生常常不知道该抄什么,有的学生甚至说:“没有自己喜欢的段落是不是可以不背?”怎样才能让学生喜欢读课文呢?首先,教师要善于捕捉文本中那些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其次,在课堂上要用自己的情感去影响和感染学生,让学生感受到语言的魅力。长此以往,学生便会在这种语文学科特有的学习方式中不断培养起对语言文字的感情,并且不断积累语言,练就丰富的想象,养成高尚的审美情趣。
    二、理想的语文课应体现以学生为本
    语文课应关爱学生的生命成长,让学生学有所获。或获得知识、习得方法,或触动情感、提升人格。
    (一)时间,是学生的生命
    卢梭有一句名言:“你热爱生命吗?那么别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由此我们可以说:语文课上,充分利用时间,是对学生生命的尊重。如果说,一节课,由于教师对教材处理不当而导致的时间浪费是隐性的,有时是不可避免的,那么对于那种显性的时间浪费现象,却是完全可以通过教学手段进行控制的。
    比如《笋芽儿》,老师们喜欢在课前和学生聊聊“春天里的发现”,以此引出课题。这种漫谈式的聊天,对学生的语言发展的效果并不明显,而如下的教学设计却可以给我们一些启发。
    师:你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
    生:春季。
    (师板书:春,随后在“春”字后面画横线:春 )
    师:谁能在“春”字后面添上一个字或几个字组成词语?
    生:春天、春节、春雨、春风、春暖花开、春风得意……
    (师擦去横线,重新画在“春”字的前面: 春)
    师:现在你还会组词吗?
    生:立春、阳春、早春、初春……
    (师再擦去横线,重新加长画在“春”字之后,并加标点:春
。)
    师:以“春”字打头,说一句话,你能行吗?
    生:春风吹绿了小草。
    生:春天小燕子飞来了。
    生:春天真美呀!
    师:“春天真美呀!”是抒发感情的句子,表示感叹的语气,应该用什么标点符号?
    生:感叹号。
    师:这么美好的春光,谁都不愿错过。它也一样,它是谁?
    (师出示笋芽图,板书课题,学习“笋”字。)
    短短的开场白,融知识性、趣味性和语言积累、思维训练为一体,有效利用了时间,提高了学习效率,这是基于“以学生发展为本”教学理念的设计,也必然会在知识积累和能力培养等方面收到实效。
    (二)问题,让学生自己来提
    我们常常教育学生“学贵有疑”,要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好习惯,但却常常忽略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学会质疑,是学生受用终生的学习能力。
    在教学《小鹿的玫瑰花》一课时,我让学生针对鹿弟弟的两句话尝试提出问题:
“这玫瑰你白栽了,一朵花都没看着。”“看来,你的玫瑰没有白栽!”
    师:根据这两句话,我们可以提出好几个问题呢,你能试着提一个吗?
    生1:鹿弟弟是什么时候看到玫瑰花的呀?
    师:你自己能回答这个问题吗?
    生1:是小鹿生病的时候。
    师:对呀,也是玫瑰花开了的时候。谁还能提呢?
    生2:为什么鹿弟弟说玫瑰花“没有白栽”呢?
    师:你(生2)提的问题比他(生1)的好,为什么呢?鹿弟弟是在什么时候看到的玫瑰花,大家都知道。而为什么说“没有白栽”,就要动脑筋,仔细读书才能知道。能提出这样的问题,有水平。谁还能继续提出“动脑思考才能回答”的问题?
    生3:为什么鹿弟弟开始说“玫瑰白栽了”,后来又说“你的玫瑰没有白栽呢?”
    生4:鹿弟弟说“这玫瑰你白栽了,一朵花都没看着。”那么,小鹿喜欢不喜欢看玫瑰花呢?
    从孩子们越来越逼近主题、深入文本的提问中,我仿佛听到了他们拔节成长的声音。本来,我可以不费力气地自己提出这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但那不是以生为本的教育,在这磕磕绊绊的学步中,孩子们学会了自己走路,那是永远属于他们自己的东西。
    (三)评价,指出前进的方向
    实施新课程以后,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更愿意把评价作为激励学生进步的一种手段,以此来体现以人为本,体现对学生的尊重,这的确是教育的一大进步。然而激励切忌盲目,它的前提应是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提高。
    曾听一位老教师这样评价一位六年级学生的作文:“如果把作文成绩分成四类,你可以进入第一类,第一类里的‘中等’,得36分,扣掉4分。如果刚才那句话重新改一下,老师可能会在‘是否给你加2分’方面,再仔细权衡一下。”
    这样的评价,没有热情洋溢的赞美之辞,却声声入耳,字字入心,他真实地告诉学生自己的水平停留在哪个层面,明确地指出学生今后需要努力的方向。这是真正对学生负责,是以学生为本的课堂评价。由此,我也想到,拥有这样评价的课堂,是一种境界,需要执教者以“立志读尽人间书”的精神,不断丰厚自己的学养;并以“梅花香自苦寒来”的古训,砺练自己的教学内功。
2#
 楼主| 发表于 2012-5-27 16:06:57 | 只看该作者
吴琳认为一节好课应具有的五个“是否”:



  1、是否体现了学科的本质
  语文课不能离开“学语习文”,要有语文味。要动情朗读、静心默读,要圈点批注、品味词句,要动笔书写,积累感悟。
  2、是否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
  语文课应关爱学生的生命发展,让学生学有所获。或获得知识、习得方法,或触动情感、提升人格。
  3、教学手段是否有效
  教学手段的运用应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服务。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和常规教学手段各有所长,要根据需要和可能,恰当选用。教学中应处理好手段与目标,手段与内容之间的关系。
  4、是否拥有较强的资源意识
  充满活力的课堂,应是灵活应变,因势利导,充满智慧与创新的。语文教师应有较强的资源意识,能够随时抓住教育的资源,创造充满活力的课堂。
  5、教学是否充满个性
  语文课应该是个性化的,有特色的。由于教师的性格、习惯、阅历不同,学生的班情、学情不同,语文课应因地制宜,彰显师生个性和优势,不求完美,但求有所突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5 13:20 , Processed in 0.070928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