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何来标准的上海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2-23 15:25:4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何来标准的上海话?
缪 迅

目前,国家正在兴建“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上海方言文化有声数据库”将承担收录当前上海话实态的任务。于是,一个公开招募上海话发音人的工作近日正式启动。
应该说,公开招募上海话发音人,通过语言学意义上的田野调查,通过对上海话的录音采集,建设一个“上海方言文化有声数据库”,形成一份完整的上海话方言地图,这对于方言资源的保护和研究来说,确实是一项及时和必要的举措。
似乎是和公开招募上海话发音人这件事相呼应,近来,有一些专家和社会人士提出了这样的建议:让上海话进入上海的中小学校,每周开设一节以上海话为主的课程,并增设上海话为选修课。
同时,有些专家也很是为如今上海话的“原汁原味”差不多已经“荡然无存”而心有戚戚焉:也未他们的儿女辈或孙子孙女辈口中的上海话有点“南腔北调”而担心上海话从此“无可奈何花落去”,于是他们呼吁,要推出“给力”的措施,让上海话重归“标准”,要让“阿拉上海人”能讲一口原汁原味的上海话。
然而,何谓“标准的上海话”?原汁原味的上海话又该以何时何地的上海话为准呢?这实在是一个问题。
其实,标准的上海话大概是从来就不曾有过的。如同“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上海话钟瑞也不是一两天或一两年的时间就可形成的。作为吴方言一支的上海话,其生成、变化自然是经过了一个漫长的、演变的过程。明末清初时期,上海人讲的上海话自然是留不下“语音档案”的,且不去说它了;离当今不过百年的清末民初,那时上海人讲的上海话,虽然留下了一些相关语音的记录,但应该说,也是没有“标准上海话”这一说的。
自从有了上海,有了由“土著民”和来自五湖四海的 “外地人”组成的上海居民,就有了“海纳百川”、“活色生香”的上海话。近百年来,可以说,上海话一刻也不曾停止过对各地方言甚至外来语中词汇的“拿来”和“活学活用”。上海话从未关上过“对外开放”的大门,永远不停歇地行走在变化的路途中。而说上海话的上海居民,他们的来源和构成也不断地发生变化。所以很难说哪一位上海人说的上海话或者哪一句上海话是“标准”的“原汁原味”的上海话。
比如,上海人是一向以“阿拉”一词来“夫子自道”的。但同“阿拉”同义的且共存并用的,还有“我伲”等。拘束哦,“阿拉”一词还是居住在上海的宁波人先说起来的,是“宁波人”的“专利”呢。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移民浪潮的结束,近代以来的上海话才逐渐定型。“阿拉是上海人!”这时的“阿拉”已完全取代了“我伲”成为上海人的象征。当然,“我伲”也没有完全退出历史舞台,在上海郊县,“我伲”仍然是本地人的自称,不过,这个“我伲”和无锡人说的“偶哩”似乎也相差无几。只不过,在那些有着优越感的上海市区人眼中,“我伲”比不上“阿拉”,成了“乡下人”的代名词。
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原属于上海话的很多特色词语如今已在青少年的语言中渐渐淡化,上海话中很多俗语、俚语、惯用语、成语、谚语也逐步地被“淘汰出局”。上海话的使用范围虽然还没有缩小多少,但有些上海话里的“老闲话”不可避免地逐步消亡应是不争的事实,比如“家主婆(老婆)、”翘辫子(死亡),等等。如今能说一口很老派的上海话的人,别说是十几岁的少年儿童了,即使是六十岁以上的“老上海”,大概也少得可以。
但这是否就意味着要对社会采取“保护”措施,或者就需要在中小学校开出一两门“上海话”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呢?笔者以为大可不必。
这是因为,虽然上海话是上海地域文化最鲜明的符号,但包括上海话在内的任何方言都是一直发展变化的,做一些“语音资料库”的建设工作,适当地保护即可。而将上海话收进中小学教材、引入中小学课堂,就有点小题大做了。而且,如今上海由相当一部分的中小学生都是“新上海人”的第二代,他们的父母也不大会说甚至压根就没有学过或者也没打算学一口“字正腔圆”的上海话。生活在上海、工作在上海或就读在上海,未必就非要学上一口上海话,才算是“融入上海”。
作为吴方言一支的上海话是否急需保护,也不是一个新话题了。笔者以为,上海话作为上海的方言,当然有必要保持它的独特魅力和历史传承,但要遵从方言演变的自然规律,不必刻意“保护”而见不得有些许的变化。我们上海人应该乐见上海话词汇、语音、语调、发音等方面的“与时俱进”。上海话有变化,现在的上海话跟“老早的上海话”有点不一样,这蛮好的,很正常,并不需要担心什么。至于沪剧演员难招,这也不应成为一个问题。沪剧的念白或唱词等,也不是从来就如此,容不得发生一点变化的。
即便如今的上海话已经或者将继续受到普通话或其他方言的影响,词汇、语音、语调已经或将继续发生变化,那也不必忧心忡忡。执意要“百分百”地、“拷贝不走样”地保住上海话的“原汁原味”和“正宗纯正”,坚决拒普通话以及各种方言于“千里之外”,这既无必要,恐怕也是无论怎么努力也做不到的。
这些年来,我们一直在追求生活的多元化,方言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的一种,也是可以多元化一些的。更何况,上海话本来就是最能体现“海纳百川”和“多元化”的方言。说上海话的上海人,也是很具有“海纳百川”的襟怀和“多元化”的睿智的。
所以,且让我们平心静气地看待和适应上海话的若干变化吧。可以肯定上海话再怎么变,还是上海话,不会变成普通话,也不会变成另一种新的方言,虽然它可能和我们祖辈说的上海话不太一样,但它必定还是上海话。 (摘自《语言文字周报》总第1924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5 06:51 , Processed in 0.063793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