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2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广师大版、三联版余英时文集及《士与中国文化》目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2-3 14:39:3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广师大、三联余英时文集及《士与中国文化》目录

广师大余英时文集(十卷)目录

1.史学、史家与时代
本卷所收12篇文章涉及历史观、历史思想与历史哲学、史学著作的比较研究等领域,传达出在史学研究中要求达到主客交融、恰如其分的境界之理念。
  东汉政权之建立与士族大姓之关系
  广乖离论——国史上分裂时的家族关系
  说鸿门宴的坐次
  史学、史家与时代
  ——新亚书院研究所、新亚书院文学院联合举办中国文化讲座第二讲记录(1973年12月2日)
  从史学看传统——国史《史学与传统》序言
  关于中国历史特质的一些看法
  ——1973年11月在新亚书院“中国文化学会”的讲演
  《历史与思想》自序
  一个人文主义的历史观——介绍柯林伍德的历史哲学
  章实斋与柯林伍德的历史思想——中西历史哲学的一点比较
  《朱熹的历史世界》上编绪说
  《周礼》考证和《周礼》的现代启示
  ——金春峰《周官之成书及其反映的文化与时代新考》序
  《十批判书》与《先秦诸子系年》互校记

2.中国思想传统及其现代变迁

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自序
中国古代死后世界观的演变
中国近代个人观的改变
中国现代价值观念的变迁
附:谈“天地君亲师”的起源
群已之间——中国现代思想史上的两个循环
五四运动中国传统
西方古典时代之人文思想
文艺复兴与人文思潮
儒家思想与日常人生
儒家“君子”的理想
从宋明儒学的发展论清思想史——宋明儒学中的智识主义传统
清代思想史的一个新解释
《现代儒学论》作者序
现代儒学的回顾与展望——从明清思想基调的转换看儒学的现代发展
现代儒学的困境
唐、宋、明三帝《老子》注中之治术发微
反智论与中国传统——论儒、道、法三家政治思想的分野与汇流
“君尊臣卑”下君权与相权——《反智论与中国传统》余论
从《反智论》谈起

3.儒家伦理与商人精神

从价值系统看中国文化的现代意义
  汉代循吏与文化传播
  名教思想与魏晋士风的演变
  明清变迁时社会与文化的转变
  士商互动与儒学转向——明清社会史与思想史之一面相
  关于韦伯、马克思与中国历史研究的几点反省——《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自序
  “士魂商才”——《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日译本自序
  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
  关于“新教伦理”与儒学研究——致《九州学刊》编者
  工业文明之精神基础


4.中国知识人之史的考察
中国知识人之史的考察
古代知识阶层的兴起与发展
中国知识分子的古代传统——兼论“徘优”与“修身”
士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士与中国文化》自序
道统与政统之间——中国知识分子的原始型态
中国知识分子的创世纪
意识形态与学术思想
再论意识形态与学术思想
汉晋之际士之新自觉与新思潮
宋代士大夫的政治文化概论——《朱子文集》序
戴东原与清代考证学风
戴东原与伊藤仁斋
章学诚文史校雠考论
章实斋的“六经皆史”说与“朱、陆异同”论
清代学术思想史重要观念通释


5.现代学人与学术
钱穆与新儒家
一生为故国招魂——敬悼钱宾四师
《犹记风吹水上鳞:钱穆与现代中国学术》自序
附录:钱宾四先生论学书简
犹记风吹水上鳞——敬悼钱宾四师
寿钱宾四师九十
《钱穆先生八十岁纪念论文集》弁言
越过文化认同的危机——《钱穆与中国文化》序
新亚精神与中国文化——《中国文化的检讨与前瞻》序言
中国文化的海外媒介
陈寅恪与儒学实践
试述陈寅恪的史学三变
陈寅恪的学术精神和晚年心境
陈寅恪《论再生缘》书后
后世相知或有缘——从《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谈起
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胡适——《胡适之先生年谱长编初稿》序
附录一 《中国哲学史大纲》与史学革命
附录二年谱学与现代的传记观念
从《日记》看胡适生平的几个疑案
胡适“博士学位”案的最后判决
学术思想史的创建及流变——从胡适与傅斯年说起
“吾曹不出如苍生何”的梁漱溟先生
追忆牟宗三先生
我所认识的钱钟书先生
顾颉刚、洪业与中国现代史学
顾颉刚的史学与思想补论——兼答唐文标先生的《文字障》
谈郭沫若的古史研究
中国史学界的朴实楷模——敬悼严耕望学长
一座没有爆发的火山
费正清与中国
香港中国学术研究——从理雅各和王韬的汉学合作说起
试论林语堂的海外著述
我走过的路


6.民主制度与近代文明
民主制度的发展
第一章 民主的形式与内容
第二章 希腊首创的民主制度
第三章 罗马政府的民主因素
第四章 中古代议民主的发轫
第五章 中古的民主思想
第六章 宗教革命与民主的发展
第七章 专制时代民主的表现
第八章 民主思想与法国革命
第九章 19世纪的民主运动
第十章 近代的直接民主
十一章 民主的新方向
第十二章 民主的批判与展望
参考书目
近代文明的新趋势
自序
第一章 导论
第二章 新文化的启蒙(上)——文艺复兴(The Renaissance)
第三章 新文化的启蒙(下)——宗教革命(The Reformation)
第四章 自由经济的兴起——资本主义的发展
第五章 民主政治的胜利——从近代国家的凝成到民主革命
第六章 平等社会的创建——近代阶级制度的演进
第七章 帝国主义时代——极权主义的根源及其
第八章 近代文明的新趋势——19世纪以来的民主发展
附录 《西方民主制度与近代文明》重识语
民主革命论
建立新的革命精神!(代序)
上篇 革命与反革命
第一章 论革命
第二章 论反革命
第三章 近代革命与反革命的分野
中篇 革命的范畴
第四章 论政治革命
第五章 论经济革命
第六章 论文化革命
第七章 论社会革命
第八章 论民族革命
下篇 革命之路
第九章 论革命的路线
第十章 论革命的方法
十一章 论革命的领导权
第十二章 论革命势力的成长
附录 西方历代思想家的革命观
后记
自由与平等之间
自序
第一章 自由探本
第二章 社会自由及其实现
第三章 平等概念的检讨
第四章 平等的社会含义
第五章 自由与平等关系的探讨
第六章 自由与平等的文化基础
附录 罗素论自由

7.文化评论与中国情怀(上)
《文化评论与中国情怀》自序
尝侨居是山,不忍见耳——谈我的“中国情怀”
到思维之路
《到思维之路》再自序
《到思维之路》自序
学而思思而学
变与常
合情合理合理合情
吾道一以贯之?
主义与问题
主观、客观与思想
理未易察!
解开心物之争的死结
解“执”
求其放心
为有源头活水来
思想的广度与深度
从心灵到思想
肯定我们的独立思想!
思想的分与合
远在天边 近在眼前
知识•思想•信仰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思维与思维方法
思想的继往与开来
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文明论衡
《文明论衡》序
文明与野蛮
论进步
论自觉
论传统
论文化整体
文化评论
五四文化精神的反省与检讨——兼论今后文化运动的方向
五四——一个未完成的文化运动
文艺复兴乎?启蒙运动乎?——一个史学家对五四运动的反思
我对中国问题的反省
中国社会重建的一点检讨
“文明”与“文化”释名
论文化超越
试论中国文化的重建问题
自我的失落与重建一中国现代的意义危机
文化的病态与复健——刘笑敢《两极化与分寸感》序
文化危机与趣味取向
中国现代的文化危机与民族认同
中国当前的文化认同问题
美国华侨与中国文化
国家观念与民族意识

8.文化评论与中国情怀(下)
文化评论的回顾与展望
文化建设私议——人文学术的研究是当务之急
科技文化与大众文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文化变迁
对塔说相轮——谈现代西方的思想动态
《对塔说相轮》补篇——对评者的答复
历史女神的新文化动向与亚洲传统的再发现
戊戌政变今读
轴心突破和礼乐传统
《<红楼梦>的两个世界》自序
关于《红楼梦》的作者和思想问题
曹雪芹的“汉族认同感”补论
曹雪芹的反传统思想
近代红学的发展与红学革命——一个学术史的分析
红楼梦》的两个世界
眼前无路想回头——再论《红楼梦》的两个世界兼答赵冈兄
江宁织造曹家档案中的“西园”考
《懋斋诗钞》中有关曹雪芹生平的两首诗考释
侠与中国文化
翻译与外来观念——《历史学与社会科学》序
西方汉学和《东西方汉学思想史》
怎样读中国

9.历史人物考辨
曾国藩与“士大夫之学”
王僧虔《诫子书》与南朝清谈考辨
评关于钱谦益的“诗史”研究
中国古代思想脉络中的医学观念——李建民《生命之学——从医疗看中国历史》序
试说科举在中国史上的功能与意义
增订自序
余君英时《方密之晚节考》序(钱穆)
方以智晚节考
自序
方以智晚节考——桐城方密之先生殉难三百年纪念
方中履及其《古今释疑》——跋影印本所谓“黄宗羲《授书随笔》”
方以智晚节考新证
方以智死节新考
方以智自沉惶恐滩考
方以智晚年诗文辑逸
方以智晚年诗文辑逸续篇(辑自《青原山志略》)
重要参考资料选辑
方中通《陪诗》选抄(汪世清)


10.宋明理学与政治文化
《宋明理学与政治文化》自序
明代理学与政治文化发微
朱熹哲学体系中的道德与知识
金春峰《朱熹哲学思想》序
田浩《朱熹的思维世界》序
孝宗与理学家
皇权与皇极
“抽离”、“回转”与“内圣外王”——答刘述先先生
试说儒家的整体规划——刘述先先生《回应》读后
我摧毁了朱熹的价值世界吗?——答杨儒宾先生
从政治生态看朱熹学与王阳明学之间的异同

三联余英时作品系列(六种七册)目录

现代危机与思想人物
中国知识人之史的考察(1990年)
中国现代的文化危机与民族认同(1995年)——《历史人物与文化危机》自序
五四运动中国传统(1979年)
我所承受的“五四”遗产(1988年)
文艺复兴乎?启蒙运动乎?(1999年)——一个史学家对五四运动的反思
严复与中国古典文化(1999年)
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胡适(1983年)——《胡适之先生年谱长编初稿》序
附:《中国哲学史大纳》与史学革命(1980年)
从《日记》看胡适的一生(2004年)
陈寅格《论再生缘》书后(1958年)
陈寅格的学术精神和晚年心境(1982年)
陈寅格与儒学实践(1996年)
试述陈寅格的史学三变(1997年)
犹记风吹水上鳞(1990年)——敬悼钱宾四师
一生为故国招魂(1990年)——敬悼钱宾四师
钱穆与新儒家(1991年)
附:寿钱宾四师九十(1985年)
越过文化认同的危机(1994年)——《钱穆与中国文化》序

现代儒学的回顾与展望

“创新”与“保守”(1988年)
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激进与保守(1988年)
再论中国现代思想中的激进与保守(1992年)——答姜义华先生
现代儒学的困境(1988年)
中国近代个人观的改变(1990年)
中国现代价值观念的变迁(1995年)
 附:“天地君亲师”的起源(1996年)
现代儒学的回顾与展望(1994年)——从明清思想基调的转换看儒学的现代发展
士商互动与儒学转向(1997年)——明清社会史与思想之表现
儒家思想与日常人生(1997年)
《现代儒学论》自序(1997年)
儒家“君子”的理想(1986年)
曾国藩与“士大夫之学”(1992)
侠与中国文化(1998年)
轴心突破和礼乐传统(2000年)
怎样读中国书(1991年)

文史传统与文化重建
总序
一个人文主义的历史观(1956年)
——介绍柯林伍德的历史哲学
工业文明之精神基础(1958年)
文艺复兴与人文思潮(1959年)
西方古典时代之人文思想(1960年)
史学、史家与时代(1973年)
关于中国历史特质的一些看法(1973年)
反智论与中国政治传统(1976年)
——论儒、道、法三家政治思想的分野与汇流
清代学术思想史重要观念通释(1976年)
近代红学的发展与红学革命(1974年)
——一个学术史的分析
红楼梦的两个世界(1973年)
曹雪芹的反传统思想(1980年)
中国史学的现阶段:反省与展望(1979年)
——《史学评论》代发刊辞
从史学看传统(1981年)
——《史学与传统》序言
顾颉刚、洪业与中国现代史学(1981年)
学术思想史的创建及流变(1999年)
——从胡适与傅斯年说起
试论中国文化的重建问题(1981年)
从价值系统看中国文化的现代意义(1984年)
论文化超越(1988年)
试论中国人文研究的再出发(2003年)

论戴震与章学诚:清代中学术思想史研究
增订本自序
自序
内篇
一、引言
二、章实斋与戴东原的初晤
三、儒家智识主义的兴起
——从清初到戴东原
四、章实斋的史学观点之建立
五、章实斋的“六经皆史”说与“朱、陆异同”论
(一)“六经皆史”说发微
(二)“朱、陆异同”论的心理背景及其在思想史上的涵义
六、戴东原与清代考证学风
(一)“博雅”与“成家”
(二)“狐狸”与“刺猬”
(三)有志闻道
(四)义理的偏
(五)考证的压力
(六)紧张心情下的谈论
(七)论学三阶段
(八)最后的归宿
七、后论
八、补论:章学诚文史校雠考论
外篇
一、戴震的《考经》与早学术路向
——兼戴震与江永的关系
(一)《经考》与《经考附录》
(二)戴东原之早学术路向
(三)戴东原与江慎修
二、戴东原与伊藤仁斋
三、章实斋与柯灵乌的历史思想
——中西历史哲学的一点比较
引言
(一)中国史学中的人文传统
(二)史学中言与事之合一
(三)笔削之义与一家之言
(四)结语
四、章实斋与童二树
——一条史料的辩证
五、从宋明儒学的发展论清代思想史
——宋明儒学中的智识主义的传统
(一)引言
(二)宋明理学中智识主义与反智识主义的对立
(三)经典考证的兴起与儒学的转向
六、清代思想史的一个新解释
(一)为什么要重新解释清代思想史?
(二)宋代儒学及其内在问题
(三)从“德性之知”到“闻见之知”
(四)“经世致用”与颜李学派
(五)清代儒学的新动向——“道问学”的兴起
(六)经学考证及其思想背景
(七)戴东原和章实斋
(八)结语

朱熹的历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上下册)
自序一
自序二
上篇 通论
绪说
一、“政治文化”释义
二、道学、道统与“政治文化”
三、古文运动、新学与道学的形成
四、道学家“辟佛”与宋代佛教的新动向
五、理学与“政治文化”
第一章 回向“三代”——来代政治丈化的开端
第二章 宋代“士”的政治地位
第三章‘何治天下”一一政治主体意识的显现
第四章 君权与相权之间——理想与权力的互动
第五章“国是”考
上、北宋篇
下、南宋篇
第六章 秩序重建——宋初儒学的特征及其传衍
第七章 党争与士大夫的分化
一、引言
二、“国是”法度化下党争的新形态
三、朱熹时代的党争
四、王淮执政与党争的关系
五、余沦
下篇 专论
绪说
第八章 理学家与政治取向
一、“内圣”与“外王”之间的紧张
二、从“内圣”转出“外王”
三、“得君行道”
—一朱高与陆九渊
四、“得君行道”
——张栻与吕祖谦
五、余义
第九章 权力世界中的理学家
一、前言
二、陆九渊的被逐
三、刘清之“以道学自负”案
四、王淮罢政的过程
五、周必大与理学家
第十章 孝宗与理学家
一、前言
二、孝宗晚年部署之一
——周必大、留正、赵汝愚届三相
附说一 朱嘉”立朝四十日”辨
附说二 六和塔与浙江亭
附说三 灵芝寺与北关
三、孝宗晚年部署之二
——把用理学型士大夫
四、理学集团的布局
——荐土与重整台谏
十一章 官僚集团的起源与传承
一、前言
二、起源:从陈贾“禁伪学”谈起
三、官僚集团的传承
四、光宗朝的官僚集团
五、刘德秀的自叙
六、姜特立
——官僚集团与皇权
七、总结
第十二章 皇权与皇极
附录:朱熹挽孝宗诗和笺
附论三篇

方以智晚节考
总序
增订自序
余君英时方密之晚节考序/钱穆
自序
方以智晚节考——桐城方密之先生殉难三百年纪念
小引
一、青原驻锡考
二、俗缘考
三、晚年思想管窥
四、死节考
余论
年表
补遗
跋——竹关问题正误
方中履及其《古今释疑》——跋影印本所谓“黄宗羲授书随笔”
一、辨此书绝非黄宗羲所作
二、论此书原作者为方中履
三、论此书原名《古今释疑》
四、《古今释疑》之禁毁及其变名易主之故
五、关于此书原抄本时代之推测
六、方中履生卒考
七、方中履之遗民志节
八、《古今释疑》在学术史上之意义
附录:影印《古今释疑》后记
方以智晚节考新证
前言
一、青原驻锡考
二、俗缘考
三、晚年思想管窥
四、死节考
方以智死节新考
方以智自沉惶恐滩考
附录
方以智晚年诗文辑轶
方以智晚年诗文辑轶续篇(辑自《青原山志略》)
重要参考资料选辑
方中通《陪诗》选抄/汪世清辑
参考书目


上海人民出社 士与中国文化 目录

引言——士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
一、古代知识阶层的兴起与发展
二、道统与政统之间
  ——中国知识分子的原始型态
三、中国知识分子的古代传统
  ——兼论“作优”与“修身”
四、汉代循吏与文化传播
五、东汉政权之建立与士族大姓之关系
六、汉晋之际士之新自觉与新思潮
七、名教思想与魏晋士风的演变
八、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
  附录:“士魂商才”
   ——《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日译本自序
九、宋代士大夫的政治文化概论
  ——《朱子文集》序
十、士商互动与儒学转向
  ——明清社会史与思想史之一面相
十一、曾国藩与“士大夫之学”
十二、中国知识人之史的考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3 14:53 , Processed in 0.082115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