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叫卖声声传古城 | | http://www.sxywh.cn 时间:2011-9-30
| 从前,绍兴有不少破产农民,汇同城镇贫民大众,在困境中找生计。他们几乎涉及各行各业,纷纷涌入街坊里弄,或挑葱卖菜、出售针头线脑,或钉碗补镬、鸡毛换糖。更有小贩,划一只乌篷船,顺河高声叫卖,成就了水乡特有的“讴江船”。习惯上,人们把手提肩挑的生意人叫货郎,他们用高声叫卖,招揽买主。笔者十二岁时,一度辍学,跟表哥卖过大饼油条,深知个中艰辛。每天从清晨到黄昏,一阵阵叫卖声传遍大街小巷。有时像唱山歌、小调,有时像快板、顺口溜,粗犷、响亮,有眼有板。沿街居民,丝毫没有觉得这种声音烦人,反而因为他们的到来,可以不走远路,在家门口就能买到所需货物,十分受人欢迎。
一、热闹从清晨开始
天刚朦朦亮,“大饼油条”、“麻糍条头糕”的叫卖声,催醒了正在梦中的早班属。工人、学生匆匆起床,开门买一套大饼油条,边走边吃,称得上是最方便最经济的早餐。稍后,响起了“豆板豆芽”、“羊肉哉羊肉”的叫卖声。豆芽菜经济实惠,多数家庭开门购买,两分钱可装满一苗篮。羊肉可不是平民百姓能够享受,好在每条街总有几户店王、财主,更何况绍兴的蒸羊肉远近闻名。为赶时间,羊肉担步伐挺快,在离老买主还有丈余路的时候喊卖羊肉,待买主开门出来,正好歇担在门口,真是服务到家。太阳渐渐升起来,“换料嗬”、“换灰嗬”的声音在河埠响起。这是郊区农民和海边瓜农摇船进城,购买灰料。这时,一声声讨价还价此起彼落。不过,最终都能成交。因为农民不愿摇空船回去,家庭主妇也不想让不大的料缸粪水外溢。以后,卖小白菜的,卖南瓜茄子的,卖竹笋的,甚至有卖鸡蛋鸭蛋的,陆续进入里弄。在众多叫卖声中,“呱啦粉脆花生糖,薄荷糖来尝味道”的童声,格外让人动容。原来,这是过早挑起生活重担的孩子,失去上学读书的机会,上街卖糖。人们纷纷上前购买。一阵“摇鼓咚”响,一群孩子立即围住换糖担,捧在手里的败絮破布,很快换来一小块“堕民糖”,个个孩子脸上,都露出了笑容。
午后,街河开始热闹起来,“鱼嗬”、“虾嗬”,不绝于耳。郊区渔民划着脚划船叫卖鱼虾,枕河人家就能在自家河埠买到活蹦乱跳的鱼虾。随后是卖大菱的,卖番薯的……狭窄的小河一时显得拥挤起来。下午的街道仍不平静,甜酒酿、茴香豆、木莲豆腐、萝卜丝饼都来这里临时设摊,偶尔也高喊兜售生意,其中属臭豆腐生意最好。傍晚时分,一声“大肠猪头肉”,吊起了人们的胃口。刚下班回来的当家人,切一盘猪头肉下酒,顿扫一身疲劳。
二、师傅上街也卖艺
绍兴称手艺人为师傅,如裁缝师傅、剃头师傅、泥水作师傅……以往,他们都是坐等顾客,或者落家干活。随着市场萎缩,生意越来越少,不得不上街卖艺。每天,“修旧筑漏”、“鞋要勿要鞝鞋”、“钉碗补镬”,总在街道上空回响
“箍桶唷,箍打勿打箍”,是箍桶师傅来了。他们专门修理饭桶、水桶、脚盆、马桶等圆件。有换木板的,更多的换箍。过去的都是铜箍,后来,铅丝箍、竹箍多起来了。“戗剃刀来磨剪刀哉”的叫声还在路口,几位姑娘早已等在路边,手里拿着大小剪刀,有裁衣的,绣花的,还有老年人剪指甲的,足够师傅忙上小半天。正如磨刀师傅自己说得好:“手艺只要开手,生活就会‘生’出来咯。”铜匠师傅与众不同,他们不用喊叫,在担的一头,一串10余块的铜片,边走边响,生活就来了。修铜茶壶的,补汤婆子的,也有焊锡酒壶的。同时,他们还兼修铝锅、搪瓷器皿。修锁配钥匙,更是他们的独门技术。修鞋、修伞都是老行当。不过,修鞋的重点已经是补橡胶鞋了,采用胶水粘贴。纸伞在当时最流行,极易破损,生意比较好。多数补伞面,也有换伞骨的。只是在雨天的时候,绝对见不到他们的身影。
三、五花八门凑热闹
江湖上,把“五花八门”成为各行各业的暗语。一般指卖花的,玩杂耍的,算命占卦的,以及游医、歌女、挑夫等。一个月中,总会有几天,能见到他们来里弄寻找生意。卖花女手提竹篮,内盛香气馥郁的花朵,边走边叫卖。花种随季节变换,一般端午节前后卖玉荷花(栀子花),夏季是荷花,秋季卖桂花。
捉牙虫、鸟钳牌的多数是妇女。她们不高声呼喊,而是走到人多的地方,轻声细语宣扬自己鸟的灵性,能测未来凶吉。
算命排八字的几乎都是盲人。他们右手拿竹棒问路,左手拿一架小锣,有节奏地发出“笃笃笃笃当”的声音。后来,改敲一块船形钢条。想算命的听到“卜叮、卜叮”的声音,便会招呼先生进屋细谈。
最夸张的呼叫当数“捉由科”——一种江湖游医。他们手腕上套一只金属箍,一边走,一边转动手箍,发出清脆的金属声;嘴里高喊:“夫家有病,娘家好医”,“楼下开刀,楼上出毒”。真是华佗再世。
如今,随着社会进步,商品经济快速发展,市场、商品遍布城乡各地,就业的面越来越广,沿街叫卖的小商贩,活动空间明显缩小,某些行业逐渐萎缩,个别手艺基本失传。因此,很难听到从前那种悠扬动听的叫卖声,只在小巷深处,偶尔还能听到喇叭录制收购旧书报的声音。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