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17|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语文课可以变得很好玩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6-8 21:52:3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语文课可以变得很好玩

作者:李斐然

本文来源于:中国青年报


    从高中老师史金霞的课堂外走过,总能有些不一样的发现:正在上课的教室里会传出咿咿呀呀的黄梅戏,抑或是左小祖咒的歌曲《我不能悲伤地坐在你身旁》,正值青春期的学生会跟着老师一起哼唱蔡依林的情歌,他们甚至会大声地争论:“早恋是个伪命题,爱情不应该有年龄限制”……


可以谈古论今,甚至“谈情说爱”——苏州星海实验中学这名语文老师,把自己的语文课定义为“为教育正名,为语文松绑”。


“现在普通读者有一种心理,就是看语文课本出丑,然后骂几句,但是何去何从,很少有人认真思考。关于语文课的谎言,现在已经成了饭桌上的笑料了。”史金霞说。


年近40岁的她却想做“严肃讨论价值原则的人”,用自己的力量为语文课带来变化。她把自己摸索出来的这套课堂模式写进了《不拘一格教语文》中。


这本鲜活的一线教师课堂记录,不仅打动了来自苏州、湛江等地的许多学生家长,也重新点燃了业内对于语文教育话题的又一轮反思。在各大教育类网络论坛上,许多同为语文教师的“战友”们在读过此书后“陷入痛苦的思索”:如何让学生这只鸟儿,从语文应试教育的笼子里飞出去?


很多固定我们灵魂的工作,事实上是从语文课开始的


和史金霞一样,作家苏小和曾经也是一名语文老师,“捏着粉笔头,带着孩子们总结段落大意,归纳中心思想”,回想起那段教书经历,这位作家想到了四个字:“度日如年”。


很多语文教师对这种感受都不陌生。史金霞的同事、语文教师刘会一度认为,教语文的自己不过是一个“高级文字搬运工”,从网络上搜罗课件,对照着教学参考书的答案,然后站到学生面前复述一遍。


“那么多标准答案,要把孩子们训练成统一的面孔,统一的发型,统一的赞美,还有统一的悲伤。这种固定我们灵魂的工作,事实上就是从语文课开始的。”苏小和说。


在史金霞看来,现在很多语文课其实是一项体力劳动,机械地重复、积累,不致力于培养人,而致力于“制造”产品,“这不仅不能使人心向善,反而在加速人性的堕落”。


而她理想中的语文课,应该“成为学生的梦想和快乐的期望,成为思考开始的地方,成为心与心融会交流的家园”。


原本,一篇《西厢记》的《长亭送别》节选只是一段列入考试项目的文章,史金霞的课却将这段折子戏变得有滋有味。上课时,这位喜欢音乐的老师不仅用上了黄梅戏的《西厢记》选段,还融入了邓丽君的《路边的野花不要采》,阿牛的《桃花朵朵开》以及刘若英的《分开旅行》……


听着歌曲,对照着课文,这名语文老师带着十五六岁的学生们思考:莺莺是不是在担心张生“移情别恋”?在不同的时代里,女子在爱情中的地位有什么变化?


“所有的教学目标,都可以被糅合在这么有趣的课堂形式当中,不知不觉、细水长流、水到渠成地完成。” 江苏扬州中学的语文教师王舒成这样评价。


而史金霞对“小溪”的选择没有禁区。最近,她看中了美国电影《妈妈咪呀》,打算拿来作为一个热门话题的由头——两性。在她看来,虽然这部电影讲了一个“很八卦的故事”,但“内容非常干净”,适合让孩子们面对这样的话题。
“只要把学生的成长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考量,不管教什么内容,都会呈现出不拘一格的精彩”。史金霞希望自己的书能够影响到其他同行,“敲开他们的门”,让他们从为了应试疲于奔命的怪圈中走出来,“改变一个老师,会改变不知道多少孩子”。


这个时代做教师,如果你不肯遵循常识,不尊重真实,是会被学生耻笑的


和史金霞一起走在校园里,很难判断出身边这位究竟是不是老师,因为时不时会有迎面而来的学生笑着跟她打招呼:“嘿,霞姐!”


他们的“霞姐”个子不高,穿上高跟鞋身高才和她上初二的女儿差不多,顶着洋娃娃一样的大波浪卷发,在随处可见带眼镜的人的校园里,她总用一双圆圆的大眼睛看着学生,叫着学生们的外号。


“我记不住学生的成绩,也从来不去记,对我来说,最重要的是学生们写来的随笔。”随笔几乎是史金霞的语文课唯一的作业,在这里,学生可以畅所欲言,写书摘,写影评,甚至记流水账,唯一的要求是“真实”。


“我最喜欢改作业了,这就是在读青春故事。”史金霞边翻看学生们的随笔边笑着说。


这其实就是一个师生交流的纸质平台。在这里,学生写的大都是“不能跟父母说的话”——最近喜欢看什么电影或者电视剧,暗恋的同学有什么新进展, 甚至还有学生直截了当地表示,“我真的很想喝酒”……


他们把心思一股脑儿写给“霞姐”,而这位“知心姐姐”还会跟他们互动,帮他们出主意,听他们的看法。


“作为过来人,我也曾经和学生一样年轻,能够体会他们的心情。”史金霞说。


这位女老师对学生的体谅打动了同为老师的王舒成:“这本书对我的意义,最重要的不是教法的借鉴,而是教师的人格养成。”


让他印象最深的例子是,当班上同学一起朗读课文时,其中一位同学因为读得很慢迟迟不能结束,史金霞没有打断他,而是一直等待他,直至这节课接近结束。


作为同行,王舒成一方面觉得这节课非常“奢侈”,因为没有“讲”什么;但“细想其效果,则又非常惊人,同学们学到了尊重差异,学到了欣赏和包容,可能会影响有些同学一辈子”。


而除了体谅学生,更让史金霞在意的是学生“智慧上的健康生命和健全人格”。她觉得,一堂好的语文课,“一定是对学生的一生都产生了重要影响的课”。


这个19岁就登上讲台的女老师常常为自己感到遗憾:“在自己最好的年华,十七八岁的时候,求知若渴,没人引导,读了一大堆垃圾书。”


为了能够让自己的学生拓宽眼界,她专门给学生们列阅读书目,其中不仅有司马迁的《史记》,还有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奥威尔的《动物农场》、何伟的《寻路中国》、龙应台的《目送》,以及张爱玲的《倾城之恋》,等等。


史金霞还给自己的阅读课立下了“四要四不要”作为规矩:“要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认识,要敢于提出异见,要敢于坚持自己认为有根据的道理,要突现自己个性的智慧,动自己的头脑,而不依赖他人。不要迷信书本、不要迷信权威、不要迷信老师,尤其是不要意图在我这里找到唯一的标准答案,我的观点只代表我个人。”


在她的推荐下,一些高二的学生开始关注书本以外的大千世界,有人已经开始读哈耶克的专著,也有人在看过《史记》后写下了题为《我们该如何书写“历史”》的随笔。在课堂上,学生们则会主动就毒奶粉事件展开讨论,在随笔里写下对奥巴马执政理念的看法。


“在一方天地中的我们是被囚禁着的思想者,因为有敬畏,因为有约束,我们才更应该思考。”史金霞的学生宋越在随笔中如是说。


“这个时代做教师,如果你不肯遵循常识,不尊重真实,是会被学生耻笑的,学生会看不起这样的教师。”史金霞说。“教师要摘下虚幻粉饰的眼镜,恢复自己的常识判断,养成批判思考的习惯。”


一位学生带来史金霞的书,希望老师为他签名题词,而史金霞则写下了自己对学生最大的期许:“自由之思想,独立之人格。”


与自己愿望大相径庭的力量在步步逼近,而她在用自己的力量一点点反击


可是,即便是在史金霞所在的中学教师办公室,人们讨论的仍然是另外一个重要话题——分数。


作为同行,王舒成觉得,语文,以至于整个中学课堂,“对苦读模式的认同和模仿到了扭曲的程度,是当今教育界的一种时尚、一种标杆,现实对大多数教语文的来说,是那么沉重,以致于他们常常拖曳着镣铐,忘记了跳舞”。


史金霞也遇到过这样的尴尬处境。几年前在一所民办学校教书时,有一次学校的教研室进行调研,因为史金霞的课程几乎从来不考试,她把一些学生随笔和读书笔记交了上去,结果,教研室回复,这不算数,他们想看的是学生的考卷和分数单。


同在应试教育前线的王舒成不禁发问:“史老师在书中营构了一个理想教育世界,那只笼中的鸟,在如今越发恶劣的教育环境下,真能自由飞去吗?”


事实上,这个问题也时常困扰着史金霞。在此前任教的民办学校她曾遇到过一个被班主任批评得直掉泪的女生,被批评的原因是“看杂书”,结果她打开一看,正是自己推荐给学生的《苏东坡传》。


“我不能三年语文课都为了一个分数。我不想用野蛮的愚蠢的手段获取分数,而且,比分数重要得多的东西,多得是。”史金霞说。


事实上,在史金霞所负责的班级里,学生们的语文成绩并没有因为语文教师讲课的“不拘一格”而受到拖累,因为“好玩”爱上语文课的学生们常常会拿到全校的最高分,而班级平均分也会在高考时拿到第一名。


视胡适为偶像的她把自己的这种坚持称为“温和的改革”,“与其跟体制决裂,不如多去推动它,改变它”。


“我相信教师这个群体并不是铁板一块。但是在这个体制里需要生存,必须要先拿出环境想要的东西来向别人证明,我这个方法是对的,让这种方法得到更多人的认同。”史金霞说。


但是,与自己愿望背道而驰的力量依然在一步步向自己逼近,而史金霞也在用自己的力量一点点反击。


“生活有很多种,既然能够站着把分数拿了,就不必跪着、趴着。”史金霞说,“我希望孩子们在最年轻的日子里,能有一个最美好的回忆。”
2#
 楼主| 发表于 2012-6-8 21:53:34 | 只看该作者
史金霞 向着那温暖与明亮

作者:朱桂英

本文来源于:新京报


    史金霞,生于上世纪70年代,19岁起执教中学语文,至今已18年。曾在河北偏远地区孤独探索,也曾在私立学校实践自己的教学理念,现执教苏州。她坚持在体制内寻求语文教育的突围,纵现实尘土飞扬,教育立人的理想之光不灭:追求自我完善,不拘泥于自身之限;追求课堂的开放,不拘泥于教材之限;追求语文的丰盈,不拘泥于应试之格。


    行动,你就是体制


新京报:你是什么时候意识到,要“出”现存教育之“格”?


史金霞:做老师是我自己的选择,因为我不想让更多的孩子,还像我这样,感慨自己人生中,没有遇到一个能够在思想精神心灵方面,给我以启迪引领的老师,悲叹自己在最好的年华里,读了一大堆垃圾书。


史金霞:从一开始教语文,我就没有照本宣科过。也从一开始教语文,就没有用考试来压榨学生,我从来记不住学生的分数。我不想用野蛮的愚蠢的手段获取分数,不求分数,分数应该自得,分数是不需要担心的。而且,比分数重要的东西多得是。


新京报:整个中学教育体制,仍然没有摆脱高考分数的导向作用,作为教师,你也被其牵制,你怎样在安身的同时,安置你的教育理想?


史金霞:正是因为如此,我对考试也非全然淡然状态,在经历一系列失败后,就开始寻找理想与现实的平衡,寻找个人与体制的平衡。简单而言,就是花精力去研究体制的规则,研究高考的规律。我是有所期待的,即通过高考证明自己,我这样教语文才是合情合理的,而且,这样教语文与高考并不对立。


我很执着的一点是,我必须要在这个体制里,用我的方法取得这个体制里的人们的认可,我才能做更多,更有力量,也才能让更多的人也像我这样做。那么,慢慢地,这个体制所认可的那种粗暴野蛮的方式,不就可以被排除出去了吗?


而且,有更多人这么做,对于必须在这个体制里接受教育的那些孩子而言,也是更多的一种福祉。我有这样的一种使命感,不是别人加给我的,是我自己给自己的。


新京报:先自己通关,再设法改变规则?


史金霞:太多的人,把责任都归咎于别人,归咎于体制,而忽视了自己的作为。其实你就是体制,你改变了,体制就改变了。


但是,当我在体制之内站稳了脚跟之后。我失望地发现,原来这还仅仅是我个人的成功,我能做的还是很少。


我一度觉得自己就是跟风车作战的堂吉诃德。后来我想,只要我能影响身边的一个人,无论是学生,还是同行的老师,即功莫大焉,蝴蝶效应是很强大的。所以遇到事情,我会以理抗争,有时我尝试的教学方法,也不被认可,比如以写读书笔记代考试,但如果你坚信自己是对的,总是可以说服他人。


胸怀理想但脚踏实地,要能让自己的理念行得通,最重要的是,不要有智力上的优越感。尊重同行,求同存异,宽容是自由的前提,在坚守自己原则的前提下,妥协也是一种成熟。


现在的我,就是努力扩大自己的影响,著书立说,让自己有更多的话语权。我在接下来,会很勤奋地写书,就是要占领这些可以占领的阵地,坚决不阵亡。


教材,以开放的心灵去其蔽


新京报:教材问题,是近几年来比较受关注的,很多人都从不同角度指出,比如脱离历史真相,僵硬道德说教,格式化灌输等,你如何让学生与自己皆免受其害?


史金霞:我的解决之道,首先是教师自己要去面对问题,不能立定教室,不闻天下事。在我未看到韦君宜的《思痛录》时,我曾热情执教《改造我们的学习》等课文,因为对其历史背景了解不深,至今想来,仍有惭愧。


所以,教师必须要花力气,要能够不断更新、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通过大量的阅读,通过网络,吐故纳新,保持生长的状态。教师要恢复自己的常识判断,鼓励自己的勇气,要养成批判、思考的习惯意识。


同时,尊重真实,尊重常识,尽量控制感情的泛滥,让自己趋于理性平静,不追求以情动人,也力避自我陶醉,无论对于自我还是现实,都保持清醒的认识。


然后,教师要自己构建课程,不要受制于教材,而是“用”教材。很简单的一个道理是,让学生去追求真、善、美,拥有独立的思考与开阔的视野,与考试并不矛盾。教材只是课堂的一部分,可灵活用之,只要教师有足够的知识储备,你就可以用真相去解构谎言,以美褪恶,以诚去俗。


新京报:叶开指出小学课本很多虚构伪造之作,到中学,学生已经吸了很多毒,你有一些特别的排毒措施吗?学生有一个先在的知识框架和之前教育留下的思维模式,你怎样去拓宽改变?


史金霞:这个就是要通过课堂教学,阅读,写作,还有看电影这些所有的手段,一边排毒一边新建。这是个很复杂的过程。有一个原则,就是循序渐进并且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让他们自己从生活常识出发,怀疑,反省,质问,探求。


在我教学生涯早期,我可能更多地是致力于追求教育教学中的善与美。而2008年以后,我就将求真放在了首位,重中之重。有了真,善和美才有了生存的根基,善才有力量,美才能生长,离开了真,善很容易成为伪善或者怯懦或者愚蠢,美很容易成为粉饰或者畸形或者谎言。


信息不对称,就会造成愚昧,我有意识地拓展学生的阅读,拓宽他们的视野,要让他们获取的信息丰富多元,这样,有了困惑,有了疑问,有了思考,有了批评,就有了思想,就逐渐地接近真相。


还有一点,现在的孩子其实接触的信息,并不仅仅是语文教材,语文课堂。他们是伴随着网络长大的一代,各种媒介比较丰富,很多东西,他们也能够自己获得的,倒是许多老师,比不上孩子。所以,这个时代做教师,如果你不肯遵循常识,不尊重真实,其实,是会被知道真实具备常识的学生所耻笑的,学生会看不起这样的教师。


课堂:共植爱与希望


新京报:在《不拘一格教语文》一书中,你有意把属于方法论的那部分,凸显在书中,请谈谈你为何在此书中如此重视作为方法论的部分?


史金霞:中学语文老师的整体素质不容乐观。体制塑造了只求存在只问分数的教学机器,同时,优秀的人又不愿担任教师之职。面对这一切,我是心怀同情,也有焦虑。我就是希望以自己的行动,告诉人家,看,我是这样做的,课可以这样上,你也可以。


如你所说,很多的语文老师看过我的书后,看到的还是技术方面的东西,形式方面的东西,外在的东西。


但是,我并不因此失望。因为其实这也是我这本书的定位的一个目的。我想让更多老师看到我这本书,觉得其中的东西,他们也想做,也想尝试,而不是被动地或者主动地为了应试疲于奔命或不择手段。有点得寸进尺的意愿。先敲开他们的门,触动他们。


新京报:你对课堂有自己的测评标准吗?在你看来,怎样的课堂是成功的?


史金霞:我不会用热闹与否来评价自己的课,也不会用动人与否来评价自己的课,课堂是不是令我满意,就看学生。一个是学生课堂上的反应,是不是思考了,是不是对话了,是不是有了新的发现、新的问题,对我自己而言,是不是促进了我对于文本的理解,或者对于某个问题的思考。学生和老师在课堂上,有时是可以获得同步的成长的。


新京报:你对自己的语文课的期待是?


史金霞:立足语文来关注历史和现实,使语文课有温度又有重量,有情怀又有语文的特色。在当下,语文或许不得不承担很多,但是,也不能认为语文可以承担一切。要认识到一个语文教师以及一门语文课的局限性。


我希望语文是向着温暖与光明的。温暖,就是要有爱,有人性,有乐趣,有成长——其实,不止语文课应该如此。明亮,就是要有理智,有希望,有生活,有力量,有担当——其实,也不止语文课应该如此。
3#
 楼主| 发表于 2012-6-8 21:54:19 | 只看该作者
惟楚有才,于斯为盛
——首届湖湘教师读书论坛散记
作者:史金霞








“十多年前,经由教育在线,一个老师以他的思想与文辞引起我的极大关注。


她的网名叫沧海月明。喜欢这种意境。


李商隐有诗,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这是一种爱的境界。


有明月对大海的深情注视,也有大海对明月的无限包容。如果比成阅读,大海是书籍,明月是我心。


后来,这个叫沧海月明的老师从河北去苏州,从体制内到体制外,再回到体制内。


她是就是史金霞。”


这是黄耀红老师在首届湖湘教师读书论坛3月24日一早的活动开始,主持介绍我时的一段话。


与黄耀红老师相识确已十年之久了,当年我还在河北工作,经常会给高三的学生印黄老师的大作,谈唐诗中的月亮,谈语言文字之美,谈怎样的文章是好文章……黄老师的文章接地气而有天风,境界开阔而又鞭辟入里,不以文辞取胜而辞彩繁茂,不求惊世骇俗而内蕴深厚,是那种令人读之再三回味深长的大家之作。


我远在河北,又至江苏,黄老师在他负责编辑的《湖南教育》杂志上,曾几次发我文章,而最近,他们又编发了苏大附中徐飞老师为我的书《不拘一格教语文》所写的书评。这样源远流长的情谊,实属珍贵。而我与黄老师神交已久,却素未谋面。


2012年2月13日,黄老师询我以参加论坛事宜,我毫不迟疑便答应了。
1


“潇湘”二字,是多么美丽的词汇,无数的古诗文中,吟咏不尽,令我神往。


三月春光乍起,我便有幸来到了湘水之畔,岳麓山下,这一座名叫长沙的城市。


出发前日夜晚,收到熊妹短信,关照我长沙天气多变,阴雨连绵,注意添衣御寒防雨。细节之处见精神,人未见,心已甘。


3月23日下午三点,我到了长沙。


熊妹举着牌子接我,却在我还没有看到她时,便冲我呼唤招手,呵呵,看来我确实比较好辨识,人与照片差距不是很大。我对她自嘲道,十年前,我是本人比照片好看,现如今,是照片比本人好看。两人开开心心一路上说说笑笑,司机师傅静默而温馨,如同家里的大叔。


我看到了打扮成绅士模样的收费站,打趣说,即使这样,仍然掩饰不住它劫道的本质。我看到了传说中的浏阳河,细细瘦瘦如同一条蚯蚓,全没有那弯过了九道弯的妩媚妖娆,病怏怏地趴在那里;为了让我一睹湘江的风采,司机取道沿江路,遥过湘江二桥,穿行湘江一桥,熊妹将橘子洲指给我看,橘子洲原来是湘江中的一个小洲。与浏阳河比起来,湘江自然多了几分宽广和气魄,虽然依然可以看出水位下降的痕迹,但仍不失其浩浩汤汤之意境,所谓湘江北去,还是有几分气魄在。沿江观光带,树影荫蔽,三五游人,或步行,或单车,春日里的一种蓬勃。


不知为何,长沙给我一种类似重庆的感觉,可是,重庆是山城,长沙是内陆城市,应该不同才是。


带着这种迷惑,我看到了岳麓山。


即使没有浏阳河,没有湘江,只是这一座岳麓山,长沙也足够迷人。


一进入岳麓山脚下的大学城,我就被它迷住了,这绝对是一个钟灵毓秀的地方。而长沙城,不管它的色调是多么灰暗,交通是多么杂乱,楼群建筑是多么的混乱,住宅与住宅之间的挨挨挤挤,是多么地令人喘不过气来,可是你一旦来到这岳麓山下,来到这一所所没有围墙不分彼此的大学之间,你便不得不为之迷醉


甚至,因为之前的那种沉闷狭仄,更加反衬出这里的自由舒展,绿树环绕,山宁人和,各种古老而有风致的建筑,掩映其间,别是一种自信,一种从容。


一种不为繁杂所扰攘的超乎世外的情致节操,从这里的每一处地方流露出来。静静地,濡染着你,吸引着你,让你迅速地放松下来,喜悦从心中升起,放佛跋涉千里之遥,就是为了寻找这样一个世外桃源。


是的,世外桃源。


我以欣喜的眼睛捕捉每一道风景,苍苔幽径斜入林,连鸟儿也放低了鸣啭,低低窃窃私语……我不禁脱口而出:在这里读书教书工作生活,该是多么美好!


熊妹闻言,骄傲地说,这是我读书7年的地方啊!
2


未至“红楼”,又收到黄耀红老师的短信致歉,嘱我先休息,他在主持论坛,稍后共进晚餐。


这样的团队,让我想起了《教师博览》,也是这样一群可爱的人,细心周到,谦和温馨,与之交往,恰如春风。


晚饭时分,先见到了耀红老师和陈敏华女士,一个儒雅又豪迈,一个大方又温婉,这一对搭档,如同“潇湘”二字,丰富有魅力,不似初相见,直若故友重逢。


丁文平院长,谈吐非凡,纶巾羽扇不在手而在意,其潇洒自信,想必令许多男士羡慕嫉妒恨。帅晓梅女士,这位被台湾学界赞誉为“最美丽的女教师”,端叔典雅,风情流转,顾盼神飞能自持,又不知是多少俊男心中的偶像。被黄老师称为湖湘第一才子的作家诗人吴昕孺,清淡冲和如隐士,谦逊低调有内涵,气质言谈,颇与《教师博览》的才子编辑余华相仿,让我一望而心生敬意,却绝不会觉得他遥远。饮酒之后,便回想当年,讲述自己做语文老师时的粒粒晶莹,兴起之后,敲着酒杯,反复为我们背诵他写给初恋女友之小词的茂林兄,谈吐不俗,机锋敏锐,幽默多趣,风生水转。


一席间,饮酒论道,没有人拼命劝酒,却有人不劝自酌,一杯一杯啜琼浆。敏华笑言,黄老师遇到开心人,饮酒无需劝,若非心中乐,滴酒都不沾。谈教育,论读书,首届论坛,人满为患,一天下来,争论蜂起,说到这些快事,黄老师果然又是一饮而尽。对于世俗,他是个能入能出的人,如同他的文字,有持守,有追求,上达理想之天空,月明星朗,云淡日晶,气象高迈,下接稳固之地气,海纳百川,细流涓涓,朴拙守愚。


更让人想不到的是,他们还是歌坛宿将,舞林高手。


但只见,耀红老师,翩翩舞池中,微醺浅醉,凌波微步,迎送美女一个个;闭目听,文平院长,举麦广座前,恍兮费翔,惚兮齐秦,恍惚之间童安格……


所谓才俊者,饱读书,痛饮酒,狂歌善舞,趣味横生,其妙安可道?
3


“史老师的报告,柔如清溪,内蕴极深。她的读书史与教书史,给人无限的感佩,让人看到一种向上的姿势,一种由内而外的知性与深刻。现场答问亦是相当精彩。”


这是黄老师给我3月24日上午三个小时所作报告的评价。


读此评价,诚惶诚恐。就像当初接此任务,战战兢兢。


七场报告,其余六人都是专家大家,都是湖南省内知名的人物,唯独我,籍籍无名,学浅才疏,忝列其间,鸭梨山大。好在黄老师善解人意,一再给我减压,告诉我不要拘泥于论坛主题,“不拘一格”做演讲。


于是,我便将演讲主题定位为讲述一个普通教师的个人成长史,名为《把爱变成看得见》。回顾自己的读书史(听书与读书)和教书史,真实地展示一个普通教师的成长过程。也即是,这样一个史金霞,是怎么一步步走来的,期间的教训得失经验收获疑惑乃至于困惑,全部如实招来。


三个小时,中间没有休息,感谢那些老师们,一直倾听我的汇报,并给我以鼓励的掌声和笑声,结束后,还意犹未尽,纷纷围拢来,拷课件,说感想,话家常,待我如亲故。


“她的讲座题目很美:把爱当成看得见。我很喜欢,不为别的,就是喜欢那种散文的美的味道。她的报告内容没有枯涩的论述,就像朋友一样娓娓道来,不经意间却感悟到了史老师对教育的独特感受。史老师的声音非常柔美动听,但坦率直白,看不到一丝虚伪和做作。在每个人面前,史老师是孩子气的,真性情,真感悟,善良而极富童心。”


长沙归来,我读到谢学宁老师这段文字,心中十分感动。


自讲座结束后,我便不断收到老师们的短信,其中就有这位来自株洲的谢老师,她的短信很长,很真诚,我一直都没舍得删。


还有很多老师加我QQ,跟我交流读书教学的心得体会,甚至养育孩子的甘苦。更不必说刘尔笑和唐泽霞二人了,24日上午,一进报告厅就遇见了唐泽霞,结束时,刘尔笑背后拍我,说要回家先看小米。这种毫无距离感的相见,只有意会深已的所谓网恋才能有啊。


更有一位小朋友,在3月26日晚9点32分,给我发来一条短信:


“亲爱的史老师,美丽的玉兰花开了,开在湖南师大最美的木兰路上。远远望去,成一片花海,视野里满满的都是幸福在激荡。愿和您分享。小马儿”


这样的短信,本身就是一朵绽放的玉兰花啊,生命中的每一个惊喜欢乐,仅仅因为听了我一次报告,她便记得跟我分享,虽然我并不知道木兰路是一条什么样的路,但是,我依然能够想象出那最美的路上,满满的都是幸福激荡的玉兰花的海洋。就像我今天午后,漫步在苏州星海我的校园里,与同事一起,观赏一颗颗盛放的山茶花,雍容如贵妃醉酒,自顾自美在丛林中,再仰望那高大的玉兰树,开出洁白或淡黄的花,烂漫地欢笑在春风里,我的心不禁也飞到了长沙,飞到了湖南师大的木兰路上,去寻找那一匹幸福快乐的小马儿……


她不但告诉我木兰路的玉兰花盛开,她还告诉我岳麓山的后山起火,在她的心中,已经把我这个惊鸿一过的人,当做了湖南长沙岳麓山下的一分子。


这样的情谊,怎不令我心旌摇曳。


是的,长沙我只来过这一次,在“红楼”小住一晚,在师大的讲堂汇报一次,在岳麓书院中徘徊了片刻。


可是,是什么让我,久久地回味她呢?


是浏阳河的凄凉让我心生悲而难忘,是湘江的宽广浩荡让我神驰而流连,是长沙江东与江西的迥然不同让我感慨而兴怀,是岳麓山下的雍容浩瀚让我礼敬而赞叹,是岳麓书院里那个不知名的导游,他说的那一席话,让我难以释怀——岳麓书院学子众多,才俊辈出,却没有一个状元,这说明了什么,这说明,岳麓书院的目的不是为了培养状元,他所要培育的是健全的人,对国家社会有用的人,心怀天下而不是只为了功名利禄。


这种精神,才是真正的教育精神。


而这个导游一定不知道,在当今的岳麓山下,刚刚举办了这样的一场盛会,几百名教师聚在一起,他们并不是为了分数和成绩,只是为了参加这一场以“面朝书海,春暖花开”为主题的盛会。这是一场读书人的盛会,举办者和参与者,都是为了“拓展中小学教师的阅读视野,提升其阅读品味”,为了让教书的人,成为一个更好的读书人,更好地教书育人。
    惟楚有才,于斯为胜,朱张先贤,亦应欣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4 12:49 , Processed in 0.080122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