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0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当为一生奠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8-17 23:58:2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当为一生奠基
马志响
曾参观江南某校,其校训“为一生奠基”与我产生强烈的共鸣。为一生奠基,一言以蔽之,就是既要对学生的现在负责,又要对学生的将来负责。是为了孩子一生的福祉的教育,是“目中有人”的教育,深刻体现的是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
“为一生奠基”不应仅仅为一校之训,应作为基础教育新课程的总目标,应列入《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和改革规划纲要》中去,应作为现代学校共同的办学方针、施教纲领、育人理念,应为当下所有学校的“金字”校训。因这个太有价值了,太能关照现实,诊治教育时弊了,它是当今教育的根本诉求,是教育的本质追求,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价值目标。
“一生”即“生活”“成长”“发展”的总和,“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它创生于生活教育理论,“生活即教育”这一陶行知创立和践行的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就是“活”的教育。他在一篇文章中这样解释道:比譬,鱼在岸上,你若把它放下水去,它的鳍和尾,都能得其所哉,行动不已;鸟关在笼里,你若把它放到森林里去,它一定会尽其所能,前进不已。活的教育,正像鱼到水里鸟到树林里一样。是的,教育的至高境界就是“活”的教育,“活”的教育就是如鱼得水,如鸟还林,就是生命的自由呼吸、自由舒展、自然拔接。它告诉我们真教育对于孩子就应该是“野养”、“放养”,而非现行的“圈养”、“喂养”;教育应该是学生生命的主动创生、生长、发展的自由呼吸的乐园,而非是教师对于学生的一路搀扶和一路点刹;教育是成就学生、给人幸福而非制造分数、打造升学率;教育是培养学生是独立、平等之思想、自由之精神、健全之人格,非阉割个性,奴役思想,扼杀新思维,“扭曲”人格;教育是充满生命气息、关注生长、守望麦田的农业,非产业化、标准化、机械化、流水线型的工业……
“奠”即“奠定”,是一种打基础的过程,它强调了打好基础的过程与付出。“奠定”应该既是一种合理的行为过程,也是一种主动的行为过程。“合理”是指教育行为要合理,要和“道理”、“规律”。否则,教育的目的再诱人,行为、手段不合理、不合乎教育规律,目的也是不能达到的。
扪心自问,我们现行的教育做到了合道理、合规律了吗?很多老师心理明白不合道理、不合规律却一如既往的在努力践行着,为什么呢?是为体制、环境、社会问题还是为功利诱因约束?有人说我们教师本来就是弱势群体,个人的力量更是微不足道,叫我们怎么办?我觉得,在这一点上教师们是能为和可为的,关键在于你有没有“为一生奠基”的职业追求和信念,有没有对教育对孩子认真负责的态度,有没有长远的教育价值追求,有没有对教育的本质的理解和把握,有没有谋求变革与发展的教学勇气和决心……如果我们都从自身做起,守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着眼和着手于“今天的学生,未来的公民”、“今天的教育,未来的希望”,那么,未来就没有理由不美好,我们的教育就没有理由不一天天好起来。
“主动”是指任何教育教学活动都应该由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大胆实践。因为只有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中去,才能使学生产生求知的欲望,激发学习的兴趣,才有可能把从外界得到的科学文化知识、文明礼仪规范、社会道德准则等内化为学生自己的学识、能力、习惯、情感、态度、价值观。主动参与奠基的基础才是坚实的基础。主动参与奠定的基础,就是自己从下边垒砖头,慢慢地一块一块垒起来的基础。它会让人感到特别踏实。
关照现实,我们的教育教学有多少是学生主动奠基的?我们的教育方式是自上而下的“控制”,是“一切尽在掌握”,是单向传授、灌输,是“圈养”、“喂养”。盛行的是“快餐”教育、功利教育,一切提倡“短平快”,教育教学“快静齐”,只重考分成绩,只见升学率不见人也!哪有学生自我主动奠基的机会和时空啊?现实中新课改教育理念与教师课堂实际教育教学行为异化成两张皮。若基础不是学生自我主动建构、主动垒建的,怎么会牢固?怎么会“合身”?怎么能够内化为自身素质呢?如此学生的知识大厦不是“空中楼阁”吗!老师们不要再“水中捞月”了,该抬头看看“天”了。这个天就是“主动奠基”。
“基”即“基础”,包括知识基础和素质基础两部分。知识基础不仅要与时俱进,跟得上日新月异的知识经济的发展;还要贴近自然、贴近社会、贴近生活、以人为本;而且真正具有基础性和可操作性,这样才能能达到让受教育者真真切切、明明白白打下为一生发展所需要的坚实、合理的知识基础的目的。素质基础,即“健壮体魄、健康心理、平等观念、生存能力、良好习惯、法律意识、科学态度”。
反观教育,我们对孩子的现在和将来负责了吗?我们“目中有人”吗?从事多年教育的我们,对上述的“知识基础、素质基础”目标我们履行、完成了多少?甚至,我们的教育既没有达成知识基础掌握目标,更没有达成素质基础培养目标。例如,有些学校除了抓住了冷冰冰的考分,除了“以分为本”的“校训”外,其他的一无所有;有些学校对知识基础目标更是一知半解、断章取义,除了要学生反复掌握应试的那点可怜、片面的考试知识基础外,其他的诸如成长必备的生活知识、自然知识、社会知识等几乎是无从涉猎;有些学校虽也有抓全面知识基础,但没有做到使知识基础掌握与自然世界、生活实际、社会实际相联系,而是将二者隔开,学生不能活学活用,只是为了教授知识而教授知识,“目中无人”矣。教育应回归育人的本质,教育者既要遵循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规律,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又要遵循教育与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相适应的规律,按照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来安排课程、实施课程。只有尊重规律、依靠科学,才能真正改变我国教育界长期存在的“时间加汗水”的高耗低效的“粗放型教育模式”,如此,我们的教育才能斗转星移,生机无限。
为一生奠基,就要遵循教育规律,严格按照教育规律办事,需明白学生的教育、成长是自然而为,非人为而为;知识是是主动建构,非强迫灌输;健全人格是有意识的主动培养而非天然生成(许多基础教育学校因忙于应试教育拼命揪分数而忽略健全人格养成教育,以致出现了很多学生进入大学后人格扭曲和变态,危害极大)。教育者要拥有“慢慢来”之心态,“自然”之心态。“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不害其长”,“不抑耗其实”,使“其天者全而其性得”。“教育教学活动一定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这样学生才可能,也才愿意接受教育;教育教学活动一定要遵循实事求是、讲求效率的原则,这样,教育活动才能取得好的效果,也才可能完成教育任务、达成教育目标。”
是否秉承“为一生奠基”的教育思想,是是否遵循科学发展观的最核心价值体现。但现实教育中又有多少校长能够如此有为?能够这样坚持学生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即科学发展观)呢?面对“升学率统帅天下,分数才是硬道理”的当下,作为校长、教师应该怎样抵制诱惑坚守“为一生奠基”?怎样科学践行“为一生奠基”?这将是我们迫切需要思考的永恒课题。

此文发表于教育部《基础教育参考》杂志2010.7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1 22:07 , Processed in 0.166158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