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甫之识联》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2-17 09:48:3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甫之识联》
梦笔生花

□蔡树农
  我觉得盛欣夫在周庄读联、甪直赏联、同里品联、南浔识联、西塘问联、乌镇说联的时候,一定触摸到了江南古镇昨天的万种风情,而他自己也蜕变成联对的情种,梦呓般地云游于浩繁的联天对地,毫无疲倦,站着,坐着,或雨中,或月下,举观联对,身心俱仙。   盛欣夫之有《甫之识联》一书(甫之为其字)出版,非唯柯文辉的鞭策,实乃联缘之故耳。他是一位云游者,足迹遍布全国山山水水、寺寺寨寨、园园楼楼。他以书家、画师、诗人、文士的眼光掠美着万千风烟,“昼夜不舍,天地同流”,并用勤奋优美的笔墨文字记录黄土黑土的丝丝诱惑,行者无疆地直入人文自然的伟岸之躯倾听历史的回响。他的每一次脚步的跋涉都令他兴奋不已,自然景观的奇秀幽野,人文景观的氤氲嵯峨,坚定着他的云游之志。任何有活力的文化无不处于云游状态,文化人的云游亦无不如此。若持偏面的理论,文艺作品哪些不属于单列的“游记”?以游记心、记事、记物,目击道存,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本质即在于游历的过程,“心游万仞”的出发点是“游”,回归点还是“游”。
  中国古代社会相当成分上可谓无联不成寺、无联不成春、无联不成园。联对的形式是静止的,它所表现的内容却是游走的。联对在唐宋之后的文艺体裁中作用巨大,几乎无“对”不成诗。短则一字对一字,长则洋洋数百字,联对的世界小缩芥子大纳须弥,阴阳太极,纵横有象。
  《甫之识联》,盛欣夫“游手好闲”归来捡拾的一本“游联”集锦。“置身须向极高处,举首还多在上人”(昆明西山三清阁联);“巫山峡锁全川水,白帝城排八阵图”(奉节白帝城联);“翁去八百年,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滁州醉翁亭联);“青冢有情犹识路,平沙无处可招魂”(呼和浩特昭君墓联)……盛欣夫厚厚近视镜片识得出累累上佳好联,近视不近,“联想激活,左右逢源”。更牛皮的,盛欣夫还用他“行草不让三百年”等书体走笔一试就试出了一本“识联”的书法集,低舞高蹈,书尽才情。那为什么盛欣夫要把书名定为《甫之识联》而不定为《甫之书联》呢?盛欣夫的狡黠是于不卖弄处卖弄了一下自己书法之外的才情,选联、识联、释联、评联、书联,处处自信,又处处外张内敛,让人不可捉摸。只有在他指示印在书封底隐淡的一方“行草不让三百年”篆刻,才发现他的狂肆与“狠毒”。
  一个烟也戒掉了酒也基本不喝的书家、画师、诗人、文士集一身的书法兄弟出的一本书会怎样吸引我?我读了,除了图版印刷质量欠次,还有柯文辉老先生的序写得云里雾里,真当蛮过瘾的。记得十几年前在乌镇给盛欣夫刻过一方他的斋馆印“梦斋”,猜测他多梦,多梦想。《甫之识联》是他的梦想吧?湿漉漉的,如江南的雨夜,梦笔生花。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1 22:35 , Processed in 0.083464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