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5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再探管谷村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6-24 10:13:3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再探管谷村
冯传礼

20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受已故蒙城县原人大副主任荆灿红的嘱托(荆老享受处级待遇),开始搜集整理管谷村(当时叫顾庙村)里流传的管仲和鲍叔牙青少年时期历史故事,开始是荆老带着我四处走访乡梓诸老。我是个普通再普通不过的农民,荆灿红在当地是很有一些名望的人,我跟着他到处走访,无形中人们对我也另眼相看了,搜集资料比较顺利。那时我们只是搜集一些传说和故事,也没往深处和远处想,我们县当时还没有兴起研究管仲,《管子》的行动。所以,我们俩是当作消谴的事来做的,因而做得比较肤浅,忽略一些细节。随着岁月的流失,研究的深入和人们对名人效应的重视,以及外地专家、学者不断来颍上对管仲故里的探讨的深入。本人认为应当补正一些资料:如《今夕管谷村》,《管谷村怎么没有管鲍后裔》,《文地春风》,《搜集管仲生于戊午年戊午月戊午日的来龙去脉》等,笔者经过20多年的走访、搜集、印证,做一下补充以飨读者。
今昔管谷村

管谷村又叫管谷湾,由来已久,保甲制度时,属黄宪乡管谷保,那时湾中流传着一首专说管谷湾名人的顺口溜,足以证明过去管谷的面积和疆域,现摘录一段:安徽省颍上县,县北有个管谷湾,湾中有个荆家寨(今属文颍村),寨主名叫荆华轩。彭老庄子彭芹芳(今属管谷村),他有良田和庄园,冲天柱子李耀武(今属范庙村)千斤担子他能担,三家爱好生意做,聘来掌柜马子谦(今属胡台村)……可见当时的管谷湾(村)应辖黄沟以东沙颍河以西的今文颍、胡台、箭井岗、范岗、姜岗、王海和今天的管谷等村的全部范围,面积约有二十平方公里之多。1949年解放后的管谷湾(村)的面积,因筑沙颍河大堤而形成了今天面积形状。所以今天的管谷村面积只有2平方多公里了。
管谷湾里的管鲍后裔今何在

众所周知,淮河的最大支流沙颍河,是一条极不稳定的河,河床随着河水的冲刷而左右移动不定。据史料记载,明朝时期沙颍河颍上城关段,在今天城关的黄土山下(即县医院南边老党校旧址的城墙脚下)。经明朝时期的颍上县县长屠隆议开新河而向东移了近 500米,20世纪70年代又一次把河床向东移了近千米而在今天的位置。笔者世居管谷湾(村)目睹了管谷湾自1954年至今的河床变化,管谷湾(村)位于沙颍河右岸,河床50年来至少向右推移了300米之多。要知道19世纪以前,沙颍河是没有河堤的,到20世纪30年代由于黄水南下泛滥成灾,人们开始给沙颍河左右两岸打上河堤。经过近一个世纪的维修加固,始成今天之壮。
综观上述,自管仲时代至今已有两千多年,两千多年来沙颍河河床的变迁是可想而知了。“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句俗语是颍上人根据沙颍河河床的频频变迁而形成的民谚民语刀移动汪出。由于河水的不断冲刷,河床的频频变迁,居住在管谷湾(村)里的管鲍两家相继搬出管谷湾,迁到沙颍河左岸,建立了管庄和鲍庄。1990年春夏之交,我陪荆灿红走访管庄管姓族长管华堂和鲍庄的鲍振华时,二位老人说他们的先人早年是在管谷湾居住,因河岸塌到了屋子跟前,才从管谷湾搬到这边来的(指现在居住的管庄和鲍庄属黄桥镇),直到清朝同治年间才全部搬过来,原先的老宅子现在已经在沙颍河左岸了。管鲍后裔迁出管谷村的主要原因是沙颍河的不稳定因素给造成的。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由自然灾害和战乱灾害给造成的有某庄无某姓人居住和有某姓居住而不叫某庄的事,是不新鲜的。所以,管仲,鲍叔牙二位先哲出生生长在管谷湾(村)当无疑无。
文地春风

颍上八景第一景是“文地春风”。曾是孔子带领第子周游列国,传播文化知识时住宿过的地方。据史料记载,孔子周游列国讲学时,自楚返鲁,路过慎城(今颍上县江口镇)时,听说先哲管仲是慎城南不远处的管谷湾人。就带领他的学生从龙泊渡过沙颍河到管谷湾拜谒管仲出生地,留下孔子问路龙泊渡(即孔子问津)的故事传说和子路与老农民对话的故事:子路问老农;可见夫子否?老农看了看子路不像种田人,用不屑的口气说:我看见你四蹄不勤,五谷不分,何为夫子也。这个故事被当地人传到现在,成了茶余饭后的闲侃资料。
孔子拜谒了管仲出生地后,并在管谷湾进行了一天的走访,当天晚上就在管谷湾住下了。(现存“孔子止宿处”纪念碑可以证明。)孔子夜宿管谷村,向他的学生们介绍了管仲的事迹,对管仲予以“相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力也……民至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披发左枉也”的高度评价。
由于孔子到过管谷湾(村),所以,人们又称“管谷”为“文地”。据传孔子夜宿之地,从古至今有一席之地没有蚊虫侵扰,后人将它列为颍上八景之一,圣人所到之处,野者化而为文,如春风之化育万物,故曰“文地春风”。古有春风桥,今已废。中华民国二十二年(1993年)颍上县县长张鼎家在此撰文立了“孔子止宿处”记念碑。现已被文物部门列为文物进行保护,现碑树在文地学校院内。
今将“孔子止宿处”碑文抄录附后供读者欣赏:
孔子止宿处跋
                         至德张鼎家撰文
                         邑人许敬涵书丹
颍上八景有名“文地春风”者   在县北二十里    相传孔子自楚返鲁宿此    载县志  盖圣人所过之处   野者化而为文   如春风之化育万物  故曰“文地春风”余观风邑北   适经其地   集上人问之  已实是而名非矣   然固老间有识之者  犹津津而道焉  地在荆家圩之西   昔名“文地营” 今以荆家营名矣  夫古今过客之宿此者   何可胜数  乃经圣人之一宿    地遂因之见重  信乎  所存者神   而过者化也     爰立石于此 用彰圣迹并励邦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4 15:16 , Processed in 0.087418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