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刻板的模式禁锢了课堂的灵性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2-26 00:47:3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刻板的模式禁锢了课堂的灵性

崔国明








语文是“活”的。语文学科与数理化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它的灵动性、鲜活性,每一篇文章都有思想的灵魂和流动的感情,因此,拿一种程序化的、静态的“线性推进”的模式去“套”任何一篇文章,这显然是不现实的,也是无法操作的。语文课是要彰显“灵性”和“智慧”的。我始终觉得,语文课不应该、也永远不可能有什么固定的模式是可以让我们恪守的,这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同样的一篇课文,“一千个语文教师就可能有一千种教法”。或许也正是如此,语文课才比其他学科更具魅力。
但事实好像并非如此,固守“模式”的现象在语文课堂上依然普遍存在。当然,有些语文老师可能是在不知不觉中走进“套子”的;但是不可否认,还有一些语文老师则是自愿“入套”的,他们在备课之初,首先想到的可能就是教学的“模式”,是将文本的内容肢解之后往“模式”里装。就拿时下最流行的语文课的“同题异构”来说,要突出的正是这一个“异”字,其本意也许就是要摒弃模式,上出教师的个性和特色,但是,如果我们冷眼旁观就会发现,有多少“同题异构”的语文课变成了“同题同构”?作祟的也许正是“模式”。
语文课应该是灵动的“散文”,而不应该是按序推进的“记叙文”。语文教学没有可以“放之诸文而皆准”的不变的“模式”和“信条”,甚至语文课可以是最不守“规矩”的一门学科。所以,没有必要严格遵循“解读标题”“作者介绍”“背景资料”“文章分析”这样一成不变的“套路”;也没有必要死守着诸如“开篇导入”“途中讨论”“结尾拓展”等这样僵化的程式;更没有必要在新课程理念面前战战兢兢,结果用几个新课程理念的名词术语就将自己的手脚给牢牢“套”住。
就拿如今语文课上的“讨论”来说,俨然已成为语文课的“必修”项目和独特“风景”了,课还没怎么上,就已经开始了“讨论”,而且不分时段、不顾内容、不问价值,似乎课堂上不“讨论”一下语文就不“新课程”了,不“讨论”一下学生就不“主体”了。在我所听的七节《安妮日记》的教学中,几乎每节课都会安排一两个“讨论”的环节,“为什么安妮要虚拟一个倾诉的对象吉蒂”需要“讨论”,“安妮眼中的战争给人类带来怎样的灾难” 需要“讨论”,“从文中你看到了怎样的安妮”同样也需要“讨论”!
表面上看,这样的课堂似乎很有“生气”,也很“热闹”,但依照我之拙见,以为这些所谓的“讨论”充其量只是“应景”,因为有些所谓的“讨论”既无必要,更无价值。对此,教师可能也是清楚的,那为什么还要安排呢?说到底,主要还是“模式”使然。而这,还仅仅是一堂课中所表现出来的小小的“模式”。
从语文学科方面来讲,大的“模式”我们同样屡见不鲜。什么“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以外养内的教学模式”“问题式教学模式”等等,比比皆是,在让人目不暇接的同时,也让人眼花缭乱。就拿“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来说,“教师讲授10分钟,学生自主学习30分钟,当堂练习5分钟”,这样的语文课堂就一定能够“高效”了?我看未必。
一旦津津乐道于教学的“模式”,就极有可能走向固步自封的境地。
当然,我们希望不恪守僵化的模式,并不意味着语文课堂教学就可以随心所欲,“脚踩西瓜皮”。这正如作文,语文教学同样也需要先“入格”,再“出格”,语文教学也自有它稳定的一面,但“出格”的语文课堂教学可能才更具灵性,因为语文是“活”的,教学内容是动态的,而且教师自己本身也在发展、也需要发展,这些都决定了我们很难用同样的一种模式去套语文课堂教学,一个教师也不可能自始至终用同一种模式去施教任何一篇课文。一味“入格”而不能自拔,这样的语文教学一定会“面目可憎”。
语文之“山”依旧沉稳,但教学之“水”却需要灵动。还是那句我们每一个人都耳熟能详的老话说得在理:教无定法。
因为,僵化的模式一定可以将语文课上“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4 23:48 , Processed in 0.062230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