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5|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美术课堂问题探究式教学中的几种关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6-2 20:32:1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美术课堂问题探究式教学中的几种关系
武汉市黄陂区天河中学    
课堂问题探究式教学并不是一种孤立地教学模式。在课堂问题的发现、调查分析与解决中,通过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活动,在获得知识、提高能力、丰富艺术素养、激发兴趣、掌握教学程序与方法的同时,还应该注意到这一过程中的诸多关系。之所以说它不是一种孤立的教学模式,其主要原因正在于这里所有的复杂关系,下面我们试从六个方面做一些简单的梳理和阐释。

一、课堂问题探究式教学中主导与主体的关系
美术教师与学生是美术教学过程中的基本关系和主要参与者。教与学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学生原有水平与目标的差距,使学生成为具有高素质的有用之人才。在整个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则是使学生走向成功、达成目的的中介者,在教学目标与学生之间,教师所起的是主导作用。
常锐伦先生在《美术学科教育学》中明确指出:“教学的特殊形式是学生在教师传授和指导下,按照既定的教学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学习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合理安排教材内容、运用教学设备和科学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具体到课堂问题探究式教学中,教师则主要是在教学中提前创设情境、生成问题,以期引导学生提出设想、找出根据、形成解析,并动手证实。从而通过交流评价、总结得失等过程让学生学会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等学习方法,真正使课堂变为学堂,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和素质。应该说这种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地位是显而易见的。然而主导也并不是说要让我们的教师完全按照自己的意志去支配教学,教师的主导作用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为学生的学习服务。
从另一个角度而言,学校中的一切工作都是以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基本能力、提升学生的素养和品位为中心,教育教学工作无不体现着这样一条法则。在美术学科的学习中,我们的目的则是要努力通过教师的主导性教学,让学生在其中提高美术文化素养,以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可以说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学习的态度是我们顺利展开教学的重要基础。学习作为学生的主要任务,无论是知识、技能的获得,能力的提高,还是为人处事的态度、思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的形成,虽然靠老师的引导,但这些毕竟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其他人只能在方法上予以帮助,却不能替代。例如欣赏教学中老师可以交给学生欣赏的方法,但对于作品的审美鉴赏非得自己独立完成不可。例如在《盛唐女性的生活——〈捣练图〉》这一欣赏课中,我没有直接在讲述有关张萱和《捣练图》的相关背景,而是引导学生从画面形式出发,解析画的结构,搜寻画面所描述的内容,体会人物形态和体态的特点。在与同一时期的唐三彩女立俑,同一时期不同画家绘画作品的比较之中,让学生自主探究仕女画及盛唐人物画的特点。其中有一个环节,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充分彰显了自己的主体地位,即对于人物画“传神”表现的体验。在有了上述基本的认识后,我们提出了“此画何以传神”、“你是如何体会‘以形写神’的”这两个相关联的问题。我原本以为学生会难于开口、懒于探索,但恰恰相反,学生们在明确问题后,都能积极地思考,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几个在其他老师眼里视作“差生”的学生,在这节课的学习中,空前积极,一节课下来频繁举手,而且说得极好。如对于拉扯白练之女性身体后倾、拿扇子的小女孩因煽炉火“遭烟呛”而回头避烟、红衣小女孩好奇地嬉闹等细节,这些所谓的“差生”讲得很到位,并且都能与生活中的所感相联系二进行表达骂我认为是本节课最大的成功,不仅仅问题回答得全面、具体、透彻,而且颇见创意,颇能反映学生有益的联想和丰富的想象力。教师从始至终都是以引导者的身份组织课堂,应该说这是学生主体介入课堂活动的典型案例。所以在教学目标的实现中,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这一点与以往的观点,可以说大相径庭。
在课堂问题教学探究式教学过程中,对问题的探究与讨论极为充分地体现着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边关系。学生高兴学,教师就会加倍地教,学生的兴趣在于教师所提供的内容、设置的问题和教学方法,学而有趣在于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获得,学而有毅力则在于教师教学的持之以恒。像上面说的关于《捣练图》的这节欣赏课,师生在快乐的探究与合作中,不知不觉就下课了,似乎意犹未尽,一节课也就显得如此之短了。应该说,学习中的主体和主导关系的矛盾协调在于教师灵活的处理之中,这是一种相互作用、相互生发的关系。

二、课堂问题探究式教学中合作与竞争、独立的关系
新的美术课程标准再三要求教师应该多去体会美术课程的意义和教学的多元价值。总体而言,最重要的一个理念即是必须改变原来的美术课的专业化倾向,而应以学生的发展、成长为本。在这种理念中便形成了新的学习方式,我们认为中学美术课堂问题探究式教学过程中的合作学习即是此背景下最佳的学习方式。
杨建滨先生在《初中美术课程教学论》中指出:“合作学习是针对教学条件下学生的组织形式而言的,相对的是‘个体学习’。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如新课程标准中所强调的‘综合·探索’学习领域,就意在让学生有这样的意识和机会”。课堂问题探究式学习中,我们会设置许多可供研究、讨论的问题,而很多时候,这些问题的答案呈现出多样性、多元化特点,要想全面的解答这些问题,往往仅凭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因此合作在互助中就显得尤其重要。
在合作学习中学生的个人责任和动机选择是非常关键的,以往我们遇到更多的是学生个体之间的竞争,而合作学习无疑是对个体竞争的削弱,与此同时,被加强的则是小组或团队之间的责任和任务,这种改变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和竞争意识。合作与竞争、独立之间看似是一对矛盾,其实不然。合作中必然要彰显学生个体的特点、个性和审美趣尚,但这有个前提,即以合作为前提。在课堂问题探究式教学中,任何个体在独立和竞争上的成功意义,远不如合作的强大。因为在新的课程标准中,只有合作学习才能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才能达到新的美术学习目标。原来总是以个体的方式去进行“作业”的确代替不了“共同”的作用。例如在初中美术补充内容中,我们安排了一节以“手抄报的设计与制作”为题的内容,此课即是合作学习的有益尝试,即手抄报不以个人为单位提交,而是以小组为单位提交,每组有46人,他们在一起确定主题,尝试设计、集体修改,在制作上,有的排版、有的书写、有的画插图、有的专门制作刊头、有得做整体修饰等,在分工上力求都有事情做,都能参与。最后的评价则是以一场全校手抄报评比为形式展开。在今天,一个需要交流和分享的社会里,“合作”不仅仅是一种学习的方式,还是一种成功的品质。应该说合作学习是对个体学习难度的降低,在弱化个体竞争的同时,实际是对团队整体竞争的强调,这种“弱化”让师生能轻松面对学习,而“强调”的意义则使学习在一种“轻松”的前提下愈发愉快、有趣。
合作是为了让学生在问题的探究中找寻共性,合作中团队精神的倡导正是这种共性的聚集。至于竞争与独立,我以为也非常重要。诚如我们所说,共性是人们得以能够交流的基础,个性则是世界之所以如此多样的保障。所以,我们说在课堂问题探究式教学实施中,既要倡导合作的精神,团队的力量,但也不能以抑制个性和独立,以削弱个体竞争为代价。不然,这种所谓的合作也将变得毫无意义。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在合作中学会生存。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要在学习中培养。营造师生共同学习,探索和研究问题的环境和氛围。让学生在充满合作机会的个体与群体的交往中,学会沟通,学会互助、学会分享。既能尊重他人、理解他人、欣赏他人,同时也能使自己的个性和独立价值更好地得到他人的尊重、理解和欣赏。
2#
 楼主| 发表于 2012-6-2 20:32:37 | 只看该作者
三、课堂问题探究式教学中知识与能力的关系
对课堂问题探究式教学中知识与能力之关系的讨论,所涉及到的问题其实就是新课程改革理念下美术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问题,从美术学科教育的特点来看,美术教育首先是要面向全体学生。即要保证美术教学的创造性、质量性和素质教育性;其次美术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再次,美术教育要体现基础性,其中包括美术课程内容的基础性,即为学生的美术学习与发展打下学习兴趣的基础,为学生能理解和享受美术文化而奠定审美能力的基础,培养学生的美术能力,为其发展奠定基础。育人内容的基础性,即授业与传道的统一,为学生形成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奠定基础,为学生形成独立自主、自尊自强的个性品质奠定基础。在这样的理念梳理中,我们发现了一对看似矛盾的范畴,即知识与能力。
中学美术课堂问题探究式教学认为,新课程标准中,要努力做到变知识为能力,要明确知识为内容,能力为核心。换言之,目的是能力培养,知识是能力培养和形成的途径或说内容基础。教学中肯定要有知识的传授,尤其是对于实践性极强的美术学科而言,但问题的关键是我们应该以怎样的方式进行传授。诚如前述,传统的教学过程是以传授知识为目的,所以学生的成绩好坏主要是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与否为主要考查对象。而今,在新的教学理论背景下,教学虽也传授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但其目的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感受、审美鉴赏、审美创作等能力为旨归,成功的美术教育不仅让学生从中获得了美术知识,更是提高了美术能力,可以说是一举两得。关于美术知识与能力的关系,我们似可以下表进行概括。

教学方式
        
     
性质
   
美术教学
以学生听讲、教师讲授为主,可以利用阅读、图片展示、教师示范等方式展开教学。讲求规范性与单一性,评价标准明确,强调美术学科本位。
获取美术基础知识,掌握美术基本技能。
以知识和技能为核心
新课程改
革后的现

   
在以传统教学的基础特点为前提的情况下,加强学生的小组讨论,实际演练,在玩与做中学,注意学以致用,在互助与交流、协调与统一中组织教学。讲求活泼性与多样性,评价方式与标准追求多元化,由强调学科本位和教师核心转变为以强调学生主体的全面发展和教师的主导为理论,注重教学过程的创造性、生成性。
虽然也获得了相应的美术基础知识,掌握了一些美术基本技能,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感受、鉴赏、创造、创新等能力,注重学习方法的揭示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核心

四、课堂问题探究式教学中思维与实践的关系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它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规律性的联系。思维与感知觉一样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感知觉所反映的是事物的个别属性,个别事物及其外部的特征和联系,属于感性认识,而思维所反映的则是事物共同的、本质的属性和事物间内在的、必然的联系,属于理性认识,是心理学研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实践是指人类自觉自我的一切行为。它只有在自觉的意识下才是人性的、人格的。思维与实践如同知与行的关系。在行为,即如教学中是统一的。从思维的认知加工方式来看,思维活动包括分析与综合、比较、抽象与概括、具体化和系统化,所以与实践相比,愈加显示了其理性层次的特点。实践是一种具体行为,思维则是一种抽象活动,实践可观可感,思维则不行。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实践活动来揣测或感受主体的思维活动。在教学中,有效学习的实践活动往往是在既定思维的指导下进行的。具体到课堂问题探究式教学中,思维活动充斥在整个问题的探究之中,探究问题的过程其实就是师生对于该问题的思维过程,这个过程的外化形式(活动本身)或物化形式(答案结论)便构成了实践行为本身。可以说,思维与实践是相互依存的关系。有什么样的思维活动就有什么样的实践行为,如影随形、相互变化。
3#
 楼主| 发表于 2012-6-2 20:32:53 | 只看该作者
五、课堂问题探究式教学中展示与评价的关系
教学评价是教育评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课堂教学作出客观的价值判断,是对教师课堂教学工作和学生学习评价的总称。课堂教学评价不仅能确保教学最大限度的符合学生个性特征,更重要的是能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改进教学工作,应该说它是教学中一项重要并广泛存在于教学活动之中的工作。中学美术教学中学生的评价主要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所有评价方法要体现多元化,适应不同个性和能力的学生的美术学习状况,试图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能力与学习水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评价首先是要明确是为教学服务;其次是评价中要强化其对学生的内在激化作用,努力建立发展性评价理念;再次是评价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年龄特点;此外,还应注重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与考核;最后,要始终在美术教育教学过程中,坚定学生评价的多元化理念。
有了这样的认识,我们再来看展示与评价之间的关系就简单多了。我们认为在评价的众多表现形式中,展示只是其中的一个,即展示是进行学生评价的一个方面,它不等同于对展示结果的观照就是对学生的最后评价。作为评价的一个环节或者说组成部分,展示又体现出了它的独特性。因为展示结果虽然不是评价结果,但往往会揭示教学中主导与主体的协调程度,师生间的合作与互助状态,它不仅体现了教师的“教”,还体现了学生的“学”,在课堂问题探究式教学中尤其体现着对问题探究在物化形式上体现的成功与否。它评价不了教师或学生的能力,却反映了教学活动的成败,在这个意义上,展示可以看作是对教学过程、问题探究过程等进行的结论式的评价。
展示作为评价的一种形式应体现多样性原则。展示评价要重视学生的自我解释与评价,学生在选择提交作品、修改作品、布置展览、相互观赏、自我评价、互相评价等多种活动中,不仅提高了自我评价的能力,还培养了与人合作的精神。而展示的组织与评价不但有利于培养学生珍惜和整理自己的作品,还唤起了学生养成自我鉴定、自我完善的精品意识,为学生将来继续向更高标准的努力提供了基础和前提。因此,我们决不能忽视展示在评价形式中的作用。

六、课堂问题探究式教学中教学与做人的关系
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即促进学生人格获得全面发展,这是教育的理想,同时也是理想的教育。课堂问题探究式教学中所提出的教学与做人的关系,实则是对美术教育中德育功能的强化。美术学科教育必须按照国家规定的德育目标实施教育,而且能够发挥美术学科的形象性、情感性等特点,使学生在学习美术的过程中不仅受到美的形象的感染,动之以情,还要巧妙地融进德育之理。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指出:“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此即是对美术作品能起到教化功能的高度概括。
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说过:“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说:“德育先于智能。”这都旨在向我们说明道德支配人的行为,并具有目的性和价值取向,它从根本上影响着人的行为价值。古今历代教育家无不重视道德教育。教学中渗透德育也就是要在学习美术,欣赏美术名作,创造美术作品的同时教给学生如何做人。注意美术学科教育既利用美术的这种功能,又根据德育的需要,有意识地选择有积极教育作用的美术作品进入课堂。如欣赏雕塑《秦始皇兵马俑》、《人民英雄纪念碑》,欣赏绘画《开国大典》、《流民图》、《狼牙山五壮士》等,都可以很自然地融入民族、革命、英雄主义和爱国教育。再如在了解我国传统美术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辉煌的成就光耀于世界,成为人类文化的伟大遗产时,便可渗透极强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热情,既欣赏了名作,又培养了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提升了学生的道德水平。
美术教育中教学与做人的关系,可以用鲁迅的话概而括之,即“美术之目的,虽与道德不尽符,然其力足以渊邃人之性情,崇高人之好尚,亦可以辅道德以为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3 06:28 , Processed in 0.072296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