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7|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乡村教师需要全社会来关注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16 12:37:1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乡村教师需要全社会来关注 2010年05月05日  作者:林溪  来源:中国教师报
  有这样一群乡村教师,他们原本在大山深处,默默无闻,踏踏实实地教书育人,但因为“喜来登乡村教师奖”,他们走出大山,第一次站到媒体的聚光灯下,第一次让那么多的人知道他们的名字。在我国,这样的乡村教师不是小数目,还有800多万乡村教师肩负着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使命,如何使这支庞大的队伍提升素质安心乐教,是实现城乡教育均衡的关键。从某种意义上,“喜来登乡村教师奖”的设立昭示着一种社会责任与态度,它向全社会倡导——
  一奖激起千层浪
  站在流光溢彩的领奖台上,被摄像机和聚光灯对准的李兴荣有些晕眩。数米高的大屏幕上打出他的名字,每个字都足有半人高。从中央电视台邀请来的主持人用优美圆润的声音,读出属于他的颁奖词:“悠悠万事育人难,埋首代课十八年。千秋功名尘与土,粉尘和血霞满天。”台下坐着好些个省里的部级、厅级领导……他们为普通的乡村教师们,一次次献上掌声。在浑厚激昂的音乐声中,礼仪小姐送上第三届长沙运达喜来登教师奖的奖杯,还有数目不菲的奖金。
  一切就像是个梦境——这样的形容或许还不够准确,因为在此之前,数十年的山村生活,李兴荣即使在最美的美梦里,也不曾出现过这样辉煌的场景。
  设立于2007年9月的长沙运达喜来登教师奖,至今已连续举办了三届,先后有30名教师获得此项殊荣,另有30名教师获得提名奖。这些工作在大山深处本默默无闻的教师,因喜来登乡村教师奖而受人瞩目。他们走出大山,来到繁华的省城领奖,经历了人生中的许多个第一次,产生了和李兴荣同样的感受。
  何美基、兰朝红、敖双英、陈富昌……无论是哪一届的获奖者,面对媒体谈他们的获奖感受时,说得最多都是:“从来没有想过会获奖”,“只是在平凡的岗位上,做着平凡的事,能受到如此不平凡的关注,真的感到意外。”
  感到意外的不仅是获奖了的教师,还有千千万万通过网络、电视、报纸等知晓这个消息的乡村教师。湖南桑植县蹇家坡学校的青年教师王泽芳说:“听说有了乡村教师奖,我感到开心而且震撼。以前我认为乡村教师的人生,是可以一眼望到头的,难有升迁,难有调动,难有出人头地的机会。乡村教师奖的设立,让我觉得,社会对我们这个群体已经开始关注。”
  老百姓也感到意外。李兴荣获奖后,他家乡的主要街道贴满了热烈祝贺他获奖的红色标语,热闹得跟当年贺龙领导打土豪时差不多。前来赶集的乡亲们,惊奇地对红纸上的字指指点点,口舌相传,娃娃们的老师在乡亲们心中的地位由此上升了许多。
  在百度搜索栏键入“长沙运达喜来登教师奖”,出现在记者眼前的结果多达76页2400来篇。
  活动承办方的主要负责人,湖南电视台公共频道大型活动部的李文泰主任对记者介绍说:“长沙运达喜来登教师奖所产生的影响,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描述,一是在教师的内心掀起了波澜;二是媒体记者在观看反映教师事迹的短片时,大多感动得热泪盈眶,他们愿意关注此事,把更多笔墨放在教师奖和乡村教师身上。三是通过媒体的宣传报道,有更多的企业开始认同公益活动对企业的宣传效果,从而投身公益活动。而长沙运达喜来登教师奖励计划本身,也于2010年4月上旬,被中国慈善领域最高的政府奖项——“中华慈善奖”誉为“最具影响力的慈善项目”之一。
  这个群体需要真正的尊重
  按照长沙运达喜来登教师奖的评选程序,湖南公共频道要把所有入围教师的事迹拍成短片,在黄金时段播放。王一珊是公共频道的记者,自始至终参与了采访。回忆起最初采访的何美基老师的情形,她说:“在湘西保靖县的大山里,我们手足并用的走了三个多小时,在城里人看来,那蜿蜒崎岖的小径根本不是路。到达学校时,何老师正在上语文课,我们没有打扰他,远远地站在教室外,见他右边衣袖空荡荡的——很多年以前,他上山砍树修缮校园危房,剁到了自己的手,大山里人烟稀少,被人发现送到医院,已经到了第二天,只得截肢——站在讲台上用左手在黑板上写字,然后转身给学生们讲授,情绪高涨时,那一小截残存的右臂会不自觉的配合着讲课内容,挥动着。那一瞬间,我忍不住泪流满面。”
  王一珊坦承,何老师拨动了她内心最柔软的那根弦,也让她感到了身为记者肩头的责任和设立乡村教师奖的意义。
  在桑植县蹇家坡乡学校,记者见到了代课18年的李兴荣。尽管教学成绩出类拔萃,但因为不是在编教师,他从来没有参加过正式的表彰大会,他的妻子王桂莲甚至不愿在外人面前承认自己的丈夫是代课教师,要介绍就说是打工的——直到他获得“长沙运达喜来登教师奖”,可以说,这个奖彻底改变了夫妻俩的心境。  

2#
 楼主| 发表于 2013-1-16 12:48:34 | 只看该作者
八旬乡村教师为教育事业 10年花光平生积蓄 2009年05月02日  作者:刘俊华 顾确平   来源:楚天都市报
  荆楚网消息 (楚天都市报) 本报记者刘俊华 通讯员顾确平
  一位年逾八旬的离休教师,10年间拿出平生积蓄15.4万元,全部用于支持教育事业。他的大义之举令闻者感佩:建筑老板为他捐资修的道路立碑命名,8名村支书发动村民延续他的爱心路……
  近日,记者来到京山县孙桥镇陈集小学。教舍间的空地上,刚铺的彩色地砖令师生们耳目一新。校长蒋大新说,1250平方米的彩砖耗资6万元,全部是学校的离休老师刘惠民个人捐赠的。
  刘老今年86岁,解放前曾是教员;新中国成立后,在京山县教育系统工作,中间被错划为“右派”,1979年平反后在陈集小学离休。解放前,老人的原配夫人带着子女去了台湾,后来失去联系,他一直孤身一人生活。
  蒋校长指着大理石校门和校园的一条水泥路说,这也是老人捐资修建的。2004年春季开学不久,刘老看到学校校门破败,担心垮塌伤到学生,便毫不犹豫拿出3.4万元积蓄,修建一个新校门。2008年5月,刘老又捐资5万元,将校园内的一条泥巴路改造成水泥路。
  此外,刘老为校图书室添置图书、资助贫困学生、自设奖学金,十年来共投入上万元。
  京山县教育局办公室一名工作人员介绍:一直到2000年,刘老的月工资都不过千元,最近几年才稍有提高;他平常省吃俭用,每天生活费都只有三四元钱。但他分批捐出15.4万元,可以说是倾其所有。
  刘老的大义之举,也感染着当地民众。承建校内水泥路的那名建筑老板,在路修好后,欣然自费在路边立了一块大理石碑,上书“惠民路”,以彰老人义举。学校的学生来自附近的8个村,村干部听说刘老的事迹后,当即发动村民捐款近6万元,将校门通往集镇的土路改造成石子路。
  一生清贫地生活,可为何为了教育事业,却选择“裸捐”?刘惠民老人说,他这么大年纪了,病了有医保,死了直接进火葬场,根本不需要钱。“我是搞教育工作的,什么叫‘为人师表’?我希望用自己的行动,让学生们懂得奉献的道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2 10:14 , Processed in 0.063998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