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初中、高中英语教学衔接研究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17 23:50:0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初中、高中英语教学衔接研究


西安市昆仑中学 庄霞
一、研究的目的、背景和意义
新课程改革在全国已经推广,在英语教学中,高中英语教学内容大大增加,教学模式也发生了非常大的改变,学生必须学会如何学习才能跟得上学习上的变化,才能顺利完成初、高中的过渡,这对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具有极强的推动作用。如何做好初高中英语教学的过渡,教师不仅要找出初高中教学脱节的根本原因,还要在学生的学法上进行有效引导,在教法上进行合理改革,因为它直接影响着学生高中整个三年的学习效果,因此,本课题意义深远,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研讨价值和课堂实践价值。
二、研究的现状
通过上课表现和问卷调查反映出新入学的高中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不高;学生普遍认为高中英语难度上较初中增大;完形填空和阅读理解还是学生最为棘手的问题;时态与语态及从句的掌握还不够牢固;单词记忆不准确,不能熟练拼写和运用;课后预习、复习不及时,复习方法简单片面等问题。
三、研究方法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首先利用文献法及网络资源,收集了供本课题使用的相关书籍、教学方法、学法、心得体会等,以促进本次研究活动的开展。
其次,运用问卷调查法,根据问题的种类和设计问题的原则,在四月给高一各个班的学生做了问卷调查,共计336名学生,有效问卷调查为320份。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调整教学计划,安排如下:
(一) 端正学习态度,激发学习热情,从思想上让学生意识到英语的重要性。
(二) 学习方法上进行指导:
(1) 学会正确使用英语词典。
(2) 学会查阅参考书及网络资源。
(3) 学会合作学习。
(4) 学会及时预习和复习。
(5) 学会总结归纳,脑海中要构建所学知识框架,做到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
(三) 教学内容上加以补充:
(1) 从音标入手,使学生能熟练掌握音标并运用。
(2) 加强单词的记忆和运用,使学生能够通过发音和构词法拼出单词并能综合语法加以运用。
(3) 初中涉及到高中的语法重、难点通过反复练习进而巩固。
(4) 利用自习课训练学生的完形填空和阅读理解,限时训练,之后指导。
(5) 布置课外阅读,可以是阅读理解练习,也可以是英文报纸和短篇小说等。
另外,运用了案例分析法,通过课堂实践、听课和集体备课等,对本课进行分析,发现教学中有哪些环节与实际脱节,学生存在的突出问题,还需要怎样改进等。
最后,运用比较研究法,通过听课找出自己所带班级与其他班级学生的不同,以及经验交流中,获取本级学生与以往学生的区别。
四、研究成效:
1. 通过对课题的调研,了解并总结出在初高中衔接过程中学生们遇到的主要困难,使教师能够有针对性的做出调整。其主要困难在于教材内容,教法与学法上发生的巨大变化。初中教材浅显易懂,生动有趣,语法操练简单单一,只需重复练习即可有较好成绩,而高中教材内容丰富的同时深度和广度大大加深,发掘内涵和外延,扩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
2. 教师在教法上的调整促进了教学效果。初高中教师合作,通过集体备课找出教学内容上相同且在高中阶段仍为重点的知识点,以学生为立足点制定合理计划,穿插初中内容,做好衔接练习,使进度、课堂容量、节奏、活动及作业适度,既便于高中教学内容进展又密切联系初中固有知识,又利于教学的衔接。在高中课堂上还特别强调以激发学生思维为切入点,实施了以关注形象思维为目的的直观教学法;以关注发散思维为目的的头脑风暴教学法;以关注意象思维为目的的情境教学法;以关注创新思维为目的的探究教学法以关注逻辑思维为目的的语篇整体教学;以关注批判性思维为目的的对比教学法和以关注联想思维为目的的联想教学法,效果显著。
3. 注重学生学法上的指导,学习习惯的培养,通过专项和综合训练使学生逐步适应了高中快节奏,容量大的特点。
课题研究反思
在教学中学生还存在以下一些问题:学生的学习习惯改变较慢,还希望老师像初中那样讲授,学习效率低,速度慢,跟不上高中的快节奏。预习,复习,归纳总结的主动性不强,还等着老师布置成作业,才勉强去做,自主学习能力较差。学生学习能力有差别,虽然进行分层教学,但效果不甚明显。改进措施:对学生如何提高兴趣,促进自主学习积极寻求方法。加强自身学习,参与教学改革,积极培训,钻研业务,青年教师更要勇于承担课题,交流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对课题中出现的未解决或未顺利解决的问题继续探索研究,调整策略,使课题继续开展下去,找出适合本校学生的解决方案,也为本课题的深入研究贡献力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5 18:38 , Processed in 0.070089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