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李镇西:求教柯领先生——《教育本质的新视角》献疑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8-8 10:40:1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李镇西:求教柯领先生——《教育本质的新视角》献疑


-

读了柯领先生宏文《教育本质的新视角》(以下简称“柯文”),我被作者那种对教育执着的思考精神深深地感动了。柯领先生是我真诚的朋友,而恰恰是这份真诚鼓舞着我在感动其精神的同时,直率地提出不同的看法,以求教柯领先生。
需要说明的是,笔者通过仔细梳理,发现“柯文”洋洋两万多字,真正论证教育本质其实只有前面4000余字,其后主要是在谈美育的内涵以及美育的重要性(如果将这一部分独立出来,倒是一篇比较不错的美育论文)。因此,笔者所持异议,主要是针对这4000余字。

柯文的立论是以批判作者所言“当代教育本质的五大学说”为前提的。然而,笔者认为,作者的所谓“当代教育本质的五大学说”归纳是似是而非、含混不清的。
既然是关于“教育本质的五大学说”,那么按我的理解,其中每一种“学说”都应该是有相当影响力的理论。但恕我孤陋寡闻,就我看到的当代教育学论著而言,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我们的确曾经认为教育属于上层建筑,但这只是强调教育对于经济基础和政治上层建筑的从属性,而从未有人说过这是“教育的本质”,因此柯文所抨击的第一大“学说”并非是关于“教育本质”的“学说”。同样,所谓“第二大学说”即“教育是生产力”的认识也不是关于“教育本质”的“学说”而对教育相对于“上层建筑”的另一端从属性归类。这两种认识当然已经被实践证明是错误的,因为无论是把教育归入上层建筑(最后的指向是“政治”)还是生产力(最后的指向是“经济”)都使教育失去了自身。在这一点上,我与柯文没有任何分歧,问题在于:柯文为了人为地竖立一个靶子而硬要将这几种认识归入“教育本质”的错误行列,这至少在思维上是不够严密的。关于柯先生所抨击的“第三大学说”即“教育的本质是多质说”,我不敢说绝对没有人这样认为,但我想至少作为比较严肃的学者是不会这样糊涂的——多质即无质,这不是连起码的辩证逻辑都不讲了吗?
柯文所抨击的“第四大学说”和“第五大学说”,其实就是一种学说(顺便说一句,柯文将“第四大学说”归纳为“关系说”至少在用词上是极不准确的):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向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以使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有方法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柯先生认为这不是教育的本质,因而应该批判,然而我认为,就目前而言,这个概括是我们对教育本质所能达到的最接近科学真理的认识。尽管这个表述还不十分完善。
我不是专门搞教育理论工作的,但是在近20年教育历程中,出于实践需要也看了一些中外的教育理论书籍。对教育本质的认识,过去我们的确有比较左的倾向,而且至今也不能说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就已经非常准确而全面。但我的确没有感到如柯文所说的什么“五大学说”。也许类似的错误观点是有的,但硬要说已经形成了什么“大学说”,实在是抬举了持错误观点的人。莫非柯领兄是为了下文提出富有开创性的“新视角”理论而不得不虚拟出所谓“当代教育本质五大学说”的对立面,这样才能体现出一种革命者的悲壮?
——百思不得其解,求教于柯领兄。

当然,我们对教育本质的认识不十分完善,所以需要进一步探索;而柯先生也许,不,应该说是“确实”正在进行这样的探索,并以为找到了完美的答案。诚如此,柯先生功莫大焉。
但他是否真的找到了完美的答案并推翻了目前人们对教育本质的认识呢?
柯先生的得意之笔是他的对教育本质的一番“逻辑推理”,先姑且不论对任何事物的正确认识是否仅靠纯粹的“逻辑推理”就能否得到,就以柯先生这个推理而言,他的确是想借助这个推理而得出与目前公认的教育本质说想反的或者说富有创新性的结论,以来一个“人类教育史上的一次重大发现”。但我反复阅读、领会、揣摩了他的“推理”,却一点都没有看出柯先生的结论推翻了现有的理论,更不用说什么“重大发现”了。
柯先生推论的起点“从分析一个大家所公认的教育命题入手”的。这个命题是:“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咦?这个命题不正是柯先生刚刚在抨击“当代教育本质五大学说”时抨击过的“第五大学说”吗?重新往前看几个自然段,果然!原文这样的:
…… ……
5.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说
这种观点是从教育自身的规定性立论的,认为教育的本质应当是有目的、有计划、有方法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而不是硬要把教育归属于上层建筑或生产力的范畴之中去。
我认为这五大学说在解释教育本质的问题上是片面的、空洞的,它基本上不能为我们正确认识教育问题与解决教育存在的问题提供任何有益的帮助,却相反,只能把教育导向混乱与贫困。片面的地方就在于这五大学说中①②是从教育外在的政治功能与经济功能来阐述教育的本质;③是从教育的外在属性上来阐述教育的本质;④是从教育的构成要素上来阐述教育的本质;⑤是从教育的社会定义上来阐述教育的本质。
这五大学说并没有真正揭示出教育的本质,所以只能把教育导向混乱,引向功利主义。
…… ……
这就怪了!——既然作者已经把个命题否定了,认为它是“片面的、空洞的”,“它基本上不能为我们正确认识教育问题与解决教育存在的问题提供任何有益的帮助,却相反,只能把教育导向混乱与贫困”,又为什么还要把它作为自己的立论的推理起点呢?
要么,仍然认为这个命题是错误的,那么,如何解释由它一步步“逻辑严密”地推出的作者的结论是正确的呢?要么,索性承认这个命题是正确的,那么,又怎么与相隔不远的前面几段对这个命题的抨击在思维上“统一”起来?
也许,柯文赖以推理的命题——“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和前面所抨击的“第五大学说”不一样吧?因为这个命题去掉了“有目的、有计划、有方法”这三个状语。但是,既然是“社会活动”,有无“目的”无“计划”无“方法”的“社会活动”吗?
——百思不得其解,只好求教柯领兄。

那么,干脆跳开推论起点和推论过程,只看作者的推论结果吧!
作者最后推出的结论是:“教育是培养人的审美情感为核心的社会活动。”
这个结论“对”,又“不对”。
说它“对”,是因为教育当然要培养人的美的情感和审美能力。(注意,作者用“审美情感”这个表述是相当不准确的。)可以这样说,尽管在具体的实施方面上,我们的教育还做得很不够,但在理论上形成“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这个共识至少已经有十年了。因此,作者“推出”的这个结论谈不上对所谓“当代教育本质学说”的革命性反叛或者创造性超越。
也许作者认为其新颖的创意在于“核心”二字,如果这样,正支撑了我认为这个结论又“不对”的理由。
有“核心”就有非“核心”,因此如果就字面上讲,作者似乎并没有用“培养人的审美情感”(姑且还是用这个非常别扭的生词吧)来取代教育的其他内容。但是,纵观全文,作者用美育代替整个教育的意图是相当明显的。在文章前面的“提要”,作者宣称自己“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教育的本质就是美的教育——也就是培养美的、高尚的心灵才是教育的本质”,在正文中又不止一次地有诸如“健康审美情感的教育就应该是教育存在与发展的出发点,这就是教育的本质,换句话说,教育的本质就是美的教育的培养——也就是培养美的、高尚的心灵才是教育的本质”之类的阐述。尽管作者也说了“德智体美劳五育(所谓“以美育美(美育)、以美助德(德育)、以美启智(智育)、以美健体(体育)、以美促劳(劳育)”等等,但作者的最终意图还是通过文章的最后一句话直率地表达了出来:“审美为立人之本。”
不得不郑重声明:我绝不反对美育,也丝毫不会低估美在教育中的作用。如果柯先生是在谈美育的重要性,那么我基本上不持异议。但是,柯先生是在谈“教育本质”,他通过一个自相矛盾的推论把美概括为“教育本质”,这就让我费解了。
何谓“本质”?我现在手中没有权威词典因而无从查实其准确含义,但凭常识,我理解的“本质”应该是某一事物比较稳定或者说固定的根本属性;说通俗一点,就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所有事物所特有的性质。
我第一次亲耳听柯先生说教育本质时他是这样说的:“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美创造美!”当时,我根本没有反应过来,因为我实在被他那不容置疑的口吻打懵了。但是我马上又在心里在琢磨:大街上的环卫工人是否也应该是教育工作者呢?因为他们也在培养美创造美呀!当时我并没有反驳柯兄,我以为他是口误。现在看了他的文章,才知道他的确是这样认为的。 为了支撑他的观点,他引用了李泽厚的一句话:“美的本质是人的本质最完满的展现,美的哲学是人的哲学的最高级的峰巅。”这话相当精辟,但帮不了柯先生半点忙:是的,“美的本质是人的本质的最完美体现”,但“人的本质”就是“教育的本质”吗?柯文铺天盖地的引用古今中外名人巨匠关于美的语录格言,那些对美和美育的诗一般语言的论述,我和柯领一样为之神往为之五体投地般的信服,但是,美的重要性和教育本质毕竟不完全是一回事啊!
教育是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它当然要具有人的本质的某些共性;但这种社会活动又不同于其他社会活动,因此它还应具备自己的特性。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说,所有人类的社会活动都是对美——物质的美和精神的美——的追求。如果“美的本质就是培养美创造美”,那么这在“确定”教育本质的同时,已经把教育的本质取消了,因而也就把教育取消了。教育本质都不存在了,还什么“新视角”可言呢?
柯文用美育取代教育,然后又把教育视为万能,万能到“具有世界性的战略意义”因而可以拯救“地球生态危机”,拯救“有文化、政治、经济、军事、交通、人口、资源、污染等多种表现形式”的“国家危机”和“个人的精神危机”、“ 生存危机”。 我却越读越糊涂: 不知是这是在神化教育的同时而消解了美育,还是在泛化美育的同时泯灭了教育?
——百思不得其解,只好求教柯领兄。

那么,关于“教育本质”,我的观点是什么呢?
很惭愧,我得老老实实地承认,在这个问题上,我没有什么新见解。前面说了,我基本同意柯先生所批评而他后来又赖以推理的“第四”和“第五大学说”: “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方法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这个概括把教育同人类其他的社会活动区别开来了,同时,它又是一个开放性的表述,在“目的”、“方法”、“计划”方面容纳了包括德智体美劳在内的一切既具有永恒价值体又现出时代特色的内容以及操作体系——这里面当然毫无疑问就包括了我和柯兄都认为至关重要的美育。
但是,这个表述不无缺陷,因为它仅仅强调了教育者对被教育者的“教育”,而忽视了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如果用一个很“学究气”的哲学表述,即它只把教育者看作教育主体,而忽视了受教育者也是教育主体。师生关系不是单纯“主体-客体”关系,也不是“互为主客体”的关系,而应该是“主体际”关系。对于这个问题的阐述,是另外一篇文章的任务。我在这里提出这一点,是想说明上述对教育本质概括的不足。有鉴于此,我想借用著名教育专家鲁洁教授的观点来对教育本质作一点补充性说明:“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方法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同时,它又是人之自我构建的实践活动。”
教育理论思考是一件很有意义但很枯燥的事。因此,我再次向柯先生表达我对他勇于怀疑的批判激情和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的由衷钦佩。然而,作为科学研究,仅仅有“激情”和“精神”是远远不够的。它既需要激情也需要理性,既需要批判又需要容纳,既需要推理也需要实证,既需要思辨也需要实践。我也很理解柯领先生希望通过“对教育的本质是美的教育的揭示”达到“人类教育史上的一次重大发现”并以之作为“转变当代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的突破口”的宏伟抱负——在理想主义失落以至被嘲弄的今天,柯领先生显出了他的“穷且弥坚,不坠青云之志”和难能可贵的纯真情怀;但从柯文中我读到了思考也读到了浮躁,读到了严肃也读到了轻率,读到了清晰也读到了含混,读到了周密推理也读到了自相矛盾,读到了气势恢宏也读到了捉襟见肘,读到了挑战权威也读到了舍我其谁……
这是怎么回事儿呢?
——百思不得其解,只好求教柯领兄。
2001年3月20日夜于苏州大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1 23:38 , Processed in 0.071579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