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3|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声韵是古声韵以时进化的现代版本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2-14 12:25:2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新声韵是古声韵以时进化的现代版本
——兼答对我提倡新声韵的一些质疑

陈庆魁云南宣威

诗联朋友们关于新声韵和古声韵的讨论很热烈,支持古声韵的说新声韵不完善,支持新声韵的说古声韵死亡了,其实事情并不是这么绝对的。我力挺新声韵,因此也受到不少支持古声韵者的诘难,但我也不认为古声韵会一无是处。平水韵风行了一千多年,在它的背景下产生了不计其数的诗文,其中有不少是千古名篇,现在也还是诗词联创作的主流,足见平水韵的生命力之强。自从人类开口讲话,就有了声韵。除非这门语言绝迹,否则它的声韵就没死亡。万事万物都有生老病死,语言也概莫能外。语言从一产生,就在随着时代变迁和环境变化而不断演化着。作为语言一部分的声韵也不可能一成不变,现代声韵就是古声韵慢慢进化来的,它并不能象孙悟空那样从石头里凭空蹦出来。声韵本身已经与时俱进了,许多人还抱着过时的声韵书不肯放下,这才是问题所在。
隋朝陆法言的《切韵》分为206韵,过于细,唐代规定相近的韵可以合用,所以唐朝《切韵》实际简化版为193韵。南宋原籍山西平水人刘渊,在著《壬子新刊礼部韵略》时将同用的韵合并,成107韵,同期山西平水官员金人王文郁著《平水新刊韵略》为106韵,清代康熙年间编的《佩文韵府》把平水韵并为106个韵部,这就是后来广为流传的平水韵。宋人作词用韵更宽泛,后来总结为《词林正韵》,也可以说宋人是遵《词林正韵》的了,总体上用韵是越来越宽松的,是适应当时音韵的。从古人用韵的历史可以看出,他们并没有死守宋人根据唐诗总结出来的平水韵,声韵随时代而变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古人尚知变化,今人还死守过时的古韵,若是个人爱好则不遑多论,如果用来阻碍新声韵的发展就是开历史的倒车了。
文与言的悖离是中华民族文化史上巨大的伤疤,书面语言读出来民众听不懂,老百姓的话书上写不出。本来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文化与群众结合将产生出无与伦比的创造力。但遗憾的是,中华文化走上了脱离群众的道路,尤其是文言,成为少数特权阶层的专利。群众有智慧但无法得到文化的激发,他们的创造无法借助文字传播,文化也无法籍群众之力而繁盛。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在宋元后日益势微,与文言离群众越来越远关系甚大。五四运动提倡白话文,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解决文与言悖离的问题,至今已近百年,古声韵诗词创作还远盛于新声韵诗词的创作,这就是文言悖离的遗绪,可见历史的惯性有多么强大。

相关帖子

2#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4 12:29:59 | 只看该作者
有少数文人感到民间文化的力量,汲取了群众的营养,创造出白话文的辉煌,如四大名著。如果他们仍然用文言来写,怎么可能取得这么大的成就呢。但是,诗词始终没能突破古声韵的樊篱,一直裹足不前,无甚发展。对联平仄要求不甚严苛又不须押韵,相当于突破了古声韵的束缚,为自身发展开拓了广阔的空间,造就了它在清朝民国时期大繁荣的局面。
新声韵是还不太完善,比如有些韵部分类有待商榷,这需要声韵学家们继续努力。这并不妨碍用新声韵写诗作词。现在写诗,绝对不是给古人看,而是给现在的人看的,所以要考虑的问题是现代人能不能读出来,读出来是什么感觉。古声韵在过去也许是非常科学严密的体系,但是现在的人使用它也还再科学严密么?坚持平水韵的人,请问你能用唐宋时的读音或平水韵那时通行的读音来读古诗词吗?我相信没有谁能做到这一点,就算你读出来了,谁知你读对了?古韵书那么多,以谁为准?其它韵书古人也准用,为什么现在反而只用平水韵?多种韵都用岂不更乱套?这是古声韵的死结:专家称为“无读”。
一个体系自洽性是非常重要的,用古音则须配以古形古义,若用今音须配合今形今义,否则就会出现很多矛盾。这在古声韵是无法跨越的障碍,我们不知道古音是怎么读的,按古声韵写的诗联只好用新声韵颂读,这难道不是对死守古声韵的讽刺么?也许你会用有入声的方言来读,但这方言也是现代语言,它并不是平水韵啊!第一个问题是最为大家熟知的:入声字读不出来,有人说各地方言里有,但是首先,方言亦久经进化,它还与古时候一样么?其次各地方言亦互不同,又以谁为标准呢?第二,现在很多字是平水韵里没有的,如“他她它们这撒粘逛疼棵轱碳嫦睁洇玻够炸丢挣砸扯赶摔吩咐呢嘛吗啊搞另妈骗旁帮”,其中有不少是现在常用的,这些字超出平水韵的体系,不可能再以平水韵来规范写作。这几个字只是我平时写作中碰到的一部分,如果全部统计将有几百个,这是在平水韵系统中无法解决的。第三,平水韵里许多字在不同韵部,但现在的读音是一样的,如:东冬、忠钟、鱼虞、嫌咸、总肿,这样声韵全同的都有很多,同韵的更是不胜枚举。坚持平水韵的人,你怎样在读音上把它们区分开呢?第四,平水韵有很多同一韵部里的字现在读起来却不同韵,如:马姐、只癸、送赣、泰贝,怎样才能把它们读成同韵的呢?总之,在现在的语言环境中,平水韵已经变成一个不完整、不严密、不自洽的系统。
我们不得已用今音去读古诗词,但不能用今天的音义去评判它(字形受汉字简化的影响,很多书用简体字出版,且不谈)。若用今天音义评判,“儿斜”押韵的诗就不押韵了,“功盖三分国”就三平尾了;“千寻铁锁沉江底”的“寻”就义理不通了。同样今天写的诗词联也不能用古代的音义来评判,否则“雄杰给力风云动”用新声看是合律通顺的,但用古法看就不对了:“杰”是仄声出律,“给力”没这个说法义理不通;“炸雷惊断嫦娥梦”无法评判,因为平水韵中没有“炸“、“嫦”二字。总之,两个自成一体的系统是不能互相裹搅的。
有人说“只有了解了平水韵,才能更好地阅读和学习古诗,体会它们的音韵美。”“用普通话读某些古诗文,既不押韵,也不和谐,拗口难读。”我很怀疑这种说法。为了欣赏汗牛充栋的古诗文,是不是要大家都去学古语呀?汉语言源远流长,声韵代代有变,学平水韵只解决了读按平水韵写的诗词的问题,那依切韵唐韵词林正韵写的诗词又怎么办呢,是不是还要学这些韵啊?读夏商周秦汉三国的诗文,我们是否还要学学上古声韵呀?传统文化需要传承,但如古声韵之类主要是研究古代语言的专家的事,一般的诗词爱好者根本没有条件和能力去研究。不管那些古诗词是遵照什么韵书写的,教师们只能用现代普通话教学生读,在全国范围内也只有用普通话读能够通行。
3#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4 12:30:44 | 只看该作者
还有人说现在用平水韵的人比用新声韵的多,好作品多数是用平水韵写的,可以证明用平水韵比用新声韵好。这不难理解,几十年前,又有几个人会说用新声韵写诗作联呢?那时入门就学平水韵,所以用平水韵的人比用新声韵的人多;经过数十年浸淫的人也是以前学平水韵的,所以用平水韵创作水平总体上比较高。新声韵不是正在草创么?譬如《中华新韵》才发布了不到十年,还有许多漏洞,其成就当然不可能一下子超过平水韵了,这都是伴随新事物的必然现象。现在有了新声韵,创作和比赛也允许用新声韵了,这难道不是新声韵的巨大进展吗?有人说你不也会用古声韵作诗词么?这并不奇怪,正如鲁迅所说的,因为自己来自于旧社会,所以更深刻地知道旧社会的弊端,就更向往着新社会。许多老先生都未必能对平水韵烂熟于胸,因为在读写古体诗词联之外从来就用不着。宣威市“宣腿之乡”悬联征对时,收到一比应对的下联“浦公好义万家誉。注:誉作动词读平声”,评委认为“誉”是仄声字,将此联涮了。刚好作者到楹联学会办事,听闻此事,说道“‘誉’作动词是平声,我查过平水韵的。”评委说:“哦,是吗?我倒没有查过,那么这个对句应该入围。”用古声韵创作诗联几十年的人尚且如此,古声韵之脱离现实可见一斑。还有人说“既然古时候的东西不好,你直接去写新诗得了”,这是一竿子打翻一船人。我们是针对古声韵无法适应现代语境而提倡用新声韵的,古诗词的格律没有不适应现代语境的问题,现代人并非无法辨识古体诗词格律,它所蕴涵的韵律美从来就没有过时。放下古声韵的包袱,才能让古体诗词更好更快地发展。
像报刊上讲的诗词对联繁荣的地方其实是少数,我到过或与朋友交流过的很多地方,诗词联文化都面临着一个窘境:青黄不接。现在会创作诗词联的人很少,绝大部分是些老同志,年轻人更是凤毛麟角。老同志在入门时都是学古声韵的,这是既成事实不能诟病,但若要扩大诗联的传播面,尤其是让年轻人加入到创作队伍中来,古声韵就是横在他们面前的一道坎。让他们现学古声韵是很不现实的,大多数人连现代语文都学得不深,遑论学什么古声韵,更多的人根本不知平水韵为何物,它离鲜活的大众语言实在太远了。艺术不能为了迎合某些人而放低门槛,这会降低甚至丧失它的艺术性。但是古声韵这道门槛不是必须的,用新声韵完全能代替它,并且更能适应现代语言,利于接纳新人。
随着社会交流的日益广泛,普通话是现代人的必学科目,否则你出门将寸步难行。普通话已经尽人皆知,是广大民众交流的基石,也应该是今后文学创作的基础。我是希望和现在的大多数人交流的,文学应该为大众服务,还希望诗词对联文化能在大众中推广普及,所以还是用现代声韵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7 03:59 , Processed in 0.084826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