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学生符号世界的城乡区隔世界的城乡区隔——时空的视角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8-8 16:24:3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学生符号世界的城乡区隔世界的城乡区隔——时空的视角
来源: 《教育研究与实验》2011年第4期 作者: 高水红
                        
摘 要:伯恩斯坦的社会语言编码理论认为阶级制度通过不同类型的家庭作用于孩子言语的深层结构中,从而在符号类型、社会结构与经验构建之间建立了基本联系。本文则从“时空”的视角出发分析并指出了城乡时空结构与学生符号系统之间的联系:乡村学生基于乡土社会循环的时间观形成了以“现在”为时间取向的“看”的世界,其符号表达感性、生动、具体,具有特殊性、罗列性和武断性;城市学生基于都市社会变化的时间观形成了以“未来”为时间取向的“想”的世界,其符号表达明确、理性、抽象,具有普遍性、系统性和逻辑性。两者的表达与思维差异将会影响相互之间的理解、交往和共处,更会让前者游离于社会转型的结构之外。
关键词:时空;城乡;符号;语言编码


随着中国城市化的进程,城市与乡村之间的流动增多、交流频繁,乡村学生不管是当下还是将来 都已经或即将面临城市文化的碰撞,我们的问题是:乡村与城市学生之间的符号表达存有差异吗?什么样的差异?他们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是否可能?更进一步,如果符号表达存在差异,那么隐藏于符号表达之下的思维习惯、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差异是否经由学校教育得到了自我体认、反省与改善,从而为以后可能的流动拆除藩篱、增强适应力或者增加相互流动的可能性?
我们选取了江苏省NJ市一所城市重点小学和江苏省NT市一所乡镇小学五年级A、B班的学生,A班围绕“幸福”的主题、B班围绕“上学”的主题分别完成一幅画(按照学生自己对主题的理解原创一幅彩色画并用一段话对自己的画进行解释(字数为200-300字)。由于研究分工的需要,研究者在 本文中只对文字符号所展现的差异作呈现与分析。文字符号作为书面表达的一种,在经过几年强调用词准确、语法规则、逻辑清晰、修辞规范的学校教育后,学生的符号世界呈现出怎样的特征?我们在此暂且不论城乡学生在用词、语法、逻辑、修辞等方面掌握程度的高低,而是注重找寻那些根深蒂固的、经过几年的学校教育依然无力改变的、甚至影响学生思维方式的差异的存在。
本研究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 2010年度国家青年基金课题“学校教育过程的阶层化研究”(CAA100110)、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社会学研究中心重大项目“社会转型期学校生活的社会学研究”的成果之一。
一、时空
作为一种视角我们所生活的“周边地区”是否参与了我们生活的构造?这是显而易见的,只是它以潜移默化的、理所当然的方式驻扎进我们的思维、融入进我们的行为。个体生命更不是无着无落的,他每时每刻都处在一个特定的时空中,都在以不同的方式感受着其所处的时空、累积起周遭的整体性经验,融进其生命的历程。因此,时空对于身处其间的个体或群体而言不仅是客观存在的,更是有意义、有感情,甚至是亲切和动人的。因此,作为一种视角存在的时空,首先不是自然的,而是社会的。人文地理学者们追求这种“地方g感”与个体经验及思维活动的关联;文化人类学家关注作为内视角的“地方性知识”。那么在社会学意义上,时空具有怎样的意蕴呢?社会学者们曾为我们提炼和概括过不同时空的结构特征,诸如涂尔干的“机械团结”与“有机团结”、腾尼斯的“礼俗社群”与“法理社会”、伦斯基的“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与后现代社会”、齐美尔的“大都市”、“外来人”、费孝通的“乡土社会”等等。可以说这些概念将社会在时间维度上的定型、变迁与在空间维度上的结构关系融合起来,既有时间向度又有空间意涵,同时更具社会属性。
其次,作为一种视角的时空不是无所着力的,而是有力量的。如果说西方学者将时空的力量表述为一种结构性的促动和约束力量,那么中国学者则更喜欢整体性将之称为“场”和“时势”,这种场能和势能足已将时空的力量尽显。身处其间的人们经由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不断接触、记忆、强化,获得这些力量对于个体或群体生命的入侵与构造,继而变成个体或群体的一种看似内在的知识生成,看似特殊的生活感觉,看似亲切的本土风格,一种几乎无需特意表现而自然流淌的日常经验。因此,时空问题不仅对于理解宏观社会过程具有重要理论和方法论意义,而且也是个体和群体日常社会行为的重要分析工具:“日常生活中的位置、场所、先后、次序等;就是很有趣味的空间和时间问题,其中往往包含着复杂的权利关系和社会文化意义。”[1]
最后,作为一种视角的时空,更强调身处其间的人们对于时空的感受,即时空感。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时间与空间是可以互相转换、互相改造的。比如作为异乡人对空间流动性的体认可能会形成其短距的时间观,[2]继而影响其表达习惯、思维习惯,乃至行为习惯。比如对于现代空间“去距离化”、“地球村”的体认可能会形成即时性的时间观。空间以一种特定的方式转换了时间,反之亦然。这种对于时空的主观感受是有个体或群体差异的,只有理解了不同群体的时空感受,我们才能把握不同群体最深层次的心智结构,也正是从这种差异中才能窥见时空对于人们从语言到思维方式的深刻却难以被人察觉的影响,减少由此形成的偏见。[3]
当然,“时空”的社会意蕴还需要社会学者们去进一步的挖掘,而从时空的视角出发探讨社会时空如何参与个体与群体学生的生命成长、建构个体或群体学生的心灵、智识、行为,是教育社会学者可以为之努力的。
二、现在时与未来时
城乡时间格局中的文字编码大多数社会科学阐述都假定,时间是社会性的。涂尔干在《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中提出了“社会时间”的概念,认为时间是一项“社会制度”,时间范畴不是一种自然范畴,而是一种社会范畴。时间在社会中生成,因此也随社会的不同而各有差异。分别在传统的乡土社会与现代的都市社会生活的人们,其时间感觉是不同的。乡土社会是围绕自然时间展开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周而复始,这种时间感演绎出的是疏松的、断裂的、甚至可以妥协的生活节奏与时间意识;而都市生活是围绕非自然的钟表时间展开的,随着精确到秒的时间的滴嗒声而出现的是紧迫的、环环相扣的、致密的生活节奏。
农村学生的上学描述:
每个星期的星期一到星期五,几乎过着同样的日子。
第一幅写的是,我躲在床上睡觉,妈妈对我说“快起床了,陈晖,太阳都要晒屁股了。”我微微张开眼睛,看了看了妈妈,妈妈正两手插腰看着我, 我说“让我再多睡会。”
第二幅写的是我左手拿杯子,右手拿牙刷刷牙,妈妈两手放在衣袋里,看着我说:“好好刷牙。”我 没有看妈妈,只说了声:“知道了。”
第三幅写的是吃早饭,妈妈跟我说:“好好吃饭。”我说:“知道了。”
后面五幅写在学校的事情。
最后一幅图写的是睡觉,等到第二天早上,一切照旧。
城市学生的上学描述:
“清晨6点钟……‘孙子和,快起来,不然就迟到啦。’一阵急促的声音在我的耳畔回荡。我终于睁开朦胧的双眼。由于我家住的离学校远,所以早早的就要起床,临睡前把衣服放好,以便早上一伸手就可以拿到。妈妈也更早就起来了,为我做好香喷喷的早饭,为了在7点20前赶到学校时晨读,我快速地揉揉眼睛,一骨碌爬起来,以最快的速度刷完牙,洗完脸,吃完早饭,钻进小汽车……7:20,终于到学校,……” “每天一大早,学生们匆匆忙忙地起床,快速地刷牙、洗脸、穿衣服,然后,背起书馆就乘着家长的车,驶向学校。……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学生们自然很着急……。”
“从一早 7:10出发,8:00到校迟到,一早一迟,路途中用时50分钟,但我的家离学校不远两公里左右,一般要20分钟即可,其中和真实时间30分钟,是普通2.5倍,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堵车,堵车本身浪费时间,而堵车之时出车祸,因些堵车的时间约为15分钟,车祸处理的时间也约为15分,15+15+20=50分钟,虽这样,我也无能为力,我希望以后我上学时间只是20分钟,不是50分钟。”显然,农村学生对于时间约束力的意识是比不上城市学生的,在农村学生的时间观念中,时间不是生活的标准,时间就在生活中,对于时间的体验,更多的“自然节奏”而非“钟表时间”。因此,乡村中的时间感并不急迫,只是周而复始,永远循环。这样的时间虽有意义却没有约束力量,“从容不迫地劳作,今天完不成的就留到明天”,“形成了一种顺从和对时间流逝的漠不关心的态度,不会梦想控制时间,消耗和节省时间……所有的生活行动都不受时间表的限制。”[4]伯格森曾主张“时间是一种绵延,人就处在时间之中,而不应当把时间认作某种分离的要素或外在的显现。时间包含着过去、现在与未来这些相互分离的时刻之间的相互渗透,随着过去和未来在现在被创造出来,它们各自融入其他两种时刻。”[5]乡村中人用于组织社会生活的 更多是绵延的时间意识,昨天、今天、明天在上述 的时间感觉中是具有等同意义的,费孝通曾把乡土社会称作“定型社会”,[6]这样的社会其运作是极其缓慢的,有时变化都是无法觉察的,“是一个模子里印出来的一套”在反反复复映入人们的眼帘、渗入人们的生活,在这样的社会里生活,记忆是多余的,未来也是重复和可以确定的。这样我们或许就不会惊讶于农村学生在文字表述中对于时间表达的不精确、无意识,以及关于时间用词上的不精确,也不会惊讶于其经常无意流于笔端的时态上的混乱。“我觉得幸福就是一家人能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里,一起去春游、玩耍。那一天,我们一家人会快乐地、无忧无虑地,不再忙着做作业、做工作,而是幸福快乐的,因为我们很快乐,所以笑了,就连太阳、白云、大树也乐开了怀,我们手牵着手感觉到春姑娘正在轻轻抚摸我们的小脸蛋。”
“一家三口在一起手牵着手,以前多半时间不在一起,现在多半时间在一起。可能在一起旅游,在一起春游……”已经发生的、正在发生的和将要发生的是如此自然地揉和在一起呈现于读者面前,不再需要区分。在乡村学生的文字表述中,过去和将来都可以用“现在”来代替,“现在”才是他们真正的存在,已经过去的和将要到来的时间差异似乎不存在了,“现在时”成了主要的时间意识。这样一种“现在”具有怎样的深层意涵呢?在这里,构成“现在”的时间与其说是一种感知,不如说是一种行动,这种行动的现在超越了感知到的现在,它不仅仅局限于瞬间的现在,而是包括了与现在相联系的过去和未来,因为它们都属于同一个行动的意义背景,构成现在的时间是一个行动的全部,它统一了记忆的过去和预期的未来。对于乡村人而言,时间是被内在 地感觉的,它是生命的运转而不是外在的限制,它无法与活动的经验和活动发生的空间相分离。因此,对于乡村人而言,对于时间的感知不是连续的,不是一个时间序列,而是由一个个“现在”所构成的 自我封闭的时间单元。[7]他们不是生活在一个有着完整连续性时空的世界中,他们的“世界”细碎而割裂地存在着,因他们的种种活动而生,也因他们的种种活动而灭。
而对于生活在都市里的学生来说,每天都是新鲜的,是不可预见、值得期待的。施特劳斯曾说现 代化的过程是一个从永恒走向变化的过程。城市作为现代化进程的一种重要标志,摆脱了传统的永恒的时间观,开始了一种朝向未来的变化的时间意识。“现在,随着我们年级的增加,作业负担会越来越重,还必须做许多的课外题,为小升初作充分准备,作业又要做课内的,又要做课外的,使许多同学晚睡早起,每天的课也不好好上。这样一来,不少人便会对上学产生极大厌烦情绪,觉得上学又要上很多语文课,回家又要做很多作业,很痛苦,上课便会没精打采,大大影响了听课效率,我希望通过这幅画告诉大家:上学其实没什么苦恼的。大家可以往这个方面想:1、隔了一天,又可以见到同学们了!2、今天学校会发生什么有趣的事呢?3、今天学校要组织XXX 活动。4、今天有XXX 这一件好事!这样大家就能快乐面对上学了。”
“我喜欢我的学校,我们的学校周围绿树成荫,环境优美,但我觉得美中不足的是马路不够宽,所以我画的学校马路是比较宽的。其二是,我们现在的操场有点小,所以我画中的操场是比较大的。”在城市学生的文字表达中出现最多的句式是“我希望……”:“我希望现在的这种情况能够有所好转、改善。”“我希望每辆私家车每周休息一到二天,这样会给环境带来多大的改善啊!”“我希望我们能永远平平安安地生活在一起,这是最大的幸福!”等等。另外一些能够指向未来的连词也经常出现在城市学生的文字中,比如“应该……”、“如果……”、“假如……”等,区别于农村学生经常使用的连接词,比如“有的……有的”“也……”、“并且……”、等等。伯恩斯坦曾将连接词使用的丰 富与复杂程度作为区别精致编码与局限编码的一个特征,我们是否可以换一种方式发问:在现在时与未来时的时间坐标系中,学生的世界本身就是不同的,着眼于“现在”这一时间坐标的世界是需要去描述和罗列的,它具体、感性;而朝向“未来”这一时间坐标的世界是需要学生自己去想象、构建和论证的,它抽象、理性。连接词的简单、重复亦或复杂、丰富除了与不同的家庭教养方式有关外,是否也与这种不同的时空感受有关?当我们将时间维度转换成空间维度去理解时,答案或许会变得清晰起来。
三、时间与空间的转换
看到的世界与想到的世界如果说乡村学生是以“现在”作为真实的时间体验,这种将过去与未来融汇于现在而不分彼此的时间取向,会导致学生的符号世界呈现怎样的特征呢?我们发现不管是针对较为抽象的“幸福”主题,还是较为具体的“上学”主题,乡村学生描述性的叙述均占据了三分之二以上。让人印象深刻的是:过去的事情、听说的事情在乡村学生的笔下都像亲眼所见般的真切细致、形象生动。“一天,小苏正在上学的路上,她一想起昨天舞 蹈老师教的舞蹈,情不自禁的在马路中央跳起优美的舞蹈。同学们应该都知道,那是多么的危险,可此时的小苏把个人的安全全部抛向了脑后边,她只知道跳舞跳舞还是跳舞,看出小苏十分的热爱舞蹈,她多么想当舞星,她想要把她那优美的舞姿展现给所有的人,可小苏啊,你不能把自己的个人危险忘记,你还有十分疼爱你,关心你的爸爸妈妈和好朋友呢!你不能就这样结束你的一生,你还有许多事要做。突然迎面而来了一辆面包车,可此时此刻说什么都来不及了,小苏还没有察觉到,她的生命就 已经这样的结束了……”。
“有一个小朋友,在上学的路上闲逛,正当他在开开心心地准备过马路的时候,突然间,一辆巨大的货车疾速行驶了过来,正当那个小朋友发现的时候。那辆驾驶着大卡车的司机也有所察觉了。便连忙踩了一下急刹车,可是为时以已晚,利用车的惯性,疾速向前俯冲了一下,悲剧已经发生了,一滩血已经溅满了马路中心……”。以“现在”为根基的单元式的时间体验,使得过去、现在、未来的时间区分在乡村学生的思维中不再具有约束力,过去发生的、想像中可能发生的和真实发生的之间不再具有区别可言。头脑中的影像开始随意拼接,过去的空间、当下的空间、未来的空间融为一体,变成了一个感性的、随意的、具体的、可见的世界。这是否意味着:在乡土社会成长起来的学生只是沉浸在直接感知到的现在,而无法想象遥远的未来?布迪厄用“即将到来”概括了乡村人的时空体验,这种即将到来本质上不同于未来,“它是内在于可以观察到的既定事实中的潜在性的领会,嵌入一种感知意识,这种感知意识的依据是信念而不是计划”因此,这种“即将到来”不可能不发生,是一种潜在性而不是可能性,就像一个立方体隐藏起来的面,只是没有被呈现而不是不存在,因此“即将到来”与真实的现在的被感知方式是一致的,“它已经被攫住了,就像真实的现在一样,被直接感知。” [8]因此,从客观时间上来看,过去发生和未发生的,虽然和现在远近不一,但仍然处于一个简单的意义统一体之中而被感知、被看到。换句话说,乡村社会“现在时”的时间意识转变成了一种可看到、可触及、可把握的看待世界的文化态度。因此,“没有什么比试图把握未来的想法更加另类,也没有什么比以下观念更加奇怪:未来是广阔的、开放的,它蕴涵着无数的可能,人们能够在其中发掘和选择这些可能性。”[9]与之相比,城市学生则以一种朝向未来的时间取向建构世界,这样的世界是想象中的、希望中的,甚至是正在计划中的。他的想象有多大,他的世界就有多大。“这是我所希望的上学的场景。孩子们三三两两地走在路上,一边走,一边吃早点。同学之间互相 说笑,谈论他们昨天回家干了什么,有什么有意思的事情;今天又准备干什么,有什么新奇的发现。或可以谈谈最近自己看了什么好看的书,哪个故事情节自己感受最深,自己最喜欢里面的哪个人物,早敬佩哪位主人公,最痛恨哪个坏人,可以生动再现一下书里的内容。可以说说昨天看到的新鲜事,与大家来分享,可以说一个谜语让大家来猜;可以讲一个小笑话逗大家笑一笑。男孩子则可以看看路上开的车,说说自己喜欢的类型;可以谈谈自己以后想做什么,想上什么学校,希望自己的学校怎么样。总之,最好没有大人的约束,也不要车接车送,我们自己可以上下学。朝向未来的“想到”的世界充满着多种可能性,它是不确定的,它以“预测”的态度看待这个世界,拒绝接受事物的现在状态,希望用投射出的未来的图景来塑造现在,以此克服所预测的未来的不确定性。[10]因此诸如“或许”、“可能”、“也许”等 词语的使用在城市学生的作品中便随处可见。这样的世界不可能被直接感知到,它需要精确的推理和复杂的构想来完成,需要依靠思维的组织与计划。齐美尔认为生活于都市之中的人是“用脑,而不是 用心来作出反应的”[11]。斯宾格勒在其《城市的心灵》一文中以其诗性的语言感叹了城市的这种“智性”:存在的古老的旧根源在城市的石头堆中干枯了,他们脱离了土地的束缚,存在变得越来越衰弱,理性变得越来越有力。[12]因此它遵循着逻辑的严密性、论证的合理性,呈现给人们的是一个秩序的、理性的、抽象的、空泛的世界。“我认为上学在每个人眼中是不同的。或开心,或喜爱,或讨厌,或乏味……我认为上学是一个让人难以捉摸的东西,但我觉得上学是我们人生的基础,我们不应该讨厌上学,应该把它看成一项乐趣,认为它是好玩的事,假如你爱上学,你会学得事物是十分新鲜的,不爱呢,则会觉得很乏味,但是为了将来,为父母,为了自己,还是多多学知识,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成为国家的栋梁!我们的前途将会是广大的。”相反,“看到”的世界则是确定的,是可以触及的,即便有前瞻性也意味着走标定好了的路,遵守已有的经验模式,而不是另辟蹊径。它想要或客观上昭示着:“事实就是如此”,或“未来也在把握之中”。无数种可能性只有简化为过去的经验,才能确保“即将到来”,才能排除各种不确定的危险。长期浸润在这种“事实就是如此”的不容置疑的思维习惯和基于“现在”的“感性”叙述习惯中,乡村学生将祈使句[13]的使用频频出现在其符号世界中也就不足为奇了。“早上早睡早起,到学校里认真读书,不能马虎,认真细心对待每一件突如其来的事情,例如同学之间发生争执、吵闹、打架,我们要热心劝导,不能让我们的同学之间的友谊破灭,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在学校的这段时间里,老师交给我们的任务都认真对待,不得马虎,努力把这一任务做到更好,最好,这样老师才能把任务一而再,再而三的交给我们,我们的老师才会看重我们。当然,在上学的路上,如果是步行的话,一定要注意交通安全,不要被陌生人领走,当心车辆,随时随地保护自己。”“要记住:家人就是幸福,幸福是家人创造出来的!”“请你们对自己的父母好一点吧!”
四、在学业成败之外
乡村学生基于乡土社会循环的时间观形成了以“现在”为时间取向的“看”的世界,其符号表达所 体现的这种感性、生动、具体、罗列、武断,如果延伸到其心智结构或许会表现为颇为实在的性格、过于感性的认知、缺乏计划的行动、相对狭隘的视野、不够圆通的处事、缺少预见性的想象、不善辞令的表达、顺其自然的心性等等。而城市学生基于都市社会变化的时间观形成了以“未来”为时间取向的“想”的世界,其符号表达明确、理性、抽象,具有普遍性、系统性和逻辑性,形成了其浑然天成的“飞跃的想象”、“广阔的视野”、“理性的筹划”、“整体的构想”、“能言善辩”、“心智开放”、“懂得经营”等等人格特点。这些延伸开来的差异已不仅关涉学业的成败,更会影响将来面对具有现代社会特征的整个职业生涯的发展,甚至更关涉生活的成败。
因为乡村与城市事实上已经不能仅仅局限于横向的比较,它更具有纵向考量的意义。可以说,乡村与城市对应着社会转型的两端,我们所处的社会 正在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简单来说也即是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从乡土文明向都市文明转变。撇开两种文明各自的优劣不谈,这一变迁趋势已经不可阻挡,这样一种变迁不可能是零零星星的,而必定是一种总体性的转变。对变迁中的人而言,意味着我们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要成为“现代人”。英克尔斯曾概括了现代人应该具备的14种特征,诸如时间感、计划性、变迁的态度、关系处理等,[14]对于沉浸于乡村时空的学生来说都意味着挑战。
由于语言编码的差异,不同阶层的孩子在以精致编码主导的学校教育中,学业成败的可能性并不相同,这一结论随着伯恩斯坦的研究已为大家共知。我们认为阶层之间的流动或许会因学业本身的失败而停滞,从而在阶层再制中各归原位,回到原有的生活秩序中。但是仍有少部分劳工阶层学生因为学业成功获得向上流动的机会,其中有一部分学生将面临从乡村社会进入城市社会;另一方面,城乡之间的流动已经被裹挟进国家现代化与城市化的进程之中,换句话说,即便遭遇学业失败,城乡之间的流动依然在所难免。在这种流动中,基于不同时空感受的经验系统、思维习惯、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将面临诸多的不适与冲突,这已经通过流动人口二代、都市新移民较为集中地反映出来了。其实这种不适与冲突,只要是跨越城乡社会时空的人都或多或少的感受过或正在经历着。更进一步,即使不参与流动,不离开乡村,不跨越城乡,也依然无法摆脱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进程。不管怎样,对于拥有乡村时空意识及其衍生出的文化态度的人群来说,改变似乎已经在所难免。
那么,经过长达十几年的学校教育,对于乡村学生而言,知识能够增加、学业可以提升、甚至语言编码可以改变,但是学生的这些思维习惯、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经验结构是否会发生变化?学校教育是否对这些融入学生日常经验的结构性特征拥有足够的清醒和明晰?是否在学校教育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其作出自我体认、反省与改善?面对和解答这些问题,或许不失为学校教育走出“再生产”困境的一种出路,也是教育应对社会转型和变迁的一种责任。


注释:
[1]景天魁,朱红文.总序. 约翰•哈萨德.时间社会学[C].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贺晓星,仲鑫. 异乡人的写作——对赛珍珠作品的一种社会学解释[J]. 南京大学学报,2003,(1).
[3]有研究显示,在美国许多中产阶级的思想观念中普遍存在着对下层阶级行为的负面成见,这些成见部分地源于以下事实:对于未来指向的中产阶级而言,后者的行为是令人反感和不理性的,它们源于一种短视的时间观——即,现在是首要的,而对未来的思考却被推到了次要位置上;因此中产阶级愤慨于社会底层因为缺乏远见而导致了高生育率,或者中产阶级会谴责下层阶级缺乏节俭的意识,这其中涉及对现在指向和完成行为的不理解,而这种不理解源自一种鼓励为了未来的回报而推迟享受的立场。
[4]皮埃尔•布迪厄.卡比尔人的时间观 [A].约 翰•哈 萨 德.时间社会学[C].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5]布莱恩•特纳. 社会理论指南[M].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6]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7]成伯清格奥尔格•齐美尔:现代性的诊断[M]. 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9.
[8]斯宾格勒.城市的心灵[A].薛毅.西方都市文化研究读本(第一卷).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9]祈使句的作用是要求、请求或命令、劝告、叮嘱、建议别人做或不做一件事,通常无主语或主语常省略。
[10]A.英克尔斯认为现代人应具备14个方面的共同特征:(1)效能感和自信心,不相信命运;(2)乐于接受 生活变迁;(3)具有接受新事物的能力;(4)乐观的生活态度;(5)时间感;(6)重视技术技能;(7)待人平等;(8)计划性;(9)尊重他人;(10)对陌生环境不抱戒心,具有信任感;(11)期待子女受教育和获得现代职业;(12)具有独立见解,能容纳不同意见;(13)兴趣广泛,接受信息能力强;(14)对生活中的问题具有理解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4 21:17 , Processed in 0.078788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