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地址:云南省曲靖一中特级教师任玲访谈录作者:月是故乡明
守住本分,亲近经典 ——云南省曲靖一中特级教师任玲访谈录 《新课程报·语文导刊》 记者陈淑芬 2011年7月19日 前言
“我始终认为,有良知的语文教师应该守住语文的本分,不甘心于做应试教育英雄,而应做滋润学生一生成长的甘泉。”在语文教育受到世俗功利侵染的今天,云南省曲靖一中特级教师任玲这句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话语无疑具有撼人心魄的力量。为了让广大一线教师,更多地了解任玲老师及她所倡导的“经典语文”教学理念,近日,本报记者采访了任老师。
记者:我从您学生那里了解到,您给他们开课之初,会在黑板上写下“做精神世界的美食家,做感悟生命的思想者”。据他们说,这句话使他们深受启发。您写下这句话的用意是什么?
任玲:我一直把这两句话称作我的语文宣言。几乎每一届,我给学生上语文课的时候,总要讲一个“语文是什么”的专题,讲我所理解的语文,我所追求的语文,还有我们在一起的漫长日子要走的路,要读的书,要背的诗文,要写的随笔。有时用两三课时,有时甚至四五课时。有这个认识和舆论垫底,以后的一切教学活动开展起来就顺理成章了。
我的目的很明确,让他们敬畏语文,懂得语文的价值,把语文当做一种不可或缺的精神生活。我深知课堂里的孩子从初中开始已经深陷应试泥潭,对语文已经产生了“钝感”,甚至已经厌倦。虽然高考压力大,我还是要在高三来临之前,利用宝贵的两年做真正的语文,毕竟对于绝大多数学生而言,这是他们一生中最后的语文课了。
“做精神世界的美食家,做感悟生命的思想者”,前者指阅读经典,后者指感悟生活。前者是吸纳,后者是输出,也就是通常说的读与写。读,不只是读课本,两年中至少要有为自己精神垫底的书籍。写,不只是写作文,更要借助自由随笔表达对生活的感悟。没有这两点,就没有真正的语文。
记者:您倡导语文教学要“回归阅读,回归语文的本分,回归语文教学的常态,追寻学科价值”。可是,据我了解目前高中生的学业压力非常大,他们似乎每天沉溺于题海中,跟着老师们研究各种各样的应试技巧,在这样的情况下,您如何引导他们去回归、亲近经典呢?
任玲:我自己对语文试卷一直充满了对立情绪,所以我不会乐意把我宝贵的时间过多地耗费在无意义的试卷挠腾中,自然也就避免了学生过多地沉陷进去。考试训练很多时候是重复劳动,这些强化训练越多,对学生的捆绑和负面影响越大。语文老师首先要看透这一点,要有这一份良知。所以,高一高二尽可能避免拼命应试,以上课、阅读和随笔为主要任务。
我首先很珍惜课堂这个窗口。如果孩子们被课堂烦透了,就不会再向往阅读。毕竟学生要学习那么多科目,任务繁重。所以,课内尽可能大胆取舍,适度延伸。我曾经用一个月时间上《红楼梦》,用大半个学期上唐诗。《论语》《孟子》《庄子》,鲁迅,还有那些值得留在学生生命深处的名字,我都舍不得轻易泛泛而过。我希望通过我的课堂,学生能热爱语文,热爱文字,热爱读书,不做只有分数的文化侏儒。
我们还常常开展一些活动,促进阅读回归。我曾根据学校图书馆的书目,给学生做过推荐;曾组建过班级图书“精品屋”;曾让同学们在课堂上推介自己钟爱的书籍;曾利用文学社开展好书荐读;举办书评展览活动;实施新课程后,我们领着学生几乎把必读名著都读完了,我们借着东风热火朝天地开读书报告会;分期评选读书活动中的“文学之星”。读书笔记是整个高一最重要的作业,也是过程评价中的重要指标。一部名著可能占用一个月的语文晚自习,同学们把要展示的内容做成PPT,小组合作,讲得像模像样,读书氛围自然被营造起来了。
为了强化阅读,我们也会利用考试。在期中期末考题中,都有本期名著考查的内容,借助“考试”这个挡箭牌,我们也可以顺理成章地做些事情。事实上,阅读是本,是内功,而技巧是末,是外在的。聪明的语文老师,不会舍本求末。真正抓好了阅读和写作,成绩绝对差不了。
记者:在二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您获得了无数的荣誉,但是,对于一个教师而言,可能任何荣誉都敌不过学生的认可和爱戴。据我了解,您的学生没有不敬佩您的,他们说,您的课堂极具“霸气”,您为人“一身正气”。我想,这可能是学生对老师的最高褒奖了。您怎么看学生的这些评价?
任玲:“霸气”这个词很有意思,我不知道为什么他们都会有这个印象。但我想,它可能就是一种信念,一种果决,一种对“语文教育”尊严的维护吧。我很欣赏陈日亮先生的“我即语文”。 语文老师本来就应该是一个窗口,一片天地,一个世界,一种引领。在语文沦为第三世界的时候,我必须用我的底气,去表达语文的底气。我底气不足,语文就更没有地位了。所以,言说总是慷慨激昂,坚定不移。当然,前提是我对自己所做的事情必须有深刻的理解,有足够的自信。
我看不起不读书的人,也会挖苦不爱读书的人,对总体成绩非常突出的人也不例外。有些孩子从初中就开始偏科,把语文视为可有可无的学科,我要找各种机会让他尝到读不懂文章的尴尬,并且毫不讳言:“你已经遭受语文的报复了!如果你再不重视读书,这报复会继续,甚至更残酷。”我也常常对学生说:“如果你不读书,只想考高分,那么,我不会教你任何技巧,因为没有建立在不读书之上的技巧。”说这些话的时候蛮狠的,所以显得“霸气”吧。呵呵。
至于他们说的“一身正气”,我想可能是性格印象吧。我这人向来不惧恶,不媚上,不惟势,不惟权,也不惟书本。对恶者直言抨击,对弱者同情帮助,不掩不惧、不吐不快。这与我的精神传统有关。在我的教学中,有一串名字,从屈原开始,一直到鲁迅,他们的人格首先融进了我的生命,我的课堂又试图让他们能融入年轻的生命中。我特别赞同王尚文先生的一句话:“教师所能教给学生的只有自我”。我从不虚妄地赞美,那些人格是与我自己所追求的精神气质溶为一体的。
记者:您为什么提倡“语文教育要培植独立、健朗、理性的话语方式”?
任玲:众所周知,教育惯用的话语方式是远离实际的高格言论,教师转嫁公理,照搬结论,宏大空泛,僵化说教,学生接下衣钵,用这一套话语系统对付考试,至于那些东西究竟是什么,无所谓,能考高分就行。而考试之外的另一套话语系统,则是玩世主义的,真实但不乏社会传染的萎靡低俗和犬儒气息。师生在“伪圣”与“真俗”两端,人格分裂。
如今都抱怨学生作文中普遍没有一个“我”,充斥假大空。是学生愿意这样吗?不是,他们会说,是考试逼的。事实上我看不只是考试逼迫,更为严峻的是,老师的精神生命还普遍活在远离时代的陈旧话语系统里。从小学开始,老师一点点把这些刻板的东西输送给学生,等到基础教育结束了,就是刮骨疗法,也难以完全剔除这种空泛和虚假。假教育教出来的是假人,将来肯定只能形成假社会,恶恶相报。
社会在发展变革,老师却普遍失去了更新精神词汇的能力,因为一直接受的灌输根深蒂固;因为深受各种钳制,抱残守缺成了惯性;还因为应试负担过重,沉重拉扯无暇看路,精神深处与时代严重隔膜了。
无数历史事实证明,理性永远没有愚昧可怕,社会应该有足够的勇气为师生的思想解禁。我就是在这样的现实中强调“培植独立、健朗、理性的话语方式”这个命题的。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各个层面的思想松绑,需要培植师生的批判意识和独立思想,当然,一切还是得从广泛阅读开始,从扩开人文视野做起。
记者:您的新作《我的经典语文》刚刚出版,“经典语文”是您一直倡导的教学理念,能不能具体阐释一下? 任玲:我所说的“经典语文”是我心中理想语文的代称,也是贯穿我的语文教育追求的一条明晰线索。它包含多个方面的意思。 第一是指教材系统的经典性,主张教材要着眼于精神层面和语用层面来编选,用人类最好的精神食粮滋养年轻的生命。以此为前提,优秀的语文课当借助经典文本促成学生心智与语言的双重生长,或者说,是从语言的角度来达成心智的生长,借助语言文字的魅力来实现人文教育。 第二个层面是强调把语文当做师生精神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当做滋养性情、丰富心灵、充实思想的必不可少的生命过程。首先是教师阅读经典,把修养国学当做终身课题,在阅读中建立起评判、审视经典的能力,保有守护文化精髓的良知,形成滋养年轻生命的文化自觉。其次是引领学生在最美好的青春时光里,亲近经典,读有内涵的书,读传承人类文化精髓的书,建构丰富的精神家园。 第三是考试指挥棒的层面,主张指挥棒不把学习者指向无意义的耗损生命的试题鏖战,不只是指向某种“结果”的认定,更指向书籍,指向经典,指向积淀,指向完成某一阅读任务的具体过程。
记者:您将苏霍姆林斯基的“无限信仰书籍的力量”作为自己的教育座右铭。由此可见,您非常重视阅读。能不能给我们的老师推荐一些书目?
任玲:教师阅读书目的选择,我认为可以根据发展需求和趋向来定。
才步入教坛的年轻老师,我提倡他们与教材、与学生“同步阅读”。即教什么,就顺着什么方向做延伸阅读。这个相当不容易,可谓读无止境,要做好可能需要五六年甚至更长时间,我现在仍然持续着这样的阅读,只是多了些“专题研读”的味道,比如根据兴趣专读苏轼,专读鲁迅等。同步阅读是修炼专业内功的最佳途径,是教师的“本体性知识”得以提升加固的保障。无论教材怎么变,“根”和“本”是不变的,这“根本”就是经典作品。经典研读,对语文教师教学生涯的回报最为丰厚。
教师站稳了讲台后,会遇到发展瓶颈,这个时候要有所提升,必须阅读教育、教学方面的专业书籍。我自己的教育经典阅读,开始于苏霍姆林斯基系列,《给教师的建议》《和教师的谈话》《帕夫雷什中学》《公民的诞生》《怎样培养真正的人》《爱情的教育》等,我的教育反思与追寻,与这些阅读紧密相关。教育以及人文类书籍,可各取所好,钱理群,刘铁芳,谢泳,吴非,崔卫平,杨东平,李镇西,许锡良,张文质,林达,徐贲,龙应台等等,这些人的书都可以有所涉猎。
从专业提升的角度说,语文教师要阅读学科建构方面的书籍。我自己颇为受益的书籍如李海林《言语教学论》,《韩军与新语文教育》,王尚文《走进语文教学之门》、《人文·语感·对话》(倪文锦、王荣生主编),钱理群《语文教育门外谈》《钱理群语文教育新论》《对话语文》(钱理群,孙绍振),孙绍振《直谏中学语文教学》,潘新和《语文:表现与存在》,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等。
着眼于文本解读艺术的如《孙绍振:如是解读作品》,着眼于审视课堂教学内容是否合宜的如《听王荣生教授评课》,着眼于课堂教学艺术提炼的如《钱梦龙与语文导读法》,《余映潮:阅读教学艺术50讲》《听余映潮老师讲课》等。
着意于教学研究的老师,还可以读一读培养研究能力的书籍,比如崔允漷《有效教学》,李海林《语文教学科研十讲》,郑金洲《教师如何做研究》等书籍。
我特别提倡网络阅读,大量吸取有助于透视种种现象的思想含量丰富的文字,我把它称之为“思想放飞的自由天宇”。许多视野开阔、功底深厚、思想灵动的教师,都有过这个随心所欲自得其乐的阅读过程。
结语
任玲老师的语言,极富感染力,从她的话语中,我感受到了她对语文教育的一种激情和一份责任。我想,正是由于这份激情和责任,才让她二十余年的从教生涯中,从未停歇过与急功近利的现实争夺阵地的“抢夺战”,她不是抢夺时间追逐分数,而是把学生从分数至上的现实中抢夺回来,抢夺一块精神净土,守候一处精神家园,抢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热爱阅读,亲近经典。
——发表于《新课程报·语文导刊》教师版第29期,总第532期 2011年7月19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