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独立书店:发展的新空间在哪里?
文学报记者 傅小平
当下独立书店面临的生存困境,并不曾远离我们的视野。在过去的一年里,无论是民间的大力支持,还是政府的有限资助,都让我们看到其愈来愈清晰的前景。如果说前些年,我们关注和争论的焦点是困境本身以及如何走出困境。那么在日前于北京举行的“2012中国独立书店的坚守与创新”论坛上,记者注意到,诸如对减少网店冲击、减免税收房租的期待和吁求,更多让位于对独立书店新的发展可能性的理性探讨。
在独立书店发展举步维艰的背景下,怎样争取到国家、政府切实的支持,是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径。新浪网创始人汪延表示,当下国家和地方政府有限的资金支持,缺乏有力的制度保障,解决不了独立书店存在的根本问题。“全国独立书店不妨联合起来,组成一个常设的全国性联盟。推动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健全的产业扶持政策。”
事实上,一些地方政府已越来越认识到独立书店存在的重要意义,并适时给予支持,这种积极正面的导向值得肯定,但落实到现实层面上却不够理想。云南民族大学教授郭瑞佳建议不妨借鉴台湾的经验。“台湾和大陆一样,也认识到实体书店因其特殊的原因,必须要政府扶持。但怎么扶持?大陆的方式是看名气,你有名就给你钱,按照人头给。台湾的方式则是通过项目,不管它有名没名,甚至你刚刚开张,或准备开张。只要能通过项目申请、政府评估,觉得这个项目不错就给钱。这个方式甚至可以鼓励年轻人出来创业开新的书店,值得我们借鉴。”
单向街书店创始人杨文轩的看法颇为不同。他以为,独立书店与其指望国家政府支持,不如反求诸己。在他的理解里,中国有思想的、有良知的人挺多的,他们愿意供养书店,而供养书店实际上就是供养他们自己的理想。问题只是在于怎样通过互联网的方式把他们聚集在一起。“比如单向街书店,以前只有五六个股东。去年我们做了一个寻找单向街的主人的活动,一天时间找到一千个新股东,每个人拿出两百块钱,一千块钱。这样一下子就募集到了二三十万块钱。这些人把钱投进来并不是求回报的。”
而从长远上看,独立书店的发展,还是要在经营上狠下工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如果仅仅坚守图书这一个产品,会面临诸多困难。北京颂雅风图书销售有限公司总经理曾孜荣现身说法,读者到书店买书,即使每次都买好几本书,它的交易额很可能也只有几百块钱。“但是因为我增加版画,他买一张版画就好几千块钱,一下营业额就上去了。只要我们开书店的人心中充满对书的迷恋,我们提供的产品可以丰富多元。”
事实上,多元化经营已成为眼下大多数独立书店的不二选择。单向街书店通过书籍、影像、思想、免费文化沙龙为读者、尤其是年轻人提供一个相互探讨问题的公共思想交流平台;方所书店以“书店+美学生活馆+咖啡店+艺廊与服装”为经营模式,成为中国书店跨界经营的旗帜; 库布里克书店与咖啡店依附艺术电影中心,开展主题书店设计阅读与影像交流活动,等等,都为独立书店的发展提供了可贵的借鉴。
很显然,大多数独立书店基于实体店的设计和拓展,以谋求脱困和发展之道。汪延由此反问道,独立书店何以要把自己固化在一个实体店当中,而不是充分利用数字时代的互联网优势,在网上打开一片天空?“作为实体店的代表,独立书店在选书、进书,乃至在对书的品种的把握上,都有自己的经验和优势。关键在于怎么抓住客户。互联网提供了这种便利,利用微博、博客,还有电子邮件,我们做一下搜索,就很容易看得出来哪些人是我们的目标客户群。”他进一步表示,既然在一个物理的实体店里,我们都可以卖电子书。“那完全可以把书店开到互联网上,在卖纸质书的同时卖电子书。”
金城出版社市场营销总监陈立均也认为,独立书店需要抓住新媒体带来的机遇。“就算现在是整个独立书店的冬天,从数字化的角度来讲,我觉得它还是有很多资源可以挖掘。如果在书店里,读者既可以很舒服地喝着咖啡和朋友聊天,又能够享受数字图书的下载等新模式的服务。我们何乐而不为?”
在万圣书园创始人刘苏里看来,独立书店要想长期生存,还必须在“进、全、廉价”等惯常道路之外寻求路径。一个很重要的选择,就是把独立书店办成社区人群的公共空间。“这里说的社区,一是物理意义上的社区,一家独立书店总是要开在人群相对密集的街区,即使有些偏僻,也应是人比较容易抵达的地方。另一层意思,就是精神同契的人群。他们分布在世界各个角落,但你开的书店与其有着相同的精神气质,久而久之就成了他们不可离开的去处,它的生死自然也就关乎着他们的精神呼吸。”刘苏里表示,“当与读者的关系模式达到这个境界时,这些书店已不再属于你自己,而是这一群人精神停靠的驿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