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王元化谈知识分子问题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8-12 15:37:4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王元化谈知识分子问题


作者:殷之俊
文章来源:爱思想
浏览:9 次

    王元化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文学理论家和学者,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他更是文化思想领域里的极少数有重要影响的思想家。笔者并没有资格评论王元化先生,也不敢谬称是他学生什么的,主要是上世纪80年代曾经与元化先生有过少数几次接触,还蒙他不弃,赠予我《文学沉思录》和一段题辞——“不忧、不惑、不惧”①。现在写下来,也算心香一瓣,是对元化先生的一点纪念。


  早在1985年“东西方文化比较讲学班”上,我就听过元化先生谈“魏晋南北朝时期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课,但真正直接聆听元化先生的教诲是在1986年早春3月的一个下午,起因是当时国内对知识分子以及政策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议论和做法,在这样微妙的情况下,我所在的工作部门想搞一个知识分子议题的研讨会,先征求他的意见。那天应约我到他府上,说实话,以前我看到过某些稍有名气的学者对普通人盛气凌人的态度,而现在面对这样一位中外著名的学者,当时我未免有点惴惴不安,心想不知他会怎样待人。敲门入室,他尚未起身,我就在客厅入座。简朴的两把旧沙发之间小茶几上搁着一个大圆铜盘,中间是一对制作精美的大牛角,靠后是国务/院赠送的国家学位委员会聘书和纪念品,看来主人挺喜爱的。对面是通常学者家庭常有的大书橱,装满了新旧书籍。靠南的窗户两侧是条幅,一幅落款是李一/氓,另一幅是李/锐,题写什么我记不清了,好像是不畏谗言什么的,后来我查到是刘禹锡的《浪淘沙》:“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李锐以此相赠,见出两人心志相通意气相投的不一般关系。

  不一会儿,他从里屋出来,与想象的不同,元化先生非常客气。坐下后,我先讲了来意和一些想法。元化先生听得很细致,时而颔首点头,时而流露出深思的神情,特别是那种专注的眼神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我简单说完后,元化先生沉思了一下,然后侃侃而谈起来。

  一、要让知识分子对党有一种信赖感

  他一开始就肯定召开这样的研讨会“很有意思,现实性也非常强”。他说,现在各级领/导人“都在第一线,头脑热,需要冷静下来做调查研究,经过科学的判断、科学论证,提出科学的意见,这很重要,很有好处”。他认为我介绍的几个议题“比较深刻,在理论上可以深入发掘”。因此,研讨会开始不必限于一二个专题,一次也未必能形成决议,“毕其功于一役,事实上很难做到,应该让大家充分发表意见。我主张把思路放开,先放再集中,不然就放不开。把大家谈的意见、问题记好,再分析、再讨论,然后分析归纳,多开几次研讨会。重要的是传达信息,增进互相理解,让中/央了解知识分子的情况” 。在这里,元化先生实际上也提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方法的问题。如今虽然也提倡调查研究,包括决策也要论证,但是不少调查研究不是浮光掠影下去转几圈,就是集中意见相同的人论证一番了事,很少放开思路,充分发表意见,然后分析归纳,集思广益,形成真正科学的真知灼见。

  元化先生回顾历史说:“过去对知识分子‘左’的东西太多。我十八九岁带团到皖南,项/英做法就是挺‘左’的,当然现在对他做出全面评价。他就是歧视知识分子,凡是戴眼镜的都受歧视、受嘲笑。在新四军里,把知识分子叫作‘新闻记’,因为搞新闻的多是知识分子,但新闻记者四个字怎么算名字呢?于是就叫‘新闻记’,造成工农与知识分子的对立。其实这是很失策的,重复了太平天国的做法。太平天国就把读书人编入青衣小帽末流之列,曾国藩讨粤匪檄就是利用它来煽动知识分子与太平天国的对立情绪。我们过去对知识分子也是歧视,形成一种偏见,长期以来就形成一种不好的社会心理,对知识分子也造成一种心理压力,回忆起来很容易成为精神负担。你看小说里动摇叛变的人物,也多是知识分子。到了‘文/革’,这种对立就更严重了,知识分子的劳动被认为是剥削,穿的、吃的、住的都是工农创造的。其实脑力劳动是很艰苦的,像医生开刀那种工作,一干几小时,哪个工人比得上?矿工也不过如此。”

  他接着说:“在知识分子政策上,三中全会才真正开始落实,开始重视知识分子,抛弃了打击、轻视、蔑视知识分子等不应有的做法。这不是权宜之计,而是社会发展到今天必须采取的方针政策。但是对知识分子在整个社会发展中起什么作用,还没有更深更全面的认识。比如知识分子的待遇问题,谭其骧教授上课坐个车子问题、熊十力遗骨安放问题(当时熊老先生遗骨安放烈士陵园的一个小角落里,子女有意见。不料有关工作人员说,熊只是全国政/协常/委,没有行政级别。意思只得这样。后来我反映了家属的意见,解决了问题)等就可以看出来。周谷城先生说,像熊十力这样的哲学家,全国能有几个?当时蒋/介石要拉拢他,许以湖北省长,他坚决不从。由此可见我们的一些工作部门、一些政工干部还不了解知识分子的特点。在(党/与)知识分子关系中,长期积累下来许多不正常的、‘左’的、非马克/思主/义的看法。现在隔阂不能说完全没有了,但是隔阂不是说不可破的、消除的,现在党的方针政策正确了,这是不难做到的。要破除隔阂,就要理解,要互相理解。在今天,要让知识分子对党有一种信赖感,向党讲贴心话,交心。当然不是过去形式主义那一套。我想知识分子不会反对党的方针的,讲出一些意见,即便是错的,也可以疏导。”

  二、当代中国知识分子有自己形成的特点

  在谈话中,元化先生多次从不同角度强调要掌握知识分子的特点。

  他说:当代中国知识分子“与外国的不一样,有自己形成的特点。苏联知识分子在十月革命的时候,多半是反苏的;中国知识分子则不同,从‘五四’以来,中国知/识分/子与党/的关系极密切,党创建时,许多代表都是知识分子。巴金说中国知识分子真是太好了,许多人只要有些破纸能写作就满足了,他们是非常爱国的;不像外国知识分子,条件这么差都跑掉了。知识分子为什么对创作自由反应这么强烈,这与学术工作的特点有密切关系,不能简单地看成‘自由化’。马/说过,哲学研究必须具有勇气和自由的条件才行。所以,在贯彻执行知识分子政策时有偏颇的话,就会挫伤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影响理论的发展。假如知识分子对专业没有感情,他就不配(称为知识分子)了。知识分子是对专业有强烈感情的,这个特点一定要掌握住。因此,我很赞成列/说的,把政治做到业务中去,通过专业来学习马克思主义。像巴甫洛夫通过他的学说创立过程接受辩证法。不要让知识分子觉得业务与政治形成极大的矛盾,周总理、陈毅在广州会议上都有过这样的说法,我们都听了么”。

  三、人才外流是一种社会现象,国际现象

  对当时社会上出现人才外流现象,有的人说是“崇洋媚外”,有的人甚至提到“爱国”与否的高度。元化先生说,“现在对人才外流议论较多,这需要分析。电视里说相声,有的小青年说死也要死在西宝兴路,因为有个‘西’字,这是小青年的说法,还有的小青年戴盲公镜招摇过市,这是无知,是有点崇洋迷外;这要疏导,提高文化水平,他们会对祖国文化热爱的。人才外流不是这么回事,不是崇洋迷外,不要看错病症,病笃乱投医。这是一种社会现象,国际现象。英国这样的先进国家也有,《大英百科全书》是美国出版的,英国把版权都卖给美国了,人才流到美国。”

  元化先生说:“我国人才外流,流出去的都是人才。我到国外去,看到他们也是很苦的,生活要求并不高,只求温饱而已。绝大多数是真正想多学点东西,专业上要求发挥作用。中国知识分子最大特点是学以致用,希望把自己的知识贡献出来,尽社会责任。《人到中年》那是有典型意义的,连安心工作都不能,怎么能责怪他们出去?在国外可以学到一点东西,回来能发挥作用。再苦的生活条件不是主要的,不要让他们再受到非业务人员、政工人员的打击、干扰,他们这点报效祖国的爱国心总是有的。他们在国外学得很好,中国人并不笨么,回来后不创造工作条件,老是学非所用,过了两年就又落在后面了,这样他们也就不高兴了。现在要创造条件,这是最起码的。”

  四、青年干部不要沾染官气

  因为改革开放以来,实行“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干部政策,从知识分子中提拔了大量青年干部,于是谈话也说到青年干部问题。

  元化先生非常期待地说,“希望寄托在青年干部身上,但是不要沾染官场上的官气”。他说,“现在我们这里等级很森严,级别上差上那么二三级,上下关系就那么森严,不能直接接触、对话,这种东西是封建主义的。我们老是说社/会主/义有最大的民/主、自/由,讲平/等,说资本主/义怎么虚伪。我看人家(瑞典)帕尔梅首相被刺——死人当然不好——但人家工作累了,就与夫人上街看电影,回来与行人一样乘电梯,没有前呼后拥的,结果被刺。这反映人家一种人际关系,首相、大官,并没有特权、等级。我们说人家虚伪,这死人可不是做做样子的。但我们呢,出去前呼后拥的,森严壁垒,封建等级那么森严,这是说不过去的。希望青年干部不要沾染官场上的那种习气”。

  元化先生说到这些时,那种语意沉痛的表情使我非常震惊,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现在回想起来,他说这样的话,肯定是有切肤之痛的。

  二十多年过去了,元化先生的不少看法已经成为共/识,但应当说决没有过时。因此,现在再听听他的一些话,恐怕仍有意义。

  (作者为上海市/委统战/部退休干部)
注释:

  ①这段话出自孔子《论语·子罕》,全文是:“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在我看来,元化先生题写这几个字,不仅是一种鼓励,更可以看成这是他一生的自况。而重要的是,他确实可以担当得起这几个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2 07:56 , Processed in 0.078175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