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艺文掌故琐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25 15:52:1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艺文掌故琐记[zt]







  
文雷编著《艺文掌故琐记》   台湾平平出版社1967年2月

32开平装一册   198页  书价不详




我平常除了阅读文史、美术史方面的学术著作,以及古书画集和碑帖之外,还喜欢阅读一些艺文掌故类著作,尤其对晚清至民国时期的艺文掌故情有独钟。但国内此类著作中值得一读而又有回味者,实在不多。遂托台湾友人帮我在宝岛寻购,但真正适合我“口味”也不多见。几年来也仅得陈定山《春申旧闻》(1967年)、《春申续闻》(1976年)、刘麟生《燕居脞语》(1970年)等数种。因为此类出版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之书多已绝版,所以在旧书市场上流通极少。

    近日又购得文雷编著《艺文掌故琐记》一书,收入掌故随笔八十八篇,文章长短不一。短者几百字,长者数千字。内容颇为博杂,并不局限于艺文方面。书画鉴赏、古今名人和晚清至民国历史人物(包括军阀)逸事、名胜古迹、读书札记、联语集录、神怪志异,等等。此书可能是发表在报刊上连载文章的结集。作者在《自序》中写道:“本书取材广泛,又因撰写发表次序、时间的不同;加上文白的夹杂,而形成它的独有的特色——所以取名为琐记。举凡古今艺事的商量,人物的月旦,轶闻的拾摭,掌故的记述,无不尽括其中。可做雅集的谈助,可供茶饭酒后的消遣。”作者的生平不详。从书中有些文章里或知是湖南籍人士,应该也曾是一个读书人(知识分子),也或许有过仕途的经历。抗日战争时期曾在成都、重庆等地生活和工作过,后渡海赴台。

本书所涉及到的近现代著名人物有: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王闿运、康有为、梁启超、易实甫、陈三立、李详、陈曾寿、曾刚甫、辜鸿铭、李仙根、黄节、弘一、林庚白、吴芳吉、谢无量、马君武、于右任、汪精卫、李石曾、徐树铮等等,其中有些文章里写了许多湘军、淮军,以及北洋军阀和民国时期大小军阀的传闻笑谈,颇令人发噱。

从本书的几篇文章里得知,学者谢无量早年是一个嗜赌如命的赌徒,他只要一有钱就去赌场,而且十赌九输,还经常“骗”公私钱去豪赌。《诗坛怪人谢无量》、《文人怪癖》二文中有详述。抗日战争前,谢无量居上海,常到法租界一轮盘赌场去赌博。一夕,囊已倾矣,但仍恋恋不离去。他见邻座一妇人坐位前有筹码数叠,就顺手拿取若干枚投注,不中再取,若无其事。妇人见他神貌又不像无赖之人,就问道:“先生尊姓?”谢举首他视,仅答以“无量”二字。妇人有些不悦:“我请问你的尊姓,你还说我没有度量吗?”谢答:“我叫谢无量,并非说你无量啊!”那妇人嫣然改容说:“哦,原来是大诗人谢先生,失敬得很!”遂将自己剩余筹码全部送给谢下注。原来妇人亦好作诗,素慕谢无量诗名。后来,她就拜谢为师,执弟子礼。书中还有谢无量许多“搞笑”的故事,读之令人捧腹不已。一个不修边幅和玩世不恭的真实谢无量跃然纸上。

另一个给我印象极深的人是陈曾寿(?-1949),他是著名的“遗老”诗人,光绪二十九年(1903)二甲进士,官至监察御史,民国年间被溥仪聘为皇后婉容的师傅。因收藏有一幅元人吴镇《苍虬图》(松树)而号“苍虬”,并请杨守敬题写斋额曰“苍虬阁”。陈氏工诗词,精书画,与陈三立、陈衍齐名,号称“海内三陈”和“同光三家”。陈曾寿才情、人品、气节、操守均极佳,在“满清遗老”中实属少有。不论是在“伪满清国”,还是在伪王揖唐政府时期,明大义,讲气节,宁可瘐死,也不收受某些人赠予的接济钱物。他与王揖唐是同科进士,自是素识。王氏多次赠予陈金钱接济,但一直被其拒绝。后来在实在无法拒绝的情况下,就将王氏所赠钱款存入银行,一分不动。抗战结束后,王氏被捕入狱,陈把银行存折送还给王。王后判处“汉奸罪”伏法,陈却有诗纪悼。前辈人对公私取与之间,有极严的分寸,由此可见一斑。陈曾寿在临终前有绝笔《浣溪纱》词云:“日课多年取次休,春来与病久绸缪,那堪梅雨更淹留。 香篆消沉闲睡鸭,小窗屈曲上牵牛,看花随分待凉秋。”(《苍虬老人》)

因作者不是书画鉴赏名家,所以有关此方面的掌故不是十分精彩。但有一个小掌故或可简单转述一下:王法良字弼臣,河北高阳书法家,专功颜真卿书法,平生以布衣自任,收藏碑帖、临池、授徒,均以颜书为主,可谓终身致力于颜书者。某日,由人引荐到京城大学士李鸿藻家中拜谒。李氏以近日欲购藏的钱沣(号南园,1740-1795)行书册出示,请其评定。王为人谨慎,且非才华外露者。初见行书册默观不语,稍迟面赤,而露不安之态。徐久方曰:“此是小侄所作也。”李氏闻之大笑,并告诉此册页经过:“数日前有古董商持此册来售,留看未决。以问常熟(翁同龢)相国,其见而叫绝,非仅真品。且为精品。速购勿失之。”翁同龢一生学颜字,也私淑钱沣的颜体书风,竟然会如此“走眼”;李鸿藻也是著名鉴藏家。但翁、李两大鉴藏家皆对百年前一个书法家作品的真伪都难以辨别,今人看来颇感匪夷所思。(《文坛记趣》)
李仙根名蟠(1893-1943),广东中山人,曾任孙中山机要秘书,广东香山县县长等职。抗日战争时期逝世于重庆。李根仙工隶书,擅诗歌,而且还是一个收藏家。1940年春,中国文化协进会在香港举办《广东文物展览会》,文物中有李氏藏品四十三种。其中宋代“秋波琴”,据传是宋代著名诗人杨万里(诚斋)故物。李家三世珍藏,道光、咸丰年间为同邑势家强夺而去,后数度易主。李氏先祖曾作《秋波叹》记之,其父临终亦有遗言:“先人手泽,宜子孙当永宝。”至近百年后(1935年),李仙根从邑绅缪凤群处郑重璧还。然流落百年,琴音已久失矣。(《琴书自娱的李仙根》)

本书中还有一些关于人与人之间相处和友情等方面的掌故。在晚清政坛上,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堪称“三子星座”,三人的政治智商均极高。曾氏实属左、李两人的“恩公”,但师生之间后来由于忌惮满清王朝的猜忌,故外似相互不合,实暗中惺惺相惜。在有关的清末野史中,此类文字扑朔迷离,难窥真相。曾氏在识人、用人、公私之情和政治大局观等方面均似胜左、李一筹。《古人的风仪》中记:曾国藩领军驻江西祁门时,战事屡败,军情危急。湘军大本营中许多与曾氏患难相从的幕僚多惊慌不已,各欲自谋生路。曾氏洞悉其情,乃下令曰:“贼势如此,有欲暂归者,支给三月薪水,待事平仍回营,吾不介意。”此是曾氏激将法,以柔术以御群僚之道。

此时,王闿运适在祁门大本营作客。其实,王氏原是挟策而来,欲与曾氏共图大业。王向曾氏建议,愿募兵三千,自将击贼(太平天国军队)。曾氏知其擅长文章词赋,虽时人誉其有“帝王之师”才略,但实难胜军旅之任。曾氏听其言而漫应之,告以悉心计划。正当前线军情危急之际,人心惶惶。一夕,王氏于灯下读《南华经》。曾国藩轻步趋入王氏室中,潜立王氏背后约一刻钟,未见其翻阅次页,即驰出。次晨命手下心腹封二百金以备用。次日,王氏见告曾氏,因接家书有急事须暂归料理。曾氏即致已准备之二百金付之曰:“我早已替你预备旅费也。”作者在文章里写道:“盖曾氏先夕潜观其读书情况,乃系表示心慌意乱,正在思考如何脱离危险境地之法,并非真是在读书,否则历时一刻钟,焉有不翻阅第二页之理呢?这表现曾氏遇事细心观察,洞彻世故人情,绰具领导才能,决非一般学识谫陋,修养缺乏的政治领袖人物所可企及。终曾氏之身,他对王闿运优礼尊敬,交谊如常,然在政治上并未替王氏安置任何职位,就是认定王氏不宜于搞政治哩!”本书中还有一篇《记〈铜官感旧图〉》,也是讲曾国藩之事,即便是自己的救命恩人,其亦公私分明,不苟私情。时人或后人即便称曾氏是“曾圣人”或“伪君子”,但此人的确是晚清非同一般的最杰出的政治人物之一。可惜以往对其过于“脸谱化”,而近年来又过于“神话”,皆非真正史家之为也。

作者可能也是一个联语爱好者和擅长者,本书中有《讽联》、《趣联》、《嵌字联》、《新名词联》、《延平郡王祠联集》、《凭吊郑王联录》等,均是有关此方面的文章。《嵌字联》中记:曾国藩被清廷免去湖北巡抚之职,寄情山水,悠游秦淮,无意仕途。一日与友人宴于黄鹤楼,适有一妓名“如意”者,席间恳请曾氏书赐一联。曾即书一嵌字联赠之。联曰:“都道我不如归去,试问卿于意云何?”此联第五字中,嵌“如意”二字。真信手拈来,妙合自然。而在幽默之中尤寓有不胜感慨。又,王闿运昔年有西安之游,曾眷一妓名“秋云”,情好弥笃。数年后再访,秋云已经物故。王氏于郊外觅得其墓,撰一联于墓门曰:“竟夕起相思,秋草独寻人去后。他乡复行役,云山況是客中过。”上下联第二句起首嵌“秋云”二字,颇为时人所传诵。

《趣联》中记:相传曾国藩与左宗棠(字季高)不合。某日,曾对左道:“季高!我有一联,你可能对?”曾出联曰:“季子敢言高?与吾意见大相左。”左略加思索便对曰:“藩臣徒误国!问他经济有何曾?”此联绝妙,内嵌曾、左二人姓名,文词亦工整有趣。此联中“季子”是指年龄最小一个儿子之义。“藩臣”是指拥有兵权和镇守一方的亲王或郡王。

《新名词联》中记:民国初期,革除旧习。五四运动后,白话文对联盛行一时,时人多以新名词制联,而产生歧义。某人贺友人新婚,用新名词写旧思想,滑稽而好笑:“努力下层工作;制造上等国民。”又,有人曾撰联评论白话文与文言文之争:“文言难免之乎者也;白话不过的了吗呢。”《讽联》中记:民国十六年,著名藏书家、学者和鉴藏家叶德辉被逼为在长沙举行的农民协会撰联。叶氏遂撰一联云:“农运宏开,稻粱菽,麦黍稷,尽是杂种。会场广阔,马牛羊,鸡犬豕,都是畜生。”叶氏实知,写此联必死无疑,但不为所惧,后果然惨遭杀害。“杂种”和“畜生”是当时长沙最流行之骂人语也。《记徐树铮》中记:徐树铮挽孙中山三十八字长联曰:“百年之政,孰若民先,曷居乎一言而兴,一言而丧。十稔以还,使无公在,正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下联尤脍炙人口。徐树铮诗文俱佳,诗有唐人韵味。如“万马无声秋塞月,一灯有味夜窗书。”、“美人颜色千丝发,大将功名万马蹄。”堪称名句。

掌故的本义,是指关于历史人物和典章制度等方面的故实或传闻。它后来逐渐演变成为“官史”和“正史”的一种补充,或名曰“野史”。其实,好的掌故也可以是成为“信史”。它犹如一束灯光,照亮了黑暗的历史长廊中的一部分,使人们能够窥知到某些真相。掌故、轶事或一个无法证实的故事,以及一段简单的评论,都可以看到撰写者与他所处时代的某种联系。真实性、趣味性、史料性等,应该是掌故类文章的第一要义。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掌故家或野史家其实也是人类历史的“书记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1 22:06 , Processed in 0.103081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