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语文“拓展”教学误区面面观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31 19:49:5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语文“拓展”教学误区面面观




雪月空明





《语文课标》中指出“注重跨领域学习,拓展语文学习的范围。”于是“拓展”教学便应运而生。“拓展”即“由语文课内向课外的适当延伸,它实质上是一种迁移教学”。不可否认,恰当的“拓展”教学可以帮助学生解读文本,扩充语文学习的容量。“拓展”教学已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时尚形式,因此,有必要对“拓展”教学这一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进行再现与剪切,找出“拓展”教学无效的误区,从多角度对“拓展”教学病态进行反思与纠偏,以期建构有效的“拓展”教学。

误区一:“拓展”教学的“目标虚无化”

【案例】


一位教师在教学《望月》,请学生课外搜集有关月亮的诗词歌曲,神话传说以及人类登月的探索。上课伊始,教师请学生展示搜集到的信息,我们发现学生拿者一张张从网上下载的资料,于是课堂成了“月亮诗会”“月亮对歌”“月亮神游”“登月备忘录”……整节课教师和学生无暇顾及课本,师生们倒也忙得不亦乐乎。
【剖析】
整节课看似热闹,环节间紧密相扣,学生活动令人目不暇接。可是拓展过于宽泛,文本无暇顾及,更不用说对文本进行深度的研讨。《望月》是作者借月思乡之情,而教师的诸多的“月亮诗会”“月亮对歌”“月亮神游”“登月备忘录”等“拓展”教学是无法实现教学目的的,“拓展”游离了文本的教学目的 。语文课标提出:语文教学最根本的任务是培养、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文本阅读的基点是语言文字,这是语文课区别其他学科的本质特点。文本的拓展,是文本解读的延伸与补充,因而也必须立足文本,为文本的重点或难点的解读服务。 因此,“拓展”教学首先需要明确文本的教学目标是什么,是否能开发学生的语言潜能,从而选择“拓展”文本的内容。其次明确“拓展” 是要突破这篇文章的哪些难点或重点。“拓展”的目的是在围绕课文教学目的、教学重点基础上,提高、发展学生语文能力、语文素养,绝不是为“拓展”而“拓展”。
误区二:“拓展”教学的“文本游离化”

【案例】
一位教师上朱自清的《春》,前12分钟朗读,接着10分钟是内容归纳,再5分钟是主题讨论,这样27分钟之后就是一系列的拓展阅读。拓展有与“春”相关的巴金、鲁迅,中国、外国、古诗、散文、小说,还有电影电视、流行歌曲、舞蹈,甚至最后还来了段春天里的民间民俗。一位教师上《土地的誓言》拓展到家乡也是一个美丽的地方,于是展示家乡图片、风光,而且还安排一个写导语词的环节。学生描述宁波旅游节,歌唱慈溪杨梅,介绍宁波的“汤圆”等教学环节。
【剖析】

“拓展”教学的形式可谓是多种多样,但无论采用什么样的形式,“拓展”教学的根是文本,文本是教学的原点,所有的课堂活动都得基于这个原点拓展,在向外拓展的过程中不能脱离原点。如于漪所言:“离开文本去过度发挥,语文课就会打水票。”案例中的两位教师对文本进行了一定的挖掘,但“拓展”却游离于文本之外。如《土地的誓言》中的“拓展”教学的有关“家乡”的美景、风光等与作者在文本字里行间渗透的家国之痛、民族之恨、雪耻之志、爱乡之情的复杂情感被“拓展”冲淡了。所以,在语文“拓展”教学中,首要的是深挖教材、紧扣文本,尊重文本的价值取向,拓展的时机、拓展的内容、拓展的深度、宽度……都要围绕文本来展开。文本的“拓展”,要超越文本,更要反哺文本,不能为求拓展而漠视、抛开甚至异化文本,牵强附会地任意拓展。离开文本的“拓展”,无异于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误区三:“拓展”教学的“蜻蜓点水化”

【案例】

一位教师上海伦的《我的老师》,上课伊始,出示了作者的资料,然后理解文本,主要从“老师来到前与来到后,海伦发生了什么样变化?”和“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两部分来教学。最后引导学生思考:沙利文老师教育成功的关键是什么?学生发表了自己的意见,老师也对此做了概括。教学的后半部分主要以多媒体出示了“千手观音、残奥会运动健儿参赛情形、街头乞丐、孤寡老人……到‘十七大’”提出的关注弱势群体等图片或文字,教师引导学生“鼠标点击式”欣赏画面,最后以“人人献出一份爱,世界因你而精彩”结束了教学。
【剖析】
“拓展”教学,可以纵向拓展,挖掘文本的内涵,提高学生感悟生活的能力;也可以横向拓展,扩大学生的视野,但切忌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科学课、图片展示课。纵向拓展立足于文本,对文本的内容进行深度挖掘,让学生深刻的理解、感悟和体验,建构自己对文本的意义。显然案例中的“拓展”属于横向拓展,目的是要打开学生的视野。但单纯的出示并“蜻蜓点水”的“欣赏”一些图片,对学生的语文素养、能力的提高到底有多大的作用。因此,横向的“拓展”教学,需要对“拓展”文本的内容加以适当的选择,需要“只及一点、不及其余”,即选取“拓展”文本中的一点,紧扣原有文本做深度的挖掘与阐释,以“拓展”文本的教学促进、深化原文本内容的理解,落到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价值取向上。否则,“鼠标”点击结束,学生的“欣赏”也就结束,或许给学生的是图片“美”的印象,稍有不慎,“拓展”教学就会成为“思想品德课、生物课、环保课、图片欣赏课”。

误区四:“拓展”教学的“标签化”

【案例】

一位教师上《散步》一文,上课伊始,由音乐导入课文,出示了本课的学习目标;然后整体感知课文,通过感知文意,引导学生思考了教师出示的几个问题;最后合作学习探究了文本的主旨。此时下课铃声已响,结果教师说“我们来‘拓展’教学”,出示了三则画面:“乞丐、残疾人、街头流浪儿童”后匆匆收场。
【剖析】

    姑且不论“拓展”是否得当,“拓展”是否有效,“拓展”是何意图,主要分析“拓展”教学形式与教学内容的关系。当前,新课标指出:要增大课的容量,要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于是不管具体文本的特点,不论课的生成,一以贯之的“拓展”教学,似乎只要“拓展”教学了,我的课就完整了,完美了。殊不知,“拓展”是文本的内容决定是否需要“拓展”教学这一形式,并不是每一篇课文、每一节课都要拓展,外加的“拓展”反而给人一种矫揉造作、哗众取宠之嫌。因此,需要明确这篇课文需要拓展吗?需要拓展什么内容?需要在哪个环节上拓展?记得有教师上《藏羚羊跪拜》一文中的“当老猎人举枪时…... 母藏羚羊….扑通一声跪了下来”这一句时,教师紧紧抓住“跪”,不失时机地介绍了藏羚羊的生活习性,这种动物是不轻易下跪的,而此时,它是为了肚中的小生命啊,它是为了自己的孩子才放弃了自己的尊严。这样的“拓展”教学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不露痕迹的。否则,为拓展而拓展,为形式而形式,只能是“拓展”的“标签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4 18:22 , Processed in 0.073276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