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39|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自传体小说的类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26 11:11:1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自传体小说的类型


自传通常是一个真实的人以其自身的生活为素材所撰写的文本,小说通常是通过虚构一个或一些人物的生活所撰写的文本。而自传体小说介于自传和小说之间,兼有自传的真实和小说的虚构两种特性。
自传体小说的创作者可能有两种不同的初衷:第一类作者原本打算写一部自传,但又希望借助小说的形式遮掩自传的真实。[1]这样的作者通常在生命即将结束前才创作自传体小说。[2]有人甚至一生只写一部书,就是他的自传体小说。[3]第二类作者原本打算写一部小说,但在小说中隐含了自己的自传故事。这样的作者可能会创作出不止一部自传体小说[4]。本章第二节对自传体小说的历史追溯只提供了第一类作者的写作。其实,第二类作者的作品隐匿在背后,它作为一条暗线与明线交错地存在于自传体小说的兴起与发展的全部进程。
自传体小说的创作者的两类初衷导致自传体小说分化为两个类型:一是求真的自传体小说;二是诗化的自传体小说。

一、求真的自传体小说:以《小偷日记》为例

求真的自传体小说接近自传,但它并不在意“事实的真实”,它更关注“现实”而追求“现实主义”。在人与世界的关系中,求真的自传体小说更偏重“人在世界中”,并由个人的故事牵引出人所在世界的“时代精神”、“社会背景”。这样的自传体小说虽然明目张胆地虚构,但有时连作者本人都“无从分辨艺术的虚构与生活的真实”。[5]它们并不妨碍读者对自传体小说的信任,读者甚至可能还会赋予它真实的社会意义。比如,歌德的自传体书信小说《少年维特的烦恼》既叙述了一个青年的恋爱悲剧,也“表现了一个时代的烦恼、憧憬和苦闷”。[6]
有时很难判断某个自传体小说究竟属于求真的类型还是属于诗化的类型,但从那些自传体小说的故事与作者本人的真实经历之间的契合程度来看,求真的自传体小说至少包括热内的《小偷日记》、高尔基的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托尔斯泰的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少年》、《青年》、尼·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乔治·艾略特的《弗洛斯河上的磨坊》、毛姆的《人性的枷锁》、弗吉利亚·伍尔夫的《奥兰多》、马克·吐温的《苦行记》、杰克·伦敦的《马丁·伊登》、德莱塞的《“天才”》、哈伯·李的《杀死一只知更鸟》、卡勒德·胡赛尼的《追风筝的人》、都德的《小东西》、迈尔斯·弗兰克林的《我的光辉生涯》、老舍的《正红旗下》、高玉宝的《高玉宝》,等等。
法国文坛怪才让·热内(J. Genet,1910-1986)创作的《小偷日记》(1948年)算是“求真的自传体小说”的典型个案。《小偷日记》中的主人公出生于1910年,这与热内出生年份完全一致。不仅出生年份相同,《小偷日记》中的故事与热内的真实的生活史也几乎相同。热内的出生七个月就被母亲送进了公共救济院,而父亲在他的生命中则连名字也没有出现过。后来热内像商品一样不断被人转手,或被送人寄养,或送到收容所,或去当学徒。十岁时,热内养成了偷东西的习惯,此后的前半生他都是在流浪、逃亡、乞讨、偷窃和监狱中度过。热内不仅偷钱,还偷书,并且在监狱中创作了长诗、戏剧和小说,然后在出狱后发表。当他在法国文坛已小有名气的时刻,为偷一部绝版书,热内被捕,根据法律需流放服役。为了挽救这样一个有才华的小偷作家,以萨特为代表的“全巴黎文学界”上书总统,呼吁赦免对热内的刑罚。热内因祸得福,名声鹊起,最终法国总统发布了对热内的特赦令。[7]
《小偷日记》记录的正是热内的传奇式的生活,但略有加工和虚构。《小偷日记》并不是真正的日记,但它的作者却是一个真实的小偷。它“是对往昔生活片段的补记、追忆、回味、思考和重新认识,带有明显的自传性质。但它又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传,他在书中刻画了几个人物(有的没用真名),讲述了许多别人的故事,带有明显的小说特点。但它也不是真正意义的小说,不是在编排虚构的故事。我们有理由相信,他书中讲的确有其人,确有其事,包括作家心灵的自我表白都是可信的。因此,这是一部以日记的形式写成的自传体小说,其特点可以用‘真奇怪’三个字加以概括。”[8]
萨特在为《小偷日记》写序时为这本自传体小说的真实性提供了特别的解释:“在《小偷日记》里,复制人的神话已经修炼成形,达到不分彼此、神形兼似、炉火纯青的境界:热内在日记中谈热内,直抒胸臆,无须中间人;他诉说他的经历、他的穷困、他的荣耀、他的爱情;他把他的思想编成故事,人们似乎可以相信,他像蒙田那样,有自我画像的善良而亲切的设想。但热内从来就没有亲切过,甚至同他自己都未曾亲切过。不错,他什么都说。全都是真实,除了真实别无所有:但这是神圣的真实。……他的故事不是故事,这些故事使您感动,使您着迷,但您却觉得他是在给您讲事实,而且您会突然发现,他在给您描绘宗教日常礼仪。……他的回忆录不是回忆录,他的回忆是准确的,但也是神圣的。他谈自己的一生,好像福音传道者,作证令人惊叹……倘若您眼力高明,您就可以看到在被包装的神话和神话之间,有那么一道细线,您就会发现很可怕的真实。” [9]
既然求真,为什么不直接撰写自传而在虚构的小说中求真?
有人认为,自传体小说比自传更真实,“只有虚构的东西才不撒谎,它开启了一扇关于一个人生活的暗门,他的未知的灵魂便神不知鬼不觉地从暗门溜了出来。”[10]自传体小说与自传的关系不在于哪个更真实,而在于用何种手段来表现真实。

二、诗化的自传体小说:以《情人》为例

求真的自传体小说接近自传,而诗化的自传体小说更接近小说。它比自传更加专注于讲“一个人”的故事,讲“一个人”的情感与心理。因此,诗化的自传体小说往往比求真的自传体小说显得更细腻、更敏感、更“浪漫”。这类自传体小说的语言和叙事方式也更个性、更灵活。
诗化的自传体小说与自传的关系类似于印象派的绘画和傻瓜相机式的照片之间的差异。绘画和照片的区别不在于哪个更真实或哪个更虚假。照片中的苹果就是苹果;画中的苹果有时是罪孽,有时是灵感,有时是肚子痛。画家(尤其是印象主义绘画大师)所追求的目标不是尽可能逼真地描摹原物,而是“在不同的关系中揭示事物”:“这就是说,你应该在苹果中看出腹痛来,看出牛顿敲脑壳的感觉来,看到昆虫产卵时要冲破的巨大而湿润的屏障,看出夏娃未曾尝过的禁果的味道。”[11]
诗化的自传体小说更少受现实的拘束,它可以有更多的想象。比如,希尔兹(C. Shileds,1935- )的《斯通家史札记》(1993年)就塞满了离奇的想象。作者以第一人称的方式想象和描述了自己出生前和出生时的场景,并在结尾想象和描述了自己的葬礼。黛西的母亲刚生下她就去世了,然而在故事一开始,黛西是以第一人称来讲述自己妈妈的生活,她想象妈妈的身材、饮食习惯以及导致她死亡的她对女性生理的无知;在黛西死后,她想象她的孩子在她的葬礼上如何议论她,以及她在女儿眼中的形象。在小说中,支撑黛西活下去的力量就是她的想象,而支撑起这个三代母亲的悲剧故事的正是作者的想象。作者这样解释她的想象与自传体小说的关系:“我可以想象我的生活,因此,我就是我,而作为读者,我们也可以想象黛西的生活,因此,她就是她。”[12]米兰·昆德拉(Milan Kundera,1929- )曾这样区分历史学家与小说家的工作:“一个历史学家向您讲述已经发生的事件。相反,拉斯科尔尼科夫的罪行从来就没有发生过。小说审视的不是现实,而是存在。而存在并非已经发生的,存在属于人类可能性的领域,所有人类可能成为的,所有人类做得出来的。”[13]希尔兹的《斯通家史札记》正是这样一部在人类可能性的领域里审视存在的小说。
从语言的风度和浪漫的气质来看,诗化的自传体小说至少包括杜拉斯的《情人》、勃朗特的《简·爱》、劳伦斯的《儿子与情人》、耶利内克的《女钢琴师》、理查森的《人生历程》、缪塞的《一个世纪儿的忏悔》、乔伊斯的《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普拉斯的《钟形罩》、林语堂的《赖柏英》、琼瑶的《窗外》、卫慧的《上海宝贝》等。
法国女作家杜拉斯(M. Duras,1914-1996)在七十岁时创作的自传体小说《情人》[14](1984年)以一段深沉而绝望的回忆征服了读者,风靡世界。小说中满是唯美的记忆碎片,弥漫着悲伤的基调:发黄的湄公河、透明的真丝裙衫、玫瑰木色的平檐男帽、吸着英国纸烟的男人、光线昏暗的临街单间、金黄色的男人身体、怯懦无能的小哥哥、贫穷又偏心的母亲……在这些东西的包围中,一个十五岁半的白人少女和一个中国富家少爷在隐秘的性爱中体味着孤独和绝望。小说的叙事方式斑斓交错、不循章法,既是迷狂的、极端的、错乱的,又是敏感的、天然的、简洁的。当这个白发苍苍的女人把这一切好似漫不经心地写出来,它们都成了杜拉斯的符号。
小说中这样的开幕,已成了自传体小说中不可复制的经典:[15]
我已经老了,有一天,在一处公共场所的大厅里,有一个男人向我走来。他主动介绍自己,他对我说:“我认识你,我永远记得你。那时候,你还很年轻,人人都说你美,现在,我是特地来告诉你,对我来说,我觉得现在你比年轻的时候更美,那时你是年轻女人,与你那时的面貌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面容。”

[1] 例如杜拉斯在自传体小说《情人》中经常使用“她”、“小女孩”、“女学生”、“这个少女”等第三人称来取代“我”,仿佛在讲一个与己无关的故事。从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对自己少女时代的恋情采取回避态度,她远远地注视,当作它从未发生过,也引导读者把它看作一个虚构的故事。

[2] 比较熟悉的例子是我国作家老舍,他的自传体小说《正红旗下》创作于生命的最后几年,并只完成了前十一章。

[3] 例如,《杀死一只知更鸟》(1960年)是美国女作家哈伯·李的自传体小说,也是她的第一本和唯一一本著作。这部小说已被翻译成40多种文字,成为公认的美国文学经典。此后,哈伯一直隐居在家乡的小镇上,拒绝各种采访,过着平静的生活。她的侄子问她为什么不在盛名之下接着写作,她的回答是:“有过这样一次,还有什么可写的?”

[4] 例如劳伦斯不仅有公认的自传体小说《儿子与情人》,他的其它小说也多多少少隐含着自传性征兆。劳伦斯不是要写虚构性的自传,而是将自己作为小说的素材。他的每部小说都是在探寻个人生活与艺术创作之间的某种平衡关系,同时也是在书写他的“劳伦斯主义”。

[5] [德]歌德著,杨武能译:《少年维特的烦恼·赫尔曼和多罗泰》,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27页。

[6] [德]歌德著,杨武能译:《少年维特的烦恼·赫尔曼和多罗泰》,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26页。

[7] 参见[法]让·热内著,杨可译:《小偷日记》,海天出版社2000年版,译本序。

[8] [法]让·热内著,杨可译:《小偷日记》,海天出版社2000年版,译本序。

[9] [法]让·热内著,杨可译:《小偷日记》,海天出版社2000年版,萨特评《小偷日记》。

[10] 弗朗索瓦·莫里亚克:《一生的开端》,转引自[法]菲力浦·勒热讷著,杨国政译:《自传契约》,三联书店出版社,2001年版,第241页。

[11] [英]D. H. 劳伦斯著,黑马译:《劳伦斯散文》,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40页。

[12] Williams David “Re-imagining a Stone Angel: The Absent Autobiographer of The Stone Diaries’ O Canada, ed & m Carlsen, 1995:135.转引自陈晶、孔英:《<斯通家史札记>:一部非写实性的自传文学》,《学术交流》2008年7月,第169页。

[13] [捷]米兰·昆德拉著,董强译:《小说的艺术》,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第54页。

[14] 杜拉斯的一个情人扬·安德烈亚在他所著的《情人杜拉斯》一书中透露了另一种说法,说《情人》并不是杜拉斯写出来的,而是他所写。

[15] [法]玛格丽特·杜拉斯著,王道乾译:《情人》,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第1页。



2#
 楼主| 发表于 2013-1-26 11:11:54 | 只看该作者
自传体小说
   【自传体小说】是传记体小说的一种,是从主人公自述生平经历和事迹角度写成的一种传记体小说。这种小说是在作者亲身经历的真人真事的基础上,运用小说的艺术方法和表达技巧经过虚构、想象、加工而成,它一方面不同于一般的自传和回忆录,另一方面又必须以作者或自述主人公为原型。如,卢梭的《忏悔录》、高尔基的《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等。
自传是传记的一种。传记以记叙人物生平事迹为主。自传则是以记述自己的生平事迹为主。自传体作文是传记的简要形式-小传的一种。从写作的对象上来讲,自传体作文是以写人为主的文章。只不过这个人物是自己,写人的手法在此都可以应用。但是,怎样把自传体作文写好,却不象写人那样简单。 首先,自传体作文要写出一个真实的、活生生的“我”来。这个我,应该就是生活中自己的真实样子,而不是与生活中真实的自己隔着一层,让人看了之后,觉得那不是你,或者不是完全真实的你。这就要求写作自传体作文的第一个要求是认识自我。也许你要问了,我自己还能不认识自己吗?其实不然。我们每个人从出生到成长,走过的每一天每一步都在塑造着自己。在紧张的生活中,在不知不觉的成长中,慢慢地,可能对自己的成长不那么敏感了,或是感受不那么深刻了,或者,由于环境的左右,自己成了自己不希望的样子,自己对自我的认识也渐渐有了偏差。写作自传的过程有时是一个寻找、发现自我的过程,你要顺着一根线,把自己给追回来,加以审视,加以分析,最终真正地认识自己。那么,怎样才能在文章中真实地、生动地表达自己呢?让我们一起来想一想。请问一下自己:我是谁?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的性格如何?我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我的理想是什么?我希望自己的未来是什么?我为什么会有以上的爱好与想法?在我成长的过程中,谁对我的影响比较大?哪些事给我留下的印象比较深?……这么问下来,做个记录,加以整理,一份较为真空的自传体作文就出来了。写作自传体作文比其他写人的作文要容易很多。这是因为写的是自己,素材不缺,认识不缺。但是,素材多了,又面临一个选材和剪裁的问题。什么样的素材最适合用于这篇自传体文章?什么样的素材更重要、更有表现力?这都是需要认真考虑的。写作自传体作文,最忌写成流水账,从自己的出生写起、一年一年的,在哪儿生活,在哪儿上学,在哪儿玩耍,这样的文章不是自传。自传中的自己要个性鲜明。要紧扣自己的性格特点来写作,我爱静还是爱动?内向还是外向?喜欢看书还是喜欢运动?都要在写作中运用准确的事例生动地表达出来。 自传还有向别人明确传递出自己的外貌特征,使人读后留有印象,甚至一见到你本人就能根据你自传中的描写认出你。这也需要运用外貌描写的技巧,把自己写好,写活。 自传中要有事实。自传不是简单的记人,它要反映出人物的成长变化经历,要有一定的时间感。虽然我们现在年龄还小,但成长的经历已经有了,这在自传中都要较好地反映出来。比如,一位作者写到自己现在是环保主义者,非常喜欢参加各种各样的环保活动。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小时候游长城时一位叔叔捡垃圾的行为深深影响了我,后来通过科教片和老师的引导又强化了这一观念,现在,我们生活环境的日益恶化更加深了这种认识,所以,为了保护环境,使我们的生活更美好,我积极地参加植树、节水宣传、垃圾分类等环保活动,所以,我是一个环保主义者,将来我还要发展更多的人加入我们保护环境的行列。这篇自传中,作者通过大量事实描述了自己成长为一个环保主义者的过程,一些切身的体会、真实的活动让文章十分生动、充实。 自传中有时也要有感情的流露和对事情的看法,也要写生活中的经验教训,但这些非同于其他文艺作品中的直接抒情、议论,而是寓情、理于叙事之中,让读者感觉出来,即间接表露出来。像《鲁迅自传》就是一篇叙述性非常强的优秀典范作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4 19:23 , Processed in 0.066988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