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读图时代”,视觉素养是一个新的重要的研究领域。本文运用内容分析方法,通过对国外、台湾及大陆对视觉素养定义及对视觉素养培养的研究情况,进行了收集整理、归纳总结和比较与分析,研究发现,目前国外既有专门的视觉素养课程,也有把视觉素养与学科课程结合起来的培养方法,台湾和大陆基本都是采用开设专门的视觉素养课程和建立视觉素养培养学习网站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视觉素养培养,且目前国内的视觉素养培养还主要是针对大学生,和学科课程相结合对中学生进行视觉素养培养的研究进行的还比较少。希望国内研究者能对中学生的视觉素养培养给予足够的的重视。
关键词:视觉素养;视觉素养培养;中学生
视觉文化时代使我们处于一个视像膨胀的“非常时期”。“眼见更为重要”,人类的经验比过去任何时候都视觉化和具象化了。视觉素养成为信息时代的大众基本素养。如今,对视觉信息的感受与处理能力在生活中普遍需要,视觉素养能力的高低将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情趣与生活质量。现代社会分工中,除了专业艺术工作者,还有相当多的职业需要具备视觉素养能力进行相关的创作,如教师、大众传媒、各类设计。他们所具备视觉素养能力的高低将深刻而广泛地影响社会的文明风貌和人们的精神状态。作为掌控国家与民族未来的生力军——中学生,他们将来会分散到社会上各行各业中去,成为强国富民,传承民族文明的重要力量,对他们进行视觉素养的培养,是我们教师不可回避的责任。许多教师可能认为视觉素养培养应该是美术老师的事情,我认为在平时的教学中加入视觉素养培养的元素,是所有学科教师应该主动去做的事情。 一、视觉素养简介
视觉素养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它研究什么能被看到以及我们如何解释所看到的视觉材料。它横跨多个学科,包括研究视觉感知的物理过程、运用技术再现视觉想象以及运用智力策略理解所看到的事物。 1968年,约翰·戴伯斯(John Debes)首次使用视觉素养(Visual Literacy)这个术语,随后又提出视觉素养的概念,即“视觉素养指一个人通过看与此同时产生其他感觉,并将看与其他感觉经验整合起来的一类视觉能力。发展这些能力对人类正常学习来说是根本的。当这些能力得到发展时,它们使有视觉素养的人能区分和解释视觉行动、视觉物体以及自然的或人造的视觉符号。创造性地运用这些能力,他能理解和享受视觉交流的杰作。”目前,国际视觉素养协会对视觉素养下的定义就是基于这个概念的。
有人认为,视觉素养包括三个部分:一是视觉思维,指将思想、观念和信息转换成各种有助于传递相联系信息的图画、图形或形象;二是视觉交流,它指当图画、图形和其他形象用于表达观念或传授给人们时,为使视觉交流有效,接受者应能从所看到的视觉形象中建构意义;三是视觉学习,它是通过图画和媒体学习的过程。视觉学习包括学习者由于理解视觉形象而建构知识的过程。真正具备视觉素养的人会观察、认识和表达视觉语言,并会对视觉信息进行评论。 在用文字课本时,使用视觉图像能帮助学生记住他们阅读的材料,通过不同的“频道”将信息输入大脑的中央处理器,一个通道主要是言语的,另一个主要是空间的或视觉的。有证据表明,以不同形式使用多个通道呈现相同的信息,可以改善工作记忆。帕维奥(Pavio,1986)将这称为双重编码,他认为大脑是连接的而非独立的系统,在联合使用大脑时,记忆变得更容易,当信息以言语和视觉两种形式呈现时,重复进行可改善记忆。 帕维奥的双重编码理论或许还需要证实。医学研究者运用正电子发射X射线层析照相术证实,当个体接触言语和视觉信息时,大脑的不同部位变得积极。当要求个体看并记住言语信息时,大脑言语领域所在的两个部位——左半球变得活跃,当呈现视觉信息时,右半球被激活。运用双重编码理论可在教学材料中大量呈现视觉材料,而不仅仅是把其当作课本的装饰物。在课本中使用视觉材料可提供双重编码,反过来,又促进学习者对材料的理解。 二、培养中学生视觉素养的实现基础
(一)中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
中学生所处的青少年时期,是个体由不成熟的童年向成年转折的时期。在这一阶段,学生的认知能力发生很大的变化。在观察活动中,他们能够有选择有计划的观察客观事物。在思维发展中,已经具有了具体形象思维能力以及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在注意的内容、广度、深度、分配等方面,都比小学生有较大发展,有意注意已占优势,注意的稳定性和持久性都增强了。由于中学生认知能力正处于发展时期,这就影响他们的意志特点,使他们的意志行动呈现多变性,他们既能对现实生活中的事物迅速地做出较为止确的判断,并努力维护它;又有可能由于某种干扰或刺激而轻率地放弃白己的正确判断,并改变白己的初衷。总之,中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决定了他们可以理解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视觉信息,并进行深入思考,作出价值判断。同时,由于他们意志的多变性,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所以在我们的教育中要积极引导学生正确的接受评价视觉信息。
(二)网络时代的视觉资源
视觉形象主要包括图表、图形、示意图、地图、线描、照片以及人像等。人们可从图书、杂志、电影、电视、计算机屏幕、符号甚至体态语言中获取视觉信息。 今天,网络应用已经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可以对大量图形、图像类、动画、视频等的视觉形象很容易地获取、显示、处理、传输和发布。网络使得视觉信息猛增,在人们所接受的全部信息中有约83%以上是通过视觉获得的。因此,学生很容易通过因特网获取各种视觉形象,而且,“图像”式视觉形象在与文本的交互过程中起着积极的作用。
三、培养中学生视觉素养的意义
阿尔文·托夫勒在他早期的未来学著作《第三次浪潮》中曾指出:人类社会正在孕育三种文盲:文字文化文盲、计算机文化文盲和视觉文化文盲。扫除视觉文化文盲的根本途径就是使国民具备视觉素养。时代的发展,要求教育尤其是教育技术工作者及时关注视觉文化教育和开展视觉素养培养工程,将其纳入大众教育的必修内容之中,以期引起人们足够的关注、研究和行动。
海德格尔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曾说过:我们正在进入一个世界图像时代……,世界成为了图像,人才能成为主体。西方有人预言,到21世纪中期,人类的语言将被改革,字母和单词将会渐渐让位于立足于图像的新型交流系统。无可否认,人类正在进入了一个“世界图像的时代”,视觉图像的思维将成为现代人把握世界的重要方式。在心理学研究领域,弗洛伊德也认为视觉思维最为接近人的深层“无意识”。因而,批判地、直观地思考所呈现的图像的能力已成为一种关键性的技能,视觉素养已成为当今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受到国内外学者专家的关注。
(一)视觉素养的培养可以促进中学生思维和认知的发展
视觉素养训练能更好地开发学生的右脑,促进整个大脑思维。人类一出生,便有了视觉功能。人是在“看世界”的过程中,逐步学会认识周围事物的名称、颜色、形状、大小,以及不同的用途。众所周知,右脑主要负责形象、经验、直观等认识,因而右脑“感觉”更强,“创造性思维”也更多是右脑的产物。视觉素养训练是开发右脑的最好方式之一,它包括了许多项内容,如视觉观察、视觉感受、视觉思维、视觉理解、视觉沟通与传达等。视觉素养训练能帮助激活右脑细胞,促进右脑思维,对于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有直接帮助。由于视觉形象能使抽象的概念更为具体,能使复杂的信息变得更容易理解,因此,在教学中应用视觉形象,可以帮助学习者理解和记忆学习的内容。视觉素养还能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技能。发展学生的视觉素养能激发并强化其他素养和技能,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全面发展。视觉素养还能扩展学生学习和交流的能力。创作视觉材料与运用口头语言的能力一样,都是试图在读者心中创造出尽可能与原创者类似的含意,学生如果不能理解一套适合创作视觉效果的符号系统,有效使用这些符号的可能性就会受到限制。视觉要素就像视觉句子中的词一样,学生使用的“词”越多,就越能产生好的交流机会。
(二)视觉素养的培养提升中学生的文化品位,提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
当代人类的视觉经验与阅读行为在发生转向:由基于印刷文本的阅读逐渐转变为基于视觉图像的解读。“除了绘画、雕塑、建筑、工艺品、戏剧、舞蹈等传统的视觉艺术样式,摄影、电影、电视等大众传媒渗透于日常生活,人类经验比过去任何时候都视觉化和具象化了。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的普及更使这种视觉经验无所不在。”由此引发阅读对象、阅读方式、阅读性质以及阅读心理和功能价值等多方面的重大嬗变。“观看”不再是个简单的行为,“视觉”已经不是一般意义的“看”和“读”,而是特指解读某种具象性的对象。视觉素养正是这种“有意味的看”的能力,是体现观看者主体性和自觉性的“视觉鉴赏与意义解读”的修养。
每个人在这个世界看到的并不是相同的图像。在看同一幅图像时,每个人的得到的内涵是并不相同的,决定我们看见还是看不见,看见不同的图像,得到不同的意义内涵的的规则是什么?是视觉素养。是一个人的习惯、沉积已久的知识经验,是本能。视觉素养可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学会欣赏并创作有美感的艺术作品。它决定着中学生的视觉文化品位,体现出中学生的个人综合素质。长期的视觉素养培养,可以养成他们观察与思维的习惯,并逐步形成相对稳定的意识世界。视觉素养培养不仅仅事关观察习惯和文化素养的培养,更重要的是它对思想意识与世界观的形成发生着极其深刻的影响。
(三)有效提高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
以信息技术课为例,很多人都会说学生喜欢上信息技术课,其他学科的老师也是这么说,认为学生对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兴趣最大,其实,并不是这样的,学生是对“计算机”感兴趣,而并不是对“信息技术”感兴趣。事实是,学生喜欢“玩”信息技术课,现在学生的学习任务很重,各传统学科三天一小考,五天一大考,整天忙于做作业,难得有放松的时间,上网、聊天、玩游戏更是被严格禁止的,而只有上信息技术课能“玩电脑”,当然兴趣很高了。大量的调查表明,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兴趣却只是对“计算机”本身的兴趣,他们的目的在于“玩”——玩游戏、上网、聊天、看电影、听歌,追星等等,而对于教师所讲授的教材上的内容却觉得“不好玩”。信息技术课本身技术性很强,我们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刚开始学习时还有兴趣,但慢慢地对信息技术课的热情就会下降,因为老师上课有既定的教学任务,每一节课都要很努力的完成学习任务,还要动脑筋,要思考,各种操作要记忆、要理解、要会运用。最关键的是并不能随心所欲地玩游戏,于是很快就对信息技术课失去兴趣,而且会比其他课程更没兴趣。所以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其实并不容易。
如果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引入视觉素养的素材,则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兴趣和思维的集中度,视觉素养的素材可以来自各个学科各个领域,可以是学生很感兴趣的内容,只要和信息技术教学恰当地有机地结合,一定会使学生把对视觉素养素材的兴趣和信息技术课进行紧密关联,从而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兴趣。
四、培养中学生视觉素养的实践
关于视觉素养教育,国内外的学者、组织都在进行着持续的研究与实践。
(一)国外的研究
国外在视觉素养课程体系建设方面,主要有两种取向:一是单独开设课程,一是融合于各个学科中。在中小学教育中,培养学生应用流程图、树状图、情节发展图、颜色编码图、剖面图、表格等视觉表征形式来促进学科课程的学习。
有一个比较有影响的视觉素养研究项目VTS(Visual Thinking Strategies),是一项面向中小学教师及学生的视觉艺术项目,这一项目借助艺术培养学生的思维技能、交流技能和视觉素养。经过训练,学生从随机的、偶然的观察者发展成为彻底的、探究的、沉思的解释者。首先他们被鼓励去找到在特定背景下图像所代表的意义,并加以描述。然后通过写作课程描述他们的观点。一旦学生养成了他们对艺术的看法,他们也就获得了一种广泛的,能用于许多情境下的认知和思维技能。
通过艺术教育课程,培养中小学生的视觉素养。台湾从一九九八年颁布“国民教育阶段课程总纲纲要”,将原为单科的美术科、结合音乐、表演等艺术统整为“艺术与人文”科,将艺术学习与人文素养的培养相结合。明确提出“培养感受、想像、鉴赏、审美、表现与创造的能力,具有积极创新的精神,表现自我特质,提升日常生活的品质。”也有学者提出“视觉文化艺术教育”的概念,并主张从精致艺术走向大众艺术,注重学生的批判性思考训练和对民族文化、多元文化和全球性跨文化的重视。在实践中尝试“超广度与超深度视觉艺术课程发展模式”。即以一个或一组“艺术品”为基础,建构一个既兼及深度也顾及广度的艺术教学单元,建构符合“地域性”(如不同族群、文化圈、社区、学校、班级等)需求的课程。 大陆地区直到近几年才有学者提出视觉素养这个名词,而且对应的理论研究还很缺乏,但是在我们的教育实践中却早已渗透其中。最明显的是体现在基础教育中,在基础教育中利用美术教育课程、综合实践课程和信息技术课程等,融入对视觉信息的解读、表达和交流的能力。 在大学生的视觉素养培养方面,南京师范大学视觉文化研究所的张舒予教授走在国内前列,在南京师范大学面向教育技术专业研究生开设了“视觉文化与信息技术”必修课,面向全校本科生开设了“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公选课,以提高视觉素养和唤醒“文化自觉意识”为目的。在“视觉文化与信息技术”课程中,结合民族传统的视觉文化资源,从对视觉资源的解读和视觉资源的开发两方面入手,让学生自主开发我国历代的视觉资源,并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呈现出来。在“视觉文化素质教育”公选课上,开设了“思维导图”、“服饰文化与媒介素养”、“影像文化与媒介素养”、“闪客文化——flash”以及“中西绘画比较”等专题,来提高本科学生的视觉素养水平。为了便于交流和理论研究,还建立了资源实践网:“视觉文化”网站(http://www.fromeyes.cn )。 但在基础教育领域,则主要是通过美术教育课程来提高中小学生视觉信息的解读、创作和交流能力:在美术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美术是一种视觉艺术,在发展学生的视知觉,获得以视觉为主的审美体验,陶冶审美情操,提高生活品质等方面,具有其他学科难以替代的作用。” 在其他学科中进行视觉素养培养的研究则涉及的很少,在各种相关期刊以及研究生学位论文中涉及视觉素养培养的文章也很少,且大多是以建立视觉素养专题学习网站为研究对象,学科教师在自己的课堂里结合本学科内容对学生进行视觉素养培养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目前我看到在对中学生开展视觉素养培养教育研究的基本都是张舒予教授的学生,因此结合课程面对中学生的视觉素养培养是很值得研究的一个课题。 “图像时代”已经降临,教育技术工作者不能漠然视之,相反应将这种时代的发展需要作为自己前进的契机。网络时代给视觉素养赋予了特定的内涵和活力,开拓了无比广阔的发展空间,培养学生视觉素养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视觉素养相关的研究将给教育技术工作者提供一个全新的研究视角,教育技术工作者应全面深刻地看待视觉素养的建设问题。将视觉素养与媒介素养相结合,挖掘学科课程中的艺术性,充分与民族文化相结合,借助现代媒体为支撑,推进中学生视觉素养培养的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1]张舒予等,视觉文化概论
[M]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3.12
[2]What is visual literacy? [EB/OL] http://www.ivla.org/org_what_vis_lit.htm.
[4]Suzanne Stockes,Visual Literacy in Teaching and Learning a Literature Perspective [EB/OL],
http://ejite.isu.edu/Volume1No1/Stokes.html.
[5]What is VTS?
[EB/OL]
http://www.vue.org/whatisvts.html
[6]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课程教材研究中心,《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教学要求(信息技术·通用技术)》
[M]
凤凰出版传媒集团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7.1 [7]张倩苇,视觉素养教育:一个亟待开拓的领域 [J],电化教育研究,2002,(3).
[8]傅世侠,关于视觉思维问题 [EB/OL],教育技术通讯网站,
http://www.etc.edu.cn/articledigest2/shi-jue.htm.
[9]郭桢祥,视觉文化与艺术教育——台湾地区实施“视觉与人文”课程的现状与思考[J],中国美术教育,2004.(5). [11]台湾《国民教育阶段课程总纲纲要》
[EB/OL]
http://www.isst.edu.tw/s5/cum-1.htm [14]袁文文,视觉素养培养在中学美术欣赏课中的实践策略研究
[D]
南京师范大学
2007.
[15]葛明驷, 刘永宁,青少年视觉素养教育探究
[J] 远程教育杂志2007(5).
[16]赵慧臣,视觉素养培养网络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D]
南京师范大学
2007.
[17]胡学峰,视觉素养培养网络课程设计
[D]
南京师范大学
2006.
[18]王志强,以现代媒体艺术提升高中生视觉素养研究
[D] 南京师范大学2006.
[19]张舒予;朱静秋,信息技术支撑下的视觉素养培养(上)
[J]
电化教育研究 2005(3).
[20]张舒予;朱静秋,信息技术支撑下的视觉素养培养(下)
[J]
电化教育研究 2005(4).
[21]殷宝媛,培养学生视觉素养策略的研究
[D]
东北师范大学 2006.
[22]牛婷婷,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视觉素养的培养 [D]
山东师范大学20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