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多元时代呼唤多元思维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1-17 15:03:0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有人认为,单一的标准答案对学生教育的最大威胁,就是摧毁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消解学生独立思考的动力和课外阅读的兴趣,令学生的学习丧失智慧和乐趣。但也有人认为,今后是电脑阅卷,单一的标准答案是发展的趋势,所以,话题就是:“标准答案时代”是否必须终结,请你就以上问题谈谈看法,2500—3500字左右。
多元时代呼唤多元思维
——兼论“标准答案时代”的终结
朱烈荣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各类考试或各级媒体举办的知识竞赛等活动都与电子技术设备联系在一起,给人们带来了不少便捷,尤其是现在的电脑阅卷,既让人耳目一新,也解放出了一定的人力劳动。但如果仅凭此就得出“单一的标准答案是发展的趋势” 的结论,那便大错特错了。因为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发展,当今世界已进入了一个多元共生并存的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中,各种观念在一起碰撞,各种思想在一起激荡,各种文化在一起交融,在意识形态领域里,自然就会形成了一幅绚丽多彩的画面。
一、世界的多面性决定了思维的多元。
世界本是一个多面体,社会也是一个多棱镜,同一事物在不同人眼里会有不同的看法,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来看也会有不同的情形,正如苏轼所言“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记得小学读过的《小马过河》一文便能够典型地说明这一问题。老马想让小马驮一袋麦子到磨坊去,路上被一条河给拦住了,在过河之前问过旁边吃草的老牛,得到的回答是:“水很浅,刚没小腿,能趟过去。”这时树上的小松鼠便跳出来阻拦小马,说“别过河,你会淹死的”,并以昨天一同伴就在这里淹死的例子为证来说明“水很深”,同样的一条河,老马与小松鼠的回答截然不同。尽管这样,但站在它们各自的角度来看,它们的回答都是对的。所以,事物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这不仅源于世界物种的丰富性,民族间的差异性,人类心理的复杂性,人们的生活方式的不同及人们需求的多样性等等,都决定了人类思维的多元。
在这样一个世界里,我们不必介意别人的观点不同,也不必担心自己的思维偏差,而是要坚信自己的眼睛,用敏锐的视角去注视这个世界,并执着所获的感悟,用善感的心灵去体味这多彩的人生,并享用其间的快乐。
同是半瓶牛奶,悲观者看到的是只剩半瓶了,而乐观者却很满足地认为还有半瓶;同是交战赤壁,苏轼高歌“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杜牧却低吟“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同是“谁解其中味”的《红楼梦》,有人听到了封建制度的丧钟,有人看见了宝黛的深情,有人悟到了曹雪芹的良苦用心,也有人只津津乐道于故事本身;同是测量一栋大楼的高度,有人利用太阳下的阴影,通过三角函数的关系简单算出;有人用绳子与楼房比较,然后测绳子长度;有人用气压计,从楼底到楼顶,通过气压变化来计算;也有询问楼房管理员……
问题的出现是一个起点,问题的解决则是终点,起点到终点的过程里有太多的风景,有太多的办法,其方法的选择完全取决于当时的具体情况。
二、创新力的开发呼唤着多元思维。
创造离不开思维,而如果只是单一的思维,那是不会有创造力的。一项发明创造的诞生,既然要有抽象思维,也要有形象思维,是多元思维的结果。比如,牛顿看见苹果落地,如果也习惯于大多数人的思维,便没有“万有引力”说,瓦特看见壶水滚沸,若不开拓新的思维,便没有蒸汽机的出现……要有创造力,必然不能满足于一个答案,而是要去不断探求新的思路。然而,目前我们的学校迫于社会、学生家长的压力,大多数还存在着严重的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在教学上总是围绕着试题(卷)转。一部分教师仅为升学而教学,没有认清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没有为学生提供培养这种能力的情境和途径,使学生缺乏思维的意识和习惯,特别是对于学生超越“考纲”内容的思维一律予以否定,喜欢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往往把概念、规律平铺直叙地全部端给学生,从而剥夺了学生多元思维、创新思维的机会,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异口“同声”。
曾经有一个流传甚广的故事,说的是一老师在作业中布置了这样一道题:“冰融化后是什么?”大部分的小孩儿回答的都是“水”,可有一小部分的小孩儿答案是“春”。结果,回答为“水”的都正确,可那一小部分回答为“春”的小孩子的作业本上却都留下了一个大大的红叉……本来是一个极富想象力和意蕴的答案就这样被所谓的“标准答案”给毙掉了,久而久之那些小孩的创造力便因“标准答案”而归于零了。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教育是诸多教育任务中的重要一环,教育创新更是当今教育改革的大势所趋,我们教育工作者务必更新理念,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法,加强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与训练,而坚持多元思维恰是培养创新思维、实施创新教育的前提。
三、素质教育的推行呼唤着多元思维。
素质教育的口号喊了好多年,然而,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各级各类学校都一直偏重于求同思维,而较少关注求异思维。这种思维训练的结果是:大多数学生思维刻板,怕出错、怕冒风险,过分追求确定性,缺少想象能力、判断能力和综合创新能力,缺乏独立思考的习惯和钻研的毅力。他们思考问题往往是定势的、习惯的、传统的、单一的一个模式。而要提高学生的素质,真正实施素质教育,要求教师要用多元的思维去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重视“问题设计”,落实“以学生为本,自主发展”的新理念,摒弃一条道走到底的僵化思维,而要扮演“核裂变反应”的催化剂,在教学活动中努力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让学生的学习像核裂变反应一样,自己爆发出巨大的能量。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更要加强学法指导,备课要备学法,上课要用佳法,辅导要教新法,小结要讲用法,努力营造民主、自由、和谐、温馨的课堂气氛,积极培育多元思维、创新思维的土壤,鼓励标新立异、敢为人先的勇气,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主体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个性特长。另外,还要改革评价机制,要善待奇思异想,宽容多元思维。
四、人的发展的全面特性呼唤着多元思维。
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每个人都不同程度地拥有相对独立的八种智力,而且每种智力都有其独特的认知发展过程和符号系统。因此,教师在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时就应该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而灵活多样,因材施教。俗话说,一花开放不算红,万紫千红才是春!人的发展也是这样,不能只顾一方面而忽略其余,教师既要认识到每一个学生智力的广泛性和多样性,更要努力开发其多种智能并帮助他们发现适合其自身智能特点的某一长处或兴趣爱好。
作为思维能力的培养方面,从人发展的全面特性来看,我们要坚持多元思维理论。这种理论认为,人们应该自觉地、因地制宜地调动起思维机器的全功能、全频道,全面把握客观世界的全息内容:正面、反面与多侧面,外层、内层与深内层,过去、现来与未来,正体与变体,主体与客体,微观与宏观,绝对与相对,静态与动态,一级本质与二级、三级本质,此种本质与其他各种本质,如此等等。而且,我们不仅有认识世界的任务,又有改造世界的天职。面对如此艰巨的工程,我们唯有抛弃单一思维论,全面调动多元思维的功能,积极进行多元思维的训练,并自觉灵活地运用它们,使之相互结合、相辅相成、得心应手、相得益彰,共同穷究事物的本质。用系统论中的整体性原则来讲,人类的思维体系本来就是多种思维协同工作的有机整体,有分工有协作,有分析有综合。唯有这样,才能让每一位受教育者得到全面发展,才能实现人类改造世界并与世界和谐共处,共同发展的梦想。
“标准答案”“参考答案”
江西省泰和县万合二中
刘春妮
网上阅读时,读到同济大学朱大可教授的一篇文章,题为《“标准答案时代”必须终结》,自己身为初中一线的语文教师,对这个问题感触颇深。
朱教授在文章开头讲了一个事例,上海闸北区某重点小学一年级语文试题:蜜蜂、小鸟、兔子和熊猫四种动物,请从中找出一种跟其他三种不同的动物。家长们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是小鸟,因为只有鸟有羽毛,会飞;有人认为是蜜蜂,因为只有它是昆虫;更有人认为是兔子,因为只有它长着长耳,还是其中惟一进入十二生肖的一个。校方给出的标准答案是熊猫,其理由为,它是惟一须由动物园饲养的国宝级动物。
如此“标准答案”的确让人无语,在这种标准答案束缚下成长的学生,其创造力和想象力无疑会遭到严重摧毁,他们的思维会被限制在一个狭小的方框中,久而久之便丧失了自我,这与我们的人才培养目标背道而驰。
我在教学中也经常遇到过关于标准答案的困惑。尤其是对现代文阅读的考查。本来,阅读过程不是对作品的消极、被动的接受,而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再创造。读者在作家审美创造的基础上,以自己切身的人生经验来感受、体验和理解文学作品所表现的生活、感情以及艺术形象。那句在西方广泛流行的谚语“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说的就是阅读的再创造。但是我们的阅读考试中,几乎每一道题都设有标准答案,改卷老师根据答案来给分,学生往往兴致勃勃地答完一篇阅读所有题目,待试卷一发下来,却是一个个触目惊心的红叉,就因为他的答案不符合标准答案,这样一来学生还有兴趣和信心进行下一次的阅读测验吗?还有信心进行更广泛的阅读吗?他们会在老师的一次次判错中怀疑自己的阅读能力。《中国周刊》总编辑助理林天宏爆料称,福建省高考语文试卷中的现代文阅读采用了他在《中国青年报》做记者时发表的文章《朱启钤:“被抹掉的奠基人”》。林天宏做完该题,对比答案后发现,只能得一半分数,于是便在微博上调侃此事,“出题老师果然名不虚传,把作者本人都打败了,幸好我当年没落在手上。”林天宏得低分的原因固然跟题目的刁钻有关,但依我看来,改卷老师对标准答案的依赖性更是主要因素。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也有一些思维活跃、阅读能力较强的学生经常在期末考试中阅读题中得不到高分,因为阅卷老师并没有尊重他们的阅读体验,而是过分强调标准答案。
“标准答案”引发的问题,是当前教育中的一个通病。因为书面测评是目前教学评价中最主要的形式,它对教学活动起着诊断、激励和调节作用,甚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是教师的职称评定、晋升的重要依据。有书面测评就得有答案。教育体制不改,答案就有框定它的必要。
对于如何解决“标准答案”带来的问题,朱大可教授在文中提议:“文科教育的答题方式,应该形成自己独特的逻辑。它通常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指涉事实、语法、拼写之类的‘硬知识’,可以设定单一标准答案;而关于智力、观点、想象力、风格之类的‘软知识’,在整个文科系统中占据70%以上,则应全面开放答案。”
我觉得,这种提法和愿望是好的,只是在目前的教育体制下,全面开放答案是不现实的。,尤其在一些选拔性考试中,由于没有基准和尺度,阅卷教师存在水平差异和个性差异,不同的老师执行不同的标准阅卷,随意较强,会带来评价分数的不客观和混乱。
因此,我认为,在目前的教体制下,对于“标准答案”的问题,不能简单的归结为是否必须终结的问题,而是执行者如何做到真正把“标准答案”变成“参考答案”的问题。
把“标准答案”变成“参考答案”,即评价者一方面通过参考答案把握题目要考查的基本知识和能力,明确大致的答题范围,另一方面要认真审查学生的答案是否能体现出他对知识点的掌握,是否有其合理性,从而灵活运用“标准答案”。
比如,有一道阅读题: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儿子的眼睛里是一座巍然屹立的高楼”,这道题的答案是不是完全开放的呢?不是的,它有它考查的指向性,它考查学生是否能理解表层话语隐含的深层含义,即“巍然屹立的高楼”表面上是写眼前的教学楼,实际上暗示儿子此时内心已经树立了远大的理想,只要学生能从这个角度答题,就可以得分,至于语句的表述则可以多种多样
把“标准答案”变成“参考答案”,对评价者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一是专业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比如对于一篇文章,首先就是求阅卷者具备较高的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有把握文章的主旨和写作特色的能力。这样他才能通过答案判断出题目要考查的方向和范围。是对学生心理发展、情感体验的了解,尊重他们的阅读体验,因为学生的阅读体验往往不同于成人,完全用成人设想的答案来框定学生的思维是不合理的,只要学生写得言之有理,就应该给予肯定。是高度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有些老师,为了降低批阅的劳动强度,避免不同答案可能带来的诸多麻烦,用单一标准答案来“一以之”,不符合答案的简单粗暴地否定,相反,有一些老师完全抛弃参考答案,改卷时草草一看,只要学生答了就给分,根本就没有评价出学生答题质量的优劣,对学生的思维没作出必要的引导。这两种评价方式都是不负责任的工作方式。
总之,如何正确对待“标准答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以为只要教育者本着对教育负责、对学生负责,本着为社会培养真正需要的有创造力的人才负责的教育态度,那么由“标准答案”滋生的一系列问题就会得到有效的改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7 15:27 , Processed in 0.070611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