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37|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我与“朋友”仲丽娟的二三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8-17 17:19:3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我与“朋友”仲丽娟的二三事                                                胡高清
我说仲丽娟是我的朋友,似乎有点攀附之嫌,因为仲丽娟是中国“教育叙述研究”领域为数不多且成绩相当卓著的研究者之一;仲丽娟的教育专著《教师专业发展的叙事研究》在教育界也影响深远,仲丽娟在全国各地做教育研究讲座也颇受欢迎;仲丽娟老师曾经做客“百家讲坛”讲述研究叙述之路,也曾经做客央视十台讲述孩子的成长之路(孩子也相当优秀);仲丽娟有过留学海外的经历,学成回来后在一所中学任教科室主任并兼职《新课程》的编辑——仲丽娟较之于我,当然声名赫赫,成绩斐然。但是因为仲丽娟老师并不拿我见外,总说我是她的“朋友”,那我也就“不见外”了,说说我的“朋友”仲丽娟。
我和仲丽娟的认识很偶然。
记得是2005年的10月的某一天,天气虽然已经转凉,但是那一天秋高气爽。学校里突然来了不少的“访问”者——后来知道这些人大多是上海各个中学的校长和老师,因为其中有个校长是卢校长在华师大校长班的同学,所以前来“访问”。这些校长和老师来了之后,就说要听听老师的课,于是,我的课堂就进来了十好几个老师,当时我想,这样的没有预约的听课,大多是假“学习考察”之名而行旅游度假之实的过路客,听就听吧。
暑假刚从九寨沟旅游回来,照了一组关于“根”的照片,也许是想晒一晒自己的这些照片,就让学生写了一篇作文——以“根”为话题,本节课就是关于作文“根”的讲评课。说实话,那节课讲了些什么,我已经全然忘记,虽然我知道这不是我最好的一节课,但从这些老师听完课后的眼神的交流中,似乎效果还不错,有个女老师还问了我一句什么,问的什么,我也不大记得,后来我认识仲丽娟之后,她说那个人就是她。
一年之后,有一天,偶然碰到开发区第十中学的一个女老师,她对我说,上海《新课程》有一个编辑想和你联系,希望你在《新课程》特级教师专栏写一篇文章,但是不知道和你联系的方式。我说你把她的电话给我,我和她联系吧。于是,我打通了那个电话。想不到,当仲丽娟老师接到我的电话时,非常激动地说:“胡老师,真的是你吗?我上次听过你的课,这是我这几年听过的课当中最好的课呀,非常好的,能和你联系上我太高兴啦!”仲丽娟的特有的吴侬软语加上她有点夸张的扑面而来的热情让我不知如何是好,我非常虚伪假装疑惑地说:“有这么好吗?”仲丽娟说:“有的有的,一点不夸张的。”
再后来,仲丽娟在她的《新课程》“特级教师专栏”发了我的文章《我的成长历程:我爱,故我在》。我也陆陆续续把我的一些文章发给仲丽娟老师。我因为认识了仲老师,所以,也经常到《仲丽娟的教育叙述专栏》里面去读她的文章。仲老师的文笔,细腻温婉,清新可人,小桥流水,就如仲丽娟的声音一样;仲老师文章的内容,大都取材各个学校的校长和老师的教育成长经历,在描写叙述人物方面,仲老师总是能够找到这个人物的闪光点并追问这个人物之所以走到今天的源头背景。对于什么是“教育叙述研究”,我以前也知之甚少,直到认识仲丽娟老师,我才对这一领域稍有关注,之后,我才渐渐读到更多的有关教育叙述研究方面的专著,知晓了这一领域的一些教育专家,比如刘良华,比如陶继新。随后,我也买了刘良华老师的《教师专业成长:刘良华教育讲演录》和陶继新老师的《做一个幸福的教师:陶继新教育演讲录》,应该说,很受启发。这些研究者主要是通过叙写自己的教育故事和其他教师的教育“实例”,以期让更多的老师能够借鉴他人的经历,反思自己的教师生涯,寻找自己的发展方向。这些研究者,他们与以前的那些教育理论不一样的地方,就是他们不是纯理论,而是通过调查的方式“用证据说话”。
有一天,仲老师发来邮件,说想写写胡老师,不知道你有什么意见。我很明确地回答:“不要写我。”仲老师问原因,我说:“世界已经太喧嚣,我不想加入这个合唱。再说,我觉得我的范例也不足为训。”当时我真的这样想,我赞成周国平说的“丰富的安静”,我也觉得我不够格成为他人的榜样。对于我的“不识抬举”,仲老师表示了她的理解,就一直没有写我。
又过了不久,有一天下午,接到开发区二中的校长陈威从上海打来的电话,他正在上海和朋友餐聚,陈校长说:“你知道我和谁在一起吗?她说是你的朋友,她想和你说话呢!”我一接电话,是仲老师。仲老师说:“我和陈校长卢校长在一起呢,很遗憾你没有来哈,要不然我们可以在一起好好聚聚。我出了一本新书,让卢校长给你带回来哈。”……卢校长确实是把书带回来了,到现在都没有给我,每次碰到我他都一拍脑门,大声说:“哎呀,又忘了!”——看来,我是很难读到这本书了。
2009年的夏天,仲老师的女儿在出国到美国留学之前想和另一个江南女孩一起到大连来玩一玩,仲老师给我打电话,说希望我到机场接站并安排好孩子们的旅游行程,这时候,我知道仲老师已经把我当成了她的“哥们”了,因为仲老师不找那些比我关系更久远权力更大的那些校长而找我这个还未真正谋面的普通老师,可见我这个人给人的印象是多么实在和可靠哈。
2010年春天,仲老师被开发区教研室邀请到开发区给初中和小学的老师们做一场报告,仲老师对卢校长提出:“我非常想见到胡高清老师。”于是,下午五点,在“金海岸”的大厅里我们才见面了,仲老师给我的第一印象是,知性稳重,小巧温和——和她的江南书香世家的生活背景很相吻合。虽然我们是“朋友”了,但是毕竟是第一次见面,我们之间还是略显拘谨,并不像彼此文字交流时的自然流畅,再加上席间有几个小学校长觥筹交错你来我往,我们根本没有讲到几句话。随后,我和齐铁清主任一起送仲老师到机场……
前几天,仲老师上我的博客,留下了很多痕迹,等我到仲老师的《仲丽娟教育叙事专栏》去踩看的时候,发现,她的博客最近一年她都没有刷新了,我想,仲老师是否移民美国了?今天,我打电话问她:“怎么没有看到新的文章?”仲老师告诉我:“我都好久不写教育博客了。写教育博客,太累了,我的颈椎受不了哈。我现在沉迷于写游记呢,主要是海外游记。我已经到过了欧美很多国家,觉得有很多感受,我想积累多了,做成一本书。下个月我又要去美国哈。”听了仲老师的回答,我一方面为她不再写教育博客感到惋惜,另一方面,也为她高兴,仲老师有一个经济实力很雄厚的很爱她的老公——工作之余周游列国,叙写心情,那不是很多人向往的幸福生活吗?
祝福仲丽娟老师,希望她找到新的更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我相信,无论她现在处于什么生活状态,无论她现在写什么,她的“根”永远都不会离开那深厚的土地……
2#
 楼主| 发表于 2012-8-17 17:21:56 | 只看该作者
仲丽娟:《教师专业发展的叙事研究——一位中学教师的亲历亲闻》目录:



引论 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探索——十位教师如何走进我的研究视野
一、研究背景:从“校本课程开发”到“职业生涯中期”
(一)为何选择“校本课程开发”
(二)为何选择“职业生涯中期”
二、研究主题:教师专业发展
(一)从“研究目的”到“研究主题”
(二)与研究主题相关的核心概念
三、研究方法:叙事研究
(一)“叙事研究”文献概述
(二)本文对“叙事研究”的概念界定
(三)选择“叙事研究”的缘由
(四)“叙事研究”过程中我的困惑及探究
四、研究对象:教师、校长和“我”
(一)十位教师简介
(二)为什么选择这十位教师
五、几点说明
(一)本研究的资料收集与分析
(二)若干研究假设和意义
(三)研究结果的呈现
(四)对伦理、信度、效度、推广度的考虑
第一部分 校本课程开发中的教师专业成长
第一章 利用大学资源开发社团课程的新手教师:黄燕子
一、案主素描
二、课程开发现场:“教你如何做小记者”
三、“新手上路,请多关照”:影响案主课程开发和专业发展的因素
(一)生活学习经历是黄燕子在校本课程开发中获得专业发展的基础
(二)与大学教授合作,拓展课程资源,使黄燕子得到迅速成长
(三)学校对新手教师的影响
四、我的思考:新手教师是否适合参加校本课程开发
(一)新手教师在职业生涯初期应当接受基础性培养
(二)新手教师需要外界的专业支持
(三)新手教师需要系统实践知识的提升
第二章 在反思中调整探究课程的学科老师:吴迪
一、案主素描
二、课程开发现场:从“物理导学网”到实验教学
三、“好教师一半是天生的”:影响案主课程开发和专业发展的因素
(一)父母、师傅是吴迪发自内心热爱教育的榜样
(二)个人素养是成功开设校本课程的前提
四、我的思考:“反思”对校本课程开发有怎样的作用
(一)“反思”贯穿于吴迪校本课程开发的全过程
(二)吴迪的反思给我们的启示
第三章 重视学生兴趣开发名著阅读课程的高级教师:茅以蕙
一、案主描述
二、课程开发现场:“与名著亲密接触”
三、“不在阳台上看风景”:影响案主课程开发和专业发展的因素
(一)愿意带领学生与一个个高尚的心灵对话
(二)不甘平庸又立足于现实,不为职称所累
(三)课题组同事之间的启发和帮助
四、我的思考:校本课程开发要不要以学生的兴趣为本
第四章 从合作到单独开发应用性数学课程的教师:肖秋、李冬
一、案主素描
二、课程开发现场:“初中应用数学”
三、资源共享、智慧聚合:影响案主课程开发和专业发展的因素
(一)日常探讨中生发的合作
(二)现实生活中的理想主义者
四、我的思考:他为什么选择退出
延伸阅读
一、我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田野日记选
二、J大学附中校本课程开发教师问卷调查报告
三、黄燕子和学生的课程日记
四、茅以蕙的课程故事
五、一位毕业生眼中的物理教师吴迪
六、学生“测量操场”课程日记
七、“初中学生喜欢怎样的老师”调查问卷及调查报告
八、“校服大调查”问卷及调查报告
第二部分 职业生涯中期教师的专业发展
第五章徘徊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特级校长:陈时序
一、案主素描
二、生涯中期发展旅程
(一)无奈中成为校长
(二)待业后的爆发
(三)全市首开先河的改革
(四)不惑之后去南方寻梦
(五)酸甜苦辣话“校长”
三、我的思考:改革是改革者的双刃剑
(一)在大胆改革中实践教育理想
(二)校长的教育科研能力促进学校的改革与发展
(三)校长专业发展要经得起改革的洗礼
第六章 追求卓越的特级教师:常毅
一、案主素描
二、生涯中期发展旅程
(一)夯实学科专业知识的基础
(二)践行“新基础教育”
(三)分享实践智慧
三、我的思考:锲而不舍成就教师职业生涯
(一)职业生涯起点不高,不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高度
(二)职业生涯中期后段,也能有跨越性的发展
第七章 “性格决定职业发展轨迹”的中级教师:刘布谷
一、案主素描
二、生涯中期发展旅程
(一)六年一觉“扬州梦”
(二)“U”型四年
三、我的思考:性格与教师的职业生涯
第八章 行走在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高级教师:吴迪
一、案主素描
二、生涯中期专业发展旅程
(一)案例获区一等奖前后
(二)“片长”岗位的锤炼
(三)读硕士“悟”出理论框架
三、我的思考:教师专业发展的“第二曲线”
第九章 在反思中走向成熟的小学班主任:陆鸣
一、案主素描
二、生涯中期发展旅程
(一)四易其稿的“班级计划”——与专家对话中的反思
(二)“孙悟空自律我能行”——寻求理论支撑的自觉反思
(三)“陆鸣班级建设法”——开放心态下的积极反思
三、我的思考:在专家和理论的引领下自主反思
延伸阅读
一、三位校长评述“特级校长陈时序”
二、听刘布谷的课
三、三位教师评述刘布谷
四、陆鸣所在学校校长谈骨干班主任群体的培养模式
第三部分 学校科研与管理中“我”的专业生长
第十章 研究中体验幸福的中学科研室主任:“我”
一、自传:工作着,研究着,服务着
(一)学习“研究方法”
(二)耕耘“校本”之田野
(三)确定未来研究方向
(四)与教师们共成长
二、旁白:他人眼中的“我”
(一)领导:管理故事
(二)同事:工作故事
(三)家人:生活故事
(四)“学者”:学习故事
(五)朋友:助手故事
三、专家的思考:从“我”到“我们”
结论 十位教师故事的总述与思考
一、校本课程开发教师故事的总述
(一)校本课程开发中教师专业发展的共性表现
(二)校本课程开发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共同因素
(三)校本课程开发中阻碍教师专业成长的因素
二、职业生涯中期教师故事的总述
(一)职业生涯中期教师的专业发展呈现复杂的态势
(二)“教师个人实践知识”是职业生涯中期优秀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体现
(三)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动机影响生涯中期教师的发展
(四)学校组织文化和管理体制影响生涯中期教师的专业发展
三、对若干相关问题的进一步思考
(一)“教师专业发展指向”的功效
(二)师傅和家庭对职业初期教师的影响
(三)职称晋升对教师职业生涯的影响
(四)职业倦怠——影响教师职业生涯中期发展的关键因素
(五)教师个人专业发展规划——推进教师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
(六)校长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
四、给专业发展浪潮中校长和教师的建议
(一)给校本课程开发教师的建议
(二)给职业生涯中期教师的建议
(三)给学校科研与管理教师的建议
(四)给校长的建议
附录 “主题式”教研的叙事探究
一、主题式教研是英语组的特色
二、主题式教研的由来和特点
(一)主题式教研的由来和产生路径
(二)主题来源和分类
(三)选题方法
三、分年段主题式教研
(一)六年级的朗读主题
(二)七八年级的阅读主题
(三)九年级的写作课
四、探索以英语组为单位的主题教研
(一)别具一格的《错题集》
(二)中考英语模拟试卷比赛
五、主题式教研的保障制度
(一)学校层面
(二)教研组层面
(三)备课组层面
六、瓶颈问题是缺少“理论引领、经验提炼”
七、讨论题
后记
3#
 楼主| 发表于 2012-8-17 17:23:08 | 只看该作者
仲丽娟:课程开发视角
作者:仲丽娟    文章来源:转载   


本文发表于《新课程》2007年第9期。我的研究虽为个案,但我认为带有普遍意义:新手教师不宜参与校本课程开发,他们应该在老教师的指导下,在基础型课程的实践情境中,感知、体悟、修正,站稳讲台。
黄燕子像她的名字一样,是个非常有灵气的青年教师。她从外地的大学毕业后,应聘到上海市著名的J大学附中,担任高中语文教师。在大学实习期间,她担任过地区日报记者。工作的第一年,学校让她负责校报。第二年,她开设了校本课程《教你如何做小记者》。这也源于她工作的需要,学生记者队伍有利于她的校报工作。学校里开设校本课程的教师很多,但开设新闻类课程的只有黄燕子一个。她没有合作伙伴。
黄燕子的课程开发走过了一段弯路,得到过大学教授和学校领导的帮助。黄燕子个案展示了新手教师的成长问题。
一、黄燕子开发校本课程的故事
(一)张教授的课程建议和黄燕子的课程实施
学生本以为通过黄燕子的课程,能够风风光光地做记者,没想到是枯燥的新闻理论知识课。有的学生后悔了,有的干脆不来了。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黄燕子把学生中好的文章发表到校报上。可是质量不错的总是那几个人。另外,这些日子她的语文课也出现类似的问题。她讲得激情飞扬,可学生应和不多。她甚至怀疑自己不是做老师的料子。为此,她很苦恼。她把内心的苦闷告诉了学校分管校本课程开发的领导。
领导建议她与J大有新闻媒体学院合作,并把张教授介绍给了黄燕子。张教授曾是北京广播学院的高才生,在某省级电视台担任过领导工作。现在是J大新闻媒体学院的教授。
张教授听完黄燕子的介绍后对她说:学生要佩带记者证去采访,别小看记者证,它除了使你的课程规范外,还能使学生产生不一样的心理感受。黄燕子意识到她的授课方法有问题,她把社团活动类校本课程上成了语文课。
黄燕子还有个疑问:学校生活每天都差不多,不可能有太多的新闻。张教授说:新闻要考你敏锐的眼睛去发现。教师要善于利用和创造课程资源。比如,你可以在课堂上搞模拟采访,既可以使学生学到知识,又可以为真实的采访做好铺垫。
黄燕子深受启发,当天就到广告公司给学生制作了记者证。上课的时候,她举行了别开生面的仪式。学生都把记者证挂在胸前。感觉特神气。接着,黄燕子宣布他们每一位都是校报记者。
黄燕子还采纳了张教授的建议,设计了一节模拟采访课。
一进教室,黄燕子笑着对学生说:当小记者得学会采访。”“到哪采访,老师?”“就在这里。学生们惊讶地看着她。黄燕子讲解了模拟采访的一些知识,然后给大家十分钟准备。
时间到了,她请两位事先准备过的学生做示范。
陆路同学,你好。我是校报记者。你刚才的竞选演讲非常精彩!
谢谢!
你是第一次参加竞选?
是的。
你紧张吗?你认为你能竞选上吗?
站在上面时,不紧张是假的。但我有同学老师的支持,就不怕了。再有,我是一个自信的人。我认为我能竞选上。当然,竞选不上也没关系,我还是会自信。
……
下面的小记者认真地听着,有的还在纸上记着什么……对精彩的回答,他们发出会心的笑声。以前只是在电视中看到采访的画面,现在也能身临其境了。
黄燕子针对刚才的模拟情景,把采访的相关知识一条一条穿插进去。如:怎样开始采访,首先得亮出记者的身份,我是校报记者。其次,要有礼貌,要让别人愿意接受你的采访,给人亲切的感觉。还要注意问题的灵活性,不要对着访谈提纲照搬。
模拟采访后的一个月,远在英国剑桥大学读书的学姐回母校,记者班的学生得知后,马上到现场采访。学姐告诉他们,她到剑桥面视,教授们问了五花八门的问题,对她的回答都很满意,没有笔试,当场录取了她。剑桥教授很看中学生对问题的独特见解以及献身科学的精神和心理品质。看来,上世界名牌大学既难也不难。这篇集体合作的稿子在校报刊出后,引起了全校学生的兴趣,有的班级以此为话题开展了主题班会。
黄燕子把课程开发情况与张教授交流。他表扬并鼓励了她,同时还邀请她和学生去J大新闻媒体学院作客。
(二)走进J大新闻媒体学院
大学的校园非常宁静,十月的阳光温和地照着,黄燕子领着学生向逸夫楼走去。
张教授带他们走进大学生自己的电视台。当时,台长正忙着制作节目,见他们来参观,马上很热情地给他们讲解整个电视台的运作过程,并带他们参观了播音室、录像棚……中学生记者东看看西瞧瞧,尽管这里规模不大,但是,对他们来说,都是新奇的。台长还播放了他们制作的节目,有专题片、新闻、晚会现场直播……中学生们觉着这些大哥哥大姐姐们真厉害。
最让小记者难忘的是和新闻媒体学院的师生见面。面对大学教授,面对专修新闻的大哥哥大姐姐们,他们显得很激动。小记者争着提问:请问张教授,怎样才能做一个好记者?”“李露大姐姐,你前面不是说作记者很辛苦,我想知道你为什么选择学新闻、做记者?”“报纸是要一味地迎合读者的口味吗?不迎合的话,卖不掉怎么办?”“我觉着现在记者不怎么受尊敬了,不是还有打记者的事吗?我自己去采访的时候,有的同学就对我不屑一顾,还有的随便应付。好像并不把我放在眼里。……学生们把平时累积的困惑一股脑儿倒了出来。张教授和大学生都很认真地和小记者交流,他们深入浅出,并以自己的实践经历来说明。小记者们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对张教授和大学生回答的问题,也敢质疑,并说得头头是道,让大学生们觉着这帮小记者,确实厉害。
学生们平时采访时经常碰到困难,产生迷惘。黄燕子因为没有多少实地采访经验,有时难以回答。她把困难告诉张教授。他与黄燕子一起精心设计小记者与大记者面对面活动。张教授和他的两位学生(现为上海电视台记者)主持。附中校长和校本课程开发负责人一同参与。
采访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经验丰富的记者用一个个鲜活的故事把课堂演绎得丰富多彩。他们讲述采访中碰到的尴尬,报道时获得的成功,作为一名记者强烈的责任感……使学生对新闻采访有了更深的认识,对记者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更重要的是大记者丰富的采访实践、写作经验也可以变成学生间接实践与间接经验,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实践操作和理论学习。黄燕子觉得尽管自己也曾做过一个学期的实习记者,但没有更多的采访体验,所以在给学生讲的时候,不能很好结合自己的体验讲采访。她想以后的课要定时请一些记者来讲一讲,或者给予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哪怕是到社区去采访也好。
通过这次活动,黄燕子意识到,只有学生喜欢的、学生需要的课程才能成为好的课程。
二、黄燕子的故事说明了什么
(一)新手教师在职业生涯初期应当接受基础性培养
尽管黄燕子是一个非常有灵气的新手教师,在担任教师工作之前还担做过地区日报的实习记者,但是从一个教师成长的规律看,她应当在语文这一学科教学上先进行历练,熟悉了语文教学的一些基本情况,符合语文教学的常规要求后,才可以上其他类型的课程。新手教授在职业初期会碰到很多困难,比如由于经验不足而导致的教学管理能力低下,在维持课堂纪律方面的捉襟见肘,师生之间的关系容易滑向朋友之间的友谊,教学过程中对课堂传授的知识、技能、要点把握不准等。这些对经验教师一般不成问题,但是在新手教师身上却经常出现。由于这个原因,对新手教师的培养,一般应当重视基础性培养,重视对他们基础教学规范方面的锻炼,而不应当跳过这一阶段,直接做一些只有经验教师才能做好的工作。黄燕子是上海一所高中的新手教师,她还没有把握基础型课堂教学的常态,就马上承担《教你如何做小记者》这门非常与特色的校本课程。尽管她做过记者,担任校报责任编辑,但一下子让她上这种对教师课程意识、课程活动能力有较高要求的新的形态的课程,对她是有压力和挑战的,难怪她在教学过程中会出现如此多的困惑和问题。
(二)新手教师需要外界的专业支持
鉴于上述情况,从一定程度上讲,黄燕子是不幸的,因为她在教学生涯开始阶段,就碰到这么大的挑战;但是,她又是幸运的,因为她所在学校是上海知名大学附属中学,依托大学的支持,这所学校有非常丰富的课程资源。黄燕子的领导给她介绍了大学新闻学院的张教授。张教授手把手教她如何解决采访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还帮她出主意,介绍自己在电视台工作的学生共同支持课程。张教授的无私帮助让黄燕子的专业素养得到极大的提高,并让她体悟到新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开展一些非常符合课程特征和课程要求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是活动的学习,比如模拟采访,不是局限于新闻知识或窄化成语文知识的知识学习;这种学习是探究的学习,对学生的能力和智力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这种学习是合作的学习,比如集体采访剑桥学姐,不是个别学生的单打独斗,而是互相合作,共同提高。由此,黄燕子也树立了新的学生观,学生成为她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对于有条件的学校来讲,大学与中小学的有效合作,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非常好的举措,黄燕子所在学校的领导给她提供了这种机会,在专业发展上对黄燕子加以扶持,促进黄燕子专业的快速成长。
(三)新手教师需要系统实践知识的提升
如果黄燕子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成熟教师或专家型教师,她有必要进一步接受全面的培训,进一步把握学科教学规律,反思自己在《教你如何做小记者》这门课程中积累的经验,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尤其是课程理论和教学理论,在教学现场接受老教师的传、帮、带,把普遍性的教学理论知识与情景性的实践探索结合在一起考虑,全面、立体、系统地构建自己的实践知识。如果黄燕子走过了这个过程,度过初为人师的迷茫和困厄,丰富、生成了自己的系统实践知识,她的前途会非常的灿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4 04:19 , Processed in 0.077545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