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美国教育的绝活和难题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1-2 11:51:4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美国教育的绝活和难题2011-11-13
     来源: 晶报      作者: 范峥   


《知识不是力量》 方柏林(南桥)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年9月出版
“问题解决型人才”是任何时代和社会都需要的,但是首先把它作为教学理念提出来,大概还是美国。如果说把教育的目标从“获取知识”转移到“解决问题”中确实有一些新东西,那么最根本的就是把“知识”从天上拉到了“地上”,消除了“知识女神”头上的光环:离开了现实问题,知识的价值变得十分可疑——这倒是符合美国一贯的实用主义思路。恰恰美国人还有一手把理念付诸于实践的绝活,这就是南桥所关注的“项目型的学习”:
“卢卡斯认为,学习一定应该是‘项目型的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要带着解决问题的目标去学习,而且这个目标必须是某个现实的目的,而不是一种教科书上的编造”。
我在美国待过一段时间,确实发现“project”在学校里无处不在:做论文是project,阅读计划是project,至于大家课后凑在一起讨论老师留的问题,那当然更是project。美国的project教育是“从娃娃抓起”。南桥在书里举了几个例子,比如让学生建一所房子,还有种南瓜等等,跟大学里的project形式相去无几,都是提出一个大致的目标,让学生自己搜集信息、解决问题。我有一个在西雅图的表弟,是个地道的ABC,前年我去他家玩的时候刚上十年级。他的寒假作业中就有这么一项project:调查周围人的年龄、文化背景、教育程度、生活习惯等等,然后还要做成PPT说明其中的联系。问卷是他自己设计的,数数有三十多项,看得出下了一番功夫。更夸张的是一张黑板上满是圈圈、框框和纸条,与我那位读MBA的舍友相比也没什么区别了。你说从这样的project里能学到什么东西?要说是社会、人口、统计的知识,我估计半节课也讲完了。事实上这个project也没花他太多时间,不过两三天的功夫,但是他自信能独立解决一些重要的问题,这就不是一朝一夕能形成了。
正如南桥所说:“这种以目标为指引的学习还会让学生产生批判思考,他们会审视从各个渠道得到的信息是否可靠,这些信息来自什么地方,可否验证”,这是被社会真正看重的能力。相比之下,具体知识反倒不是那么重要。
在如今的信息时代,美国的教育理念自有其合理之处。但是是否一点问题也没有呢?也不见得。人类的知识是长期积累沉淀下来的一个庞大系统,而在日常中能遇到、用到的到底是极小部分,比如微积分,常人究竟能用到多少呢?但是它代表人类理智的高度,是我们应该理解并且尊敬的。具体到文史哲这样的人文学科就更是如此,要通过“解决问题”的思路让高中生来理解这些问题,恐怕有点悬。
这个问题,南桥也提到了。美国的文化、种族、宗教构成比较复杂,又延续了从前的历史传统,在教育中把道德选择付诸个体有其不得已之处,但是总体看来,还是受了实用主义的影响。比如有人把品格教育界定成“基本的社交技能,如服从指挥、和他人打招呼、能够合理地接受批评、需要帮助的时候知道如何求援、能够积极倾听”等等,这些在学校的教育中也比较好实践,但这种过于强调实用的“道德”究竟还是不是道德?平心而论,美国教育所做到的尚为当今的中国所不及,南桥说到诸如尊重、勇气、毅力、诚实、宽容、独立这样“现代人格”,已经不能以“实用”一言而蔽之。这在美国已经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或许更值得我们关注和反思。
(范峥 博士研究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3 15:26 , Processed in 0.074081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