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声韵是古声韵以时进化的现代版本
——兼答对我提倡新声韵的一些质疑
陈庆魁云南宣威
诗联朋友们关于新声韵和古声韵的讨论很热烈,支持古声韵的说新声韵不完善,支持新声韵的说古声韵死亡了,其实事情并不是这么绝对的。我力挺新声韵,因此也受到不少支持古声韵者的诘难,但我也不认为古声韵会一无是处。平水韵风行了一千多年,在它的背景下产生了不计其数的诗文,其中有不少是千古名篇,现在也还是诗词联创作的主流,足见平水韵的生命力之强。自从人类开口讲话,就有了声韵。除非这门语言绝迹,否则它的声韵就没死亡。万事万物都有生老病死,语言也概莫能外。语言从一产生,就在随着时代变迁和环境变化而不断演化着。作为语言一部分的声韵也不可能一成不变,现代声韵就是古声韵慢慢进化来的,它并不能象孙悟空那样从石头里凭空蹦出来。声韵本身已经与时俱进了,许多人还抱着过时的声韵书不肯放下,这才是问题所在。
隋朝陆法言的《切韵》分为206韵,过于细,唐代规定相近的韵可以合用,所以唐朝《切韵》实际简化版为193韵。南宋原籍山西平水人刘渊,在著《壬子新刊礼部韵略》时将同用的韵合并,成107韵,同期山西平水官员金人王文郁著《平水新刊韵略》为106韵,清代康熙年间编的《佩文韵府》把平水韵并为106个韵部,这就是后来广为流传的平水韵。宋人作词用韵更宽泛,后来总结为《词林正韵》,也可以说宋人是遵《词林正韵》的了,总体上用韵是越来越宽松的,是适应当时音韵的。从古人用韵的历史可以看出,他们并没有死守宋人根据唐诗总结出来的平水韵,声韵随时代而变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古人尚知变化,今人还死守过时的古韵,若是个人爱好则不遑多论,如果用来阻碍新声韵的发展就是开历史的倒车了。
文与言的悖离是中华民族文化史上巨大的伤疤,书面语言读出来民众听不懂,老百姓的话书上写不出。本来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文化与群众结合将产生出无与伦比的创造力。但遗憾的是,中华文化走上了脱离群众的道路,尤其是文言,成为少数特权阶层的专利。群众有智慧但无法得到文化的激发,他们的创造无法借助文字传播,文化也无法籍群众之力而繁盛。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在宋元后日益势微,与文言离群众越来越远关系甚大。五四运动提倡白话文,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解决文与言悖离的问题,至今已近百年,古声韵诗词创作还远盛于新声韵诗词的创作,这就是文言悖离的遗绪,可见历史的惯性有多么强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