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做科研型教育“实践家”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2-1 15:14:3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做科研型教育“实践家”

——自主读书研修报告


蓟县  崔铭


一、自主研修基本情况   
    按照天津市中小学“265农村骨干教师培养工程”二期学员自主研修计划,我于2012年7月至12月先后研读了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教授郑锦州著的《教师如何做教研》(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0月版)和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王晓燕博士编著的《走向教育家——教师的使命与追求》(吉林大学出版社2011年8月版)。前者,在暑假期间研读的比较系统,也做了大量笔记,感悟颇深,它指导了我整学期的教育、教学“行动”,不仅令我的“教研”更加务实,而且让我的“实践”日新、又新;后者,主要在业余时间,有选择地进行了研读,越读越觉得自己正适合做研究型、反思型教师,只是过去缺乏明确的目标和恒久的努力。两书,对我启发都很大:既让我认清了自己,建立了信心,又让我明确了方向,找到了“阶梯”。而它们与实践的结合,让我看到了知识的力量、思考的力量和在科学理论指导下实践的力量。承担起教师的使命——做科研型教育“实践家”,我已经上路……
二、重点研读内容   

《教师如何做教研》一书,我重点研读了:

1、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指向——改进实践。以往的学校教科研存在求新求异、贪大求全、跟风追潮、课题至上、论文情结、穿凿附会等误区。本书告诉我们,教师教研的目的不外三个:a、解决学校实际问题;b、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c、促进学校实际发展。教师从事教育研究的根本目标——改进实践。倘若“实践”总是在原地踏步,再好的课题,再高的论文只能是“空中楼阁”。

2、教师教育研究的定位——行动研究。中小学教师的实践性决定了教师教研只能是“行动研究”,也可以说是研究“行动”。教师教育研究必须以提高行动质量,解决实际问题为首要目标;必须将研究过程与行动过程紧密结合。在先进理论指导下的“行动设计”、课堂上的实践行动、课后对“行动”的反思、总结,应该成为教师教研的“三部曲”。

3、研究问题的确定——从实际中来。改进实践的指向、行动研究的定位都决定了:教师研究的问题必须从实际中来,从教师教育的疑惑、具体教育教学场景、学生实际的表现中来。发现问题——分析原因——设计“方案”——改进行动(实践)——解决问题——总结提升,应该成为教师教研的“六步台阶”。

4、研究的基本程序——从计划到反思。制定计划既是教师提出研究问题后采取进一步行动的前奏,又是行动前对自身行为所做的系统审视和反思。制定计划后,教师有意识的将行为纳入了研究的框架,将持续不断的反思贯彻于教育教学活动的始终,是在行动中融入了研究,通过研究提高行动的自觉水平。合理的行动(实践)是恰当的人在恰当的时间和地点做恰当的事,与行动相伴随的观察与反思则是教师教研的必然选择。

5、研究方案的制定——在过程中生成。教师工作的真实性与复杂性,决定了教师教研的研究方案不可能一蹴而就,必然带有动态的变化性,转换、细化、分化、调整后生成方案,并不断修改完善,才是真实的教师教研。

6、研究成果的五种表达方式。教育日志、教育叙事、教育案例、教育反思、教学课例,都是教研成果的表达方式,都要求教师在关注问题、潜心实践、反思实践、改变“行动”的同时,对实践留心观察、真实记录,并开动脑筋,弄清楚来龙去脉,搞明白前因后果,做到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再通过分析、比较、综合与概括,发现并用文字记录下教育实践中反复出现的规律性的东西,以便于自己和别人学习和借鉴。

《走向教育家——教师的使命与追求》一书,我重点研读了:
1、教育家办学的概念与内涵。教育家办学强调把教育交给热爱(真爱、能爱、会爱)教育的人;把教育交给懂教育规律的人;把教育交给站在教育第一线的人。很多名师和教育专家理论丰厚、见识广博、能力高超、贡献杰出。由于远离农村一线实际,远离课堂实践,对农村教师常态教学的指导难免“理想化”。他们的示范与指导,对教育实践,尤其是对农村学校常态教育实践的改近,作用其实是微乎其微的。正因为这样,像我们这样的“反思型农村一线教师”就有责任承担起农村“教育实践家”的义务,就像美国的雷夫。
2、教育家应具备的特征。教师教育家要具有:a、坚定的使命感和激情;b、富有创建的教育思想;c、具有丰富的教育实践;d、爱满天下的博大胸怀;e、卓越的教育成就;f、自由独立的精神境界。这些特征让我看到了差距,也明确了奋斗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
3、教师如何成为教育家。要成为教育家,固然有一个内外因互为促进、互为补充的过程,固然有其外部条件和历史机缘。但归根结蒂还是教师规划自我发展目标,并向设定的目标坚持不懈的努力、努力、再努力的结果。在当今这个浮躁的社会,很多人抱怨社会不公,抱怨乏有伯乐的同时,又有几人反思过:自己是否有那么高远的志向,有那么勤奋和好学,敢提出质疑、见解和标新立异呢?我坚信:历史是公平的,只要有足够的努力,必然有“奇迹”的发生。
三、深化研究的主要成果
(一)认识层面:
    1、教师教研以正视教育新变化、新矛盾、解决新问题为旨归。教师教研成果的评价应重点看教师教学行为的改变、教学实践的改进;学生学习兴趣、方法、习惯的改变以及效率、效果的提升。
    2、教师必须关注现实矛盾和问题、潜心实践和反思、适时调整和完善研究方向和方案,并坚持真实记录教育事件,乃至细节和感悟。努力反思、明确因缘联系,发现、捕捉并“凝固”教育规律,以指导自己和他人改进教育实践。
    3、教育是艺术,但首先是科学,科学总有其自身内在的规律需要探究、认识和遵循,只有爱教育、爱学生,懂教育、懂学生,且有思想、有远见、有方法的教师才不会急功近利、“拔苗助长”。
    4、成为教育家固然有其外部条件、机缘,但教师自身的素质、志向、意志和坚持不懈的努力却是先决条件。
    5、教师教育家首先是“实践家”,不仅关注现实问题,而且不断反思实践,改进实践,“扬弃”自我。学习理论、学习典型、设计案例、反思行为、辑录成果……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发现并遵循教育规律,改进教育实践、提升教育效率和效果。
6、每个教师都可以成为反思型教师、研究型教师,为教育改革尽一己之力。
(二)实践层面
     下面,是我2013120日在博客中发表的《教育微语10》(二十则),可以见出我平时对“行动”(实践)的思考、改进与记录:
    181、让孩子成为“天才”的阶梯,是激发起再保持住他们的自信。  

    182、敬畏并呵护生命,生命定还以“奇迹”。

    183、每一个成功的人背后都有一个成功的“教育家母亲”。要成就子女的人生,先须自己成为“教育家”。

    184、课上,让学生观察、发现、思考、选择,让学生比较、判断、质疑、成功。

    185、对生命,要多给些尊重,少给些束缚;多造些台阶,少造些藩篱;多送些春风,少加些负载。

    186、痛苦、磨难、思考、担当,是师长必须给予孩子的“救生服”。

    187、今天的基础教育:走捷径,越俎代庖;为分数,拔苗助长。

    188、让人伤痕累累、半生残疾的竞技体育是违背人性的。

    189、教育一旦被功利化,就难免要“拔苗助长”。

    190、一个得到学生深爱的老师,必定会有更多爱的付出。

    191、教会学生自信、自励、自强、自乐。

    192、小孩子需要快乐,需要幻想,需要游戏,需要自由。

    193、合作学习的最佳时机是学生自主学习后有所发现,有意展示,或有所疑难,有意咨询之时。

    194、溺爱,毁弃了孩子的担当、责任与未来。

    195、评价为激励,评价是“向导”。

    196、苦难是受益一生的“财富”,但没有人喜欢“它”, 更没有人将其“传授”给下一代。

    197、学生最看重“公平”的机会。

    198、只有教师先蹲下, 学生才会“高大”起来。

    199、泯灭了孩子的兴趣、求知欲、自信心的教育一定是失败的教育。

200、教育的高妙在适度,教育的极致是自然。

(前180则“教育微语”,以链接的形式作为博文的“延展阅读”附后,此略)

四、教学实践拓展情况及实践反思

在“研修成果”的指导下,我一方面提高了自己的志向和责任意识:立志成为懂教育的人,成为真爱、能爱、会爱的人,成为“日新”、“又新”的研究型教师;另一方面,我更加关注教育实践中的现实问题,并及时反思、记录实践中的事件、细节与感悟。到目前为止,我已撰写《工作感悟——周记心得》61篇,《碧溪浪花——教育微语》二百余条(有的被《新教师》等刊选载)。

为了成为懂教育的人,我还广泛涉猎教育名著,关注名师课堂,并在自己的博客中开设了《把书读薄》(89)、《经典采撷》(29)、《教法采撷》(06)、《名师课堂》(47)等系列栏目,将他人的精华与自己的感悟(以导语、缀语的形式)汇聚起来,并与广大博友交流分享。有些博文被转载了数百次,足见“同志”的共鸣。

为了成为懂教育的人,我还与班上绝大多数学生建立了QQ好友关系,经常与学生沟通、交流。很多学生愿意将自己的故事、感想和心里话向我倾吐。有的学生甚至还要补上句“千万替我保密”……与学生的无话不谈、亲密无间,为“懂学生”创造了条件,也为改进教学行为与实践做好了铺垫。

为了成为懂教育的人,我与邱学华、李镇西、梁恕俭、任永生、李振村、吴泓、刘军、慈树梅、靳淑梅等国内专家、名师建立了博友、Q友关系。经常的请教、互动、交流,让我眼界大开、思路大开。实践起来,自然也多了选择。

本学期,“工程办”组织的基地实践活动,也给我提供了接触、亲近、学习名师的的机会。鞍山道小学魏莉老师的谦逊、务实作风;北京芳草地小学刘宏老师课堂的大气与从容;市教研室曹媛主任工作的细腻与严谨……既让我直观到专家、名师的风采,更让我坚定了努力成为懂教育人的决心。

为了提升学生的习作兴趣,我在自己的博客中专门开辟了《百花园》并与QQ日志链接,作为学生优秀习作展示交流的园地,并尽力让每位学生都有展示成功的机会。到目前为止《百花园》共推出五期,收录学生优秀习作、片段百余篇、段。我还将自己的“真实故事”与学生习作辑录成《师生作文集锦》,让学生看到文章就在身边,师、生并不遥远……这,是我改进教学实践(行为)的一个缩影。我将自己的作文改革实践撰写成的课题中期成果——《作文并立人》在博客中发表后,先后被“凤凰教育网”、“全国中小学继续教育网——语文、学科频道”、“百度文库”转载、收藏。

五、读书研修活动的感受

读书研修活动,让我在教育理论上眼界大开,让我的教育理念日新、又新,让我在教育实践上愈发的得心应手。我曾在诗歌《“265”让天津教育水碧天蓝》(2012年12月7日博文)中写道:“课堂愈发的自由、洒脱/自主探究、交流合作/ 平等、真情、经历、探索……/每一个生命都在课堂上/舒展、欢歌……”这是我对今天课堂的总结概括。而“磨镰,不误砍柴工!/ 加油,给力远行客!”则是我对研修学习的最深切体验。诗中,我还写道:我成功,是得到了营养的及时补充/我生长,是尝到了雨露的适时滋养;/我们欣慰,是饮到了“工程”的汩汩甘泉。/ 又滴滴渗入了学生的心窝……/我们,享用工程设计的精细、周全;/我们,感谢工程组织的务实、圆满!/“265”是我教育生涯的“里程碑”。/“265”是我人生旅程的“加油站”……这是我对“265工程”发自内心的赞赏与感恩。有了“265工程”,才有读书研修活动,才有我做科研型教育“实践家”的梦想与行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4 05:23 , Processed in 0.081428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