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郑逸农 “非指示性学习”语文教学课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6-19 19:02:4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郑逸农 “非指示性学习”语文教学课例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教学实录
执教:浙江省江山中学   郑逸农

1.教师激趣
    在当代诗人中,有一个我们颇为陌生的名字,叫海子。2001年,“人民文学诗歌奖”在空缺了两年之后,授予给了他和另一位诗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海子的诗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2.学生初读本诗,说说自己的原初体验
学生自由诵读。
教师:读了这首诗,你一定会受到精神上的影响和情绪上的感染,请说说你的原初体验。
    (学生先在备用纸上简略地写一写。然后小组交流。之后请几位同学向全班介绍。介绍时要求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不讲空话、套话。)
     吴婧玮:这首诗有某种吸引力,让人总是欲罢不能,也许是作者诗中那种乐观向上感染了我,读时觉得很轻松,清新、温暖。
    姜楠:写得很朴实,没有什么华丽辞藻,写的是一种平凡安逸幸福的生活,读了之后令人很向往。
    郑雄:读完这首诗,让人觉得自己十分幸福,觉得这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十分美好。
    王晶鑫:我感到了生活是如此美好,可以和每一个人分享快乐。
    龚舒颖:这首诗语言并不是十分华丽,但是能让人产生一种亲切的感觉,心中涌起浓浓的春意。
    管宇:全诗不长,但字字句句都透出一种温馨,一种真情。形式很随意,表达很自然。表达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思想,读过之后有一种心旷神怡的放松感觉,“活着”真好。
3.再读本诗,推测判断一下诗人的情况
    教师导语:请再读一遍。透过字句,请你想象推测一下,诗人是个怎样的人?
    先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
    (或许会有学生说他的生活贫困、单调只知道写诗。不一定能说到他是个心灵孤独、封闭的人。)
    宋倩:作者是一个乐观主义者,比较善良,对生活充满希望。
    严静:诗人大概是长期受到什么“痛苦”的缠绕,终于有一天,他挣脱了,可以做一个幸福的人,可以为那些自己热爱的人作出诚挚的祝福了。
    蔡黛茜:根据诗句的用语和所描述的细腻程度,我想她是个女的;然后,文中多次提到幸福,我觉得她是一个渴望得到幸福,并不断追求幸福的人;诗中不难看出她生活的艰苦,因此要追求幸福。
    吴婧玮:作者是一个易于满足,懂得幸福的人,或者,也许作者是在经历了某种变故后,豁然开朗,懂得了幸福的真谛,希望别人也能快乐,热爱生活。
    姜楠:被什么东西束缚着,没有很大的自由,所以向往一种无忧无虑的幸福生活,心地善良,关爱别人。
    徐鹏:作者可能是一个游牧诗人,家住在农村,生活水平不高,最大的愿望是周游世界。他为人肯定很乐观、友善,肯定北方人,家乡有山有河。他以前可能不幸福。
    黄琦:我想既然第一句为“从明天起……”那么当时作者必不幸福,可能处于低谷之中,但作者乐观、积极,丝毫没有受到影响,保持着对世界的美好憧憬。
    郑小窗:诗人住在大海边,房子周围有一排花。诗人正值青年,刚刚开始独立生活,对未来充满希望。诗人喜欢田园生活,不追求奢华。
    夏玲意:诗人以前不是很乐观,可能有点自闭,情绪不是很好,活得可能很压抑,很孤独。
    (从课堂实况看,教师的预测反了。没有学生会认为作者生活单调,“只知道写诗”。看来学生并不知道他对诗歌的痴迷与热爱。相反,作者心灵的孤独与封闭倒是说到了。)
4.教师介绍诗人的情况
    教师介绍如下:
    海子,原名查海生,1964年3月生于安徽怀宁县高河查湾。1979年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1983年毕业后任教于中国政法大学。1989年3月26日在山海关卧轨自杀。
    海子的生前好友、诗人西川回忆说:“海子没有幸福地找到他在生活中的一席之地。这或许是由于他的偏颇。在他的房间里,你找不到电视机、录音机甚至收音机。海子在贫穷、单调与孤独之中写作,他既不会跳舞、游泳,也不会骑自行车。”可见他已全身心地投入到了诗歌事业中,达到了忘我的境地,以牺牲尘世的幸福生活为代价了。
    海子也是一个沉湎于心灵孤独之旅的诗人,一个理想主义的诗人。他具有复杂性格,二重人格,在人生观、价值观上既肯定世俗生活,又不甘于堕入尘世成为俗人。
5.三读本诗,说说自己新的理解与感悟
    教师导语:听了刚才的介绍,请再读本诗,然后说说自己新的理解与感悟。
    (或许学生能注意到“从明天起”这四个字背后的内涵了。但最重要的新理解与新感悟是能发现句末“只愿”二字,能从中体会出他的固守清高,他的本质孤独。)
    孙振宇:听完老师对海子的悲惨一生的介绍,再来读本诗,的确是能够看出海子对幸福,哪怕是一丁点的幸福的渴望。最后几个“愿你”,也是他对其他人的一种祝福吧,“只愿”也说明了他的无奈,他的处境艰难。我(起初)的揣测错了。
    饶黎思:听到老师说到海子心灵的孤独之旅,我颇有感慨。一个孤独的人,往往去追求别人看似很平凡的东西:喂马,劈柴……“只愿”两个字打破了原先编织起来的理想境界,把正在神游的诗人拉回了现实,一种无可奈何体现了出来。但在初读时却没有注意到这点,始终觉得整首诗是轻快的。也许在不如意又自认为无法改变现实时才会这样。
    刘单丹:听了老师刚才的介绍,再读时,我觉得可能诗人那时候已经有点精神崩溃了,他虽然希望自己的明天能够幸福,但更多的是祝福世人,而自己“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作者对自己的生活仍充满憧憬,但他心中的那份自闭却使得他无法摆脱。
    郑怡:“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体现作者热爱美好人间,但厌恶人间的丑恶。
    巫式平:诗人不愿放弃理想中的生活: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但又祝愿生活在“尘世”之中的人们能幸福快乐,像一个人在爬天梯爬到一半,一面想着自己快点爬上天堂,一边又祝福在脚下那片大地上幸福生活的人们快乐,是以一种局外人来看的。
赵晶:从最后一段可以看出作者的孤独,他祝福所有的人在尘世获得幸福,而他自己却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幻想自己想过的生活。
    (从课堂情况看,能领悟到诗末“只愿”二字背后内涵的学生不少。)
6.四读本诗,欣赏体会本诗的艺术价值
    教师导语:现在,请你以研究性阅读的方式,去欣赏、体会这首诗的艺术价值。如果你认为诗歌中存在不足,也可指出。
    边读边写。5分钟左右。
    然后小组交流。再作全班交流。
    (尚不知有没有学生会认为他的诗在纯洁简朴的同时也显出稚嫩。)
    陈易馨:这首诗的感觉很纯,让人想象到那很美的意境。蕴含着诗人对自己理想中美好景致的憧憬。但是那种意境过于理想化。
    戴琛:全诗塑造了一个“世外桃源”,表达了作者内心深处对它的无比热爱与憧憬,也给读者无比的联想。
    吴婧玮:整首诗只用了一些简单的意象,单纯平实的语言中蕴含着丰富真挚的感情。
    郑小窗:开创了一种新的朴素的浪漫主义写法,语句不含(华丽)辞藻,类似归有光。
    冯俊鹏:这首诗歌的开头形式与其他诗歌不同,他以“从明天起”开头,引人往下读,向人描绘着一幅明天的美丽画卷。最后一段有三个“愿你”,强烈表达了作者肯定世俗生活,但又不愿坠入世俗生活的思想。最后一句“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与第一段及诗题前后呼应,再次表达作者对这种生活的渴望,对世外桃源的渴望。
    (课堂上没有学生认为这首诗在纯洁简朴的同时也显出稚嫩。可能成年人的眼光才会发现。)
7.教师介绍一篇他人的赏析文章
教师不介绍自己的研读感受,因为有更好的——刘真福先生的《明丽的画,空灵的心》(来自《中小学教材教学》2001年第6期,《教参》上也有)。借介绍此文来深化学生的理解与感悟。
8.反省自己的研读欣赏,肯定优点,指出不足。
教师导语:听了他人的赏析文章,对照自己的赏析阅读,请你作个反省比较,说说自己优点在哪,不足何在。
    严静:听了(刚才的)赏析文章,感到(自己)每一次研读欣赏都没有把每节的不同意象区分开来(欣赏理解);或者是没有深入体会诗人的内心感情。
    周浩:读诗时,没有将全部感情注入其中,导致有时无法真切地表达出感受。
    蔡黛茜:课外对作家了解不深,不能透彻地理解作者的内心世界。
    毛伟:在深入过程中思维要随着老师的提示而下来,这样有助于更加正确地理解文章,而不至于误差过大。
    夏玲意:对诗中的一些意象、词语等没有深入揣摩,思维不够活跃,发言也不积极。
    饶黎思:自己对本诗的理解好像总是浮在表面,想再深入一点,却总是无法做到。我想多读多体会是唯一的方法吧。
9.教师再介绍一篇关于海子诗与死的文章。
   (略)
10.五读此诗,深入体会
    教师导语:请各位带着现在的心情,现在的体验,自由朗读全诗。边读,边体会。
    学生读后,教师也读了一遍。
    教师事先并不准备读,受到课堂气氛的感染,在学生自读了一遍后,也忍不住读了起来,并且很自然地成了领读,学生也情不自禁地跟读起来,课堂显得一片温馨,也显得一片肃穆。
    课堂效果不错,情到自然真。大部分同学都动情了。
11.说说此时的阅读体会

    教师导语:现在,你或许有了新的体验,新的感受,请你说一说,好吗?
    管宇:听了几篇有关海子及死亡的文章之后再来读本诗,似乎先前我的判断变得如此苍白和肤浅。作者在诗中无疑是充满了他的感情的。他是痛苦的,但他憧憬希望;他是封闭的,但他渴望沟通。在诗的意境里似乎只有他一个人,只有他才是一切动作的“主动者”。这是一种多么悲哀的告白呀。
    严静:诗人多么想拥有一个温暖的地方容纳自己,他想走出困顿,走出寂寞,走向幸福。
    蔡黛茜:再读海子的诗,我感到了他内心的痛苦。他是一个完美主义者,他向往着天堂似的自由、幸福、美好的生活,他也爱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吴婧玮:在了解了海子以及他的一些文章后,心里有一些阴影。但仍觉得诗的温暖、清新。他甚至还关心着别人,希望别人得到幸福。
    学生介绍阅读体会后,全班齐读。
    事先并没有设计学生齐读。因为课堂情境很好,于是突然觉得应该让大家齐读一遍,让学生在诗歌的温馨祝福与诗人的冷峻死亡的强烈对比中,调整自己的价值观、生死观,珍惜诗人的祝福,珍惜生活的美好。
12.每人说一句最有感触的话,作为学习本诗的结束语
    教师导语:现在就要下课了,请每人说一句最有感触的话,作为学习本诗的结束语。
    赵晶:我们不仅要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还要勇敢地面对世界,面对生活。
    姜晓菲:在诗人的祝愿中,让我们做一个幸福的人吧!
    毛伟:执着固然可叹,生命更需珍惜。
    毛锐: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生命不可抛。
    姜楠:海子是一个诗坛高手,却不是一个生活高手。我们要对生活充满信心,学会在生活中快乐。
    陈易馨:海子是死了,走向了另一个世界,然而他对于美好生活的憧憬是我们所应该具有的。我们不能轻视生命,因为生命是最宝贵的。
    郑小窗:尘世中没有幸福的桃源,脱俗的灵魂应当住于天堂。
    邵崔丽:虽然作者生前的生活并不宽裕,但他留给我们的诗却是无价的。
    徐颖:人原来可以在想象中活得如此快乐如此脱离现实,而我不是海子,所以我现实地活着,寻找我该寻找的幸福。
    孙振宇:海子,去你所需要的世界,去拥有你所需要的东西吧,谢谢你对我们的祝福。
(选自北京《人民教育》杂志2004年第1期,有删节)
点评
本课的教学不同于那种至今尚在流行的精心编制、步步设套、“请君入瓮”式的阅读教学,它有如下特征:
第一.充分注重学习主体,牢牢地把学生摆在发展的主体位置上。教师只初拟“教学流程”,不预设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学习目标由学生在课堂上自主确定),不预设线性的师问生答(问题答案由学生讨论后形成基本共识,而不是教师在教案中就规定学生怎么回答)。
第二.整节课以体验性学习为主,采用体验性学习方法,学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思维去创新,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体现了诗歌鉴赏的基本特点,教师引导学生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学生通过多遍诵读延长和强化着对文本的体验过程,有利于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对诗意进行理解和评判。

    第三.较好地体现了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将思想教育和审美教育渗透于教学过程之中,以使学生“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但又与培养学生的感受力、理解力、审美力的语文学科目标水乳交融。
第四.教师的自我定位比较恰当,发挥了教学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教师不再充当全知全能的“权威”角色,他是对话者之一,又作为“平等的首席”,灵活地掌控教学流程,适当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等环节,适当提供背景资料,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2 04:20 , Processed in 0.067038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