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诚挚的仰慕,深切的怀念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5-31 00:49:0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诚挚的仰慕,深切的怀念

纪念余嘉锡先生诞生一百周年

作者:张舜徽
文章来源:豆瓣
浏览:33 次

姑父余季豫(嘉锡)先生离开我们忽忽已三十年,恰又值其百岁诞辰之期到了。我以戚党晚辈,而又亲炙最久,服膺最深,追忆早岁侍坐请益时情景,历历在目。缅怀今昔,悲从中来,在情谊上是特别感到难过的。
谈到我和先生的关系,不单是亲戚而已,还有几代的世交往来。先生的父亲和我的祖父,生同郡(同为湖南常德府人),少同学(同肄业岳麓书院),及长,先后成进士,同官京师,友谊深厚,为昆弟交,后来才审以婚姻。先生和我的父亲,少同学,后又同在常德教书,感情也是很亲密的。我在少年时期,侍父读书于家,不幸在十七岁时,父亲便因病逝世了。此事既坚决立志自学,于是负笈长沙,拜谒名师请益。先生即自京来信,招我北游。以为“旧都为人文荟萃之地,坊市刻一新书,郡国出一古器,皆得先睹为快;又况名家辈出,胜流云集,悉可相从奉手,请质疑难;固愈于湘远甚”。先生这样关心我的读书,我是十分感激的。到北京后,即住先生家。先生饮食而教诲之,看同子侄一样。
那时,先生和让之表兄每日都要外出授课,我白天便到北海图书馆看书,薄暮方归。共进晚餐后,与先生及表兄讨论学术,并请质疑义,每至深夜,不知疲倦。先生时任辅仁大学教授,又兼授北大、师大课,交游甚广。我因先生的介绍,认识了当时在京的名流学者如陈寅恪、张尔田、陈垣、黎锦熙、杨树达、骆鸿凯、高步瀛、吴承仕、钱玄同。沈兼士、马衡、孙人和诸先生,每逢星期天,便分赴各先生家拜访。论学质疑,左右采获,受益是很多的。这时我的治学范围和所读书籍,虽较过去推广了很多,但对文字、声韵、训诂之学,兴趣仍很浓厚 。
后来,舜徽归返长沙,为中学师。教学余暇,初钻研“小学”外,又进而治经学。锲而不舍,深入而不欲出。先生手书阎潜丘所集陶贞白、皇甫士安的话:“一物不知,以为深耻”、“遭人而问,少有宁日”为五尺楹帖。而系以四百多字的长跋,联语两旁都写满了。时舜徽年二十三,业余治学甚勤。先生深恐我沉溺于名物训诂而忘了其他,故教以应务其大者远者,对前人所提“一物不知,深以为耻”的说法,颇有驳难。跋语中举顾亭林语:“有体国经野之心,而后可以登山临水;有济世安民之略,而后可以考古证今”,厚相勖勉。可知先生论学趋向,是如何的阔大;对舜徽的期望,是如何的殷切!今忽忽已五十余年,此联保存犹新。而舜徽岁月蹉跎,今亦颓然衰老。仰瞻遗墨,为之泫然,心情是十分沉痛的。
先生治学,气象博大。从不以己之所长,要求别人。奖掖后进,循循善诱,又知随其性之所近,而支持鼓励之。即以舜徽而论,少时即喜治文字、声韵、训诂之学,入京后,先生便接收这方面的专家,向他们请教。后归长沙,先生又时常购取京中新出的书,如《十韵汇编》、《章氏丛书三编》之类寄舜徽读之。关怀无所不至,迄今犹不能忘。但先生自己对这方面的书,并不发生兴趣,也无暇涉览及此。从这里面可知先生在治学途径上,并不以己之好恶而定取舍,他是从多方面支持鼓励后进生前进的。
舜徽治学,与先生途径不必尽同,议论亦未能尽合。如言及校雠,先生平日鄙薄郑樵、章学诚考证粗疏,甚轻易之。舜徽独服二人识见高远,频加推许,早岁尝于所撰《广校雠略》中说得很清楚。先生看到此书后,来信谈到这个问题,许其各抒己见,不以不合为侮。由此更可进一步说明先生一生以学术为天下公器,毫无个人门户之见,不强人以从己,尤非一般学者所能及。
先生读书极博,特别是子。史两部涉览甚广,松以前书,未见者少。加以记忆力强,看过的书,便能道其利弊得失。他的所以能够从事《四库提要辨证》的撰述工作,是有深厚的学术素养作基础的,记得过去先生曾于一次谈话中告诉我,他于四部之书,批阅不少,其中已有一千多部书,比较熟悉,颇能知其高下深浅。目前写定的《四库提要辨证》稿,仅其中的一部分而已。我听了以后,为之一惊,极其叹服。可惜天不假年,刚过七十,便与世长辞,来不及完成他的伟大工作,自是学术界的一大损失。
先生自少至老,勤于治学。晚年讲学著书,声名洋溢,而仍读书不倦,日有定程。一生性好整洁,走进他的书斋,明窗净几,案头从无零乱堆积的现象。凡是经过抽查翻检的书,马上归还原架,自搬自还,不厌其烦。所有藏书,都是他手写书根,整整齐齐,一笔不苟。先生平日写定书稿或与友朋亲故通信,一律楷书,未尝假手于人。从这些事例,更可以看出其一生治学处事的严肃认真态度,值得后辈学习。
舜徽三十岁后,应各大学之聘施教四方。先生闻之而喜,常赐手札勖勉之。又往来南北,偶过旧京,叩谒起居,留辄旬日,因得质疑问难,所得良多。虽不能长合并,而书问往还不绝,固无殊耳提面命。数十年间,共得手简百余通,舜徽尝装为数册,又曾摘录其中粹语及平昔所闻论学之言,集为一册,名为《读已见书斋雅言记》,与遗扎数册并存,什袭珍藏,时出省览。不意国家大动乱中,被人抄去焚毁了,这是舜徽没身不能忘怀的大憾事。今所存先生手迹,唯一系有长跋的楹帖而已。
先生学识精博,著述等身,早已为海内外所推重,自不容复赞一词。但这仅仅是先生取得成功的一方面,也还有立身行己已足以师表百世、矜式多士的另一面,值得我们仰慕效法。先生自少即以才华名于郡邑。年十九,举壬寅科湖南乡试,誉望日隆。本来,在当时成了举人以后,可以外出做官的。而先生不乐仕进,但喜读书。时值清末停科举、兴学校,先生应常德官立中学、西路师范学堂之聘,以文史授诸生,只凭教学糊口而已。
辛亥以后,谭延闿督湘,与先生为乡榜童年。视事之始,即电请先生出山,共济时难,先生竟辞不往。于是取“有所不为”之义,自号狷庵。一生狷介之性,洁身自好,无慕于外,人尤叹服以为难能。一九二七年到北京后,仍以教学自靖。从之游者,随其才之大小皆有所成就,故身后教泽之思,至今不衰。
先生笃于友朋,于进退去就之极,尤丝毫不苟。任辅仁大学教授既久,亦兼授北大课,为北大师生所倾服。胡适之任北大校长时,数欲聘先生任北大史学系转职教授。有一年暑假伊始,胡适之即为此事专诚访陈援庵进行商调,陈不欲先生离辅仁,婉言为先生谢之。后来先生有信与舜徽言及此事,谓“吾与援庵交谊甚深,共事已久,渠既不欲吾他适,义不得去此取彼”。先生严于辞受取与,至于如此,又岂能一般学者所能及!
当抗战初起,日本侵略军进入北平时,舜徽深以先生困坐危城为虑,尝电催先生挈家南下,先生复电:“安,不离平”。日惟杜门著述,陆续撰写《四库提要辨证》稿。淡泊自持,不亏操守。每至饔飨不继时,辄卖书以易米。时京中耆旧,有藏书家某公,以版本之学闻名于海内外。先生和他既素有往来,又虑其名大将为日本人所利用,出任伪职,为一生之玷。因偕陈援庵访之,谈论间讽以共守岁寒,贞松不落之意。某公闻之悚然,因益退藏自晦,得全晚节以终。先生深明民族大义,竟能以爱国思想影响他人,在当日为不可多见。
先生一生口不言钱,自奉也很俭约。修俸所入,多用以买书;有所余,取以周济亲属或朋友,无吝色。同胞兄弟伯遴先生,为光绪初年举人,长于先生二十岁。年登耄耋,晚境清寒。先生每月寄钱赡其衣食。待庶弟某尤厚,自幼学、授室以至能有以自立,皆先生一人负教养责,又斥家中旧有田宅与之。其族党莫不感叹,认为是了不起的事。广西钟刚中,以清末进士,久困京华,一家数口,贫困无以自给。先生以其为乡榜同年(清制:凡十八省同科应试而被录取之举人皆可称同年),又钦其有文才,时时周济之,俾其子女得不废学。先生一生待人接物,处处离不了一个“厚”字,尤足以敦厉薄俗。
从上面一系列的事实来看,可知先生不单是一位学博识精、撰述很多的著名学者,也还是一位品高行洁、德行醇备的当代人师,值得我们景仰和怀慕。先生平日常言:“读书人第一是讲究做人,第二才是讲究做学问。否则有学无行,读了书有什么用。”这几句话,在先生确实是身体力行办到了的,尤值得后人学习。

                                                                               一九八五年十月一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2 06:08 , Processed in 0.086410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