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24|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扈永进:我不喜欢新加坡的起始原因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5-31 20:58:5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扈永进:我不喜欢新加坡的起始原因
    我没去过新加坡,并不构成我不喜欢新加坡的理由。我还没和苏菲•玛索同床共枕过哩,但还是喜欢。或言,喜欢那种型号的女性。周遭和遥远的不少朋友都去过新加坡,还有学生在那里上学就业。传递回来的信息,无非新加坡多整洁,多漂亮。新加坡的漂亮,如同广州的绿色,属于上帝的恩赐,和新加坡及李光耀氏并无多大干系。至于新加坡式的整洁,我岂但不喜欢,简直很不喜欢。这一点,容后,慢慢道来。
    我前后呆过的学校,一共两所。兰州一所,广州一所。充分证明,我基本上是一个随遇而安的家伙。抽烟的牌子也一样,没换过几个。对一些词,比如朋友,使用起来很是吝啬,一些人知道的。早在兰州的时候,我办公桌的乱便全校有名。有了办公室之后,还是乱。不但办公桌乱,头发也乱。有一部不错的电影,就叫《头发乱了》。一看片名就喜欢上了,看了之后,还真是,调子不错。步入中年,头发少了,但,凌乱亦然。
    妻子是我的御用理发师。经她打理之后,加上勤洗,头发会好点儿。问题是,还是比别人的乱。乱就乱吧,鲁迅云道,厌见者不见,如是而已。至于办公室,至今还摆着一张1993版的办公桌。细数下来,应该是与学校同龄的文物了。不过,我没有半点文物意识,只是整天在电脑前,传统的办公桌用不着了。换一张尽管不难,但还得打报告签字。这样一想,就觉着成本很大。再说,楼里有很多陈设漂亮的办公室,用不着咱凑份子。
    乱而不以为耻,简直引以为荣,为什么?其一,八荣八耻中,并没有列入以办公室凌乱为耻;其二,乱了方便,找什么一找一个准,整齐了反而找不到;其三,狐朋狗友们来了,无非添乱,俺先乱到极致,尔等奈何!其四,俺的陈设,绝对是为俺服务的,用不着为别人养眼,添自己块垒嘛!其五,杂志上说,办公室凌乱的人,大都工作效率高,或富于创造,呵呵!总之,一个连借口都找不到的人,是不是很废?
    俺说了好半天乱的理由,却绝对没有恶意攻击整洁君子的意思。俺攻击别人是有的,但绝对大张旗鼓,绝不半渡偷袭,更不屑毒砂暗器。如同,俺对新加坡式的整洁存有腹诽,并不意味着俺仇视新加坡人民。新加坡人民红的绿的?我不清晰。所有的威权国度,其人民总是面目可疑的。这一点,新加坡足以为证。陷入概念循环?没关系。反正,俺绝对不以新加坡人民的老朋友自居。新加坡人民的老朋友是谁们呢?天知道。
    倒是有个新加坡大佬,够得上中国人民老朋友的级别。历史的经验值得记取,中国人民曾经有过很多位老朋友的,比如阿尔巴尼亚的霍查,比如朝鲜的金日成,比如罗马尼亚的齐奥塞斯库。上述三个老朋友中,有两个均不得善终,罗马尼亚和阿尔巴尼亚都是尼亚,这些个尼亚呀,简直不拿中国人民当根葱,一点面子都不给。往事不堪回首,不提也罢。那么,新加坡的那位老朋友是谁呢?当然是大名鼎鼎的李光耀氏嘛,老鼠都知道。
    李光耀氏治下的新加坡取得了什么辉煌成就,有哪些个赫赫不凡的文治武功,我并不在意。增进各国人民福祉之类宏大事业,最好还是由各国人民自个儿去惦记。人家能否摆脱困境,人家会在乎的,我们要做的,是面对我们自己的困境,别视而不见,落得个王顾左右而言他,呵呵!我在乎新加坡的原因很简单,因为,李光耀氏的所谓新儒家价值观渐次甚嚣尘上,颇有一浪渐比一浪高之势。国外摇旗者有,国内附合者众。
    前些年的新儒学浪潮中,就有疯子提出要建立圣贤院,将中国人的福祉交与孔子后裔办置。狸猫换太子古已有之,孔子家族的血统是否纯正依然,本身就是个问题。要知道,大凡院落,均可能栽植杏树。大凡红杏,均可能出墙瞧瞧。安全套都不安全,猛士如云,完全有可能猛到偶在溢出啊!话说串了,打住打住,这样说下去,有人会开骂滴!当然,我没有任何要进行道德谴责的意思,只是说,在共和国的名义下,圣贤院的动议纯属扯蛋!
    先搁下儒学该不该复兴这个概念,只聚焦一点——谁最爱儒学。我去过曲阜的,在孔府大院里,悬得最玄的,无非皇帝诏曰。大清历代领导核心的题词,字大如斗,我看着就烦。经济学的基本命题在于——谁受益谁受损?毛//很多话说错了,起码这句是对的——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皇帝老儿们吃疯了,没事给孔子题词玩儿?不只大摩、高盛不能渔利不发言,皇帝、平民亦然。历代皇帝齐捧孔子臭脚,自有狗熊所利略同之处。
    我以前所受的教育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合称三座大山。现在看来,美国是否帝国主义,似乎已不再重要。一哥赴宴白宫,其乐融融,气氛和谐,没人说不对。官僚资本主义呢,当时百思不解,现今无师自通,你懂的,嘿嘿!倒是那个封建主义,历来就是清晰的。尽管,它的正解或许应写作专制主义,但皇帝老儿和俺们平民草根的利益历来就水火不容,这一点却是无可置疑的。理解它,不需要智商。
    皇帝就是社会里最大的癌细胞,历来多吃多占。比如,他们的房子绵延三百里,烧都得烧一个月,大啊!有文学家写什么狗屁词赋,还要编在未来公民的课本里,岂有此理!再比如,他们中的绝大部分,往往后宫佳丽三千不止,而女人——尤其美女资源又是一个常数,害得多少男人没了热炕头啊!他们热捧孔子,当然有他们自己的理由。儒学反对过皇帝们上述两种霸道行径么?我没见过只字片语。于是,我不乐见新老儒学。
    李光耀及其国家新加坡是不是搞儒学发迹的,我不知道,也没兴趣研究。我知道的是,孔子治理过几天的鲁国并没有因为儒学而成为金融中心兼航运中心。别说我故意抬杠,我的话,起码说明了一点,儒学并不是新加坡所谓崛起的充要条件。再说,历史上所有声称儒学的朝代,基本上都是挂羊头卖狗肉的。古今中外真真假假的儒学大师们其实没理由自豪,因为,唐朝不宠儒学,汉朝疑似繁荣的那些时间,也与传说中的儒学无关。新加坡呢?
  //时代就是这样,乡下风调雨顺粮食打多了,公社书记就说是毛//思想的功劳。我初中同学中有个焦芳元,天生一身疙瘩肉,最后被解放军坦克部队看中了,提前跳出农门。可学校的体育老师硬说是他调教的,如何有效督促焦芳元同学锻炼身体云云。我看新加坡那个李光耀的调调也差不多,国民勤劳出来的一丁点成就,他硬说是在孔子思想的光辉照耀下搞到的。
    现在的一些教师,其无耻度也半斤八两。学生考上好大学了,楞说是自己教导有方。考不上好大学的学生占比更大,却忽略不提。为此,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做《基本的自知之明》,福建论坛杂志发过的。我对“好教师”有一个标准,所谓“不伤害学生的教师就是好教师”是也。老子言“治大国如烹小鲜”,我乐意将其理解为对执政者的告诫,意思是,不要瞎折腾的执政者,不要扰民的执政者,大约基本合格吧。
    在我看来,所谓威权主义执政者,基本上都属于“草原英雄老姐妹”之类。把国民看成一帮白痴绵羊,只有自己才天纵英明。于是乎,替国民做主,便成了他们难以割舍的使命。形形色色的儒生们,拥有同一个梦想,那就是“为帝王师”,帮狗圈羊,承担起替帝王“牧民”的神圣职责。在他们眼中,从来就没有一秒钟有过“人人生儿平等”的念想,遑论立于其上的人权、宪政等等概念了。
    有人会说,新加坡治理得不错嘛。似乎好像,我承认。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天皇治理得也不错,强制扎领带吃西餐,似乎也是为了大家好。最终,没有缰绳的政府,还是将日本带到了二战战败的地步,给包括日本国民在内的亚洲各国人民带来了一场噩梦般的灾难。我们今天看到的日本,实在是麦克阿瑟将军再造之后的,绝非明治维新原版。人民说了算的现代日本政体,只能从1945年开始算起。我想,对这一点,日本人也不能否认吧。
    回到新加坡,回到新加坡式的整洁。我只想说,那种一口痰就要罚国民巨款的国度,那种整洁,病态之至。吐痰是人的一种正常不过的生理反应,至于其具体因果,问医生更有正解,俺就不饶舌了。我要说的是,任何正常人,没人喜欢吐痰玩儿。再说,要有了才吐得出来呀!得了吐痰的病,那是医保要关注的。如果是出于卫生习惯,慢慢来,随着生活质素的提升,自然会水到渠成地消解。用不着大动干戈,上纲上线。
    纵观人类法制史,大凡“生命本能”的东西,现代法律都不加禁止。比如,就没哪国立法禁止放屁。而在平等概念普世之前,除了李隆基杨玉环那些个特权人物之外,爱情都是被禁止的。如是可见,现代法治,的确是越来越尊重人类本性,越来越善解人意了。法律是大众制定的,大众本来就存有向善向美的本能,用不着那些个道貌岸然的大人们来指教来放牧。凡是把自己看成圣贤种子而将大众视作草芥的主儿,最终,没几只好鸟!
    走正步对打胜仗有用么?起码,并不存在直接的关联。但是,走正步却有助于加强一支军队的“整肃感”,有助于维持病强化特定人群对“强制感”的适应度。于是,军队走正步,直到,连学生都得拿出很多时间来练习走正步,名曰军训。这个意义上,新加坡式的“罚痰”法律,实在是意义深远,非凡夫俗子所能领悟。“牧民”从细节抓起,实在是高!所谓“细节决定成败”使然,李光耀氏在下着一盘很大的棋使然。你信么?
    儒家种子们喜欢拿家来比喻国,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天下为什么一定得平呢?在我的感觉里,这个平字端的杀气腾腾,刀光剑影不止。谁要不革命,就叫他灭亡。哪家女孩子不乐意裹脚,就叫她嫁不出去。哪家小伙子敢娶大脚女孩,就封杀他的社会空间。如此下来,社会就被形形色色的儒家和准儒家给削平了,“平天下”的崇高理想才算真正实现了。尊重多元、承认差异等现代民主社会的根苗,不但将被斩草,终将会被除根。恐怖吧?
    李光耀氏治下的新加坡,差不多也许,繁荣昌盛进行时。似乎好像,值得模仿膜拜,以催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些国人乃至高智商国人,对彼也心有戚戚,向往有加。这些,都属个人自由,我不干预。我只是想说,那样的国度,我不喜欢。非但不喜欢,而且相当不喜欢,甚至很不喜欢。我不认为谁有资格把别人当羊来放牧,无论他是李光耀还是李光腚。光耀很眩目,光腚很瓷实。光耀也可以光腚,光腚也足以光耀。如斯人间,我之愿也!
2#
 楼主| 发表于 2012-5-31 21:00:44 | 只看该作者
《中国教师报》推介扈永进老师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与教师的个人成长

扈永进

    QQ闪烁,企鹅跳跃,中国教师报编辑茅卫东约稿。
    茅卫东敲字说,我有个“非常教师”栏目,你写写讲座的事?介绍一下,你为什么要弄这么些个讲座,说说缘起、困难、效果以及其中好玩的故事。
    我说,试试哦。

    1.晒晒自己的课程菜单
    尊茅卫东旨,先晒晒自己的课程菜单。
    国际理解课——希腊:古代城邦民主;英国:光荣革命,王权与民权的妥协;法国:从孟德斯鸠到卢梭;美国:三权分立制度的确立;日本:明治维新,向西方学习;德国:二战后如何洗心革面;以色列:2000年的复国之路;印第安:美洲大陆本来的主人;印度:甘地与非暴力运动;南非:种族歧视制度的终结;俄罗斯:普京新政;芬兰:诺基亚,一个企业与它的国家;中东:石油政治与大国利益;奥运会:奥运史话;联合国:地球本是一个村;节日:世界节日与民族节日。
    世界观与方法论——支配现代世界的观念;热力学第二定律的世界;耗散结构理论下的世界;爱因斯坦与相对论;作为人文学者和社会活动家的爱因斯坦;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宗教与文化——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世界人权宣言;品牌定位:广告的奥秘;摇滚神话;在不确定的世界里;太平天国:谁的天国?四大发明对人类生活和历史发展的影响;游戏里的经济学;王石:符号与表征;超限战;美学多棱镜;做一回项目经理。
    经济与金融——金融常识:钱途无限;索罗斯打败英格兰银行;亚洲金融风暴面面观;赵牧:告诉你中国经济真相;美国次贷危机:渊源与现实;冰岛:一个政府的破产;创意时代:阿里巴巴,芝麻开门;创意经济:分众传媒与携程网;垄断国企的壮大或非好事;海珠桥事件之后:各方声音;东莞民工荒问题的本质;FDI对中国的负面作用;贫困源于不合理的体制设计。
    美国宪法修正案的案例解读——从收银机的故事说起;美国媒体如何将政府逼疯的;米兰达规则;水门事件:总统大还是法律大?辛普森案:程序正义与世纪审判;当爱国主义碰上宗教和言论自由;布朗诉教育委员会案;星条旗保护焚烧它的人;美国政府为何总跟微软过不去?三K党居然赢了官司。
    为做足博大精深状,说一句,这些,仅只部分菜单。呵呵!

    2.能否听懂或许是个伪命题
    不止一次,有人看过我的课程提纲之后,质疑曰,学生能听懂么?我的回答是,能抑或不能,有些能有些不能。表象上看去,并没有回答任何问题,但我有我的说辞。我想,另一个设问足以回复所有此类质疑——耗费学生最少一半作业时间的数学,他们都懂了么?
    差异乃学生群体的本质属性,所谓多样化是也。或许,琢磨能听懂与否本来就是一个伪命题,还不如给他们以选择的可能。于是,在一些课程上——比如文化专题课,便给了学生以选择的自由。十数位教师同时开课,学生自由选择。选课会上,我和我的同事们卖力推销自己与自己的课程,学生们根据自己本有的兴致趣向及现场受蛊惑程度填写课程菜单。在我看来,就学习问题,爱不爱听与能否听懂之间,前者更为致命。
    我并不想强调我的课程如何如何受学生欢迎。我的底气源自于:其一,课堂上学生们跃动的眼神;其二,我自己童年少年以来的阅读史。
    课程不考试,但考查。小论文是考查的载体之一。不过,我更多地喜欢使用小随笔这个称谓。下面,节选一篇小随笔片段,或许也算能对质疑者一个交待。
    坐在电脑前想这个问题的时候我的思路又飘远了,我感觉我好像回到了从前(这应该涉及到了时间)。初中的时候,我似乎在同样一个秋天(又一个时间词语)同样一个夜晚对着电脑,愉快地听着歌,在网上看一篇我感兴趣的文章。甚至我有点迷糊了,撇开我正在做的事,我与两年前的我,那个夜晚,有什么不同?答案是我长大了,那年我13岁,现在我15岁。这中间隔着一段时间。
    生活中不可避免地出现时间或关于时间的词,人们表现出对它似乎很熟悉的样子,那是存在的,那是自然的,那是真理。真的吗?我不知道。课堂上老师曾谈论过时间,并且又一度让我们陷入了混乱,它真的存在吗?是的,有些人这样告诉我,凭感觉。那么请原谅我的感觉迟钝。如果时间这个词,英文中是“TIME”,写成“TIEM”,它是不是就不是时间了?它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吗?曾经一度我认为是的。可是,那又是什么让人类衰老,让一切不复回到从前?生命细胞的死亡以及能量、物质的变换?他们发生是由于某个原因,那么,时间在其中又是什么?一段间隔?至少它不像是不存在的。想想看,时间不存在了,会停在一个瞬间?不变?继续变?它比女人的脾气更令人难以捉摸,总觉得它不在了似乎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
    爱因斯坦有勇气去面对这个问题,说时间空间有始有终,在某个空间内,时空会变化。如果时间有始有终的话,那么它确实是存在的了?是一个过程?空间的标记?我想起我在数学练习册右下角看到的一句名人名言,伽利略说的:给我时间空间以及对数,我就能创造整个宇宙。也许这是为了让我们引起对对数的足够重视(天知道)。不过,似乎有人曾经这么说过,可否理解成时间为宇宙组成的一部分?我觉得我的解释似乎太简单了。当然它是真理的可能性几近为零,不过我仍然愿意相信这句话:真理往往并不复杂。
    那么,真理又是什么?上帝啊,饶了我吧,我不想在原地打转太久。尽管这是事实。我试图在我打这段话的时候能沾到时间的一点点边,可惜我失败了。我除了说我打这段文字用了W分钟我无话可说,时间是个狡猾的家伙。我正在努力中。

    这是2002级ZYF同学提交的考查随笔节选。现在,此人在香港科技大学就读。原文长度应该是节选字数的五倍左右,标题是《关于时间、理性与感官》。
    我欣喜的是,一个16岁的高一女孩子开始注视和抚摸自己的感受了,已经在自己的感受史里寻觅时间的色彩和形状了。我想,这也就够了。在这段话中,并不能发现她提出什么了不起的创见。如果让我来猜测她的收获,或许,正在于满心满眼的困惑——美妙的困惑。如她所言,“那么,真理又是什么呢?”

    3.开启了我自编教材的恶习
    茅卫东提议,“说说你为什么要弄这么些个讲座”。就我的校本课程而言,这是一个具前置意义的实质性命题。我是要说。
    我开设自己的课程的时候,中国教育界尚没有“校本课程”这个概念。于是,即使出于逻辑上的原因,也只能界定为“我本课程”。刚入职的时候,我只有十八岁,在兰州的一所企业中学教高中语文。当时,我的教研组长便将我纳入了他的教学改革序列。他把语文分为三块——文言文、现代文与作文,整个年级便由三位老师来教,他教文言文。
    我接受了全年级的作文教学任务,原因有三:其一,我当时根本没把教书当回事,天天点灯熬油做着文学梦;其二,我喜欢和学生们通过文字交流,也就是说,喜欢改作文,并不以为苦;其三,逻辑上,我比较认同他的这种分类模式。至于有同事说他是为了自己轻松不改作文等等说法,便忽略不计了。
  长长的一年,每周两节课,每一节课都要教材。教材在哪里?于是,我便开始了艰难的讲义编纂工作。首先,要有系统;其次,要有内容;再次,要有策略和程序。现在看来,那些个作文教材是很粗糙的,但是,它却给了一个初入职的年轻教师以独立面对学科系统的良好机遇。无论怎么说,那一年我挺过来了,挺得很自得,很有成就感。
    业绩良好地带完一届高考之后,我主动要求下了初中。我想,得把整个中学教材过一遍,心中才有数。从初中到高中的那一轮中,“我本教材”继续发扬光大。主要的内容是“文学欣赏”,以诗歌为主。从《诗经》优美篇目到自己写的歪诗,每星期给学生下发一页。为了避免自己偷懒,干脆命名为《每周一页》。
    成就感是有的,但刻写钢板的劳作,实在苦不堪言。好处是,开启了我自编教材的恶习,一直保持至今。

    4.首先是一个公民的成长
    初入职时候的“我本课程”,我想,很多语文教师兼文学青年都玩过。那么,我为什么会在后来开出那样一些个和语文八竿子打不着的课程呢?说来话长。
    教师并不活在象牙塔中,因为,这个世界本来就没有那玩意儿。刚做老师的时候,整天钻在自我与文学的窠巢里,非但与世无争,却倒赢得了很多好评,连局级优秀教师都给评上了。后来,随着自己羽翼渐丰,开始真正初步拥有自己作为一个职业人和社会人的见解与锋芒的时候,一切压力都来了。虽说,作为一个语文教师的专业能力日渐日长,但学校组织的好评却渐行渐远。从此,20岁那年的优秀教师头衔,成为绝唱。
    苦恼的日子,并非只因社会与职业,还有来自生命历程本身的因素。青年教师,非但教师,首先青年。躁动的力比多及其去向,每个人都不可忽略。于是,秉承童年少年时期良好的阅读习惯,继续着纵览群书的事业。惑而读书,越读越惑;再惑再读,复而更惑。
    随着阅读的拓展,上课的见解也渐渐离谱起来。《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不是阶级兄弟就不抢救了么?《为了周总理的嘱托》,科学的动力在于一个公务员的嘱托么?类似的质疑多起来,并且越来越多……这些就不写了,写下去又是说来话长。我要说的是,一个教师的成长,首先是一个公民的成长,仅此而已吧。至于这些和后来的校本课程有没有关系?我说,有。

    5.必须说说志国兄
    朱学勤曾经写过一本书《思想史上的失踪者》,看完之后,觉着写的就是志国兄。志国兄唐山人氏,我在兰州时候的同事,英语教师。要说明的是,直至目前,志国兄都没有正式的大学文凭,尽管英语教得不错。当时,我二十多岁,志国兄三十出头。经常一起玩杠铃,一来二去,两人便熟了。后来,聊得多了,发现,他最感兴趣的不是英语,而是理论物理。
    在志国兄家里,看到了大叠大叠的演算本,也见到了中国科学院近物所给志国兄的四封回信,手写的。志国兄打开他的笔记和演算本,给我开讲爱因斯坦及其相对论的漏洞与缺陷。我听得很认真,认真的主要原因,是痛感自己在科学方面的无知——无知到一句也听不懂!志国兄应该知道我听不懂,但还是滔滔不绝地宣讲了好几个小时。抽着烟,表情严肃而痛苦。
    说起志国兄,又是说来话长,说不完的。在这里,我想强调的一点是,是志国兄给我开启了自然科学的那扇大门。虽说我并没有能够登堂入室,但已经不再是个十足的科盲了。2007年,我写了一篇博文《志国兄:给爱因斯坦找麻烦的人》,以纪念之。我写道:“思想史上不会有志国兄的名字,科学史上也不会有志国兄的名字。普通看去,作为一个英语教师,中国基础教育英语教学界的各等荣耀,志国兄也无法染指其中。但,我想,一个民族,总得有志国兄这样的一批人存在,喜爱科学探索,‘不为什么’的喜欢,为喜欢而喜欢,才好。”
    占用了这么多篇幅,并不是为了宣扬我的老友志国兄。他不需要。我的意思是,我遇到志国兄是偶然的,那么,我能不能“相对必然”地开设一些类似的课程,让我的学生们前来探头探脑地瞧瞧。没准,有谁和哪一门学科对上眼儿了,不就开启了一扇窗户么?

    6.让精英思想成为大众常识
    教育是进步的还是不进步的?不是一个问题。
    因为,我们已经习惯了进步说。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当然螺旋上升。教育也一样,大家都在刻意回避着中国教育并没有让她的国民中的任何一个获得过诺贝尔奖这样一个尴尬的事实。当然,这一切并不能让任何有关华人智商低下的设想谰言成真。因为诺奖获得者中,去年有钱学森堂侄今年有港大校长嘛!
    当然,他们并非中国公民的现实,严重刺激着中国人包括我的眼球和心。不久前,我在一次讲座中痛心疾首地拉开Counselor高中和哈佛大学的选课菜单,我说人家的高中就选修课一共开出113门课,我说正义翅膀的进化俄罗斯小说中的爱情自我自由与存在基督教与美语言与政治这就是哈佛大学的课程这就是哈佛大学呀!
    读出一句——大学精神的本质,并不是为了让我们变得深奥,而恰恰是恢复人类的天真。再读出一句——“成熟的人”永远是在告诉你:存在的就是合理的,而合理的就是不必追究的,不必改变的。前一句不知谁说的,忘记了。后一句是贝塔?朗菲说的,我知道。
    非要叫我诠释进步的话,我想做一个教育学意义上的有限诠释。我会说,让精英思想成为大众常识,吾之愿也!


    ● 现场:我讲《老子》
    道德是什么

  “天下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老子》第二章

    师:这句话大家理解么?
    生:有些费解。
    师:如果你在路上发现一个小孩摔倒了,哇哇大哭,你会怎么办?
    生:扶他起来呀。
    师:你为什么会扶他起来呢?
    生:没想过。
    师:如果我心里想——由于这是一件很“道德”的事,所以我才选择做,大家以为如何?
    生(笑):……
    师:大家已经回答我了。道德的本义在于“动机与效果”的统一。做善事的时候,往往是出于一种推己及人的本能,如果不是,甚至考虑到做了这件“好事”对我的价值,权衡以后才去做,那么,这桩好事本身已经含有“不道德”的因素了,是吗?
    生:是的。
    师:对人类的生存来讲,道德是重要的。人类早就意识到了这样一个问题,所以,社会在推动道德建设方面总是不遗余力,所谓“天下皆知善之为善”,但问题也就出现在这里。许多人出于对社会规范的“尊重”而去做善事,却忘记了善事本身的出发点和根本点,忘记了对人性本身的唤起和张扬,其结果呢?使得我们实施善举的时候,往往会有一种“别有用心”的可能。
    生:我们小时候,有些老师总让我们汇报做了多少件好事。
    师:做好事可以得到老师的表扬。
    生:看来,这样的好事本身已经有“不道德”的成分了。
    师:善是一种本能。我们所要做的,就是重新发现自己心灵里最柔软最温馨的东西。这也是老子的本意,我想。

    虚无的意义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老子》第十一章

    师:大家知道什么叫空虚么?
    生:就是干什么都没劲,无聊。
    师:一个人处于无聊状态是不好的,这是常识。世界上有没有从来不感觉到无聊的人呢?
    生:应该没有,除了傻子。
    师:看来,空虚是一个正常人的正常感觉呀。问题是,我们要怎样对待无聊和空虚。要叫我定义,空虚和无聊是说一个人正处于“意义缺失”状态——旧的东西没有意义了,而新的意义又没有找到,是吧?
    生:……
    师:车轮是一个“实体”,但毂的中央却必须是空的,为什么呢?
    生:不然,车轴往哪插呀?
    师:这就是老子的重大发现――“空”的价值。他在这里举了几个例子,第一个有关车轴——如果车子没有毂中空的地方用以贯轴,就无法行驶。可见,所谓“空虚”并不是没有价值的。
    生:哦,我理解了,房子的“实体”是墙,但只有四堵墙中央“空着”的空间,才使房子成为房子。
    生:还有门窗。把墙的部分掏空,人才能进入房子呀。
    师:太好了!大家发现了“空”的意义。老子讲,“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如同我们与金钱的关系——挣钱是一个“有”的过程,而挣钱的意义却在于“花钱”,使钱由“有”化为“无”的过程,这也是金钱的意义和价值所在,否则,我们和守财奴又有什么区别呢?
    精神方面也是一样,空虚或许正是智慧的先导,是我们的精神向我们发出的信号,要求我们予以充实。如此有无相生,生生不息啊!


3#
 楼主| 发表于 2012-5-31 21:03:45 | 只看该作者
扈永进:< 体制之殇:平庸的教育者>


那日,《城市中国》Z君来访,谈及,我对教师的“第一感”。脱口而出的两个字,惟有“平庸”。非要追加二字,当为“相当平庸”是也,没有别的答案。说明两点:其一,话语所及,并未将自己置身圈外;其二,在我看来,教师职业的内涵,当在于“思想,并启迪思想”,仅此而已。其中的“思想”,前者动词,后者名词。前者言指教师,后者言指学生。而学校,无非一接受、交流与生成思想之公共平台,别无它义。巴菲特、索罗斯流,纵横资本市场数十年,均非泛泛之辈。世人言其出色,第一指标便是他们都是一等一的赚钱圣手。尽管索罗斯很有思想,堪称波普尔门下走狗,但,欲从“投资大师”的视角去界定的话,首要的,还是得数数他赚了多少钱。故此,言教师之“平庸”与否,仅拿“思想力”为标尺,别无其他。
    言及教师之平庸,并非刻意自虐,亦非吹毛求疵。尽管,江山代有教师出,各领优秀数十月。即便长盛不衰如魏书生老师,数十年如一日,红透大河上下大江南北,梦醒总统套房,贫瘠犬儒如故。至于潍坊教育局长某公,扬名立万基础教育界者,无非“抓高考要抓出血来”。半句惊世通言,端的杀气腾腾。北京某重点中学前校长曾经放言,“中国基础教育世界一流,办坏的,是高等教育。”依据是,中国中学生参加国际奥数竞赛,连年承包金牌,而北大清华,却沦为哈佛预科班。我在想,说美国“钱多”,似难以构成中国学子孜孜以求的充分理由;而中国“人傻”,或可作为大批聪明人背井离乡的最大动因。人怎么才能够傻一些更傻一些?必答曰,剥夺其自由思想之权利,即可。
    清华美术博导、油画大师陈丹青,在连续4年未能招到一名硕士生之后,终于愤而辞职。他说:“我之请辞,非关待遇问题,而是至今不能认同现行人文艺术教育体制……我深知,这一决定出于对体制的不适应,及不愿适应。”陈丹青认为,今日教育体制的深层结构,即“学术行政化”,它所体现的“根本不是学术”。他认为“在人文艺术学科,没有人能够夸耀并保证在学院中培养出真正的艺术家,但学院教育应该,也能够达到这样一种起码的要求,即确立一位艺术学生葆蓄终生的品格,这品格,就是清华大学前国学研究院大师陈恪寅写在70年前的名句:‘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诚哉斯言!
    普天之下,教师纭纭,“对体制的不适应”者惟丹青君一人乎?非也。而能够公然“拒招”,声言退出清华者,却非之莫属。起码的常识在于,不靠体制开饭,方可言及自由。手执绿卡来去,自然人格独立。如此,陈丹青君之宣言做派,对“最广大”之中国教师而言,仅只“远观”,岂可“亵玩”!拿自己及老婆孩子的饭票玩,谁玩得起?陈丹青其人其事,无可复制。即便就高校教师而言,已属奢侈。对广大基础教育从业者来说,简直天方夜谭荒诞不经。中国要崛起,必当“科教兴国”。谈及“科教”,“教”又在“科”之前,作为其前提而存在。教育者之平庸,对意欲崛起的中国而言,确属“是可忍孰不可忍”之列。在我看来,广泛发生的基础教育从业者“思想力”之平庸,其因缘,大致有三:其一,教育行政化之高压;其二,教材大一统之禁锢;其三,教师自身之“原罪”。
    “官本位”乃中国几千年专制政治文化之流弊,当今教育亦难以幸免。为避免触及敏感,姑且以“教育行政化”这样一个相对中性的词汇命名之。表现有二:其一,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取代了学校的教育主体地位,学校沦为行政官员捞取“政绩”的基地;其二,学校内部,“官本位”横行,教师处于各种“行政管理”的枷锁之中,几无人格尊严之可能。社会、家长、学校、上司包括教师个人物质利益,万流归一,无非“高考”,无非“成绩”。成绩是什么?一言以蔽之,成绩就是分数。被异化的教育,必当压扁教师。“形势”所需要的教师,从来不是“思想者”。惟有把自个儿打造成合乎时宜的“操作者”,才有可能在严酷的现实利益竞争中分得一杯残羹。前年去江苏,闻知该省高考强区南通,有学校居然每天排出18节课来,数据背后,其残酷为何如!抛开学生不提,即就教师,其身心压抑疲惫,早已超越《劳动法》规定之极限。面对此种惨状,论及思想、自由及其花朵,无异奢侈之至荒谬之至!
    教育行政化之苛刻,还表现在,基础学校中,普通教师对学校建设几乎没发言权可言。虽说,每所学校都堂而皇之地设有“教代会”等民意机构,但事实上,学校从经费开销到管理层任命等等关涉“权与钱”的大小事项,普通教师基本上不具备任何发言权。加班加点地劳作,成了普通教师群体唯一的权力,堪称“无权者的权力”。由于教育资源高度行政化,各色各等官员把持着几乎所有的教育资源及其调配权,于是,对官员的忌惮成了基础学校教师普遍的心理红线。如此,教师将 “被塑造”成以下三种形态:拍马溜须型;唯唯诺诺型;孤愤落寞型。第一类,不会去追逐思想,因为,他们就是冲着实惠去的一群。第二类,已经被现实磨平了棱角,混口安稳饭吃,即可。第三类,可贵而稀有,他们中,将萌生中国基础学校中最有思想力的教师,但,他们却势必成为领导眼中的刺头,日子不会好过。
    再说教材。说起来,全国人民一套教材的日子俱往矣,好事。但,无论人教版苏教版,覆盖所及,依然构成尾大不掉之垄断。这样的时候,和以前并无二致,最广大的基础学校教师,依然处于本无所择、照本宣科的境地。从法理上讲,学校与教师唯一所应秉持的,无非真理的发现与传扬。所谓真理,无非有二:一为真相,二为信仰。现代民主政体中,信仰,被视为公民个体权利,学校与教育均无权干预,更遑论灌输。自由市场,从来就不单纯是一个经济学概念,观念与思想依然。当社会被视作马克思所言之“自由人共同体”的时候,个人便拥有了“社会目的”的神圣地位。所谓“国家为人而设立,而非人为国家而存在”是也。由此出发,彼处的学校――无论大学抑或基础学校,无不以成全拥有独到感受力与判断力之个人为己任。
    如此说来,学生及其利益代言人家长、教师与学校,自有着选择乃至编纂教材的权利,自有着依照自己的立场和学养诠释文明的权利。而这样一些形形色色的言论――包含教材文本以及对教材文本的生成、处理与个性化诠释,均应作为现代教师无可让度之权利。矗立其后的,自有“思想自由、言论自由”等一干基本人权概念。春秋战国时代,社会经济政治格局多元,孔墨老韩,兀自开坛授徒,行走邦国,俨然一思想言论之“自由市场”,成就了中国思想史上唯一星空璀璨众神狂欢的年代。遗憾在于,昙花一现之后,秦皇汉武,联袂绝杀,唐宗宋祖,坐井观天,中国思想从此凋零,繁华不再,流水落花去也!机关之中,师爷纭纭,而真正意义上的教师,从此断种,风流无觅。
    真正的教师,不一定的是思想家――那些个光荣称号,留待后世分封,并不急待现在发生。但,作为教师,一定得有思想。有思想的前提,在于拥有思想的权利。这些个权利,只能以自由自主地感受、评价、诠释世界与文明而来。以此观照,当代教师――尤其基础学校教师――其贫瘠悲惨为何如哉!照本宣科,罪责首先在“有本”。“本”的存在,罪责有三:其一,成全教师的懒惰,造就懒惰的教师;其二,封杀教师的思想,造就没思想的教师;其三,使教育矮化为“教书”,使学习异化为“读书”,乃至“背书”。似乎,从来没人去想过这样一个问题――如此下去,除了垃圾还是垃圾,凭谁问,长此以往,这世界还会有“书”么?一个对“书”没有个人观点的教师,又怎么有资格“教书”!
    借用托翁名句格式:杰出者都是一样的杰出,而平庸者,各有各的平庸。川人皆知“湖广填四川”,但,四川的历史老师依然得把屠川魔王张献忠的名字列入“起义领袖”。这样虚假之至的信息,被称做知识,还得命令学生背下来。语文老师面对这样一个语境的时候,如我,肯定不知道该怎样解释那个伟大光荣的“义”字。一个富人为富不仁,算不义。那么,一个穷人杀人放火,就属“义举”了么?失败了的农民造反叫“起义”,而成功了的农民造反,充其量叫“起事”罢了。我们的教材中,充斥着这样一些个公然的谎言,公然的多重标准。你想,这样一个老师,不时,得在课堂上当中散布“历史性谣言”,其痛苦为何如哉!一个连说真话都不得的人,怎么会有一种浩然之气,又怎么能够得到学子们由衷的钦佩和推重呢?一而再再而三地放弃基本逻辑的人,想要拥有真正的智慧,大约,不比骆驼穿过针眼容易多少!
    教师的平庸,亦来自于,他们思想权利的被剥夺。说起来很惨,惨就惨在,太多的教师,从来就没有拥有过思想的权利。改革开放初期,一位曾身居高位的文化官员曾经说过,“我们都是喝狼奶长大的。”当然,他老人家的痛心疾首,批判锋芒所至,或许仅及“林彪、四人帮”。但,这句话本身,自有它超越具象话语背景的象征力。当代教师,无不“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极权社会到威权社会的所有残忍、狭隘和鄙陋,早已渗透了他们从肉身到灵魂的每一细胞。除此而外,构成他们思想的另一源泉,主要,还是由毒液构成。“儒表法里”的驾驭术,辖制过他们。接受、内化之后,照样用以辖制他们自己的学生。学校和教师强烈要求学生“尊重老师”的背后,所依恃的,还不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那一套古旧枷锁!我曾经写过一篇文字,名曰《当代教师的原罪》。关于“思想权利”,说剥夺,那还属奢侈。想想,从来就没有过,何谈剥夺乎!于是,面对这样一张张无辜的脸庞,你只能借来基督教文化的一个基本概念,张冠李戴为――当代教师的原罪。
    “思想”是一种习惯,而当代教师的大部分,基本上,从未建立起来过这样一个良好的习惯。拿世纪之交从大学刚毕业的“新教师”来推算一下,12年前,也就是1980年代末期读小学,那时,所谓“应试教育”早已成了气候,“学习”一词,在他们的经验中,或许,从来就等同于“做题”。他们做了教师,自然,会轻车熟路地捡起自己曾经有过的经验,以之作为自己职业行为的准则。因为,人,无论是谁,均很难超越自己的经验行事。一个学生丢了东西,怎么办?基础学校教师,在这种情势面前,经常,得客串侦探和刑警队长的角色――破案。我曾经就职的一所学校的一位年轻女教师(当时),就遇到过这样一桩案例。她的办法很简单,让全班同学每人拿出一张纸,写上“自己认为”的小偷的名字。小偷是“选举”出来的么?这不是一个问题。问题是,这种“想当然”的处理策略,是谁教给她的?这桩偷窃案件,如果真按照她的方式去判决,那么,必然酝酿出一则微型的“人权事故”。
    关于教育,关于基础学校,关于教师,有太多的话可以讲。篇幅所限,就此打住。打不住的,是对教育、学校和教师的热望。平庸的教育者,乃体制的产物。同时,这种平庸,又将进一步强化某种本已腐朽的体制。“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陈恪寅先生70年前的热望,到了今天,我们还要将其束之高阁么?马克思先生对人类理想社会的解读,惟“自由人共同体”而已。胡适先生言道,“为自己争自由,就是为国家争自由。”中国的进步与发展,中国教育的进步和发展,我想,其要义,尽在其中。
                                                       (2007-09-06)
4#
 楼主| 发表于 2012-5-31 21:04:33 | 只看该作者
5#
 楼主| 发表于 2012-5-31 21:05:52 | 只看该作者
非常教师栏目复出第一期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7245930100tr6s.html
非常教师:
“非常教师”关注具有非常之思想和非常之实践的草根教师。20095月本报推出这一栏目时,先后有6位教师走进这一栏目,他们成为“非常教师”栏目第一批嘉宾。从本期开始,《教育家周刊》继续发现并推介躬耕于教学田野的“非常教师”。对于“非常教师”的入选要求,我们主要关注两点:一是热爱教育,有职业理想,深受学生喜欢;一是对教育教学有独立思考,且在实践上有所突破。欢迎读者自荐活推荐身边的“非常教师”。
本期我们再一次走近“非常教师”栏目推出过的几位教师,重温他们的非常思想,重读他们的非常之举,期待有更多的一线教师能从中读出共鸣、读出自我。
常丽华:让孩子“体验”童年的味道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金茵小学老师)
    几乎在每个“黎明”,常丽华都会带着孩子们读童谣、儿歌,她认为,在童年的浪漫期,这是属于这个年龄的最佳营养。
    待到孩子们再大一些,她与孩子们一同行走在“农历的天空下”,从立春到冬至,中国的古典诗词被他们从一个个节气里唤醒,自己也被诗词“驯养”——这些有温度的诗词是被常丽华放在四季的天空下,让孩子们慢慢向它靠近,一天又一天……一年的时间,孩子们就在这小小的教室里,走过春夏秋冬,穿越唐诗宋词,感受着诗词的温暖和气息,触摸着诗词背后一颗颗伟大的灵魂——一年的时间,孩子们就这样和诗词建立了关系。
   每天,她坚持给家长和孩子写便笺,写下了近10万字。没有特殊情况,一天不落。因为这些便笺,她、孩子和家长真正生活在了一起,成为一家人。每周,她给家长写一封信,从教育学心理学的角度讨论孩子的成长,引领家长做一名懂教育、懂孩子的家长,写下了十几万字。每个学期,她只用三周左右的时间学习语文课本,其他时间都在课程的引领下进行经典阅读。两年的时间,课堂上共读了50多本书,学生的平均阅读量达到了400册(大部分是图画书)。二年级下学期,每个学生完成了200万字的阅读量,学生的阅读理解和书写能力远远超过了同龄孩子。
    她在入选第二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奖评选候选人推荐词中所言,在有了一堆的荣誉称号后,仍然对教室情有独钟:做一名班主任,一名语文教师,坚守住自己的教室,让最美好的教育、最卓越的教育,在她的教室里成为可能!
徐虹敏:给孩子一个美丽的世界
浙江省建德市明珠小学教师
徐虹敏是一名美术教师,她常说,不论是语文数学,还是音乐美术,任何学科都是为了孩子将来生活更加幸福。
    平时,她会寻找一个晴朗的日子,带领孩子们来到操场上,和他们一起静静地躺在草地上,呼吸着清新的空气,仰望着湛蓝如洗的天空……天真的很美,美得让她和孩子们早已忘了此时身在课堂:“孩子们,望着美丽的天空,你们会想些什么呢?”
    她的课堂就从营造诗意、进入情境开始,让孩子们参与游戏,尝试挑战,学会读大自然之“图”,建构起孩子们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总之,她尊重孩子,视课堂为学生生命的起点。她让每一节美术课都展现出迷人的光彩,让孩子们有所收益,让孩子们从小热爱艺术,学会审美,长大成为一个高尚的人。
她是一个心灵世界特别丰富的人,具有强烈的理想主义色彩和坚忍不拔的毅力。美术教师和其他学科教师相比,还有一项特殊的历史使命,就是要建构起孩子们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一个孩子长大成人,如果缺失审美心理结构,就不能称其为一个人格健全的人,那是一个社会的最大悲哀!徐虹敏就是要做那个建构起孩子们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的人。

正如有专家评价她说,相信很多年以后,有的孩子会模糊了徐老师的样子,但他会记住那儿时的幸福时光。当徐老师把这份执著与真诚的爱融入到教育的时候,必然会收获生命中最具价值的财富和更多的美丽。
徐华燕:在教学中找回自我
浙江省诸暨市实验小学教师
1991年参加工作的徐华燕,先后经历了初中教学、师范教学和小学教学三个不同阶段。她说她教书的心态也是“三重天”:最初为了“跳农门”无奈选择了教师职业,然后在日复一日的压抑麻木中虚度光阴,再后来,接触了心理学,从了解自己开始,慢慢了解学生,了解英语教学,竟然发现教学“别有洞天”。
她编写了一套“唱游式”校本故事教材,摸索出一套“拼读”、“诵读”并重的故事教学模式,让每个孩子在小学毕业时轻轻松松掌握词汇3000多个。她自诩现在是“一个平凡的幸福教师”。
徐华燕是一个善于内省的人。这几年她一直学习心理学,边学习,边反省,边调整,渐渐找回了失去多年的自我。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说过:“你一生中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成为你自己。”因此,成为自己才是人生存的最根本的动力。她说,一个内心依赖的人,怎能谈及独立;一个不独立的人,怎能谈及自由;一个没有自由的人,怎能谈及拥有内心的安全感;一个没有内心安全感的人,怎能谈及一个成熟圆满的生命!而徐华燕自己潜意识里一直依赖着“他人”,但这一切被独立的外表所掩盖。“直到我开始从模模糊糊的似知非知,到越来越清晰地意识到我为自己所建构的心理层面的基本安全感时,我的生命也在同时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此刻的我,已经明了,自己正走向自由之路”。
扈永进:给学生更多元的课程
广州市外语外贸大学附设外语学校老师
扈永进一直致力于校本课程开发。在他的讲座菜单里有很多内容,其中包括国际理解课、世界观与方法论、经济与金融、美国宪法修正案的案例解读等。我们切来看看他的国际理解课菜单。
    国际理解课——希腊:古代城邦民主;英国:光荣革命,王权与民权的妥协;法国:从孟德斯鸠到卢梭;美国:三权分立制度的确立;日本:明治维新,向西方学习;德国:二战后如何洗心革面;以色列:2000年的复国之路;印第安:美洲大陆本来的主人;印度:甘地与非暴力运动;南非:种族歧视制度的终结;俄罗斯:普京新政;芬兰:诺基亚,一个企业与它的国家;中东:石油政治与大国利益;奥运会:奥运史话;联合国:地球本是一个村;节日:世界节日与民族节日。
    不止一个人在看过扈永进的课程提纲之后,质疑说,学生能听懂么?他的回答是,能抑或不能,有些能有些不能。他说,另一个设问足以回复所有此类质疑——耗费学生最少一半作业时间的数学,他们都懂了么?
    于是,在一些课程上——比如文化专题课,他便给了学生以选择的自由。十数位教师同时开课,学生自由选择。选课会上,他和同事们卖力推销自己与自己的课程,学生们根据自己本有的兴致趣向及现场受蛊惑程度填写课程菜单。在扈永进看来,就学习问题,爱不爱听与能否听懂之间,前者更为致命。
    而这来源于扈永进的底气,他的底气源自于:其一,课堂上学生们跃动的眼神;其二,他童年少年以来的阅读史。
    扈永进认为,教师并不活在象牙塔中,因为,这个世界本来就没有那玩意儿。教师的成长,首先是一个公民的成长,仅此而已。他的愿望就是,让精英思想成为大众常识。
纪现梅:生命化写作探路
山东省莒南县筵宾中学的老师
纪现梅以写作为载体,实现学生生命个体的自我教育。他认为,学生写出来的文字,无论它多么稚拙,都是一株需要呵护的小苗。如果因为它不够碧绿不够端正而这里掰掉一个叶,那里削去一段茎,那么它很快就会宣告死亡的。因此,她的作文讲评课,要做的不是削减那些旁逸斜出的枝叶,而是搭建一个平台,让学生在这个平台上展示自己的作品,因展示而被肯定,这成了孩子们的一个写作动力。
    对于写作,“观察生活”是一句耳熟能详的话语,纪现梅作了一个比喻,“如果妇女肚子里没有孩子,那是任凭助产士如何进行科学的指导也是生不出娃娃的。”因此,在她所任教的班级,孩子们是要写“温馨提示”的。全班同学,轮流值日,每天一则,内容不限,可以是所见所闻,也可以是所感所想;可以是长篇大论,也可以是三言两语。课前三分钟,大家评评议议说说。无它,培养孩子们用心生活的习惯,并美其名曰:用我温馨的提示,唤醒你沉睡的心灵。
    在班里,纪现梅还设了一个“老纪信箱”,孩子们可以随时给她写信,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完全是原生态的。学生还可以在周六周日给她发短信或者打电话;而且,每天中午,纪现梅和学生还有一次半小时聊天。纪现梅以为,只有真正走进孩子们的世界,才能知道他们在看什么想什么做什么,也好在选择作文题目时有依据,有方向,真正实现写作与生活融合在一起。
    纪现梅深知“打铁还须自身硬”,因此,教师要经常写作,除了要帮助学生搭建展示的平台外,还要帮助他们进入写作状态。“真正的写作状态是一种生命思想的流淌,是物我两忘的境界。”所以,纪现梅就通过一段文字,一曲音乐,几幅画面,或者学生的口头自由言说,帮助学生进入写作状态的。她认为,读书也罢,课堂也罢,说教也罢,都是外在于生命的被动的他人教育。唯有生命化的写作,才是生命个体自身通过思考表达,实现生命主观的内在的自我教育。
管建刚:我的作文教学革命
江苏省吴江爱德双语实验小学老师
管建刚近年来专心于小学作文教学的实践与研究,“我的作文教学革命”“我的作文教学主张”系列讲座、文章,引起广泛反响。他的作文主张是让学生明白,写作就是写自己的生活,写自己的“心”,用自己的话说自己的事,用不着“活动”,用不着“生成”,用不着“指导”。
    对于教学,在管建刚看来,教学应该是学生在前面小跑,教师在后面跟着,当学生遇到坑坑洼洼的时候,要摔跤、要跌倒的时候,上前去扶一把,告诉他应该注意什么。而不是,教师在前面按照自己的想法跑啊跑,让学生在后面跟啊跟。
因此,以“指导”为中心的作文教学,就是教师跑在前头,跑啊跑,学生脱鞋带帽地在后面跟啊跟。但管建刚所实践的作文教学,以“讲评”为中心,就是学生在前面一路欢快地小跑,教师在后面跟着,看着,看到美好的表达方式,告诉学生,写得真好,大家一起来分享;看到学生的表达出了点问题,或没把握好火候,过了头,摔了跟头,教师见了,喊停,包扎一下,调整一下。
管建刚始终认为,要相信学生,发展学生,他认为,学生生活并不像一些人所说的,两点一线,生活枯燥,没东西写。“一个人只要活着,就有生活;只要有生活,就有写作素材。”教师要想方设法让你的学生有写作兴趣,这需要组织,需要激励,需要引导。每一个语文老师都必须清楚,让你的学生对作文有兴趣,这一系列的组织、引导、激励,本身就是作文教学,而且是最重要的作文教学。
“写作本质上是一种公众的言说。作文的生命活力在于获得说话权,在舆论的平台、与读者见面的载体——报刊上获得说话的权利。离开发表,也就离开了作文最本质的实用功能,离开了作文最能召唤人写作冲动的激励功能。”管建刚说。
6#
 楼主| 发表于 2012-5-31 21:07:28 | 只看该作者
7#
 楼主| 发表于 2012-5-31 21:32:31 | 只看该作者



关于学校文化:头大了呢,还是帽子
     ——关于学校文化的虚拟演讲


扈永进

    与文质兄通话。他说,你不是出去讲过学校文化么?就把演讲稿呈现出来,叫演讲录嘛!是的,校内外,我是做过几场以学校文化为主题的演讲。问题是,讲的时候,只有提纲携领的PPT,讲稿却没有,也没有录音。我以前写过一则不长的博文,题目就是《提防备课过渡》。在我的经验中,感觉良好的演讲和上课,讲授者本人必须兴奋。兴奋的前提是,你说话的时候能够始终处于“发现态”之中,而非“呈现态”。前者属于现在发生时,后者确属过去发生时。我要说的意思是,虽说这是一个似乎好像的“老话题”,但我必须将自己置身于一个“新思考”的语境,才存有流畅说话的可能。
    西哲曾经云过,人不能两次跨入同一条河流。顺推之,我也不可能真正还原我所做过的任何一场演讲。唯一的办法,是进行一场全新的演讲。可是,演讲可不是想演讲就能够演讲的,得有听众呀!下周一晚上,我校高一学生邀请我去演讲,讲讲管理。能不能给他移植成学校文化主题呢?不能,听众不需要。不过,也有办法,从我做起,从自言自语做起,不也挺好?在我看来,写作就是演讲。写诗,是给自己情感世界的独白。写小说,那是对自己直接或间接生活历程的一次检阅,一次斟酌,而后,说给自己听。只是,公众概念中的演讲,其终端,以口语呈现。而写作,却是以书面语呈现。这是最大的不同。
    演讲这玩意,本来就与民主政治丝丝相扣。于是,中国古代是没有演讲的,只有“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之类,由太监宦官什么的给宣读出来,嗓子应该不会很好听,不男不女的。到了当代中国,民主政治不见得领悟了多少,演讲的名字和套路,似乎好像给学来了。不过,绝大部分演讲,无非蛊惑、煽动,做激情澎湃状。演讲的目的,无非激励最广大人民群众跟我走。最广大人民群众中的绝大多数,基本上没有见到过我内心中认可的那种本格的演讲,于是,只把杭州作汴州,以为那就是演讲了。打开博客检索,我在2009年5月23日写过一篇博文《中国式演讲:无见解与伪激情》,说过这回事儿。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写的《现代汉语词典》1451页,轻易翻到了有关演讲的正解——就某个问题对听众说明事理,发表见解。看到后,大脑快速扫描,应该是扫描了我所经历过的所有能够想起来的中国式演讲。扫描结果是,中国式演讲,基本上均可归类到无见解之列。从1980年代喧嚣一时的曲啸、李燕杰到前日听到过的某基础学校的教师、学生演讲,著名的与不著名的,都是,没见解。”读一段,再读一段,“好吧,没话说,无见解,咱们打拼激情吧!于是,所有的演讲,无不浪潮汹涌,无不高潮迭起,无不面泛潮红,无不香汗淋漓,欧耶!”
    挖苦了好半天“中国式演讲”,那么,作为一个中国人,我虚拟中的这场独白式的演讲,当然不应该属于此列了。我所说的“中国式”,与演讲者是否中国人并没有必然联系。如同传说中的“传教士式”,并不一定就是传教士的专利,呵呵!作为这个或许的新名词的发明者,我对“中国式演讲”的界定就一句话——无见解与伪激情。只提出解释,并不做注解。要看注解,很容易,找到子虚博客httpblog.edu11.net16,应该在2009年5月,慢慢看吧。当代中国人中的相当一部分,为什么会那样理解和进行演讲呢?其后的社会、政治、历史、文化原因为何?那篇博文做过阐述。起码,做过试图阐述的努力。
    广告词曾经云过,我们一直在努力。是啊,像我,现在,就在做着这样的努力。努力想象着面前有着狂热的听众,好多好多,然后,在他们的期待和欢呼声中,我手执金话筒闪亮登场,每一句乃至每一个逗点,都将被粉丝们奉为金口玉言,个个口吐白沫热泪盈眶,山呼受益俨然匪浅?非也!我深知,这并不是我想要的。我想象中的演讲,它对听众所应该产生的,绝非狂热与盲从,实乃冷静与自省。我深知,大众是懒惰的。懒惰的人们,总是幻想着救世主现身,幻想着足以给他们指点所有迷津的高人们现身。我还知道的是,这个世界上,从来就没有救世主,从来就没有传说中的高人。如果世上真有王小波所言的圣人王,我想,他们无非且只能属于下面两种人:可能一,疯子;可能二,骗子。好了,不扯了,回到标题吧,回到学校文化。
    学校文化,中心词是文化。好吧,让我先聚焦文化一下下。大约,中国人没文化的时间太久了也太苦了吧,到了现在,人什么都和文化扯上了干系,茶文化酒文化性文化乃至风筝文化蟋蟀文化,层出不穷。殷海光写过一本《中国文化展望》,第二章《什么是文化》中,提到了美国人类学家克鲁伯、克罗孔和藉翁特瑞纳合著的一本书《文化:关于概念和定义的检讨》。殷海光介绍说,在那本书里,罗列着从一八七一年到一九五一年八十年间关于文化的定义至少有一百六十四种。殷海光依照自己的眼光,把其中“特别精彩”的四十七种挑选了出来,罗列在他自己的书里。我没看过克鲁伯的书,只看到殷海光罗列出来的四十七种。光是这四十七种界定,已经足以让我心旌摇动,眼花缭乱了。
    要提醒自己的一点是,我可不是那种打算皓首穷经的知识者,尽管,我从骨子里很是钦佩“为学术而学术”的读书种子。这样说的意思是,我是带着命题来的。这个命题,就是学校文化——整天在我耳边聒噪着的。即就学校文化而言,概念还是太大。作为一个当代中国基础学校的一名教师,我比较地鼠目寸光。诠释为,我所“本能关注”的,只是我判断中和狭义的“中国当代基础学校有关”的那些个定义。凡是让我一眼瞄过去和中国当代基础学校扯不上干系的界定,哪怕它多么精彩,甚至臻于殷海光所言之“特别精彩”之境,我都会熟视无睹的。看到任何一个界定,我都会拿它和我、我周围的人们、我历经过的人们对照一下,看看,哪一条能够在我的脑海里产生共振。
    殷海光依照自己的眼光罗列了四十七种文化的定义出来。接着,又按照记述的、历史的、规范性的、心理的、结构的、发生的和新出的七条标准,将这四十七中定义分为七类。很多时候,分类只是一种简化和选择的需要,不必深究。我呢,就这样囫囵吞枣地一路读下来。有个大致印象之后,从头开始,再读下来。我脑子里盘旋不去的,只是学校文化这样一个念头。不由自主地,便拿着我印象中的中国当代基础学校的文化现象与之对位起来。我知道,按照纯学术的标准,这种简单对位或会失之恶俗。同时,我又想,这个世界上本来就存在着恶俗且简单的事情,这些事情也得有人做啊!如此,也就释然了。好吧,拿过殷海光所举荐的那些个文化的定义,看看哪几条能够吸引我的眼球,从而光荣入选。
    预先说明一下下面的行文格式:摘出入选的学者及其对文化的定义,然后,将其置于中国当代学校文化的小背景下,写下我自己的读后感。之所以用读后感这种说法,因为我还是有起码的自知之明的嘛。咱从来不充学者,只做读者。一介读者,自由多多哦!为了规避殷海光分类对我阅读构成某种先入的导向,我将我挑选出来的文化定义按照时间先后重新排序,和我的即兴式读后感一同呈现于下。
    一八七一年,泰勒(Tylor)言道:“文化是一种复杂丛结之全体。这种复杂丛结的全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任何其他的人所获得的才能和习惯。这里所说的人,是指社会的一个分子而言的。”在当今中国基础学校,所谓学校文化建设概念,基本上见不到泰勒所言的“复杂丛结”,遑论“全体”。每一个老师和学生在号称“主流意识形态”实为“官方意识形态”的强势主导面前,不得不隐匿起他们作为“社会的一个分子”的文化形迹。貌似的接受,实质的无谓。其结局,无非极大地满足所谓“学校主流文化”那点儿可怜的虚荣心罢了。至于每一位“具体而微”的教师和学生心里的念头,身体的话语,灵魂的告白,是绝对登不上“学校文化”的大雅之堂的。
    一九二九年,博斯(Bose)言道:“文化包含着在一群人之间流行着的行为。这种行为可以代代相传下去,或者从这一国流传到别一国。”读到这里,我杞人忧天的老毛病又犯了。我在想着,目下中国基础学校中的“一群人”之间,“流行着的行为”是什么呢?在目前的整体社会利益格局之下,领导、教师、学生共同在乎的,无非考试分数。领导的政绩,教师的业绩,学生未来的饭碗,千钧悬于此发。贝塔朗菲对艺术、诗、历史等人文现象的阐述——“它们不是短期、有用的价值,而正是其自身的目标。当人这种可怜的生物,带着动物的本能,在数千种压力下,在复杂的社会中疲于奔命时——能超越动物的也仅仅是这一无用性,但这却构成了人类的本质。”业绩和饭碗的本质,均属动物的“觅食行为”之变形和延伸。此中,能够衍生出具备“人类的本质”的文化来么?
    一九二九年,维利(Willey)言道:“一个文化是一个相互关联的和相互倚赖的反应习惯型模之系统。”一般而言,我乐意赞同维利的说法。但我觉着,这句话应该有前提存在的。那就是,“相互关联和相互依赖”的双方,均为构建他所言的“反应习惯型模之系统”的当然主体。如同夫妻,而非KTV陪唱小姐。一对身份及尊严平等之男女,自由结合,缔结夫妻契约,从此相互关联,逐步相互依赖,相当自然。而KTV小姐和唱客之间的关系,却非如此。陪唱者自有她喜爱和不喜爱的曲目,但作为一个职业人,她们得放弃自己的喜好,而以客人的马首是瞻。学校师生之间,本应该也存在相类于夫妻关系的那种“主体之间”的文化交互过程。但是,鉴于目前中国基础学校普通师生从未居于文化主体的位置,可以说,维利的帽子,并不适合中国当代基础学校。头大了呢,还是帽子?
    一九三五年,卡富尔(Carver)言道:“文化乃人类充分发挥较高能力时剩余精力的散发。”任何一所基础学校,其走道、墙壁乃至洗手间的板壁上,均不难发现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们的涂鸦之作。其中的大部分作品,用主流意识形态信手拈来的“低俗”二字来界定倒是非常之恰当。我想,即使江苏高考重镇南通,一天排十八节课的学校里,也免不了有这样一些个难登大雅之堂的角落,无奈沦陷着。因为,无论好孩子坏孩子不好不坏的孩子,总会有“剩余精力”找地儿发泄。卡富尔所言,是从“结果端”来说事儿的。我在想,如果有哪所基础学校意欲推行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关怀”,不妨去研究研究涂鸦的孩子们,平心静气地回过头去,追溯一下其“原因端”。我见到过的最具文化关怀的学校,当属北京的一所名校。在那所学校,我惊奇地发现,校方居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居然保留着那样一面鲜活的“文化墙”。以后有空的时候,我会专门谈及这面墙。一定。
    一九四二年,福尔特言道:“文化系由解决问题的传统方法构成的。文化也由许多反应形式构成。在一个文化中,大家都曾接受这些反应形式,因为这些反应形式在实际生活中曾经行之有效。简单地说,文化是由学习得来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构成的。”我想假设一组冲突,有关学生与学校的冲突。用脚丫子思考都知道,现今中国基础学校里,顶着“校规”烫金招牌的专制规矩数不胜数。那么,一名普通学生胆敢和这些个陈规陋习发生对抗么?答案是,不能。因为,这种对抗惟一“行之有效”的结局无非两条:其一,屈服;其二,退学。据我所知,退学且成功的学生只有一个韩寒。干脆不上学且混得不错的,也只有郑渊洁的宝贝儿子。问题是,他们的成功经验,具有绝对的不可复制性。于是,其它的孩子们,只有“接受”学校的“反应形式”,在专制中学会屈服于专制。问题是解决了,那么,孩子们从中习得的,又是什么呢?不妨想想。
    一九四六年,比得尼(Bidney)言道:“文化可从一个整体的概念来了解。文化的整体概念,包含社会中一个人习得的行为、情感和思想,及其有关知识的、社会的和艺术的理想。这些东西是人类社会从历史中习得的。”对比得尼的诠释,我只想聚焦最后一句。他强调“习得”,最后,落脚于“历史中习得”。此言得之。心有戚戚之余,又不免不踏实起来。因为,还有一句话,说历史是靠不住的,所谓“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云云。我童年时看过的《闪闪的红星》是历史么?显然,它曾经被我视作历史。即使俨然如中学历史教材,其中,杀人魔王张献忠不还在“农民起义领袖”的宝座上逍遥着,从未遭受应有的清算。1958年所谓大跃进,饿殍遍野的惨状,不还是就一句“自然灾害”就给轻描淡写过去了?可以想象的,比得尼所言的历史,属于“应然性”的真实的历史。问题是,既然时间之矢有去无回,历史又怎样能够“真实回放”呢?于是,我对文化的“历史中习得”,终于没法乐观得起来。
    一九四九年,班纳特(Bennett)和杜明(Tumin)言道:“文化是一切群体的行为模式。我们把这些行为模式叫做生活方式。”这句话对我的启迪在于,它或许已经告诉了我,从哪个路径入手去研究文化。学校文化不应该只是官方的所谓理念,不应该只是主流意识形态的强加之辞,尽管,任一个有知觉的人都不能不承认,官方即主流业已雄霸当代基础学校,并成为其文化的难以回避的巨型因子。这种情形下,学校文化研究是否就无从作为了呢?未必。叫我看来,既然学校师生群体的所谓行为模式,无不打上了权力的烙印,那么,我们何不就此起点,直面且正视之呢?权力已经深深介入了当代学校文化,而研究者却乐于作鸵鸟态,当然不可能做出任何靠谱的正解。悉心研究权力对当代基础学校师生生活方式的影响,应可被视作学校文化研究的最真实起点。
    一九五五年,马尔刻塞言道:“用有秩序的方法来消减人的力必多(libido),消减力必多对有益于社会的活动及表现方式之有力的妨害,即是文化。这是从心理解析学的观点来定义文化。” 力比多亦称“欲力”、“性力”、“心力”,精神分析术语。弗洛伊德1905年在《性学三论》 一书中首次提出,指一种与性本能有联系的潜在能量。他把性欲与自我保存本能做了对比,并用力比多一词开始指性欲或性冲动,后扩展为一种机体生存、寻求快乐和逃避痛苦的本能欲望,是一种与死的本能相反的生的本能的动机力量。弗洛伊德把它看作是人的一切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动力源泉,是性欲、性本能冲动。荣格所说的力比多是一种普遍的生命力,表现于生长和生殖,也表现于其他活动,在身体一切活动中需要寻找出路。上面的文字,是我从维基百科中粘贴来的。对于号召学生读《红楼梦》同时不遗余力对所谓早恋施以铁腕的中国基础学校,我郑重决定,不再说什么。
    点开工具栏查看字数统计,已经接近于文质兄约稿的字数了。只好刹车。文质兄约的是演讲稿,而我这一篇自言自语,却实在不能算作完全的伪演讲稿。的确,本篇属于百分百的自言自语不假,但是,听过我演讲的人都知道,我平时的演讲说话都是这样子的。在我看来,说话就是演讲,没必要另起头绪别生事端。感谢《福建论坛》及文质兄给了我这样一个上好的命题,让我得以在任务驱动下,不得不却又乐颠颠地思索了一回学校文化。思索是需要起点的,回顾了一下下,以前那些个奶声奶气的文字和声音,实在拿不出手。再说,我历来认为,一个人——尤其一个教师,最正经八百的努力,无非“现时现说“。什么意思呢?其必曰:永远真实呈现自己思想之“现在发生时”。不炒冷饭,不戴假面,不作伟大光荣正确状。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只呈现思考素材思考过程,其它,当由听众自己的耳朵负责。我呢,言者无过啦!
    概念,判断,推理。于是,我从概念开始。记得,在某大学的一次演讲结束之后,有位博士给我作了下总结。他对台下的听众说,子虚老师的演讲很生动,属于体验式演讲。为证明我并不很傻,我要说,博士的两句话之间,分明有一个“但是”隐匿着的。不过,我得承认,博士说的是真相,没冤枉我。我是挺喜欢随机说话,经常六经注我。我是一个问题先于主义的家伙,对此,我挺自恋。在我看来,这个世界上,既然连历史都无法还原,那么,会存在货真价实的真理传声筒么?上面的文字中,我是拉扯了一串名人名言,但是我敢保证,绝非想粘名人名言的光来着。文质兄有一本书我喜欢,喜欢的原因很不学术,只因为,那书名就叫《片面之辞》。宇宙这么广袤,苍蝇长着复眼就不片面了么?于是,郑重祈求,就让我这样即兴下去,片面下去吧!仅此,作为系列虚拟演讲录的开场白。
8#
 楼主| 发表于 2012-5-31 21:36:47 | 只看该作者
   老师和家长之间是什么关系
扈永进   
    四十一这个数的表述之一,即四十加一。四十一个人呢?表述之一是四十个人,另外还有一个人。每个人都会犯错,没人能例外。这是常识。
    每个人对他人犯了错,都应该道歉的。这是人类文明生活的基本常识。这些个常识,当今的校长们应该知道的。无论中国校长外国校长大学校长小学校长男校长女校长,都懂的。
    今晚耳闻目睹的,却不是这样子。
    一位小学女校长的逻辑是:那四十个人中的任何一个人犯了错,一定得认错。根据情节轻重,不能排除使其大庭广众之下公开认错的可能。同时,四十人之外的另一个人要是犯了错,这四十个人一定要宽容他。因为,你们必须主动维护他的威信。
    威信这个词我一向很讨厌很讨厌,先行声明一下子。
    声明完之后,说明四点:其一,话是女校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候说的;其二,根据语境和经验可知,四十个是学生,另一个是教师;其三,现场那位女校长的原话并非如我写,意思就那样;其四,女校长这番话,记者和在场嘉宾没谁觉着有啥不妥。
    我看的,是一档有关家庭教育的访谈节目。当时,女校长正在讲故事——一个聪明的学生家长的故事。故事的起因是,老师打了孩子一下。发展是,孩子妈妈约见老师。高潮是,孩子妈妈和老师的对话;结局是,孩子重新接受了老师,同时,保全了老师的威信。
    孩子妈妈的聪明,集中体现于她说给老师的两句话。
    第一句:“我那孩子,从小就不喜欢人家摸她的脸。”轻易施展乾坤挪移大法,将“打”字替换成了“摸”字。一字之差,彻底改写了事件的性质。给老师留足了面子,维持了老师的所谓威信。
    第二句:“我这里有一只粉红色公仔,请老师送给孩子。孩子从小就喜欢这种公仔,粉红色,好可爱。”经一番推托和解释,老师接受了。第二天,以老师的名义送给了孩子。孩子欢天喜地,觉着老师爱她了。从此,过着幸福的日子。
    貌似信手拈来实则精心设计的两个连环骗术,成全了威信,骗晕了孩子。这就是女校长所推崇的所谓有效沟通。在我看来,有效归有效,但沟通,却是虚假的。因为,此种所谓沟通,的确建立在事实虚假之上。
    师生间的不平等细节,不一而足,但女校长并没有意识到。已然沉浸在这个俨然很成功的教育故事当中,没感到任何不妥。更令我不安的是,访谈现场的其他人——三个校长和一个主持人,均情绪稳定,没人异议。
    居高临下地表扬了这位聪明家长、推出她心目中理想的“家校关系”之后,女校长开始了她的理论升华。她将家长和老师的关系诠释为“四种关系”,依次为——同事关系,同学关系,朋友关系,合作伙伴关系。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老师是第二位以至第N位的,于是,同事关系。老师和家长都要学着教育孩子,于是,同学关系。老师和家长慢慢地会交成朋友的,于是,朋友关系。老师和家长肯定要合作的嘛,于是,合作伙伴关系。
    我耐心地听着。最终,婆理盈耳,公理全无。
    合作伙伴,失之过泛,外延无限。朋友,公民私域,货不对板。同事同学,皆为比喻。所有这些,均不能拿来做定义的。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定义是一桩无比严肃的事业。这位校长,估计并不认识这位逻辑学始祖。
    学校是什么?教育服务机构也。学校为公民提供的产品,无它,教育服务也。家长拿钱购买服务,与他们进饭店购买餐饮服务,并无不同。私立学校,家长“拿钱”环节很直观,交学费为证。公立学校,家长“拿钱”环节较隐晦,通过税金经政府转手,而已。无论直观抑或隐晦,家长拿钱给学校,购买相应的教育服务,实出一辄。
    作为孩子的监护人,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交钱上学。入学报名单生效,即意味着学校做成了一单生意。而家长和孩子,即刻成了这间教育服务公司的客户。公司为客户服务,属于委托雇佣关系。如同进了饭店,坐下来吃,并享受服务员端饭倒茶之类服务。
    进饭店吃饭的时候,要出钱的。有钱也不必充大爷,平等待人是应该的。打骂服务员,照样会被追究刑事责任。当然,所有这一切,并不同时意味着服务员就可以为所欲为,并不意味着他们可以随意打骂顾客。
    将教师说成服务员,教师不高兴,大家不习惯。在我看来,就是这样一个身份。不同在于,饭店服务员端出来的是南北大餐,教师端出来的是知识和信息。无论哪间公司——从餐饮服务公司到教育服务公司,它们的服务员,都没有权力打骂顾客。仅此,而已。
    现在,教育服务公司的职员打了小顾客一巴掌。公司总经理(校长)非但不去处理自己的员工,反而振振有词居高临下,表扬起委曲求全的顾客来了!而顾客呢,非但不能启动投诉维权程序,居然放低身段,绞尽脑汁,去主动维护打人者的所谓威信。
    咄咄怪事!这就是中国教育分分钟发生着的现实。
    中国基础学校里的人权事故,往往。被一些冠冕堂皇的主流话语遮盖着。其实,无论“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还是“太阳底下最辉煌的职业”,所有精妙比喻,均不能称为无视学生人权的理由。作为教育服务公司总经理的校长,厘清职业概念,兹事体大。
    (引文出处:http://blog.ifeng.com/article/14318721.html)
9#
 楼主| 发表于 2012-5-31 21:46:24 | 只看该作者



就算是听了窦桂梅课之后的心得体会

扈永进

关于窦桂梅,留下的第一印象,并不是语文教学,并不是听听看看写写想想,甚至,不是她主导的清华附小难能可贵的课程革命。
    一个酷爱课堂的教师,上午十点多开讲,一直把听众耽误到将近午后一点。结果,作为主讲人的她,还是意犹未尽。最后的半小时,那手忙脚乱的有序,连珠炮般的声音。还好,似乎没人想走,更没人想起该吃饭了。包括我。
    关于教师是否臻于优秀,我有一个最基本的判断——看他或她会否一上讲台就兴奋。学校招聘的时候,这是我内心秉持的一个潜规则。一上课就眼睛放光欲罢不能的教师,基本上就是好教师。窦桂梅来过我们学校应聘么?没有。
    职业维度推崇一个教师,自是不难。比如,推崇一个解题如流水的数学教师。将眼花缭乱的语文教学返璞归真为听听看看写写想想,并不容易。但,这些个东东,还属职业范畴的事体。它只能说明,窦桂梅是一个合格且优秀的语文教师。
    窦桂梅上课的内容是一本书,《这是我的爸爸,他叫焦尼》,图文并茂。首先感觉到的是,窦桂梅对“读图时代”的敏感。我想,最初,人类是读图的,后来,进入了文字符号阶段。现在,随着信息技术提供的方便,似乎又要重新进入一个高级的读图时代了。
    老师们上惯了一篇篇的文章,所谓课文。印象中形成的定势是,所谓课,就是文。这个定势,在窦桂梅那里被打破了。不是一篇,是一本。不只文,还有图。而这些,均可和小学生的认知能力与阅读趣好丝丝入扣,值得刮目相看。
    剔除一些个相对前卫的元素,窦桂梅的课堂,属于经典的语文课堂。表情,细节,情境,体验。给五幅画面题词——奔抱举牵搂五个动词。广播剧式的氛围营造,课件精美,程序流畅,不露瑕疵。美貌优雅舞台感夸张幽默铺陈空白,张文质说。丰富的背后——纸上只言片语心中风起云涌,肖川说。
    个人能力是无法复制的。尤其,无从全盘复制。套用相声演员的说法,窦桂梅的说学逗唱功夫,样样精通,全然拿得出手。讲座临终了的时候,她清唱了半首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曲,端的专业水准。但我的关注点却不在这里,我注意的是那些能够复制的东西。比如,贯穿本节的一句话——简单的表达,丰富的感动。
    在我看来,这首先是一个教学策略,一个讲座策略。她在PPT上依次展开的那本书,就是这样子的。简单的表达首先是本节课教材文本的典型特征,如此,就给上课者提供了广阔的发挥空间。学生,同理。诠释与发散,越充分越需要时间,而这个时间从哪里来?一句话,教材文本愈简单愈好。
    策略是一个中性词,绝不等同于阴谋。于是,这里没有任何贬低窦桂梅的意思。我还想请她来我校传道呢,岂敢得罪!我想说的是,一个能够不显山不露水地把上千人的会场搞掂的人,肯定是有策略的。当然,并不一定就是我说的这个。而策略意识,很多老师是比较欠缺的。
    感动是窦桂梅课堂的核心词,大家有目共睹。从大屏幕里,我们清晰地看到有孩子哭了。且,有孩子整个课堂都噙着热泪。眼泪是一种证据,证明着感动的发生,不容置疑。这个信息我发现得很早,一上课我就注意到了。便不自觉地揣摩起来,感动作为一个概念,在作为社会人的窦桂梅的价值谱系中,位置若何呢?
    一般而言,每个人都会固执地觉着,他所秉持的原则抽象着宇宙的真相——我不想用真理这个词汇。所以,听取演讲的时候,我很在意演讲者是否“真的相信”他所推介的原则。要辨别这种场合的口是心非者,其实不难。我要说的是,窦桂梅的课以及演讲,我是认真地听了下来。
    听下来,直至结束。我的结论是,她信。感动是她面对世界的基本姿态,甚至可以说,业已深深地渗入了她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根部。这一点和我不同,我的课堂,应该是那种充斥着质疑的话语在主导着。而窦桂梅的课堂,明显地,在孜孜不倦地培植着坚信,或言,那类长得像坚信的植物。
    窦桂梅最后亮出来的清华附小的推荐书目中,有一本《苏菲的世界》。这本书,就与窦桂梅课堂的氛围不同。我怀疑,这样的书会冲淡窦桂梅的课堂么?抑或,窦桂梅的学校里,这本书没法读下去?我在想,《这是我的爸爸,他叫焦尼》叫我来上,会怎么上呢?首先蹦进焦尼的小儿子脑海且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是什么呢?
    中经济学的毒深了,遇见任何人际关系,我都习惯先拿“利益分析”的解剖刀游刃上一番。宗教与传说之后的婚姻,夫妻之爱的真相,或许用“利益共同体”来界定更为确切。哪怕夫妻之间互相提供的肌肤快感,都是一种利益。当然,即使我是焦尼,这些话,我也不能讲给我的小儿子。将来可以,现在不能。
    我的说法是,焦尼在回避着核心问题,奔抱举牵搂五个动词很令人感动,但不能解开儿子的心结。整个过程中,看不到焦尼和儿子的语言交流。所有的,只有一句。问题是,既然“他是最好的儿子“,那,又能怎么样呢?焦尼和儿子共处的一天中,儿子得到了心智上的成长没有?我的结论是,基本没有。
    爱是人类永远的梦,不爱即永远的痛。智慧不能提供快感,但却能提供对不快的解读。昨天,我约定了山西的一位学者来讲学,他的话题是《爱智统一的教育》。说来话长,不说了。我想,大家可以来一起思考一下这个问题:窦桂梅那天的那节课,还有别的路径和主题可以考虑么?
    “我们很多女人和丈夫吵架,就是因为小时候没有拥有柔软的语言。”就此,窦桂梅还举了自己的例子,动用“柔软语言”的大杀器使夫君就范的鲜活案例,博得满堂彩。那句话,我没有加入鼓掌者的行列。因为,窦桂梅的经验的可复制性是有限的。
    张文质用了美貌一词给窦桂梅,绝非夸张恭维。我想再通俗铺陈一下下——窦桂梅是一个漂亮女人,也是一个聪明女人,还是一个有影响女人,一个能赚钱的女人。拥有这四大优势的窦桂梅,在两性博弈中,想失败都很难。不知窦桂梅看到这里会做何想?我想,我的话,起码是可以理解为善意和好评的。你说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1 14:23 , Processed in 0.090992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