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2|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课堂是教研员的田野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6-6 21:27:1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课堂是教研员的田野

       ——记长沙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小学语文教研员、特级教师黄祖训

                        
剪着平头,敦实,干练,举手投足间见出少有的从容与笃定。
这就是长沙小语界尽人皆知的语文教研员黄祖训。
黄祖训穿一件红色休闲西装,看上去蛮年轻的,脸上也没有积下太多的风霜。你绝对想不到,这个精致而优雅的男人已经在基础教育领域摸爬滚打了足足40年,而其中做语文教研员的时间已长达30年。
从1979年那个“中国的春天”开始,黄祖训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中国小学语文教研的亲历者、见证者。三十年语文教研史,正是他的专业成长史,也是他的心灵史。
作为教研员,黄祖训的最大魅力在于,他认定课堂是教研员的田野。他三十年如一日,以一种沉潜的心态,一种务实的精神,深入学校、深入课堂、深入教学第一线,默默无闻地做着小学语文教育的“田野研究”。

一、教研的激情缘自爱


把工作当职业与把工作当事业,是两个不同的人生境界。
把工作当职业,再好的职业干久了,或多或少都会生出一些倦怠。把工作当事业则不一样,他总是怀着一种时不我待的历史使命感,总要把看似寻常的日子演绎成激情燃烧的岁月。
黄祖训属于后者。对他来说,30年教研岁月,简直就像一列飞逝的火车,带着他的真情与梦想,掠过生命中的春夏秋冬。
   回望白云苍狗般的过往,1968年是黄祖训生命中一个富有标志意义的年代。那一年,他16岁。就在那一年,土生土长于长沙的黄祖训怀着纯洁的激情,背着简单的行囊,汇入了“上山下乡”的时代洪流。从此,他瘦削的背影成为父母漫长的牵挂。  
   走在天高地朗的常德乡下,黄祖训不过是天地间微不足道的一个点,一个影子。他能干些什么呢?
   黄祖训没有太多的迷茫。他来到当时的公社领导面前毛遂自荐,他想去那所简陋的村小当一名普通的民办教师。
   说不清为什么,黄祖训就是喜欢教师这个称呼,喜欢这份跟孩子打交道的事儿。他说,这种喜欢,这种爱,或许来自于家庭的影响与熏陶吧。
黄祖训的家是典型的“教师之家”。父亲是中南矿冶学院的教师,早年留学于东京帝国大学,母亲是名教师。而他的姐姐、姐夫,又全都是教师。(现在,他儿子也成了一名教师)
黄祖训一再说,他对于教育的喜欢是一种纯粹的喜欢,一种超功利的喜欢,是为了喜欢而喜欢。他至今还记得,他平生第一次领到工资的时候,正赶上乡下快过年了。他一个人跑到大队供销社,兴冲冲地买来了红纸、毛笔、墨汁、浆糊。村小虽然简陋,但他实在太喜欢这块净土。他想在每间教室的门边贴上鲜红的对联。
20世纪七十年代初的农村小学,即使像语文、数学这些课程,教师都不一定齐整,更不用说体育、美术、音乐这些课了。在村小,黄祖训领着那群乡下孩子打篮球、打兵兵球,教他们画画,带他们唱歌。毕竟从小在长沙城里长大,黄祖训的素质比较全面。他的到来,给泥土般质朴的村小带去了欢笑与快乐。很快,远近村民都晓得了这个优秀的“长沙伢子”。
1974年,因为表现出色,黄祖训被保送到当时的常德师范学习深造。真的就像久旱者遇以甘霖一样,黄祖训备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校园时光。在这里,他很快又斩露头角。因为在村小教过美术,他出的黑板报常常引来一片啧啧称赞,他甚至还给低他们一级学弟学妹们正儿八以上过美术课。
师范毕业后,黄祖训短时间做过中学语文老师,很快又进入当时的常德县教研室。或许,连黄祖训自已都不曾料到,这样一脚踏上语文教研之路,就再也没有停过步子。
1982年4月29日。黄祖训永远不能忘记这个日子。这一天,他作为常德县小学语文教研员,为全县数百名小学语文教师作了一次公开评课。这次评课,让他在常德县“一鸣惊人”。全县与会的语文老师不禁对眼前这位30岁的年轻人刮目相看。评课实在太精彩了。当时的教育局普教股当即决定,将黄祖训的评课讲话,印发到常德县各区、各公社的语文专务骨干。
黄祖训至今还完整地保存着当年的那份评课发言稿。稿子用“常德县黄土店公社联校”的材料纸写成,密密麻麻的绳头小楷,足足有15000多字!评课内容涉及如何面向全体学生,如何培养学生能力,如何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如何把握大纲与教材,如何加强教师自身的修养等方面,黄祖训条分缕析,讲得有板有眼。
在常德县教研室工作5年之后,黄祖训脱颖而出。1984年,他进入常德市教科所,干的依然是小学语文教研工作。
进城之后的黄祖训,心里升起一个愿望,那就是要把常德小学语文教研做大、做强、做出影响。为改变小语教研小打小闹、不成体系、即时应景的作派,他凭着一腔执着与热情将省里一些知名教师和教育专家请到常德,借着常德市一中的场地,一次就组织了上千人参加的教学研讨会。人来得太多了,他们甚至租下常德市内的电影院搞教研活动。黄祖训很快又搞常德的小语教研搅得热腾腾、火辣辣。
历史踌入20世纪90年代。在常德市教科所出色的工作了7年之后黄祖训,终于被长沙市岳麓区教研室(当时叫西区教研究)以人才引进的方式调回长沙。
黄祖训永远都无法忘记1991年3月8日。那天,他已打点行装,准备举家迁回长沙。得知这个消息的左邻右舍,亲朋好友,头发斑白的,青春飞扬的,他们都来为可爱的黄老师一家送行道别。好多老师闻讯甚至换了课跑来。
车子启动的时候,一拨一拨的老师都噙着泪花表达着他们心中感谢、祝福与依恋。黄祖训更是百感交集。想当初,离开长沙时,自己还是个16岁的大孩子,等他再度回来时,已是年近不惑,为人之夫、为人之父的中年了。面对常德这片土地,面对那些逝去的青春,那时那刻,黄祖训怎能不泪流满面!
在长沙市岳麓区教研室,黄祖训一干又是十年。十年辛苦不寻常,“课题研究”成了他的教研特色。在他的指导与带动下,长沙市第三届、第四届科育科研课题评选,共评出获奖课题20个,而西区就占去了“半壁江山”。他主持的《礼仪教育研究》课题获湖南省教育科研课题评比一等奖,成为长沙教研“五朵金花”中的“一朵”。
进入新世纪,年近知天命的黄祖训破格调入长沙市教科院。说实在的,长沙之大,要找一个比黄祖训年轻的、比他文凭高的,不乏其人。但是他的前任薛根生先生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同样,没有爱就没有教研。就凭黄祖训对教研事业的挚爱,他完全可以坐到市教科教研员的位置上。
从当年那个下放到常德农村的长沙知青到今日长沙小学语文界的知名专家,黄祖训走过的人生轨迹就像一串拾级而上的梯子。
因为有爱,因为执着,幸运诸神总将他引向柳暗花明的新时空。
2#
 楼主| 发表于 2012-6-6 21:27:49 | 只看该作者
二、教研员不进课堂,就像农民不下田

晨兴理荒秽,带月锄荷归。
这是黄祖训教研生活的诗意写照。他说,他当教研员几十年,养成了一个习惯:好几天没有去学校,没有下课堂,他就会怅然若失,心里空落落的。
黄祖训每年都下校听课都在200至300节之间。这是个什么概念呢?除去学校的寒暑假和双休日,他平均每天要听2至3节小学语文课。风里来,雨里去,这是看似平凡却又多么不简单的一件事!
在黄祖训的办公室,记者翻看了他近年的听课笔记。一年下来,总有好几本,里面到处密密麻麻的文字和圈圈点点的符号。这里记录着最真实的问题、最真切的感悟、最真诚的意见。
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之树常青。就像农民看到挂着露球的韭菜,看着开着黄花的红菜苔会有一种欣喜一样,只要坐到课堂里,黄祖训就像回到了“快乐老家”。
黄祖训认为,基层语文教育研究其实就是一片劳作的田野,教研员如果不经常把脚踩到真实的课堂里,就跟农民不下田去侍弄庄稼一样不可思议。
确实,走进课堂的教研是绿色的,脱离课堂的教研灰色的。
教研员如何下学校、如何进课堂?黄祖训也有他的套路和讲究。
搞专题调研,他要进课堂;搞教学比赛,他要进课堂;学校有需要,他会进课堂,学校没有提出来,他会有要求。对于名校名师、青年新秀,他会主动跟踪;对一些相对薄弱的学校,他不请自来、找上门去。在长沙市相当一部分小学,黄祖训几乎把他们语文教师的课听了个遍。
现在,黄祖训的心里早就有了一张长沙小学语文教学的“专业地图”,哪些学校有什么语文教学课题,哪些教师的课上得好,他们的风格与特点分别是什么,哪些年轻教师进步得特别快,他都了如指掌。
是啊,课堂是一本永远都读不完的“教育学”,是一种“庄稼地里的教学论”。如果说这些年黄祖训在教研上捣鼓出了什么名堂,如果说他现在练就了一双观察语文教学的“专业眼睛”,那么,首先就要归功于课堂。
教研员进课堂其实也只是一种形式。问题的关键在于,教研员是不是具有“课堂发现”的能力与素质?能不能发现问题,发现经验,发现新人?
课堂上的教研员,应当像“啄木鸟”一样善于发现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毛病。三十年教研经历,使得黄祖训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问题”有一种特别的敏感。但是,每当他为教师揪住“问题”之后,从来不是居高临下的批评。他知道上好一堂课的不易。对于所有的语文教师,他都抱有一种“理解之同情”。更多时候,他会与任教老师私底下交流那些“问题”,并且手把手地帮着老师们修改教学方案、调整教学计划、完善教学细节。
黄祖训从来就不把自己当成课堂局外人,当成“站着说话不腰疼”的“专家”,这么多年来,他赢得了一线教师的信赖,树立了自己的威望。
当然,教研员不仅仅为教师的教学把脉问诊,更重要的还在于及时发现课堂教学的“闪光点”,总结出普适性的教学规律。在这个意义上说,教研员又要像“淘金者”一样,要淘出沙里的“真金”。
在听了成百上千堂小学语文阅读课之后,黄祖训鲜明地提出阅读课中的“三板块”与“四要则”。“三板块”指课堂教学结构包括“通读课文,整体感知”“精读重点,落实双基”“教学延伸,力促发展”;“四要则”指教学要领,即“保证读书时间”“明确读书要求”“体现读书层次”“重视读书指导”。这种认识,听起来像是回到“常识”,一点都不“洋气”,然而,它们何尝不是返璞归真的“真言”?何尝不是对小学阅读教学规律的揭示?
除了“啄木鸟”“淘金者”之外,教研员还应当是真正的“伯乐”。不管是哪个层次的教研员,他都应当肩负着培养和发现新人的重任。在这一点,黄祖训从来不负众望。现在,在长沙小学语文界,你随便找一个稍微出色点的小学青年语文教师问问,没有人不对黄祖训的热情与真诚感慨良深。
岳麓区桐梓坡小学有个叫戴喜萍的青年教师,原来是教中学的,自身的知识底蕴不错,开始却不太适应小学语文教学。当时还在区教研室的黄祖训以一双慧眼发现了这个“可造之材”。他跟踪听了戴老师好几次课,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帮他分析小学语文教学的特殊性。心有灵犀的戴老师进步神速。黄祖训及时将这位老师推向公开课的“舞台”,并且全程指导她开展《小学作文入门仿写训练》教改实验。短短几年间,戴老师成了区里出类拨萃的名师,还被评为“区十佳青年教师”。像这样被黄祖训帮助过的青年老师,在常德城乡、在长沙城区,在长沙郊县到处都有。早期的有常德的薛小强,近年的有文琼、刘再晖、李爱萍、王璐,冯斌,等等。由于黄祖训的指导,这些老师都曾在全国、全省的教学大赛中一展风采。还有一些青年教师写了教研论文,也喜欢送给“黄老师”指导。黄祖训到底给多少老师辅导过论文写作、修改过教案与文章,他自己没有办法统计。他只知道,他的邮箱里经常塞满了求教老师的信函与文章。他要求自己每封必复,每求必应,每问必答。
在发现和培养青年教师上,黄祖训似乎从来不会说“不”。
对黄祖训来说,“课堂”还有新一层含义。那就是,每学每个学期,他都要开出若干场次的讲座和报告。近几年,在湖南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长沙市教育学院、长沙市教师培训中心及各区县教研室、教师进修学校及各基层学校,他先后作过的讲座就达70余场次。

三、没有问题,就没有教研
对于科研工作者来说,没有问题,就意味着没有研究。
教研员的存在价值在哪里?就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中。没有问题的教育科研不是“真科研”,而是“伪科研”;没有研究能力的的教研员,就是名不符实的教研员。
黄祖训说,他做教研员30年,在脑海里盘旋、萦绕的就在各种各样的问题。
在他看来,教研工作的最大驱动力来自问题。教研员的“问题意识”首先就表现为他的“课题研究”能力。
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小学语文教研形式就是教研员选择某个学校作为“点”,然后以学校为现场展开一些研讨活动。我们不能说这种研究没有成效,但是,从整体上看,这还是一种粗放式的教育科研,有点想到哪里就“研”到哪里的味道。
如何改变这种现状?早就岳麓区教研室当教研员时,黄祖训就以做“课题研究”而小有影响。到了长沙市教科院之后,他明确提出了小学语文教研专题化、序列化的工作思路。几年下来,这一思路已得到了长沙市众多小学的响应与认同。至今,长沙市小学语文教学研究已连续举办的15届富有特色的“专题教研”。(每个专题,其实也就是一个“问题”)。
只要听听那些“专题”的名目,你就足可以推想黄祖训他们的研究视野与研究深度。
都是些什么样的专题呢?长沙市开福区新竹小学的《课改理解的理解与把握》,芙蓉区育英小学的《小学生习作教学改革——日记小列车》,浏阳市黄泥街小学的《习作个性化研究》,天心区曙光路小学的《校本教研方式初探》,岳麓区荣湾路小学的《教育叙事研究》,雨花区砂子塘小学的《网络大作文》,同升湖国际实验学校的《个性化阅读教学》、湖南大学子弟学校的《小学语文课文引写研究》,天心区青园小学的《课外阅读指导研究》,等等等等。
在这些“专题研究”中,黄祖训从来不是浮于表面地指指点点,而是深入其中,帮助学校制订课题实验方案,提供优质教学案例,而他自己则尽量深入钻研,努力让自己成为每一次专题研究中的“意见领袖”。
黄祖训为何如此重视课题,重视专题呢?“问题研究”确实早就让他尝到了教研工作的甜头。
早在20世纪八十年代中,他就曾在常德县组织过大抽样、多项目、深层次教学调查,形成了10篇有份量的教学现状的调查报告。调到长沙之后,他曾参加过湖南省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的调研。由他撰写的八字余字的《小学语文教学调查报告》和九万余字的《攸县小学语文教学与管理调查报告》,都引起了较好的反响,被收收《三湘普九之路》一书(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出版)。
因为牢牢关注“问题”、发现和把握“问题”,黄祖训的付出得到了丰厚的回报。这些年,他先后在《湖南教育》等媒体发表《不仅要学学生想6年,更要想到他们60年》等14篇论文,多次参编不同版本的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出版了《小学德育要览》等25种教学参考书或教学工具书。
诚如伟人所言,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几十年间,黄祖训始终一种如履薄冰心态“认真”地做着他的教学研究。他说,你不要小看了一个教研员的价值,它对一方教研的影响力是全方位的。惟其如此,一个教研员如果不爱读书、不爱学习,不能丰富和超越自己,他就可能亵渎“教研员”这个角色。

采访黄祖训,其实是跟他聊天。很多时候,看着黄祖训的那张笑脸,真的有太多的感慨——关于人生,关于生活,关于生命。
人的一辈子似乎可以干很多很多的事情,可真正干成、真正干好的事情有多少呢?黄祖训这辈子就当了个教研员,可他干得有滋有味,干得漂漂亮亮。
这是不是一种很不错的境界?
如今,黄祖训还是开着他心爱的红色的本田,在长沙城各学校跑着,在大街小巷里转着,乐此不疲。
就这样,黄祖训幸福着教研的幸福。五十好几的人了,我们还亲切地叫他“训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4 15:28 , Processed in 0.067834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