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话题:教学内容的有效选择与确定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2-29 19:47:0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话题:教学内容的有效选择与确定

文章作者:语文教学通讯 来源:语文教学通讯B刊2012年10月 
     关于语文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确定,是不是真如有些教师所言,是“我愿教什么就教什么,我想教什么就教什么”呢?乍一看,这个问题似乎是一个伪问题;细一想,却又是一个常被广大教师忽视的真问题。那么,具体到某一篇课文,选择与确定教学内容时应该注意哪些因素呢?这些因素又是怎样为快速有效地选择与确定教学内容服务的呢?本期将就这一问题展开全方位的深入研讨,敬请关注并参与。
语文教师视域里的教学内容确定
黄本荣
    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是语文教师首先必须面对的一个基本问题,是一个真问题,也是语文学科所特有的一个麻烦问题。但这个问题从提出到逐渐成为一个研究热点,却没有很长的历史可以追溯。上世纪初语文单独设科时人们还没有考虑这一问题,直接可追溯的文字也就是2003年《上海师范大学学报》第1期上王荣生教授的一篇《辨析语文教材内容》,2006年前后开始形成热潮,代表作还是王荣生教授的《依据文本体式确定教学内容》(《语文学习》,2009年第10期)和《根据学生学情选择教学内容》(《语文学习》,2009年第12期)。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想,从上世纪初语文单独设科到本世纪初这一百年,语文教师并没有去讨论或研究“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那么,语文教师都教了什么又是怎样教的呢?上世纪初文明书局编印的《蒙学教科书》是我国最早的分科教科书。其中,语文教科书包括初等小学堂用书《蒙学文法教科书》和高等小学堂用书《高等小学国文读本》。看看这些教科书也许更有助于我们推想当年的语文教学(因为我们已经很难找到当时的教学影像或实录)。这种读本与我们今天使用的语文教科书有很多相似的地方,课文后面一般都有“注释”、“总评”、“习问”。譬如,《师说》后的“总评”为“诸同人云,题易迂。就浅近处指点,乃无一点迂气,有起有束,中间比类相形,议论明切”。“习问”为“问:比类相形之法。问:结笔陡起何以不嫌其突”。语文教师会怎样教呢?我猜想,绝大多数的教师会这样教:结合注释串讲课文让学生读懂文意,结合总评评说文章的特色,提出“习问”的问题引导学生解答。事实上,直到上世纪末我自己走上语文讲坛,大家基本上还是在这样教,稍有不同的是,我们除了教科书上的“阅读提示”、“注释”、“练习”这些助学系统可以凭借外,还多了一件锐利的武器——《教师教学用书》。
    由此可见,在我们提出“教学内容的确定”这个话题前的一百多年,语文教学当然也会面对“教什么”这个问题,但我们一线语文教师并没有过多地去思考这个问题,我们主要是凭借教材(后来还有了教参)来确定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说得更明白一点,我们的语文教师把教材的单元导读、课文前的阅读提示、课文后的研讨与练习认真揣摩一番后,就基本确定了一篇课文应该教什么。至于如何依据《课程标准》(以前叫《教学大纲》),如何依据文本的核心价值来确定每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那是教材编写者的事情。
    教材中的单元导读、课文前的阅读提示、课文后的研讨与练习就能作为教师选择“教什么”的依据吗?我看可以。一个普通的语文教师能够坚持这样做而不是“想教什么就教什么”,就不会出大问题,就可有效地避免“该教的没教,不该教的教了”这样的错误。在我看来,在一篇文章还没有被编入教材时,如果我们需要拿它作为组织教学竞赛的学习材料,教师在确定教学内容时应有广阔的选择余地,甚至可以如王荣生教授所言:“我能教什么就教什么,我愿教什么就教什么,我想教什么就教什么。”因为,就一篇经典文章而言,可教的东西、值得教的东西的确很多很多,但文章一旦被编入教材后,它就附加进了教材编者对文章的理解和价值取舍,文章就成了教材编者用来承载“语文课程目标”的媒介,而不仅仅是文本自身。
    下面,我们就结合教材的具体内容作一些较为详细的阐述。教材编写者依据《课程标准》确定教材的编写体例,根据编写体例选择文本组成教学单元,每个单元前编者都会编有“单元导读”,即使我们没有看过教材,也能猜想出“单元导读”的大致内容。所谓“导读”,就是要为学习单元里的这一组课文起到一个方向性的引领作用。导读的内容一般有两个方面:一是提示这组文章表现的主题;二是提示这组文章应该着重训练哪些语言点。其实,单元的语言训练点可能不止一个,一篇课文的语言训练点也可能有若干个,语文教师可以根据导读的建议以及学生的学习水平进行合理取舍,每组课文确定一至两个重要的语言训练点。再来说说课文前的“阅读提示”。“人教版《语文》每一课前都会有一个短小精悍的提示,或是创设情境,让学生提前进入文本的意境;或是提出问题,引起学生对文本的思考;或是对重难点提示,明确学习的目标;或是补充文本,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或是揭示文本的情感,为理解文本搭建桥梁,等等。”(王海民《“阅读提示”中不恰当“提示”的六种类型》《语文教学通讯》B刊2012,01)“阅读提示”虽然简短,但它包含了编者对文本特质的解读,对文本核心教学价值的挖掘,渗透着编者对教学的希冀,不但对学生有导学的功能,还对教师具有导教的功能。最后说说课文后的“研讨与练习”。顾名思义,“研讨与练习”一是指用来供学生“研讨”的内容。学生研讨什么?当然是研讨“教学内容”,起码是教材编者认为的“教学内容”。否则不会让学生去“研讨”。二是用来供学生巩固练习的内容。学生巩固什么?当然是巩固“教学内容”,或者说是教材编者认为应该教学的内容,否则也不会安排学生去巩固练习。其实,在我对教材助学系统不经意的叙述过程中,已经包含了这样的意思:这些助学系统已经熔铸了编写者对文本核心价值的认识和教学元素的筛选,教材编写者依据《课程标准》,兼顾到教材的整体体例,考虑到文本体式和学情,以此来确定文本应该承载的教学价值,然后把这些价值在教材的助学系统里分别呈现。通俗地说,就是“为什么要学习这篇文章?为什么要在这个教学位置学习它?要凭借它学习哪些知识技能?甚而至于,可以用怎样的方式学习这些知识技能?学习这篇文章与前后文章有何联系?”(林富明《“用教材教”的基础是“教教材”——谈语文教学内容的规定性》《语文建设》2007,11)。所有这些,教材编写者都通过助学系统进行了表达。也就是说,作为整套教材体系中的具体一篇课文,教师就不能“文本有什么就教什么”,而是应该研究助学系统,把握编者意图,“编者希望教什么就教什么”。
    语文教师到哪里去创造?语文教师应该先把握学情,然后依据学情选择教学内容,并在创造性地设计教学上大显身手。至于少数教师具有研究的能力和余力,通过自己的研究去修正教材编写者的某些谬误,甚至自编教材进行教学,那应另当别论。
    (江苏南京市溧水县教研室;211200)
借助助学系统,确定教学内容
张正忠
    关于如何选择和确定教学内容,近年来很多专家对此进行了高屋建瓴的论述。王荣生老师指出,要依据文本体式来确定教学内容,要根据具体学情来选择教学内容。徐江老师提出了“哲学解读法”,要求教师从哲学的角度来解读文本,从而正确确定文本的教学内容。这些论述都从某一个方面对如何确定文本的教学内容进行了科学阐述,理论性强,开阔了我们的视野,延展了我们的研究领域,给了我们很多教益。
    但作为一线教师,平时教育教学工作的巨大压力,决定了我们不可能像研究者那样透彻地研究某一篇课文。日常教学中,那些成功的语文教师是如何准确快捷地确定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的呢?这一问题把我们的目光自然引向了一些名师的经典课例。
    上海建平中学校长、全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程红兵执教的《我的叔叔于勒》,作为他比较满意的五个课例之一,收在了其《好教师就是好教育——程红兵教育教学智慧》一书中。限于篇幅,现将其实录的基本教学流程和主要教学内容梳理如下。
    第一环节:请同学们阅读课文,找出课文中的人物是怎么评价于勒的,包括怎么称呼他和怎么说他。
    第二环节:请同学们对这些评价分类。分类的标准是哪些话是在大致相同的情况下说的,并说出是什么情况,以及他们对于勒又采取了什么态度。请按时间顺序说。(其实,这是帮学生梳理情节。)
    第三环节:先用一副对联“十年思盼,天涯咫尺,同胞好似摇钱树;一朝相逢,咫尺天涯,骨肉恰如陌路人”概括两大部分的内容,接着提问:对联前后之间构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一切因为什么?这副对联少了一个横批,请同学们来拟。(这是让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由此可以看出人物的什么性格?请谈谈你对克拉丽丝的看法。(这是通过品读小说的语言和心理描写分析人物形象。)
    第四环节:讨论问题:若瑟夫与父母对于勒的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个对比有什么作用?作者为何以“我的叔叔于勒”为题?
    作为一堂在全国有影响的经典课例,其教学内容无疑是精当的。梳理研究程老师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我们会有一个惊人的发现——程老师确定的教学内容并不玄奥,与教材中这篇课文的助学系统(包括单元导读、课前导学、研讨与练习)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单元导读写道:“这个单元选编的主要是写少年生活的小说,欣赏这些作品,能从中得到人生的启示和艺术的享受。学习这些课文,要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小说的主题,分析人物形象,体会艺术特色,品味小说的语言。”程老师第一、三两个教学环节是分析小说人物形象和品味小说的语言,第二环节是梳理情节,第四环节是理解小说的主旨和赏析艺术特色。可见,程老师的教学内容和单元导读所提示的教学内容是一致的。我们从程老师的教学内容和单元导读所提示的教学内容的对比中不难发现:编者在编写教材时,已把自己对教材的理解,以及希望教师教什么和学生学什么,通过单元导读进行了表述和提示。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教材的“单元导读”就可以成为确定本单元教学内容的一个总纲,因为它规定了本单元的基本教学内容。
    人教版《我的叔叔于勒》一课的课后研讨与练习如下:
    一、用第一人称讲述菲利普夫妇在意外遇到于勒时各自的言行神态,探讨他们对于勒的态度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你对菲利普夫妇的做法有什么评价。
    二、小说围绕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变化,展开曲折的情节。……
    三、这篇小说在选作课文时,删去了开头和结尾两部分,现照录如下……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四、想象一下,菲利普夫妇在船上发现一位百万富翁像于勒,他们会怎样?试写成二百字左右的短文。
    通过对比,我们不难发现,程老师的教学内容的第一环节与“研讨与练习二”相对应,是在梳理小说情节;第一和第三环节与“研讨与练习一”相对应,是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正确理解小说主题;第四环节与“研讨与练习三”相对应,是在引导学生推敲小说的写作技巧。这说明程老师的教学内容与本课的研讨与练习有惊人一致的地方。由此可见,“研讨和练习”是执教者确定核心教学内容的一个重要依据。
    人教版《我的叔叔于勒》一课在课前导学中写道:“古今中外,人与人的关系都是一种社会关系。它反映出一个时代、一个社会的伦理道德和价值取向。小说叙述‘我’的一家人对于勒叔叔的态度的不断变化,就是想表达作者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我们从“课前导学”中不难梳理出教学内容的要点是:第一句和第二句是表明这一课的主旨,即确定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内容;第三句是在表明通过对于勒叔叔的态度变化来梳理故事情节。我们发现课前导学所确定的内容也和程老师所确定的核心教学内容有很多一致的地方。(前文有比较,这里不再赘述。)由此可见,“课前导学”也可以成为执教者确定教学内容的又一个重要依据。
    为什么会出现上述情况呢?其实,教材的编写者从选择文本开始,到组成教学单元,再到编写每篇课文的助学系统,都熔铸了编写者对文本核心价值的认识和教学元素的筛选。通俗地说,就是教材编写者已经依据《课程标准》,兼顾教材的整体体例,考虑文本体式和学情后确定文本应该承载的教学价值,并在教材的助学系统里有选择地呈现了这些教学价值,因此,教师一旦把握了教材编写者的编写意图,准确地确定文本的核心教学价值,借助于教材的助学系统,就能科学高效地确定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
    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如何才能用好教材中的助学系统呢?
    首先,一线教师可以借助教材的“单元导读”确定该单元文本的基本教学内容。“单元导读”应该是单元教学内容的总纲。如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单元导读”是这样的:“生命是大自然的奇迹。描写生命,讴歌生命,是文学永恒的主题。本单元的课文都是以生命为主题的散文,它们融进了作者对生命的独特感受和深沉思索。阅读这些散文,可以开阔视野,培养审美趣味和对语言文字的感悟、理解能力。欣赏散文要反复朗读,认真品味其中的情思和意蕴;有些精美的篇章和段落要熟读成诵。”通过对“单元导读”的准确解读,我们可以确定本单元基本的教学内容如下:(1)作者对生命有怎样的感悟和沉思;(2)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感悟、揣摩,品味文章的情思和意蕴;(3)通过对文章的情感揣摩,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其次,一线教师可借助课后的“研讨与练习”来确定这一课的核心教学内容。“研讨”的本义是“研究和探讨”,“练习”的本义是“为巩固学习效果而安排的作业等”,其目的是巩固学习的内容。总结起来,就是师生研究探讨学习内容,学生巩固其研究探讨的学习内容。如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27课《岳阳楼记》的“研讨与练习”是这样的:“一、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文,说说‘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和‘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两句中的‘异’字,分别指什么内容。二、联系上下文,解释加点的词的意义或用法……三、思考‘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含义,把你的认识写成一段文字。”从“研讨与练习二”的揣摩中,我们可以基本确定这篇文言文“言”的教学内容。揣摩“研讨与练习一”,我们可以确定这篇课文应有如下教学内容:(1)背诵经典美文;(2)通过第一个“异”,确定文章写了岳阳楼的哪些景;(3)通过第二个“异”,确定文章抒发了“古仁人”怎样的感情。从“研讨与练习三”中我们又可确定该文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的教学内容。
    最后,我们还可借助文本的课前导学和部分注释,进一步确定这一课的教学内容。如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12课《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课前导学是这样的:“这篇文章记叙了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迹,表明了他的崇高品格和精神。熟读课文,想一想:我们应该学习闻一多先生的什么精神?作者是从怎样的角度选取材料和确定记叙重点的?”从这段课前导学中我们可确立这一课的教学内容有:(1)文章记叙了闻一多先生哪些事迹?(2)文章表现了闻一多先生哪些精神品质?(3)作者选取了怎样的角度来记叙?(4)文章是如何安排详略的?通过对课前导学的有效解读,我们就从概括事件、主旨、选材和详略写法上进一步确定了这一课的教学内容。
    顾黄初先生在《语文课程与语文教材》中评价助学系统的作用时说:“如果说,教材对于学生来说是‘不出声的教材’(音像教材除外),那么这位教师与学生联系的主要渠道是导学材料。”顾先生明确指出了助学系统对教师和学生的作用。(顾先生所说的导学材料即是助学系统)我们一线教师应认真研读这些助学系统,这有助于我们科学高效地确定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
    (江苏溧水高级中学初中部;21200)
揣摩编者意图,把握教学内容
付小明
    从理论上讲,面对学情相似的学生,执教同一版本的语文教材中的同一篇课文,其“教学内容”应该是相对统一的。就一套教材而言,编者的意图往往体现在课文前面的“导读”和课文后面的“练习”中。譬如,教学苏教版初中《语文》,借助课前的“单元主题·导语”和课后的“探究·练习”来确定“教学内容”,就不失为一条行之有效的捷径。下面,笔者就以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郭沫若先生的《石榴》一文为例,从操作层面上谈一谈具体的做法。
    一、借助“单元主题·导语”,宏观把握教学内容。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主题是“咏物抒怀”。围绕该主题,编者选编了一组描写大自然动植物的文章,并设计了这样一段单元导语:
    自然万物,不仅孕育了我们的生命,而且给予了我们许许多多人生启示。高尔基从“海燕”身上看到了革命先驱的无畏无惧,茅盾从“白杨树”联想到“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郭沫若写“石榴”讴歌了民族气节和高尚情操,宗璞从“紫藤萝瀑布”中感受到勇气和信心……在与“海燕”对话、跟“白杨树”问答中,你对生活会有更丰富的解读,对人生会有更深刻的领悟。
    透过“单元主题·导语”我们不难洞察编者选编该单元的原因及目的。究其原因,那是因为自然万物不仅孕育了我们的生命,而且给予我们许许多多人生的启示。辨其目的,不难发现学生学习这个单元要透过大师笔下所咏之“物”,去感受大师心中所抒之“怀”,从而对生活有更丰富的解读,对人生有更深刻的领悟;教师教学这个单元要重点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理解所咏之物的“形”与“神”,以及所咏之物与所抒之怀之间内在的联系性与一致性。在这一大方向的指引下,教学《石榴》一课时,必然要涉及以下教学内容。
    1.引导学生品悟本文的主要写作手法,也就是“托物言志”的手法。
    2.引导学生思索本文借石榴言了何志。
    3.引导学生分析石榴与所言之志之间的内在联系性和相似性。
    二、揣摩课后“探究·练习”,精确定位教学内容。
    《石榴》一课总共设计了以下四道“探究·练习”题:
    1.作者说,石榴树是夏天“少数树木中的最可爱的一种”。先画出文中扣住“最可爱”的语句,然后说说作者通过什么来表现石榴树的“最可爱”,又是怎样表现它的“最可爱”的。
    2.下面这段话中加点的词语能否换成括号里的词语?为什么?
    石榴有梅树的枝干,有杨柳的叶片,奇崛而不枯瘠(柔媚),清新而不柔媚(枯瘠),这风度实兼备了梅柳之长,而舍去了梅柳之短。
    3.为下列事物(也可自己选定一些事物),写一段咏物寓理的话。
    [示例]
    壁灯:位置算什么,重要的是发光。
    浪花:
    信鸽:
    松柏:
    螺丝钉:
    4.熟读课文第二到第六段。
    仔细研读会发现这些练习各自从不同角度为我们精确定位教学内容指明了方向。根据这四道练习题,笔者从以下三个方面确定了该文的教学内容。
    1.品情感。
    (1)在对内容整体感知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归纳从不同角度对石榴的刻画,使学生准确把握它的特征,体会作者对石榴的喜爱和向往之情。
    (2)指导学生结合作者经历和时代特征,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感受作者深层的思想感情。
    2.赏语言。
    指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会文章生动形象、准确凝练的语言,学习积累文学语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析手法。
    引导学生体会写景状物散文的特点——以描写和叙述为基本表达方式,描写时抓住事物的某些特征,或托物言志,或咏物抒情,或咏物寓理。
    《石榴》是一篇散文。那么,根据课后练习所确定的这几个教学内容对于散文的教学而言,是否经得起推敲呢?是否吻合散文的教学本质呢?这是不得不面对和思考的问题。因为,任何文体都有属于自身的特点和阅读规律,教学内容的确定只有符合文体特征,才能体现作品的核心价值。
    散文的核心特质是什么呢?李晓虹说:“散文是以表现内心为主的,它所展示的是作家‘情’的世界。”(《中国当代散文审美建构》)也就是说,散文是作者在特定情境下的所见、所闻、所感及所思。对此,刘锡庆先生也有一个精彩的概括:散文姓“散”(散行成体)名“文”(文学)字“自我”(具有独特个性的真实作者),散文的艺术特征是贵在有“我”,品读散文的关键,是要体会作者的个人性情、微妙情趣和独特感悟。基于对散文这种核心特质的认识,笔者在教学《石榴》一文时,将“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作为一项很重要的教学内容。《石榴》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所以作者的思想情感必然被细化为浅层次的“状物”之情(作者对石榴的喜爱之情)和深层次的“言志”之情(作者借石榴所表达的情怀)。这充分说明散文的“情思”是感性形象和理性思考的结合,最终具体落实于形象、感悟之中。“散文的语言是最本色的,最优美的,也是最适合学生揣摩与学习的。因此要高度重视语言品析,把对文章思想内涵的理解与语言的赏析紧密结合,理解作者如何把自己的独特情思蕴涵在字里行间,进而理解全文的主旨。教学中要用诵读去品味高度个人化的言说方式。对文中富含哲理的美词、美句、和美段,要引导学生专注地去读,兴趣盎然地去读,以至熟读成诵,成为自己的语言。”(姜晓英《抓住文体特征确立散文与小说教学的侧重点》.《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1.12)《石榴》一文语言生动形象又不失准确凝练。因此,教学该篇散文的第二项内容应是指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会文章生动形象、准确凝练的语言,积累文学语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这也印证了王荣生先生提出的“散文的教学内容,重点在于语言的品味和感悟的过程”的理念。《语文课程标准》也把“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散文,是一种最自由、最散漫的文体,是作者真实情感的自然流淌,这种情感的表达方式与其他文体相比,灵活而富于变化,是一种心灵开放的艺术。”韩向东老师用一个“灵活多变”就一语中的地指出了散文表情达意的方式。阅读散文一定要引导学生去思考“怎么写”(用何种方式表情达意)的问题,思考“为什么这样写而不那样写”。思考这样的问题,一方面有助于引导学生触摸作者对自然、生活的独特感受和思考,另一方面有助于引导学生了解作者是以何种表达技巧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思考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因此,我把“引导学生体会写景状物散文的特点——以描写和叙述为基本表达方式,描写时抓住事物的某些特征,或托物言志,或咏物抒情,或咏物寓理”确定为教学该篇散文的第三项教学内容。
    关于“教学内容的确定”,是时下语文教育界讨论的热点,很多有识之士也提出了颇有见地的引人深思的见解,诸如“学习目标是确定合宜教学内容的关键”、“教学内容的确定需符合文本体式”“准确分析学情方可精确定位教学内容”等,但是笔者总觉得操作性不强,难以贴近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这里,笔者希望这种“揣摩编者意图,确定教学内容”的方法,能在这方面有一点突破。
    (江苏溧水高级中学初中部;211200)
“助读系统”和“练习系统”
是确定合宜教学内容的有效抓手
——以教学《云南的歌会》为例
杨 联
    一线教师在具体确定某篇课文的教学内容时,往往深感迷茫。笔者认为:很多时候我们忽略了“这一篇”在教材中所处的具体位置。就单独的某一篇课文而言,它只是一个独立的书面作品,并不能自动生成教学内容,而从它在教材中所处的具体位置看,却承载了编者希望教师教什么的意图。这一意图往往体现在教材的助读系统和练习系统中。
    下面,笔者就以教学人教版八年下册第四单元《云南的歌会》为例,谈谈怎样以助读系统(主要是单元提示和阅读提示)和练习系统为抓手,确定“这一篇”合宜的教学内容。
    本单元的提示是这样表述的:“民俗是人类文明积淀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关注民俗,可以了解民生和民间文化。本单元所选课文,大多是写各地节日风俗的,也有讲述民间艺人轶事,描绘街头商贩吆喝的,组成了一幅幅有声有色的民俗风情画卷。学习这些课文,你不仅能够感受到自身日常生活中蕴含的无穷乐趣,还能够体会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产生的艺术效果。”
    分析本单元提示,我们不难发现编者编排本单元的意图:民间风俗折射出百姓的生活,民间风俗蕴藏着民间文化。关注民俗,就是关注底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关注民俗,就是关注普通百姓的精神面貌。学习本单元,就是要引导学生去关注底层民众的生活状况和精神面貌。阅读这些文章时,要调动自身生活体验,学会发现日常生活中蕴藏的情趣(生活中的美)。学习
    本单元,更要引导学生体会每一位作者是怎样富有个性地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以独特的语言来展现民俗风情和独特情感的。
    再看本课的阅读提示:“在云南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每逢集会或节日,人们聚集在一起,即兴歌唱,互相问答,游戏传情。这种古老的歌会形式,蕴涵着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自然引发了作者浓厚的兴趣与由衷的赞赏。”该提示抓住了该课的内容和主旨:主要描述了云南歌会的形式,展现了云南少数民族独特的民间文化,表现了作者陶醉其中的浓厚兴趣和发自肺腑的由衷赞赏。
    据此,《云南的歌会》所教内容必须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引导学生阅读本文,调动自身体验,把握作者眼中的云南歌会的特点;(2)引导学生透过云南歌会的特点,揣摩云南人民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3)引导学生分析把握沈从文是怎样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写云南的歌会的,体会作者在独特的言语表达中所渗透的陶醉与赞赏之情。
    作为教材助读系统的单元提示和阅读提示,在内容上侧重于帮助学生学,在表述上凝练而富有启发性。我们可以从中揣摩出编者对于学生学的期待与要求,可以从中确定“教什么”的大致方向。而要具体精准地确定这一篇的教学内容,还必须仔细研读教材的练习系统。因为,练习系统才是教材的灵魂所在。教材中,真正能够反映编者处置课文内容,并具体指引教师从课文中选择相关信息来生成教学内容的是练习系统。
    《云南的歌会》一课,总共设计了以下四道“研讨与练习”题:
    一、课文主要写了在三种不同场合听到的民歌演唱,演唱的方式和内容都不相同。想一想,与你通过电视或其他途径听过的演唱会、音乐会相比,云南的歌会有哪些特色,作者为什么会对云南的歌会感兴趣。
    二、下面两段人物描写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1.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多的是。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
    2.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沈从文《边城》)
    三、课文第四段,用许多笔墨描写由呈贡进城时一路的景色,写“开满杂花的小山坡”,“各种山鸟呼朋引伴”,还有戴胜鸟和云雀的歌唱。这些内容和“赶马女孩子的歌唱”有什么关系?你觉得作者写这些有什么用意?
    四、课外收集一些民歌、民谣,分小组进行交流,看看哪些属于“见景生情,即物起兴”,哪些属于“用提问题方法,等待对方答解”,哪些属于“唱其他故事,贯穿古今,引经据典”的。有兴趣的同学,不妨选择一两首唱一唱。
    练习一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情感;练习二和三引导学生重点揣摩课文的文笔精华——对人物和景物的描写;练习四由这一篇的阅读引向课外,让学生走向生活,关注身边的民歌、民谣,用文中所学知识进行简单分析,并体会其中的乐趣。这样的设置,符合学生从整体入手走进文本,深入文本揣摩精彩之处,走出文本学会迁移的阅读规律。这四道题体现了编者将课标“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的要求;此外这四道题还分别指向对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的培养。
    基于以上对该课练习系统的分析,笔者将该课的教学内容细化为以下三点。
    1.学生初读感知后思考“云南的歌会与我们平时通过电视或其他途径听过的演唱会、音乐会相比有什么不同”,整体把握云南歌会在演唱场合与方式上的独特之处。
    2.重点研读文中描写有关年轻女子和景物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欣赏、陶醉之情。
    (1)引导学生品读写年轻女子外貌的文字,尤其关注有关色彩的词语;品读写年轻女子荡秋千的一段文字,尤其关注数词及描写女子状态的词;品读写年轻女子唱赢后的表现的一段,尤其关注取得胜利后的“反常”表现。通过品读,让学生理解年轻女子活泼开朗、聪明智慧、漂亮健康、大胆淳朴的本色。教师点拨引导学生理解文中对“年轻女子”、“山路漫歌中的赶马女孩”和“山寨传歌中活跃的人们”的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云南普通百姓鲜活的生命,流露了作者由衷的赞赏之情。
    (2)引导学生细细品读文中描写“报春花”、“各种山鸟”、“戴胜鸟”和“云雀”的词句,理解第三段景物描写有动有静、有声有色、美妙有情的特点,领悟是云南这块充满生机的土地孕育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进而体会作者陶醉其中的情态。
    3.以理解文末的“原来如此”的含义为突破口,重点研读侧重表现歌会场面的第四段,从而理解云南人民“乐观”、“热情”、“智慧”、“淳朴”的精神面貌,体会作者的陶醉与欣赏之情。
    王荣生先生认为:“对选文的阐释,对选文类型的把握乃至编撰水准,关键是在教材的练习题设计。”王先生的论述,也足以说明课后练习对课堂教学内容确定的重要作用。练习系统的设计,融入了教材编者对学生学习某一篇课文或主题后能做什么的检测,是对学生所学内容的一种巩固。常态教学中,我们一线教师如能以教材的助读系统和练习系统为抓手来确定教学内容,就能在一定程度上确保教师的教学内容“不跑题”。
    (江苏溧水县和凤初级中学;211218)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4 20:52 , Processed in 0.109103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