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778|回复: 2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各实验学校教师学习“原课堂”理论/实践‘原课堂’相关资讯网辑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8-21 18:01:1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学习“原课堂”
作者:王玉玲  发布时间:2011-12-12
        我是幸运的——
     去年的初冬,石家庄桥西第一期“原课堂”培训,我在全新课堂理念的冲击之下,经历了混沌、纠结、省察的艰难历程,对关注学生思维的课堂,对充满生命力的课堂充满了向往,并行走在路上……
      又是一个初冬,成都锦里小学再次浸泡在对“原课堂”的追寻和探索中。还是那面对理念冲击的激烈讨论,还是那固守经验世界的拼命挣扎,还是那考试与成长孰轻孰重的痛苦纠结……这一切,对于我而言,是那么熟悉,那么温馨——一群热爱教育的人,在这里拉起船帆,准备着起航!
      我是幸福的——
      在这两个初冬之间的那一年中,行走在路上的我,有一点点感受想要与同样从事教育并热爱教育的同行们分享。
      李玉龙老师是一位所谓的教育“圈外”之人,但他对教育充满了热情,对教育有他独到的见解。两次为期一周的培训中,大脑像高速运转的机器,在不停的思考中求索、求真,寻求前行的方向。我们在做什么?学生最需要什么?以生为本的课堂应该是怎样的?拷问着我们引以为傲的理念体系,审视着我们自以为是的过程方法,省察我们曾以为坚定不移目标方向。
      培训之后回到自己的课堂,我边实践边消化理解培训班上所学。
      课前——如何看待、用好手中的教材
      提到课堂,就不能不提到教材,作为教师的我们是依据教材完成教学工作的。关于教材,如您在百度中搜索“小学语文教材  李玉龙”字样,你会发现近千条消息聚焦小学语文教材。2010年10月,一本名为《救救孩子——小学语文教材批判》的新书引起广泛关注。该书以教材点评的方式,刊发了一个名为“第一线教育研究团队”的民间研究团体的研究报告,提出了现有小学语文教材中文章存在的诸多问题。11月初,当报告转帖到网络论坛后,3天之内点击量高达20多万。人教社郑宇老师针对质疑发文予以驳斥,蔡朝阳第一时间发出回应,围绕小学语文教材展开了一番唇枪舌战。另外,中国青年报10月20日报道 10月12日、13日,作家叶开在其个人博客上发表日志,以其女儿的小学语文课本中《鸟的天堂》和《一颗小豌豆》为例,比对分析了原作和被改写后的小学语文课文之间的差别。从网络媒体到作家微博,从民间团体的拷问到教材权威的回应,我们不难看出作为“百科之母”的现行小学语文教材正面临严峻的考验。《救救孩子——小学语文教材批判》一书中就指出人教版、苏教版、北师大版教材中的《爱迪生救妈妈》《陈毅探母》等选文描述的事件失实,那些发生在名人身上的故事被指杜撰,会对学生学习产生误导;《黄河象》《成吉思汗和鹰》等选文存在知识性错误,还有一些涉及“母爱”主题的选文将母亲的形象描述或是苦大仇深,或是完美失真,给孩子带来了错误的引领。
      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苏格拉底如是说。
      未经省察的文本没有价值——我们可以这样说。
      因此,选入教材的文本,首先要经过我们教师的“审查”,那些假大空、高大全,远离学生生活、情感实际的文章可以不讲或少讲。如若非讲不可,起码应在讲解的同时给学生提供另外一个视角,另外一种可能,以便学生自己省察、取舍。有问题的教材可怕,然而教师在教材面前一贯的匍匐姿态更可怕:视教材为圣经,视教参为圭臬,不敢越雷池半步,或者说,我们更多的时候根本就没想过要审视手中的教材。当教师唯教材是瞻的时候,所能做的只是让自己的讲解无限可能的贴近编选者的意图和教参的解读,只能是教教材。作为一线教师,我们不能像郭初阳、蔡朝阳、李玉龙等理念出位的老师们一样对现有教材大加批判,也没有权利更改目前推行使用的教材,但我们拥有创造性使用教材和开发校本、班本教材的权利。
      培训中,李老师指导学员们如何面对手中的教材,教材中提供的文本只是供师生阅览、解读甚至审视的对象。对于有问题的文本要敢于发出质疑,可以带领学生借助书籍、网络等渠道搜集论据,通过思考分析加以驳斥,在这一过程中,师生的研究行为不会因为文本的负面影响而一无所获;对于价值取向、真实性没有问题、符合儿童心理及成长特点的文本,作为教师的我们更要善加利用,只有我们在进入课堂之前对教材中的文本有自主、全面,多角度、深层次的解读,方可带领学生走入,打开学生的思维,学习中做清晰、简洁、有效的思考。打开学生的思维,教师的思维怎能是片面和狭隘的呢?因此,培训中的一个重点,李老师从我们的教材中摘除了许多文本和学员们重新审视、全面解读。当我们走入文本再跳出来审视思考时,发现《诺曼底号登陆记》中的船长的形象并非那么伟大而高尚,他的格尽职守、临危不乱、组织有序是自然的、应该的,是一位船长应该遵循的职业操守,过度的歌颂,会让人物形象虚化、失实;当我们抛开参考细读《扁鹊治病》时,发现因不懂医术而不听劝告的“蔡桓公”并非骄傲自大,实属人之常情,生活中处处皆有不足为奇,我们赞赏扁鹊的医术,却质疑他的医德;讨论中了解了《赛特凯达斯瀑布》文中的自相矛盾,明确了《军神》一课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讨论点在哪里……在争先恐后的热烈讨论中,我内心却不断地感到恐慌,为自己曾经拎着教参走进教室的轻松而恐慌,为自己曾经对教材理解的狭隘而恐慌,为自己曾经对文本思考的浅薄而恐慌。不过,经过此番的冲击和历练,我想当我再面对文本时,我的思考会努力做到全面深刻、多角度,不做一棵只会面向太阳的向日葵。
      李老师建议我们带领学生面对文本时,先整体读,在进行文本细读,读三遍之后开始文本细读,最后要从文本中跳出来,找文本与学生精神、生活、想象世界的连接点。并推荐的两套可以作为校本或班本教材的书籍,分别是广西出版社出版的《新语文读本》和叶圣陶撰写、丰子恺手绘的《开明国语课本》,民国小学语文,1932年出版。关于《开明国语课本》我读到了这样一段话,与大家共享:  
      郭初阳是“第一线教育研究小组”的核心成员。他说,就拿这本《开明国语课本》来讲,它所体现出来的教育者的眼光和见识,是后无来者的。这本教材的内容富有童心,它给孩子提供了发散性思考的空间。这里的文章,全部都是原创的,真实性趣味性兼备,符合人性,带着真正的爱在做教育。
      小学语文课本是孩子成长道路上的一道必不可少的盛宴。在课堂上,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阅读、思考、交流,课本中的文章以细致入微的方式进入到儿童的精神世界。如同哪吒、孙悟空、一休、圣斗士,教科书中的形象也以润物无声的方式成为儿童精神世界一道必然景观。作为教师的我们面对教材慎用、慎教的责任是何其重大!
      课堂——激活学生思维的“场”
     “对话”是人的一种基本生存方式。教学本身就是形形色色的对话。对话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及作为“文本”的教材之间的一种精神上的相遇,通过两者之间的对话式的相互作用,达到学生自主和自由发展的目的。课堂上的问答本身不是对话,问题引导下学生向思考的深处前进才是对话的过程,真正意义上的对话是思维火花的碰撞。教师执教中,怎样才能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呢?
      问题的呈现
      李老师提出了课堂教学“三段论”,即确立并呈现课堂起点、有序而自由推进对话、攀援并分享高峰体验。文本的理解阶段,也是问题的提出和呈现的阶段。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阶段。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思考的有价值的问题在哪里?或许您有这样的疑问。在教参上?在专家头脑中?省去踏破铁鞋的辛苦和拙劣吧,能够引发学生思考的有价值的问题就在孩子们心里。学生初读文本之后,可通过分组讨论各自提出问题,表达自己对文本的感受。让不同的观点碰撞、融合,每个人的理解得到了初步的丰富、扩展。老师再将问题进行梳理、归纳总结。这样一个提出问题、呈现问题的环节,才能使我们看到教学的真正需要,看到教学的意义所在或应该的所在。这个环节的意义远非“学生主体”这个概念能涵盖,它让我们看到了教学的源头,没有了这个源头,一切将变成想当然,从而在很多时候我们所做的一切可能毫无价值。而这,正是当下很多“精彩课堂”所忽略了的。
      培训中,共同讨论了冀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27课《军神》,学员们先听课例,课后与学生访谈,聆听学生评课,再逐字逐句重新解读文本,然后筛选孩子提出的众多问题当中最能引发人思考的。我们的结论是“为什么刘伯承一开始隐瞒自己的真实姓名,最后又说出真名?”是这一课值得思考探讨的问题,信任是怎样一步步在刘伯承和沃克医生的多次的交锋中建立起来的?值得学生通过阅读走进人物的内心慢慢的体会。
      我正好任教四年级,回到学校后正好教学这一课。说实话,我担心我的学生能否关注并提出这个问题。于是,回到学校后我便开始尝试,留预习作业时除了读课文、认生字特别加了一项:“把阅读中你不明白或最想和大家讨论的问题记录下来。”第二天的语文课一上课,我就请孩子们提问,前三名同学提的都是关于生词的问题,我们一起讨论了解决的办法,又有两名同学提到了关于时代背景的问题,有其他同学介绍了当时的背景解决了,直到六位同学问道:“刘伯承为什么要撒谎说自己叫‘刘大川’?”一个嘴快的小男孩等不及举手就嚷道:“他不能暴露身份,得保护自己啊!”另一个孩子说道:“因为他不知道眼前的医生是敌是友,要是特务怎么办?”第三个孩子说道:“刘伯承不信任他!”还未等我出声,一个名叫张轶蕾的小姑娘就把手举得高高,“那为什么最后他又告诉沃克医生自己真实的姓名了呢?为什么又信任他了呢?”我心中禁不住窃喜,顺势利导:“沃克医生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让刘伯承对他由不信任变为信任。”由此,我们展开了对两个人物和整个事件的讨论,刘伯承眼中的沃克,沃克眼中的刘伯承,我们眼中的两个人物逐渐丰满起来,刘伯承刚强坚毅的英雄形象毋庸置疑,孩子们对沃克医生的评价定位在了“槟榔芋泥”形外表冷漠而内心火热的人,他对病人有爱心,而非冷漠、骄傲、自大这样不够客观全面的论断。
      那节课后,我才真正意识到或许孩子本身不低,是我把孩子“看低了”,我还会继续做这样的努力和尝试,将学生的思考后的疑问视为教之起点,用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问题和话题引领课堂,让课堂上的对话有效并日趋精彩,着力于学生思维的激发。
      追问的意义
      李老师认为,课堂中学生最感兴趣的、也最有价值的是即时生成的教学资源,要真正实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面对学生的观点,对话过程中教师不应急于定论、定调,可以通过追问的方式激励学生深入思考,教师过早定调易导致学生的从众心理的产生,限制了学生思考的空间。老师要有追问意识,包括对自己和学生的追问。因此,培训中我们多次进行了问题立案的训练:学员们两两一组针对课例中的一个问题展来不低于20个回合的对话;回家完成作业,与自己的学生通过QQ针对其感兴趣的问题进行不低于50个回合的对话等等,目的在于训练我们的追问能力,因为每一次的追问都有可能是向纵深思考的过程。李老师有这样一句话让人印象深刻:“让课堂精彩起来的方式方法是增加问题本身的含金量,追问中增加含金量。”
      留白的巧妙
      课堂上教师的追问是讲求艺术和方法的,并非咄咄逼人的质问,而是循循善诱的启发,懂得追问的同时,必要时也要懂得对话中的留白艺术,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不要怕冷场,真正的深入的思考不是可以一蹴而就、一步到底的。当课堂出现冷场时,学生语塞时,作为对话引领者的我们要有“不着急,慢慢来”的心态和气度,鼓励孩子主动地思考,而不急着给予和填满,和答案比起来孩子更需要思考的空间和时间。我们都知道,很快成“材”的树木和生长期较长的树木比起来木质稀松不坚固,同样,思考需要过程才会有所得。课堂上教师是否能够恰当处理,掌握留白的艺术也将影响到学生思维的成长。
      关于课堂我始终谨记这样的告诫:“教师要努力改变角色,教师应该成为一个顾问,一个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
      课后——借学生评课省察反思
      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李老师的那句话:“课为学生而上,由学生来评。学生是教我们上课的最好的老师。只要打开学生这个开关,课堂研究的活水便源源而来。”
      陶行知先生曾说:“你若小看小孩子,便比小孩还要小”。
      您无需怀疑学生评课的价值和意义,因为学生评课天然合法,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学生的“评”将直接作用于课堂。学生评课可以分为问卷式和互动式,与问卷式相比,互动式评课有优势。两种方式:日常教学背景下的学生评课,教研活动背景下的学生评课。
新课程改革到了今天,已沿袭了几十年的传统的评课形式和标准是不是也要改一改了呢?过去对课堂教学的评判,教育专家、教科研部门、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在多年的实践中,已总结出一整套规范的课堂教学要求,甚至还制订出具体的量化评判标准。从这些要求、标准中,我们不难看出,对老师教学的目标、任务,对重点、难点问题的解决,对教学流程的设计,甚至还有对老师言语、书写、教态、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等都做出了具体、严格的要求和规定。而这些规定和要求,其指向非常明确,那就是老师的“教”。老师“教”的花样越多、越新颖,甚至能做到教学环节环环相扣、滴水不漏,那就是好课。至于学生的“学”,学的效果如何,却缺乏关注。对照新课程“一切为了学生发展”这一核心理念,我们真的需要好好地反思我们过去的评课方式和方法!
      俗话说,换换脑筋天地宽。我们不妨也让学生来评评老师的课,听听学生的声音,看看学生究竟需要什么,他们喜欢什么样的课堂。一堂课的好坏,最有发言权的不是我们这些观摩的看客,而应当是学生,因为他们才是课堂的真正主人。一堂课的好与差,其关注点应在学生身上,应看学生的反应,看学生得到了什么。由此看来,一节能受学生欢迎、能让学生广泛参与、能不断促进学生终身发展的课,才是我们所企盼的好课。
      日常教学中,我们可以组建“学生评课组”。首先是调查和记录,针对一个星期的课堂教学情况,在学生中作一番深入的民意调查,并作好详尽的记录。然后,便将调查的结果进行简单的梳理归类,对一个星期来课堂教学中同学们认为不满意或较认可的方面一一罗列。到了每个星期五的中午,“学生评课组”把同学们的意见或建议一丝不落的讲给老师听。归纳总结学生的意见,并精心加以分析和思考成为我每次课后不可缺少的重要程序。有时候,遇到我没有把握,或者是找不到文本与学生的链接点时,我会在学生初读文本后,到学生中间征求课堂学习的“锦囊妙计”。因此,我们的课堂上出现了这样的场景——
      学习《小狮子艾尔莎》的课堂上,孩子们集体要求再读二年级时读过的《我的野生动物朋友》,在解读图片和回顾经典文字片段中走进“人与动物,人与自然”的讨论中,本应该抠词抠句的课文成了孩子们表达观点的论据。
      学习《珍珠鸟》的课堂上,在梁梦峣同学的引发下,孩子们重新审视《天窗》,展开了“什么才是真正的快乐?”为题的大讨论,唇枪舌战、面红耳赤之后仍各持己见,没能以圆满的句号结尾的课堂讨论,让孩子们到生活中,在成长的路上继续思考吧。
学习《渭城曲》《别董大》两首送别诗的课堂上,以“送别诗串串烧”的形式串起十几首送别诗,围绕“同是送别,不同景,不同情”在比较中诵读。
      学习《假如只有三天光明》的课堂上,有一半的时间我们一起分享孩子的小练笔《那看不到听不见的十分钟》。那是孩子们真实的体验和感受,切实而具体,既不遥远也不高深,虽然十分钟的艰难只让孩子们窥到了海伦·凯勒成长中的冰山一角,但孩子们认识到了她那积极的生活态度和超凡的意志力。这以体验和练笔与文本链接,是我们的小姑娘李心怡的主意。
      ……
      不知不觉中,课堂上,孩子们的脸上洋溢太阳般的光泽,我因那光泽倍感幸福……
      现在想来,“原课堂”的学习像一坛酒,初入口,不免辛辣呛鼻,让人不禁绷起神经迎接它带来的挑战和刺激;可,别放弃,抿上第二口,第三口……细品之中,回味之后,酒一般的醇香慢慢地融化在唇齿间,从而浸入心底。
      分享感受
      最后,以我在培训班最后完成的一次作业来结束我今天的汇报。作业要求是:用几个词表达你参加培训班的感受。思考之后,我是这样表达的:我参加培训班的感受用四个词语来概括——混沌、冲击、自省和构建。“混沌”是学习之初头脑中的状态,原本心中坚信的教学之路一下子迷失了方向;“冲击”,随着学习的逐渐深入,李老师、纪老师为我们的身心和固有的经验带来的强大的冲击,慢慢的发现自己的想法在变,是一种违背意志力的认同,虽有抗争的过程,但却被浸染着;“自省”,培训中李老师在做“培根教育”,解决我们思想观念的问题,思想观念树立之后,接下来在学习和实践中研究有思想的技术;关于“构建”,借用李老师的一句话:“教育是在两种因素间求得平衡”,学习之后,我也将面临一个再构建的过程,在固有的经验体系和全新理念冲击两者间求得平衡,以此构建。

2#
 楼主| 发表于 2012-8-21 18:02:48 | 只看该作者
3#
 楼主| 发表于 2012-8-21 18:03:47 | 只看该作者
第一线“原课堂”小学语文高级研修营【第二期】

  掌握全新课堂理念,操练全新课堂武器,探究美丽课堂风景。
  2011年10月30日至11月4日,第一线“原课堂”小学语文 高级研修营(第二期)在成都市武侯区锦里小学举行。
  本次研修营由本刊主编李玉龙主持,纪现梅老师担任助理 ,许薇老师负责现场协调。
  十七位优秀语文教师在六天的学习交流中,通过课例研讨 、专项训练、学生评课等方式探索回归原课堂之路,武侯区多名语文教师参与旁听学习。
  更多详细报道,更多精彩内容,更多深刻反思,更多真切感受……
  敬请期待本刊2011年第十一期专题!

本次研修营举办地点:锦里小学
第二期研修营开营式

张鸣老师执教《集市和超市》

周锦玉老师执教《丑小鸭》

宋佩纹老师执教《天鹅、大虾和梭鱼》

谢建萍老师执教《诺曼底号遇难记》

王玉玲老师执教《为了他的尊严》

张劲老师执教《罗斯福集邮》

纪现梅老师执教《少年闰土》

李玉龙老师执教《这样一个老师》



学生评课


学员作业交流

旁听学员

旁听学生
4#
 楼主| 发表于 2012-8-21 18:04:46 | 只看该作者
追寻“原课堂“的步伐 实践中探索
[日期:2011-12-12]来源:  作者:机场路小学

          12月7日下午,机场路小学的校园内洋溢着寒冬中的一缕温暖,全校35名语文老师齐聚一堂,聆听了王玉玲老师关于“原课堂”学习的总结汇报。“原课堂”研修培训是由“新教育”团队中的李玉龙老师,也是《读写月报新教育》杂志社的主编首先发起的。王老师于去年12月参加了首届“原课堂”研修营的培训学习活动,在新理念的冲击下,在自己的课堂上首先展开尝试和探索,并在学校的支持和鼓励下于今年11月初到四川锦里小学参加了第二届“原课堂”研修营活动。王老师在消化理解“原课堂”全新理念的基础上,将自己一年来的实践经验做一总结,给老师们带来了这场实践与理念交融的汇报。张立新校长带领全体领导班子成员与老师们一起参与了整个培训,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大家或专注倾听,或埋头记录。最后由钟莉梅校长作总结,并对老师们今后的课堂教学提了具体而切实的要求,让教学真正落实于课堂,服务于学生。




5#
 楼主| 发表于 2012-8-21 18:05:37 | 只看该作者
语文组“原课堂”教学研讨活动
图片、文字编辑:刘燕
编辑:谢雪娇
http://www.csdfx.com.cn/zsxx/viewnews-1138.html
         2012年5月29日下午2:00—5:00,全体语文组老师在学校文渊楼阶梯教室举行了“原课堂”教学研讨活动。学校领导非常重视,邱校长和教导处王明易主任、叶帆主任全程参与了研讨。作为“原课堂”的发起人,《读写月报新教育》杂志主编李玉龙也亲自到场指导了活动。

四川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邱华校长、教导处王明易主任、叶帆主任和“原课堂”发起人、《读写月报新教育》杂志主编李玉龙老师亲临语文组“原课堂”教研活动现场,聆听并给予相关指导。

五年级语文组汪小容老师专题讲座“再也停不下来”。就自己在“原课堂”理念下的教学探索进行了讲述并分享自己的教学经验。
       活动的第一项,由五年级组语文老师汪小容做了主题为“再也停不下来”的讲座。汪老师08年就开始接触“原课堂”,也是学校“原课堂”一线研究小组的成员,对这一教学理念有深刻的理解。讲座中,汪老师就自己在“原课堂”理念下的教学探索进行了讲述,并与大家分享了在这种课堂下如何指导学生预习,教师应该做哪些准备,上课的流程如何安排,以及不同文体的文章应该如何教学等。

五年级语文组王安源老师专题讲座“我们与原课堂”。介绍了“原课堂”的深刻内涵——“原”的三个含义。

       同样是“原课堂”一线研究成员的五年级组语文老师王安源也带来了“我们与原课堂”的精彩讲座。王老师向大家介绍了“原课堂”的深刻内涵——“原”有三个含义:课的原点是学生;课是原生态的;课遵循原道。他阐述了“原课堂”的基本框架,并详细介绍了在“自主研讨课”和“问题梳理课”两种原课堂课型中,如何指导学生质疑、梳理问题、交流、对话。在讲座的最后,王老师也抛出了在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和解决之道,让聆听讲座的老师对“原课堂”有了更深的了解。

两堂精彩的示范课。
李洋老师执教的《东施效颦》和吕圆圆老师执教的《谁是最幸运的》

       在此次活动中,任教五年级的吕圆圆老师和李洋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两堂精彩的示范课。在吕圆圆老师执教的《谁是最幸运的》一课中,学生就“你想做哪朵玫瑰花”展开了讨论。对话中,学生思路非常清晰,辩论激烈,表达了自己内心最真最纯的感受,真正体现了原课堂中的“学生原点”这一理念。而李洋老师执教的《东施效颦》一课中,学生在评价东施时各抒己见,理由客观、充分,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思辨,讨论。铃声响了,学生丝毫没有停下来的意思,还要求将讨论继续下去。这两堂课中,老师只是一个引导者,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激烈的讨论让课堂出现一个又一个高潮,连在坐的老师也不禁加入了学生的讨论之中。

课后,李玉龙主编和全体语文组老师就这两堂课的学生学习情况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在活动的最后,李玉龙主编和全体老师继续对这两堂课进行讨论。李老师再次给大家介绍了“原课堂”中,如何激发学生质疑,开阔学生的思路,让学生的对话朝着更深的层次走。在交流中有老师疑惑:在目前这样的教育现状下,“原课堂”如何落实学生听说读写的训练呢?“原课堂”的老师们认为,这些语文素养的培养,其实一切皆在学生思辨、讨论、对话的过程中。

活动比预期时间延迟了半个小时,但是参与的老师丝毫没有停下来的意思,正如汪老师所说:开始了,就再也停不下来了……
6#
 楼主| 发表于 2012-8-21 18:07:23 | 只看该作者
锦里小学承办全国第一线“原课堂”小学语文高级研修营活动
发布时间: 2011-11-01




      10月30日,由第一线教育研究中心、《读写月报 新教育》杂志联合主办,锦里小学承办的第一线“原课堂”小学语文高级研修营在锦里小学举行了开营仪式。本次研修活动将持续一周,学员分别来自山东、河南、河北及武侯区内部分学校。
    本次研修以“掌握全新课堂理念,操练新式课堂武器,探究美丽课堂风景为”主题,根据“原课堂”理念设置若干研修单元,每半天为一个研修单元,单元一课,单元一练的方式进行。本次研修营学术总主持由国内著名教育媒体人、《读写月报 新教育》杂志主编、第一线教育网创办人、第一线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李玉龙担任。
    在开营仪式上,参加学员围绕主题,进行了思维碰撞,描述各自经历过的精彩课堂,迸出精彩的火花,对话、追问,共同分享、质疑、讨论、解惑。在今后的几天内,学员们还将进行课堂教学观摩、交流,深入学习学生评课,完成相关作业,全身心投入到研修之中,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7#
 楼主| 发表于 2012-8-21 18:09:16 | 只看该作者
http://www.diyix.com/bbs/dispbbs.asp?boardid=8&ID=29292
作业(一)
作业(一)如果和学生交流自己的课堂教学,你会和学生交流哪几个方面的问题?


答:如果和学生开诚布公地交流自己的语文课堂教学,我会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交流:



1、吴老师走进课堂时是否满面春风、胸有成竹,让大家感到信心满满?   
教师在课堂中是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和帮助者,每节课都要有备而来,既要有知识的准备,也要有精神、体能的准备,只有准备充分的老师才能信心满满地踏上讲台,在讲台上做到收放自如,真心融入到教学之中,才有余力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情绪,才有能力参与学生的讨论、交流,才能灵活机智地处理学生课堂上的生成,顺势而导,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在我的日常教学中,有充分准备的课堂总是热烈的,学生反应积极,我也非常投入,课后往往意犹未尽。不是因为准备的内容没有讲完而留恋课堂,而是还想和学生尽情交流。有时候因为身体不舒服感到疲惫不堪,或备课时间不足,上课铃响起时匆匆抱着教材奔向课堂,心里没底,会忍不住翻看教材、教参、备课本,心中还是茫然。进到教室后往往不敢直视学生,低头猛看教参,讲起话来也结结巴巴,前言不搭后语。这种情况,学生是看得出来的,课堂上就会心不在焉,还我一潭死水。这样的情况,我还经常在一些新上岗教师的课堂上看到。教师走进课堂没有和学生的眼神交流,视线全在手中的备课本上,口中念念有词,试图最后一刻把“台词”背下来,一会儿好发表长篇“演讲”。上课后,教师严格按照事前的教学设计来推进课堂,一环一环严丝合缝。学生像木偶一样配合老师演好每个环节(在老师忘词时还能耐心等待)。这样的课堂,老师准备可谓“充分”,什么都“背”了,唯独没有“备”学生。
    2
、吴教师的课堂组织是否民主,评价是否客观、公正,有意义?
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态度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参与热情和教学效果。小孩子都比较敏感(尤其是女生)。老师在他们心目中是神一般的存在(至少是崇拜的偶像)。这个绝对权威的一句话、一个眼神有时候可以影响孩子一天的心情,甚至人生态度。孩子在乎老师是否公平,是否爱自己和爱其他同学一样多。默默无闻的中等生是其中最敏感,最容易受伤的一群。他们之所以默默无闻,并非不能表达或无意表达,而是害怕表达有误,会引起老师和同学的负面评价,干脆就三缄其口,压抑自己的愿望,掩饰自己的情绪,附和他人的意见。这类孩子大多天资平平而被期望得过高,几番跳起来没能摘到苹果,就选择当“围观群众”了。当群众久了,老师也往往会忽略他们的存在,把注意力更多地投向几个课堂小明星和几个上课老开小差的差生。所以,我在课堂教学中特别注意这部分沉默的孩子,用视线、手势紧紧抓住他们的注意力,提问时尽量做到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发表意见,评价时多鼓励,慎表扬,少批评。我自己出现了失误,发现后第一时间更正,坦然地面对自己的错误,让学生明白谁都会犯错误,而且我们有权利改正自己的错误。



3、最喜欢吴老师语文课堂上的哪个环节?最不喜欢哪个环节?


我的语文课堂上最常见的环节有:学生自主学习,批注,填写学习报告;教师根据学习报告讲解,师生交流,生生交流;朗读课文全文或重点段落;巩固练习或拓展练笔;评讲和交流;改错。这样的教学是我大多数课堂的常态,也是四平八稳的一种教学方式。但有的课,学生反应比较好,有的就比较平淡甚至无趣一些。



我感到根据不同的课型,需要灵活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取舍一些教学环节。有的环节需要加强,比如生生交流的部分。我们班学生的自学报告完成后只有我在看,由我梳理典型问题在课堂上提出来讲解或讨论,对个别学生的个别比较刁钻或者意义不大的问题就略过不提了。虽然课后会给几分钟提问时间,但极少学生把自己尚未解决的问题再大胆提出来。如果能增加生生间交流自学报告的环节,也许更多的问题能得到解决。



在我的课堂讨论中,最常见的是老师提问,学生回答,其他学生又补充、修正等,很少出现学生提问,学生回答,学生之间或师生之间展开辩论的情形。练习的评讲中,往往是老师作为掌握真理的一方高高在上,逐题公布答案,学生更正,或请个别学生公布答案,其他学生判断,订正,对照改错。这一环节是比较枯燥无趣的,成绩好的学生容易走神,因为基本都懂,且都做对了;成绩不好的学生对这种环节没有兴趣,乖一点的,对照着把正确答案抄上去,懒一点的,呆坐着听听,仍然把满篇错题交回来气死老师。



我的学生期待怎样的课堂交流和作业订正方式呢?这是急需和学生交流的问题。


8#
 楼主| 发表于 2012-8-21 18:09:45 | 只看该作者

作业(二)
作业(二)找一个学生谈一谈对吴老师的语文课堂印象最深的是哪个环节?



今天找来班上的语文课代表小刘,请她谈谈对我的语文课堂印象最深的环节是什么。令我意想不到的是,她居然想都没想,脱口而出——是学习“语文天地”中“日积月累”的词语时,吴老师让我们男女生轮读!怎么可能呢?那么多让我得意的教学环节,她居然喜欢这个最枯燥的环节!我顿时傻眼,5秒钟之后,开始追问。



师:咦,为什么会喜欢这个枯燥的环节?



生:也许跟我们班特殊的男女生关系有关吧!



师:什么特殊关系?



生:我们班男女生之间不是很团结,互相有些瞧不起,平时就竞争大于合作。这样轮读词语可以加强我们的团结,让我们可以很好地合作。



师:这简单的轮流读一下词语也能培养你们的协作精神?



生:我觉得能。这些词语看上去好像没什么难度,但要读准确,读得好听还是不容易的。而且没轮到的时候必须仔细听别人读,否则一走神可能就接不上了。这不就锻炼到我们的注意力和协作能力了吗?



师:嗯,确实是这样。我觉得每次好像都是女生读得好一些,男生总是不太整齐,看来注意力不太集中。



生:吴老师你每次表扬我们女生的时候,男生都特别不服气,这样不但不会利于我们团结,还会让男生认为你偏爱女生呢!



师:那我该怎么办,你有好的建议吗?



生:其实可以这样:你每次评价男生的时候,不要拿他们跟我们女生比,就跟他们上次比,只要比上次读得好,读得整齐,你就大大地表扬他们。这样他们既不会恨女生,还会一次比一次读得好。



师:好办法!但光是精神鼓励是不够的,技巧的训练才能帮助他们真正提高。你朗读课文和读词语都非常棒,能给男生们介绍点方法吗?



生:其实每个词语都有自己的意思,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还有不同的理解,能表达不同的感情。我觉得男生应该加强朗读前的预习,弄懂词语在句子里面的意思,读起来时带着这种理解,带着感情去读就对了。



师:我们刚学的课文《红树林》中有一个新词——婀娜,你来读读看。



生:“婀娜”是形容柔软美好的样子,我会读得柔软一点。(读)



师:读得不错,我听出了些柔软美好的感觉。你读到这个词语时,头脑中会不会出现什么画面?



生:会。我刚才就想到了河岸边的垂柳,还有古典美女细细的腰肢,走动时轻轻摆动着。



师:看来想象画面也能帮助我们理解词语,读好词语。你的方法很好,一定要介绍给男生们。谢谢你今天和我交流,你太棒了!希望以后多和吴老师做这样的交流,帮助我把咱们班语文课上得更好!


9#
 楼主| 发表于 2012-8-21 18:10:24 | 只看该作者
一、如果让你与学生交流你的课堂,你会问学生哪几方面的问题?



实话实说,主动和学生交流我的课堂内容及其效果的次数不多,记得起来的只有3次。和他们的交流的确给我一些思考,主要是教学角度和目标设计方面的思考。但是没有这么平静、细致而周全的思考。

我想,我会问这些问题:

1、这节课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例如学完《体育颂》一文,你对体育有什么新的理解。也可以是一些新词或新的语言表达方式等。


2、你对哪些内容或者哪个环节比较感兴趣,为什么

主要是对课堂而言。比如内容的讲解,设计方式以及处理的方式等,想想为什么。


3、哪个同学的发言激发了你的思考


4、如果是重新来上这节课,你有什么建议

(注:对于具体的举例,我想只有学生参与受访来回答会更具体。)





二、请你找一个学生谈一谈对你的课堂印象最深的是哪一个环节?【受邀学生:蔡斌元;时间:2011923日上午11点半,语文办公室。】



1老师:今天请你来,和我一起共同完成一个对我来说很重要的问题,谢谢支持。这个问题是:请回忆,你对刘老师的哪一节课的哪一个环节印象最深?

学生:学习《凡卡》(北师大五年级课文)一文时的情景。



2老师:为什么?

学生:课堂上老师对凡卡受苦的那些动词的讲解印象很深。



3老师:能举个例子吗?

学生:例如老板叫凡卡收拾那条青鱼,凡卡没收拾好,就用青鱼嘴直接“戳”他。这个“戳”很好,体现了老板的凶狠。



4老师:你还记得老师是怎么讲的吗?

学生:老师先教我们勾画出这些动词,反复地读,然后联系前后文理解和体会凡卡的可怜与老板的凶狠。



5老师:你觉得老师这种讲法有什么好处呢?

学生:理解了动词在文中的作用。



6老师:什么作用?

学生:通过一个动词,就可以比较生动形象的表现出当时的情况,仿佛身临其境。



7老师:这种表达方式对你有什么启发?

学生:不要用太多的语句,充分利用好动词,就可以表现出当时的情况。



8老师:你在后来的写作中运用了这种方式么?

学生:用得比较少?

9老师: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还对这种方式不太熟练。



10老师:你觉得老师应该怎样做才会让你很熟练地运用这种方式呢?提些建议,好吗?

学生:可以用去掉句子中的一些动词,让我们填空的方式来练习。



11老师:还有其它的办法吗?

学生:自己收集一些类似的语句。(师及时补充:我们还可以仿写,针对一些动作来写,注重动词的运用。)



12老师:这节课你还有哪些印象比较深?

学生:课堂上所学习的此文“以乐衬悲”的写法。



13:老师:你有什么其他的建议?

学生:好好利用对比的写法。

……
10#
 楼主| 发表于 2012-8-21 18:10:58 | 只看该作者
[原创]作业
作业(一)如果和学生交流自己的课堂教学,你会和学生交流哪几个方面的问题?
答:教学改革的核心是课堂教学的改革。课堂教学不仅应关注学生知识的掌握,更应该关注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学习能力的提升。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一堂课是否是一堂好课,学生的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基于以上的教学理念,如果让学生评价我的课堂,我想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引领:
1、你觉得这节课是否有趣?
2、这节课上,我讲的每一句话你都能听懂?
3、这节课上,我讲课时的神情是否让你有心理压力?
4、这节课上你主要的收获是什么?
5、这节课解决了你课前或课中的疑惑吗?课后,你又产生了新的疑惑吗?
6、这节课你记忆最深刻的是哪个环节?结合课堂情况作简要介绍。
7、这节课是否激起了你就自己感兴趣的地方继续学习的兴趣?
8、你想把这节课上学到的东西(包括知识、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体验到的情感等)与其他人(包括家人、朋友和同学等)分享吗?
9、你会期待继续上我的课吗?
总之,要让学生参与评价,教师就必须发挥“引导”的作用,帮助学生掌握评价的方向,点拨他们评价的方法和要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3 10:17 , Processed in 0.088022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