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6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绍兴师爷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0-30 19:06:1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绍兴师爷




绍兴师爷 : shào xīnɡ shī yé ,清代官署中的幕僚,由于绍兴籍人较多,故称。后引申为谋士的代称,有时含贬义。“绍兴师爷”称除了指绍兴籍师爷以外,又经辗转流传,成为一般师爷的统称。想当于现在的顾问与律师。职业而已,不能说是反面人物还是正面人物。

绍兴师爷-词汇
绍兴师爷博物馆
绍兴师爷 : shào xīnɡ shī yé ,清代官署中的幕僚,由于绍兴籍人较多,故称。后引申为谋士的代称,有时含贬义。
关于“绍兴师爷”这个词里面的“绍兴”,是指清代的绍兴府。清代的绍兴府包括山阴、会稽、萧山、诸暨、余姚、上虞、嵊县、新昌八个县,位于杭州湾南岸。全地区以会稽山为中心,两翼为浦阳江和曹娥江,山水秀丽,乃古越国腹心之地。自东晋开始,这里即成为全国著名的文化中心之一。所谓“师爷”,是对古代官府衙门中幕僚的俗称。古代将帅出征,治无场所,以幕为府,故称幕府。在幕府中办事的那些类似今秘书、参谋等文职佐理人员,就叫幕僚或幕友。他们是一些受过专门训练,在法律、财会、文秘等方面具有专门知识和一技之长的读书人,被各级地方长官聘请为某一方面的私人顾问,不带官职而参与政务。官员称幕友为“西宾”“西席”“老夫子”“先生”,幕友称官员为“东翁”“东家”,平时幕友与官员可以平礼相见。
绍兴师爷-慨述
师爷,是明清时代地方官署中的主管官吏(主官)聘请的帮助自己处理刑名、钱谷、文牍等事务的无官职的佐理人员。师爷靠自己具有的刑名律例(法律)、钱粮会计(财会)、文书案牍等方面的专门知识和才能辅佐主官,称为作幕、佐治或佐幕。 “绍兴师爷”称除了指绍兴籍师爷以外,又经辗转流传,成为一般师爷的统称。想当于现在的顾问/律师。职业而已,不能说是反面人物还是正面人物。
绍兴师爷-注释
舞台上的绍兴师爷
做官靠乡谊,当幕友(师爷)、书吏(胥吏、书办)也少不了乡谊,一些地区的幕友、书吏还以乡谊为纽带结成牢固的地域性行帮。如淮军幕府中虽引用各省籍的幕友,但仍偏重皖籍,故皖籍幕友的比例最高。李鸿章曾说:“吾庐英俊,多从游者。”从游者即游幕者、幕友。四川的刑名、钱谷幕友,十分之九是浙江绍兴、湖州两地人,两地幕友各成一帮,各树党援,各自为本帮幕友得以入幕出力,衙门中的幕友系何帮之人,则何帮中人得馆较易。

清代官场有谚语云:“无绍不成衙。”说的是清代衙门中多绍兴籍的幕友和书吏。绍兴籍(指绍兴府,下辖山阴、会稽、萧山、诸暨、余姚、上虞、嵊、新昌八县)的幕友即著名的“绍兴师爷”(注:称“绍兴师爷”者并非皆绍兴籍人,其他地方的人也有,但以绍兴籍人为多,故常以“绍兴师爷”作为师爷的泛称),数量极多。绍兴籍师爷龚萼在《雪鸿轩尺牍》中说:“吾乡之业于斯(作幕)者不啻(chì)万家。”他们广泛分布在全国各地大大小小的衙门中,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地域性“师爷帮”,彼此互通声气,互为党援,并排挤其他乡籍的师爷。《文明小史》曾说到绍兴师爷在衙门中的情况:“原来那绍兴府人有一种世袭的产业,叫做作幕。什么叫做作幕?就是各省的那些衙门,无论大小,总有一位刑名老夫子,一位钱谷老夫子,说也奇怪,那刑钱老夫子,没有一个不是绍兴人,因此他们结成个帮,要不是绍兴人就站不住。”有名的绍兴籍师爷,如杭州府首席刑名师爷周省三是绍兴府会稽县人,幕学专著《佐治药言》的作者汪龙庄是绍兴府萧山人,《雪鸿轩尺牍》的作者龚萼是绍兴城里塔山下人,另一部师爷名著《秋水轩尺牍》的作者许思湄是绍兴府新昌人。《文明小史》里写的师爷余豪是会稽人,《如此官场》里的师爷宋锦诗也是会稽人,《歧路灯》写了两个师爷——荀药阶与其表侄莫慎若,皆是山阴人。

“无绍不成衙”不仅表现为绍兴师爷遍布各地衙门,也表现为很多地方的衙门中书吏多绍兴人,绍兴籍大名士李慈铭在日记中写到这种情况:“吏皆四方游民无籍者充之,而吾越人更多。”此“越人”即绍兴府人。在京师许多衙门中,书吏之职几乎被绍兴人垄断。夏仁虎引《旧京琐记》云:都中书吏,“原贯以浙绍为多”。金安清《水窗春呓》说:“六部胥人皆绍兴籍。”有一首竹枝词也反映了六部书吏多绍兴人的情况:“部办班分未入流,绍兴善为一身谋。得钱卖缺居奇货,门下还将贴写收。”意谓中央各部的书吏分几种班,都是未入流,绍兴籍的书吏最善谋划,并善于弄钱。这里特别提到书吏的绍兴籍贯。清代京师书吏多绍兴人这种情况,是由明代沿续下来的,即源于明万历年间朱赓辅政。清乾嘉时人昭梿在《啸亭续录》中谈到这种情况的源流:“各部署书吏,尽用绍兴人,事由朱赓执政,莫不由彼滥觞,以至于今,未能已也。”朱赓是绍兴府山阴人,他利用职权引用了很多绍兴籍书吏。这些书吏互相牵引,互为党援,形成了“书吏绍兴帮”,或曰“绍兴籍胥帮”。

幕友和书吏所以多绍兴人,与绍兴人文化素养高、苛细精干、善治案牍等特点有关,这些特点皆适宜作幕为胥。绍兴人所以不远千里入都为胥,又与绍兴人不恋乡土的乡风和当地人多地少的经济状况有关。明人王士性《广志绎》说到明代的情况云:“绍兴、金华二郡,人多壮游在外。如山阴、会稽、余姚,生齿繁多,本处室庐田土,半不足供。其儇(xuān)巧敏捷者,入都为胥办,自九卿至闲曹细局,无非越人。”清代沿明之俗,未改旧况。
绍兴师爷-相关内容
电视剧《绍兴师爷 》海报
电视剧《绍兴师爷 》
片名:《绍兴师爷》
产地: 中国大陆
集数: 23集
类型: 剧情
导演: 张子恩
主演: 陈道明 方子哥
首播时间:1999-03-05
主演: 陈道明 方子哥 颜佳
一壶酒,万卷书,宦海沉浮任漂流。官印在你身,学问偏我有。
剧情简介:绍兴师爷是封建官场的一种现象,其宦海生涯充满传奇色彩,但以此为题材的电视剧尚属首部。该剧讲述了方敬斋这样一位匡扶正义、睿智精明、清正廉洁的绍兴师爷富于传奇色彩的一生,以及他周围一群师爷的人格行为及非官而官、寄人篱下、弄权幕后的复杂心态。本片以曲折生动的故事展现了科举制度下一批落榜秀才的命运遭际和喜怒哀乐,并折射出晚清社会光怪陆离的畸形景象。
绍兴师爷-角色分析
绍兴师爷与中国幕府文化
为什么“绍兴人”会更多的充任“师爷”的角色呢?
绍兴位于杭州湾南岸,山川形胜,经济发展,自然环境优越,历史文化深厚。自东晋起,这里就成为全国著名的文化中心之一,多有文人学士聚居于此。中国封建社会信奉“学而优则仕”,读书人的才智只能献给帝王,绍兴人自然也热衷于走通过科举考试求取功名的仕途。于是一代一代,绍兴府中进士的有744人(其中山阴、会稽两县625人)。

当然,能够在科举中踏上仕途出人头地者毕竟只是少数,更多的人是在谋求仕途中被淘汰出局。加上清雍正年间因“文字狱”,曾一度下诏连续7年停止浙江乡试、会试,使浙江尤其是绍兴的读书人受到重大打击。于是那些科举场上屡试不第,自觉得仕途无望的许多绍兴人,便被迫放弃举业,或转而学商,走聚财致富之路,或转而学幕,走充当师爷、替人佐治之路,经商和游幕遂成为绍兴人谋生之道中除了从事体力劳动的的农工之外的两大“热门”。 那些未来的师爷们不可能像当今的律师或某些专门人才那样,通过大众传媒来宣传和推销自己,他们主要依靠同族、同乡、师长、亲友等有特殊关系的官员推荐而获得幕席。
 
好在绍兴府所出的进士特多,京官、外官中都有不少绍兴人。这些官员或者自己带上可作幕友的同乡、亲友赴任,或者推荐给同僚同事,而获得幕席者又提亲携友,把有类似境遇和才智的朋友或同窗介绍出去当幕友。这一得天独厚的地域人际条件,使得绍兴一带的幕友逐渐走向全国。加上绍兴人处世精明,治事审慎,善于谋划和辞令买,这些宜于作为智囊人物的自身素质条件,使得他们易于适应幕僚生涯,并且干得相当出色。他们互通声气,上下其手,构成网络,且幕学的授受一般都是在亲友古旧中进行,久而久之,便在全国各地大大小小的衙门形成“绍兴师爷”这一庞大的职业群体,甚至有“无绍不成衙”之势。

实际上,清代各省读书人都具有当一名师爷的才能及可能性,而清代的山东、四川、江西、江苏等省也都出过不少“名幕”,不过总的来说,长江中下游及钱塘江下游地区是全国各衙门师爷最主要的供给地,其中又确实以绍兴人最多。于是乎,逐渐的,“师爷”与“绍兴人”就连在了一起!问题在于,这些所谓的“绍兴师爷”真的和有本事么?那是当然。绍兴师爷擅长舞文弄墨,城府极深,能翻云覆雨,几个字可扭转乾坤,故有“刀笔吏”之称。

1689年,康熙皇帝亲临绍兴大禹陵祭禹,文武官员在禹庙台阶上列队行九叩大礼,康熙最前,官员们按官职大小前后排列,在行礼中,浙江藩台不慎将朝冠掉落,被(前排的)将军瞥见,将军与藩台素来不和,事后便向朝廷参奏。按清朝律法,朝冠落地乃对圣上的大不敬,罪责严重。吏部下令要浙江巡抚查复,浙江巡抚有心保这位掌全省财政大权的同僚,但又不敢得罪满籍的驻浙八旗最高长官的将军,于是秘密召来众多绍兴师爷,出高价求两全其美的复章。一师爷在听了巡抚叙说后,稍加沉吟,拟出八字妙文,曰:“臣列位在前,礼无后顾。”这复章对将军全无得罪之处,又推卸了自己的责任,且言外之意,若将军看到在后面的藩台掉冠,则必后顾,乃属不敬。朝廷接到这个复章,只好不了了之。 事后,这位绍兴师爷获得一字一千两银子的高额报酬(实为九字,但第一字系自称不计酬)。
绍兴师爷-角色发展史
1984年印本《绍兴师爷故事》
“绍兴师爷”在后来是如何发展的呢?

晚清,绍兴师爷中能人辈出,官吏争相聘请,最负盛名的,有革命先烈秋瑾的曾祖秋桐豫受聘于东三省总督赵尔巽,章士杰受聘于两江总督曾国荃,马家鼎受聘于湖广总督张之洞,程壎受聘于直隶总督李鸿章,特别是号称一代名幕的娄春藩,先后被李鸿章、袁世凯、端方等六任直隶总督相继聘用,可谓权威高矣!李鸿章任北洋大臣兼直隶总督时,对部属十分挑剔,然对娄春藩却十分尊重,凡奏折、刑钱、盐务等皆委娄办理。其时永定河常有水患,娄经多次实地考察,查明泛滥原委,为李鸿章制定出一个治水计划,河患大减。在他主持总督府文案期间,直隶省无冤狱发生。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督署同僚皆闻风而逃,娄春藩独留不去,苦撑局面至事平。庚子和议后,李鸿章拟保奏他出任京官,但被他婉辞了。

“绍兴师爷”又是如何消失的呢?

清末,以慈禧为首的清朝政府高唱“变法”,陆续颁布并实行一些“改革”措施。政府整顿官僚政制,消减了一些重叠和虚设机构,各省也相应裁撤了不少衙门与人员。各级官吏的裁减,迫使大量绍兴师爷离开官场另谋出路,他们的活动和影响随之弱化。同时,由于清朝政府废八股、停科举、兴学校、奖游学等,使办学堂和出国留学蔚然成风。1911年,全国各地兴办新式学堂达5万多所,有学生 100 多万,构成了一个新的知识群体。他们用在国外或新式学堂中学到的知识武装自己,逐渐取得政治舞台上的优势,从而极大地冲击并削弱了绍兴师爷在清朝政坛的地位和作用。
在改革官僚政制和提倡新型文化的氛围中,清朝政府号召各地司法独立,在北京设立大理院,各省设立高等厅,各府、县设立地方厅,审理讼事由法院专使司职,同时,起用归国留学生和各地法政学堂、法政速成班的毕业生充实各级衙门,并用新型的法律手段代替绍兴师爷的传统审判方式,以新型的司法专门人才取代刑名师爷,从根本上动摇了绍兴师爷垄断司法审判的基础。而且,由于此类法政学堂、速成班除专授法律专业知识外,还兼修经济、财政、会计、统计等学科,其毕业生便以其所学广泛渗入行政机构的各个层面,使绍兴师爷师徒相授的钱谷秘诀逐渐归于淘汰。随着绍兴师爷刑名、钱谷两大优势的渐次丧失,其群体土崩瓦解,其作用和影响也就由衰微而至没落。

雍正身边的功臣们走的走,死的死。雍正王朝看来是要到了曲终人散的时候了。就在继位第13年,雍正皇帝也驾崩了。他死得非常蹊跷。有人说是侠女吕四娘为报家仇,割了他的脑袋。所以现在雍正墓里面葬的是一个金头。文物部门也曾经想打开一看。究竟结果如何呢? 

绍兴师爷-参考资料
互动百科http://www.hudong.com/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4 20:52 , Processed in 0.070977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