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9|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王崧舟作文教学赏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1-1 11:15:5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王崧舟作文教学赏析作者:刘德莉



    ——“爱”就一个字
    “爱”就一个字。在美丽的水电城——宜昌,在“全国首届小学作文教学论坛”的现场,在王崧舟老师的作文教学课堂,这一个字,被演绎成了一篇篇动人的文章。我有幸亲历了这个演绎的过程。或许,是这诗意的课堂触动了灵性的绽放,脑海里很自然地想到王国维《人间词话》里的“三重境界”,所以,也想用这诗意的境界来表达内心真实的感悟。
    一、“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师:请拿出一张准备好的纸,这是一张干净的白纸,清清爽爽,没有一个字。
    生:(拿纸等候)
    师:请拿出笔,听清楚要求:在这张最干净的纸上,写上你在这个世界上最爱的五个人。也许你最爱的人不止五个人,可要求只能五个人。
    生:(开始写)
    师:因为是你最爱的人,所以你的字一定是最工整的。你在写的时候,他们的音容笑貌好像就在你的面前。不着急,我们有的是时间。
    生:……
    师:最爱的五个人啊,带给我们是快乐,是温馨的,是幸福的,是家。好,现在请你拿起笔,听清楚要求:在我们最爱的人当中,请你划去一位。
    生:(沉思、为难)
    师:对不起,老师让你难过了。但这个规则,必须划去。请大家再划去一个。
    生:……
    师:孩子们,记住,这是规则!生活中,会发生这样的事情。你非常非常希望永远和他们在一起。可是,在一个雪花飘飘的早晨,或在一个大雨倾盆的黄昏,他们其中的一位真的会离开我们,永远永远不会再回来。孩子们,请拿起笔来,再划去其中一个。
    生:(有的哭了)
    师:放下笔,深深地吸一口气,在干净的白纸上,还剩下最后的两位,不管他们是谁,他们一定是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是这个世界上,你最爱的人,一定是你生命中最难以割舍的人,看着他们,你浮想联翩,你心中浮现过去曾经有过,或不曾有过的感受,你是那样那样需要他们。我知道这非常残忍,可这是规则。必须把这最爱的两个人划去。
    生:(趴在桌子上,流泪)
    ……
    《“爱”就一个字》,台湾歌手张信哲几乎把这首歌,唱到了家喻户晓。说六年级的学生也能信口哼来,我绝对相信,可要说这群孩子能将这个挂在嘴边的字,写成一篇篇触及心灵的文章,我表示怀疑。王老师巧妙地将心理测试的内容引进作文课堂,很快地吸引了学生的好奇,看到学生在“有趣的游戏”中轻松而理性地进入了状态,我的怀疑开始动摇。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说“悱愤”状态是启发教学的基础。王老师正是利用了测试中虚拟的失去,一步步将学生送上空无人烟的“高楼”,送进“高处不胜寒”的境地。虽然这对于习惯了被照顾,被保护的独生子女来说,是“残酷”的,但看到孩子们的心情在一次次的“失去”中变得复杂,目光在“望尽天涯路”的“悱愤”中变得凝重。我又不得不从心里赞叹这一精巧的设计。
    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片段一
    师:请注视干净的纸上的五个你最爱的人的名字,静静地看着他们,你觉得他们还是五个符号吗?
    生:不是,我看到了五个活生生的人。
    师:你心里有什么感受?
    生:我感觉很温暖。
    生:我感觉是心与心的温暖。
    生:是无微不至的爱。
    师:请换一张纸把刚才的过程以及你的感受和体会写下来,三分钟,不假思索。
    片段二
    师:你划去了谁?
    生:我划去了我的舅妈,因为我觉得她在我的生活中不经常跟我接触。只是在我小的时候,她常带我玩,所以我把她划去了。
    师:这不是理由,因为我分明看到你在划的时候,手在颤抖。
    生:我心里不想划,可是……(孩子哭了)
    师:我理解,但这是规则。
    片段三
    师:当你的笔尖触及你的奶奶的时候,心里是什么感受?
    生:难受,不甘心。
    师:还有别的词可以形容内心真实的感受吗?
    生:舍不得,很无奈!
    师:当你划去爷爷的一瞬间,你想到了什么?
    生:爷爷无微不至的爱
    师:你能说一件事情吗?
    生:有一次……(学生叙述了她生病时,爷爷送她去医院的事情)
    师:你用手中的笔划去了他们的名字,你们感觉那笔还是笔吗?
    生:它变成了一把刀,割断了亲情……
    片段四
    师:对于一个孩子来说,父亲母亲是最亲的人,失去了他们的爱,你感到无助,你仿佛来到了什么地方?
    生:荒芜人烟的地方
    生:我仿佛掉进了冰窟窿。
    师:你孤独,你想大声地喊
    生:爸爸、妈妈,我爱你!
    师:我也有最爱的人,那时真的失去。我觉得很奇怪,这样的事情真的发生了吗?他们都好好的,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这是一个问题,你们这个年纪是该开始思考这个问题的年纪了。请同学们把刚才发生的那—幕,用你的文字,原原本本地记下来。从上课的第—分钟开始,老师说了什么?你做了什么?在你做的过程当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你的同桌,你的伙伴,你要好的朋友,其他的同学,在这个过程当中,他们在说些什么?他们有一些怎么样的表现?当你面对这五个最爱的人的时候,当你一次又一次地将他们划去的时候,你的手,你的笔,仿佛……当最后两位被你划去的一刹那,你脑海里边冒出的又是怎样的画面?一段怎样的故事?……孩子们,把所有的这一切都用你的文字记下来。给大家十五分钟的时间。好,开始。
    “‘爱’就一个字,然而更多的时候,它像空气,像水分,像阳光,因为免费而被忽视,因为习以为常而遭漠然。但是,有一天,你发现这些东西在一点点消失,你恐慌,你窒息……你突然间感到爱对于你是多么重要!你想倾诉,想表达……作文课就是要让孩子们寻找到一种内在的驱动力,找到这种难以抑制的感觉,要让他们感到有话想说。情动于衷而辞发,孩子们的作文才能够做到下笔如流水。我们的学生不是没有生活,而是没有深刻的体验。”这是我在王老师简短的报告中,记下的“语录”。我突然明白:王老师勇敢而执着地选择“亲情测试”这个颇有争议的材料作为习作教学的课程资源,其实是在塌塌实实地做着一件事情——帮助学生寻找一种深度的情感体验。王老师的指导是到位的,从“写下”到“划去”,他指导的角度不同:“写”重在整体感知拥有的幸福;“划”重在细致体验失去的痛苦。而在四个“割舍”的环节中,每一步指导的侧重点都不相同:有“说表现”,有“谈感受”,有“想象画面”,有“回忆事件”……不是一步到位,亦不是浮光掠影。无论哪一步都渗透着深深的情感,浓浓的爱意;从“颤抖”,到“不舍”、“无奈”,到“孤独”、“无助”,学生的情感体验在老师的引导下,一步步深入,直至水到渠成——仅15分钟的时间,一篇篇感人的文章挥笔而就。
    三、“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师:我们再进入这个游戏,把眼睛闭上。现在,我们眼前再次出现这五个最爱的人的名字。你把划去的痕迹看得淡一些,再淡一些。这时候,你发现,划去的痕迹,都没有了,五个你最爱的人在你的面前,熠熠闪光。那五个人的名字走进你的生命,有一股暖流从你的脚底往上升腾。你的脚热起来,你的身心热起来,你再一次被温暖包围……孩子们,我们忘记了一件最重要的事情。
    生:文章还没有题目。
    师:假如为文章写题目,你想写什么?
    生:生离死别的爱
    师:给你提一个建议,给生离死别加上引号。
    生:不平常的爱
    生:是笔还是刀?
    师:这个题目特别让人产生往下看的欲望。
    生:割舍不下的亲情
    生:“失而复得“的爱
    生:“残酷”的游戏
    生:难忘的瞬间
    生:亲情不是游戏
    ……
    师:你们的题目中最多的是一个“爱”字。《“生离死别”的爱》、《不平常的爱》、《“失而复得“的爱》、《割舍不下的亲情(爱)》;《亲情不是游戏》是爱,《难忘的瞬间》也是爱,《“残酷”的游戏》是为了爱,《是笔还是刀》?发出这样的质问,是因为爱……你们长大了,成熟了。
    短短的一个小时,学生经历了从天堂一下子就掉进了地狱,然后仿佛突然惊醒,仿佛突然明白了什么?蓦然间,那颗破碎的心又出来了。它化成了笔写下的300字、400字、500字、600字的文章。这文字是什么?这文字是一颗颗温暖的心!“爱”就一个字,她就在孩子们的心里!
    “爱”就一个字,透过这个字,我看到了学生心灵深处的真情独白;透过这个字,我看到了王老师充满诗意的教育境界;透过这个字,我看到了小学作文教学的希望。
2#
 楼主| 发表于 2012-11-1 11:16:40 | 只看该作者
原文地址:王崧舟作文教学实录《亲情测试》作者:思涵
王崧舟教学实录《亲情测试》

一、写下你最爱的五个人的名字
  师:把作文本拿出来翻到最后一页,我相信这一页肯定是空白的,是吗?别急,现在拿起笔,把笔拿好,安顿以下自己的心,然后听清楚要求,做一件事情,请在空白纸上写下在这个世界上你最爱的五个人,不能多写,不能少写。写五个,明白吗?想一想是哪五个这世界上你最爱的人。不着急慢慢想,咱们有的是时间。因为他们是你最爱的人,你想到他们时应该有种温暖的感觉,你应工工整整地写下他们,让他们的音容笑貌都呈现在你的眼前!
  (生自由写)
  师:写完的请举手(师环视)再等等还有四个同学没写完,(等了一会)再等等还有一个同学没写完,(再等了一会)全写完了。
  师:现在我来了解一下这个世界上你写下的最爱的五个人是谁。
  生:我写的是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婆。
  师: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婆,把外公给踢了出去。
  (生笑)
  师:这是他选的,找个女孩子。
  生:我写的是爸爸、妈妈、老师、爷爷、奶奶。
  师:那么多老师,哪个你最爱?
  生:应该是语文老师!
  师:姓什么?
  生:姓郑。
  师:郑老师在吗?郑老师应该感到很幸福,你看你的孩子把你列入最爱的人的名单,可见郑老师是个非常优秀的老师,继续继续。
  生:我喜欢的是……
  师:是最爱、最爱的和喜欢是两码事,差远了。
  生:我最爱的是老师。
  师:老师排第一,哪位?
  生:郑老师。
  师,哎呀我的妈呀!郑老师太伟大了,有这么多同学爱他。说,你写下他们的时候,有什么感受?
  生:我的心暖暖的。
  生:我很幸福。
  {课听到这个时候的时候,我并不知道王老师要在这节课作文课上为孩子们创设一个什么样的情境,也不知道孩子们经写些什么?我想我会和所有的孩子一样,在老师的指令下做着,思考着,茫然着………}

  二、在五个最爱的人中划掉一个
  师:世界上有很多值得你爱的人,现在你选择了五个,而且这五个都是你最爱的,现在请你拿起笔,听清楚要求,在你最爱的五个人当中划掉一个,不忙,想好了,把谁划去,划掉一个。你就想这是他或她突然地离我们而去了,而且永远也不再回来?
  (生开始划,师来到一个孩子身边,轻轻地问:你为什么不划?)
  生:因为每个人都是我最爱的,不能划去每一个。
  师:你划不下去,但是你必须得划,必须划去一个。必须在这五个你最爱的人中划去一个,这是规则,而且有的时候,人生就是这样,你不让他走他就要走,而且他可能永远跟你告别。划好的举手,没划好的必须划,没有商量的余地。
  (等待片刻)
  师:孩子,你把谁划掉了?
  生:我把奶奶划掉了。
  师:把奶奶划掉了,为什么?
  生:因为我的奶奶很爱唠叨……
  (生抽泣)
  师:这不是理由。说为什么?
  生:……
  师:(指另一学生)孩子,你把谁划去了,我发现你眼睛里饱含泪水。
  生:我划去了我的表弟。
  师:为什么?
  (生沉默了)
  师:这可是你最爱的表弟,你为什么把他划去?
  生:(泣不成声)因为……因为……
  师:对不起!对不起!孩子,你请坐,让你伤心了。
  师:(指另一学生)孩子,你呢?你把谁划去了。
  生:我最爱的人是我的姑父。
  师:你把谁划去。
  生:就是……恩……
  师:把谁划去了?
  生:……
  师:孩子们,当你拿起笔来划掉他们时,你有什么感受?
  生:我觉得我割掉了一块肉…
  生:我觉得我的心很疼
  ……
  {当我看到孩子们泣不成声时的样子,我突然间感受到了老师的残忍,也感受到了人生旅途的一种无奈……}
三、在四个你最爱的人中划去一个
  师:现在这个世界上你最爱的人还剩下四个,再划去一个。
  生:我把郑老师划去了,因为爸妈毕竟是有血缘关系的。爸爸妈妈毕竟是离不开的,而且我们小孩子长大也是靠爸爸妈妈的。
  师:但是我分明发现你把郑老师划去的时候,你的手犹豫了一下,为什么?
  生:因为老师是抚育我们成长的,是可以让你增长知识的。
  师:你说的是实话,是真话,实话通常是最感动人的。
  生:(指另一学生)我把哥哥划去了。
  师:你有哥哥吗?是表哥,堂哥,还是真哥哥。
  生:是堂哥。
  师:你把堂哥划去了,为什么?
  生2因为爸爸妈妈抚育我成长,老师赋予我知识,而堂哥是我的玩伴,是一种普通的玩伴,而那三个人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所以我把堂哥划去。
  师:孩子,你错了,你错了,因为你分明写下的是世界上你最爱的五个人,你怎么可以把堂哥打入普通玩伴的行列呢?所以,我知道你这是借口,其实你心里并不是这样想的,我看得出来,因为人在不假思索的时候写下的东西是最真实的。当你写下你堂哥名字的时候,我相信你是非常非常爱他的,是真的吗?(生点头)所以,你是不得已的,你是无奈的,你是没有办法才划去你的堂哥的。
  师:当你再一次划掉他们的时候,你又有什么感受?
  生:我觉得我要失去太多的爱我的人了
  …

  四、在三个最爱的人中划掉一个
  师:现在这个世界上还剩三位你最爱的人,再划去一个。
  (沉默的等待中,许多孩子默默地抹泪)
  师:我发现你在哭,你把谁划去了?
  生:我把爸爸划去了,因为爸爸已经离我而去了,所以我把爸爸划掉了。
  (孩子泣不成声)
  师:孩子,不哭!勇敢点,王老师问你个问题。当你划去你的爸爸的时候,你仿佛把什么也划去了?
  生:我仿佛把那份亲情划去了,
  师:所以当你把你爸爸划去的时候,你仿佛划去了那份弥足珍贵的伟大的父爱,(板书:父爱)你划去的不是爸爸这两个字,你划去的是永远也找不回来的父爱呀,所以孩子,此时此刻你的心里是一番什么滋味?
  生:很难受
  师:此刻,我们分明感受到了一份巨大的伤痛。(板书:伤痛)你划去他们的时候,你仿佛看到了他们为你估的哪些事?
  生:我想到爷爷为我买书时的事。
  生:我想到爸爸陪我去公园玩。
  ……
  师:你有什么感受?
  生:我觉得这种坚强仿佛一下子从我的心里去除了。天仿佛都要塌了。
  师:(板书:天仿佛都要塌了)天仿佛都要塌了,世界仿佛都不存在了,多好的语言,多好的话呀!因为它是你的心声。孩子,赶快把这话记下来。我怕感觉过去了,语言就没了。
  生:我把自己的妈妈划去了,这时候我的脑里一片空白。
  师:(板书:一片空白)一片空白,留给你的是一片空白。我把你们最本真最原始的话记下来。
  生:世界上的一切仿佛都已经不重要了,一切都变成了黑白的了,不再是那么彩色了。
  师:彩色变成了黑白,这是诗呀!孩子,赶紧把话记下来。这是诗呀,你的生命呀,一切仿佛都不再重要了。(板书:一切仿佛都已经不重要了)
五:将最爱的人全部划掉
  师:我知道我这样很残忍,其实我跟你们一样,非常伤心。我跟你们一样在掉眼泪,现在这个世界上还剩下两个你最爱的人,请你再划去一个?还剩最后一个这世上你最爱的人。我相信他(她)是你最最爱的人,请你把他(她)也从你本子上划去。
  师;当这个世界上你最爱的人都被划去的时候,留给你的是什么?
  生:我觉得自己像个无父无母的孤儿。
  师:留给你的是一份巨大的恐惧,以后的日子该怎么过呀(板书:以后的日子该怎么过呀)
  生:我想世界上留给我的还是我自己。
  师:留给你的只是你自己,但那是一个怎样的你呀?
  生:我想这些痛苦已经不必再回忆了,起码还有个自己,忍,必须忍。正如您说的,您不想让他失去,他偏偏失去。
  师:我理解你,你说得很平静,表情也很平静,但我知道你遭受过一份重大的创伤。
  生:当所有我最爱的人离开我的时候,留给我的只有孤伤。
  师:只有孤伤(板书:孤伤)不是孤单,而是孤伤,孤单,孤独然后是那份深深的伤痛,是那份撕心裂肺的伤痛,赶紧把这个词记下来。
  生:失去了所有的爱人,我已经没有了灵魂,我已经不再有快乐,是一个孤独的女孩子。
  生:失去了所有的爱人,我就觉得以后的生活会很艰难,活着也没有意义了。
  师:你能为这种感觉打个比方吗?
  生:就好象心被掏空了一样。
  师:心被掏空了一样。说得多好,赶紧把你说的写下来。
  生:我想我以前的生活就像一张没动画过的纸,现在好象被平静后的静寞一般,所谓“泪似黄河挥长去,痛似长江又何在”我一定会自强不息的。
  师:赶紧写下来。
  生:我想我失去了我最爱的人,我像是坠入了一片茫茫大海,好象大海已吞噬了我所有感情。
  师:你只是飘荡在茫茫大海上的一叶孤舟,突然,巨浪淘天,翻山倒海,把你这一叶孤舟也吞没了。
  生:当我划去第五个我爱人的时候,我的心就像刀绞一般。
  师:心如刀绞一般,你们听到了吗?(板书:心如刀绞一般)继续说。
  生:脑子里一片空白,我实在想不出什么语言了
  师:但是此时无言胜有言呀,谁还想说呀
  生:当我划去这世界上所有我爱的人的时候,我仿佛觉得一切欢声笑语都被抹灭了。我仿佛掉进了万丈深渊,留给我的是一片后悔和遗憾。(生泣)
  师:(板书:仿佛掉进了万丈深渊)孩子不哭,好,把手全放下。

  六:写下感受,交流习作
  师:孩子们,刚才发生的这一幕是假的,但是你们竟然把它当真了。短短的十几分钟,你仿佛从天堂掉进了地狱,你仿佛从阳春三月走到了暑九寒天,你仿佛从明媚的清晨落入漆黑的子夜。为什么,你想过吗?来,把刚才发生的那一幕用文字记下来,给大家十分钟时间,从上课开始记,记我怎么说,你怎么做,你在做的时候,你心里怎么想,你什么感受,什么滋味,什么心情,什么……开始
  (生自由书写,师巡回指导。)
  师:同学们,先停一下,不管你写完没有,都请把笔放下来。下面我先请一位同学上台读她的文字,我请她读两遍。第一遍,完整地读自己的文字,写到哪儿就读到哪儿。同学们注意听,听什么?听她的文字,哪些地方给你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哪些地方是你想说但说不出来的,她却帮你说出来的。第二遍你赶紧记,记你认为她的话正好说出了你当时的感受,而你却没有写,把这样的话记下来,明白了吗?
  (师指名一女生上台朗读)
  生:(朗读习作)
  师:(对其他学生说)把你认为想说却没有说出来而她正好替你说出来的话写下来。整句话记不下可以记词。
  生:(再次朗读)师:把刚才这一句再读一遍
  师生共同点评习作。

  七:给习作取题目
  师:短短的一个小时,马上就要过去了,就像我刚才所讲的,你从天堂一下子就掉进了地狱,然后你仿佛突然惊醒了,你仿佛突然明白了什么?你那颗破碎的心又出来了。于是,它就化成了你写下的300字、400字、500字、600字的文章。这文字是什么?这文字是你的心呀!你的心就随着这样的文字融化了,现在,假如我请你为你写下的文字起一个题目,你打算叫它什么?
  生:失去最亲最爱的人。
  生:爱无价。
  师:再加一个“真”。
  生:真爱无价
  师:你体会到了真爱无价,这是用泪换来的。
  (板书:真爱无价)
  生:我起的名字是:难以抉择的爱
  师:好一个难以抉择呀,我就不明白你为什么不用“选择”却用了“抉择”这个词
  生:因为这是虚拟的,但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这种真实的事情也会发生。
  师:是呀!孩子你懂了,你懂得了什么叫做抉择,那是当生命中出现了这种重大的,令人通彻心扉的事情时,你要做的选择,那叫什么?(板书:难以抉择的爱)
  生齐答:抉择
  生:感悟人生。
  师:(板书感悟人生)你怎么不把它叫做感悟亲情。
  生:拥有爱,失去爱
  师:然后呢?
  生:感悟爱》
  师:(板书:拥有爱,失去爱,感悟爱)聪明,聪明是因为你有了真感情。
  生:人之常情
  师:你说说。
  生:人一旦失去朋友或亲人,都会悲伤的,所以我起了这个名字。
  师:我突然发现“人之常情”这个题目深深打动了我,是的,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在我们的人生里面,因为这样的爱,这样的亲情是人之常情,就像空气一样存在于我的身边和周围,所以我们往往视而不见,体验不到。然而,突然有一天,有那么一刻,当这人之常情的常情,永远离开了我们,烟消云散的时候,你才会发现,呀,真爱无价;呀,这是一份难以抉择的爱;呀,这是你的心在垂泪。所以,孩子们珍惜你现在的一切吧!珍惜你拥有的亲情吧!!你的人生需要他们!!
  师:下课。
3#
 楼主| 发表于 2012-11-1 11:18:53 | 只看该作者
    ——《与象共舞》课后反思
王崧舟
     2005年,我首次接触潘新和先生的鸿篇巨制《语文:表现与存在》,读罢全书,欣喜若狂。对“诗意语文”理论大厦的建构与阐释,于我,是力有未逮、学有所缺的。虽常以“理论是灰色的,唯有实践之树常青”宽慰自己,但是,每每在诗意语文实践中遭遇困顿和彷徨时,我便渴望着理论的强有力支撑和引领。没想到,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在邂逅《语文:表现与存在》时,我豁然开朗、欲罢不能。原来,“诗意语文”的理论大厦早有先行者在精心规划、横空结撰了。从此,《语文:表现与存在》成了诗意语文最重要的智慧渊薮、灵感源泉。
     2008年,我就“写作本位:读写观念的重构”对潘新和先生进行了访谈。彼时,我已隐隐约约意识到,语文课程改革中遭遇的种种尴尬和暴露出来的种种问题,已非方法论层面的思考所能解决,必须“向青草更青处漫溯”,而这“更青处”便是语文本体论。“理论思维首要的是对对象的本体论思考,应对语文教育学作‘学理’的思考,‘教法’一类的应用理论研究不是不重要,而是它必须在正确的基础理论指导下进行”(潘新和《语文:表现与存在》之《自序》)。
    于是,在访谈中,我就语文本体论的价值取向是“阅读本位”还是“写作本位”这一焦点问题,向潘新和先生做了一番讨教。
    以叶圣陶先生为代表的主流读写观认为“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写作的‘根’是阅读”“培养读的能力,也是一个目的”“教师教得好,学生读得好,才能写得好”。可以看出,这一读写观是“阅读本位”的。我们今天的中小学语文教材以文选来组织单元,外挂写作练习,就是按照这一观念编写的。教学的中心是阅读,课堂几乎是讲读、串讲课文的一统天下,这种状况也是由这一观念所决定的。这一观念从20世纪初开始逐渐形成,到今天已经成为教材与教学的“惯例”和教师的“集体无意识”了。
    其实,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读写观也是可以改变的。我们现在突破性地提出“阅读,指向言语表现、指向写作”“写作是阅读的目的”“写作是语文能力的最高呈现”,这就与传统的读写观完全不同了。这一读写观是“表现本位”“写作本位”的。把原先的“阅读本位”的教学观念翻了个底朝天。说“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强调的是阅读对写作的重要作用;说“写作是阅读的目的”,强调的就是写作对阅读的重要作用。二者的指向是截然相反的,也表明了二者是互补的,它们之间的作用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互动的。这不是玩文字游戏,而是对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的颠覆,是认知的深化:不能只讲阅读对写作的作用,不讲写作对阅读的作用(潘新和、王崧舟《写作本位:读写观念的重构》)。
     那次访谈之后,我一直试图在课堂实践的层面上以某种直观的、感性的形式呈现“阅读本位”与“写作本位”这一语文本体论上的两极之辩,但灵感迟迟未能青睐我的头脑,直到2010年。
    没想到,“两极之辩”这一语文本体论的灵魂会附体在赵丽宏先生的《与象共舞》一文上,灵感如闪电,一个人“同课异构”的思路立刻照亮了我的头脑。短短一天的功夫,两个版本的《与象共舞》便潇洒地走进我的课堂,分裂与冲突的感觉就这样袭上我的心头,并震撼着每一位听课者。
     我们试以列表的方式一览这种分裂与冲突。

同课异构
《与象共舞》(A版)
《与象共舞》(B版)
价值取向
阅读本位
写作本位
教学意图
以培养阅读能力为取向,重文本内容的理解、感悟和积累。
以培养写作能力为取向,重言语形式的理解、感悟和运用。
学习目标
1.能正确认读“熟视无睹、松弛、按摩、尴尬、彬彬有礼、绅士、气氛、冲锋陷阵、小心翼翼、翩翩起舞”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的相关语段。
3.能运用“摘录中心句”的方法概括段落大意,了解泰国的独特风情。
4.依托重点语段,通过表情朗读、角色置换、想象体悟等方式,感受人象合一的美妙奇观,引发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考。
1.能正确认读“熟视无睹、松弛、按摩、尴尬、彬彬有礼、绅士、气氛、翩翩起舞”等词语,积累几个带“睹”字的成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的相关语段。
3.理解题目和内容之间的关系,初步体会题目的双关作用,扩大命题范围。
4.依托重点语段,感受语言表达的节奏和精确,体会人和象关系密切、和谐相处的美好境界。
预习要求
1.通读课文,读准文中出现的生字新词。
2.搜集一些反映泰国风土人情的资料,文字和图片均可。
1.通读课文,找一找带“睹”字的成语,例如“熟视无睹”等。
2.猜想课题,如果这是一篇命题作文,你会写些什么、重点写什么。



主要策略
意图
主要策略
意图
一、抓成语感受风情
1.出示文中五个带生字的成语,指名读,集体读。
2.以五个成语为线索,出示文中的相关句子,指名读,师生合作读。
3.以五个带成语的句子为语境,引发学生对泰国大象的种种质疑。
1.对重点新词正音,能通读课文。
2.通过新词创设语境,激活阅读期待。
一、抓成语积累成语
1.由文中的“熟视无睹”带出“有目共睹、先睹为快、耳闻目睹”等成语。
2.出示文中新词:松弛、按摩、尴尬、气氛,朗读正音。
3.根据四个新词出示文中的四个句子,要求学生将四个带“睹”成语分别填入句中。
1.以课文成语为线索积累更多成语。
2.借助课文语境运用成语,并实现整体感知。
二、抓中心句把握主旨
1.提炼读法。通过概括一、二两段段意提炼出“中心句摘录法”。
2.迁移读法。用“中心句摘录法”概括后面三段段意。
3.聚焦主旨。哪个中心句能回答泰国大象如此奇特的原因。
1.传授“摘录中心句”概括段意的方法。
2.借助“文眼”(第三段中心句)把握全文中心。
二、抓课题质疑写法
1.解释课题的字面意思。2.你来写《与象共舞》这篇命题作文,会写什么?
3.联系《与象共舞》这个题目,发现作者的写法出了问题。
1.通过对课题表层意思的解释,引发学生对文章写法的质疑。
三、抓重点段深化理解
1.聚焦课文第五段。
2.反复变换角色体验“人象合一”的境界。先将语段中的“观众”称谓换成“我们”,表情朗读,再将“大象”称谓换成“我们”,表情朗读。
3.想象体悟:舞蹈的观众在对大象说什么?舞蹈的大象在对观众说什么?
1.借助重点段,通过表情朗读、角色体验、想象情境等方式深入感受“人象合一”的美妙境界。
三、抓重点段体会表达特点
1.思考:第五段哪些描写特别精彩?
2.通过扩词、比较、想象、还原等方法体会“拥”的精确和“描写大象舞蹈语言”的节奏感、情味感。
3.理解“与象共舞”的比喻义和语境义。
4.感受全文“一语双关”的写法特点。
1.借助重点段,体会文章在遣词造句上的写作秘妙。
2.通过对课题深层含义的解读,感受全文“一语双关”的构思特点。


四、抓课题扩展题型
1.明白“与╳共舞”是一种定格的词语形式,表示“和某某亲密无间、和谐相处”之义。
2.逐层扩展题型:与蝶共舞、与狼共舞、与墙共舞、与飞碟共舞、与奥运会共舞、与上帝共舞等。
1.扩展“与╳共舞”这一词语格式,激发学生的写作愿望。
板书设计
人象合一

一语双关

和大象一起跳舞 和大象亲密无间

    的确,《与象共舞》的两极之辩,于我是一次课程探索的冒险之旅,纠结、冲突、甚至思想分裂,不时折磨着自己的心灵。这是一个人的战争,我在战场上冲锋陷阵、浴血奋战,亦感受到一种突破思想重围的眩晕一般的高峰体验。
    第一,超越“教法”。《与象共舞》使我再次确证,教法一旦失去方向,必将一无所获。正如寓言《南辕北辙》所示:你带的盘缠越多、马跑得越快、车夫的驾驶技术越高(“盘缠”、“马”、“车夫”可以隐喻“教法”),离楚国也就越远(“楚国”可以隐喻“语文本体”)。因此,我们对“教法”的选择与创设,必须进一步追问两个问题:我选择这些“教法”的目的是什么?我选择这些“教法”的依据是什么?目的之问即为本体之思,依据之问即为条件之思。本体乃“教法”的内因,条件乃“教法”的外因,两者缺其一,便不可能有“教法”的缘起。《与象共舞》两个版本的“教法”选择,完全自觉地服从和服务于课的价值取向和教学意图。因此,真正的“异构”不在“教法”,而在“语文本体”的确证。
    第二,超越“教材”。其实,王荣生先生提出的教材作为“定篇”、作为“例文”、作为“样本”、作为“用件”的课程设计,正是对教材的一种超越,其背后已经隐含着对课程价值的学理思辨。只不过我的《与象共舞》并未按照这一视角超越教材,而是从一个更为根本和究竟的高度实现了对教材的超越,即“语文本体论”的学理思辨。在《与象共舞》的同课异构中,完全为了“阅读”和完全为了“写作”这一价值取向的不同,直接导致课的“学习目标”、“预习要求”、“教学重点”、“教学策略”、“板书设计”乃至“教学效果”的完全不同。完全相同的“教材”,完全不同的“课型”,正是本体论决定着对“教材”的终极超越。
     第三,超越“教师”。《周易·系辞》中解释“易”说:“生生之谓易”,“生生”就是生命永远不息的运动。这种运动的最大特点是“新”,而且是“日日新”,所谓“日新之谓盛德”。《大学》中说:“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新”者,生命的超越也。宇宙一片生机,万物生生不息,无非地道、天道、自然之道。“教师”作为“人道”,超越自己、超越过去、超越思想,乃是对生命的自然亲近和崇高敬畏。《与象共舞》的同课异构,完成了我在诗意语文的生涯跋涉中的又一次超越。我很清楚,此番努力对当代语文教学的现状改变不了什么,但我更清楚,“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超越,在万山之巅,永无止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4 22:24 , Processed in 0.085346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