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数奥赛金牌得主为何难成大器 2012年08月07日 作者:李新玲 来源:中国青年报 常州高级中学的体育馆里,347名选手一人一台计算机,紧张地计算、编程,偌大的体育馆里只有敲击键盘的声音,在长达五个小时的比赛中,选手们可以喝水、吃面包补充能量。
这是8月上旬举行的2012年第29届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简称NOI)的赛场。
这也是NOI最后一届与高考保送直接挂钩的比赛。教育部2010年年底宣布调整高考加分项目,其中一条就是参加全国中学生(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获得全国决赛一、二、三等奖的学生,不再具备高校招生保送资格。
最后一届与保送挂钩的竞赛上各大名校疯狂“抢”人
NOI被誉为信息学的“巅峰赛事”,是国内信息学领域面向中学生的最高水平的大赛。每年通过全国联赛、全国竞赛、各省区比赛等系列赛事,有几百名学生被保送进入全国各大名牌高校。
政策的变化,让相关中学教师有点无所适从。湖南师大附中李淑平老师指导的学生每年都取得不错的成绩,但她现在心有疑虑:“不知明年这个比赛是不是还能吸引这么多学生。”
作为主办方,中国计算机学会考虑的是今后如何让高校能够真正选拔到自己看中的学生。
NOI始于1984年,2000年9月,在中国首次举办了国际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活动,获得成功并产生了良好的国际影响。教育部于2001年年初正式出台文件,明确提出在高中阶段取得5项(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信息学)学科奥赛省级一等奖的选手可免试保送上大学。
但是,NOI的科学委员会对此并不领情,他们担心执行这一规定会引发一系列负面效应。之后,他们撰写了一份报告——《关于取消保送信息学奥赛省级比赛一等奖上大学的建议》,充分陈述了反对将信息学奥赛成绩和高考挂钩的理由,直接递交到中国科协并转呈教育部。
可是,这些建议没有得到足够重视。之后,奥赛不断曝出丑闻。NOI全国竞赛没有出现过问题,但是在省级赛区中,出现过“钱分”交易。
“取消保送是我们一直呼吁的,现在马上就开始实施了。奥赛本身其实是在‘验成色’,要让高校来确定如何选择学生,而不是教育行政部门来决定。”这是NOI科学委员会副主席、清华大学教授尹宝林的观点。
每年NOI竞赛都有高校招生人员到现场争夺学生,今年是高校来的最多的一年。竞赛一结束,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13所著名高校的招生老师就已经到达现场,开始发放预录取通知书。这届竞赛获得金牌和银牌的高二选手几乎全被北大、清华免试录取,其他年级的金牌选手也可以保留保送资格。
据江苏省参赛队有关负责老师说,金牌选手大部分被清华抢录了,银牌选手现在也很走俏,一名选手往往能收到三四个知名高校的免试录取通知,挑选的余地很大。光常州高级中学就有6人被北大、清华“抢”走。
清华大学计算机系随后在自己的招生官方微博发布消息:清华大学在第29届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赛招生中成绩骄人。清华大学由招生办公室和计算机系组成的招生小组到现场对竞赛成绩优异、综合素质全面的高中生进行择优录取,全部34名金牌选手中有28人将进入清华深造,成绩排名前14的全部被清华录取。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