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文学之路上探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2-7 16:33:1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在文学之路上探寻

——序《文学路寻》

作者:胡安泰
文章来源:共识网
浏览:79 次



  朱正福先生历时十数年积攒的90余篇日本电影文学剧本学习札记,准备自费付印。一次偶然的聚会,我俩的表侄或外甥张忠鹏先生提议,请我为之拟一篇序作。我有点力不从心,又不便推辞,当即应允下来,一是出于我们的亲情,一是看重于我们共同的爱好和兴趣。



  我俩的年龄十分接近,几乎从小在一起长大,又一直爱好文学、戏剧和电影。记得那还是儿童少年时代,我家街道口就是新华书店。1950年代前期,有几年春节,该店会推出一批特价书刊,购者较为踊跃,小小年纪的我俩时常会挤在其间,花上几分钱压岁钱,各人购得两三本类似连环画一样的时事小书,那些书多为一二分钱一本,买几本小书也不要一毛钱。是热爱学习,还是文艺呢?现在回想起来,可以看作是文艺,主要是文学爱好一种最初的,最原始的萌动和启蒙。之后,偏重于文学之买书、看书的嗜好成癖,并长时间延续下来。



  1958年前后,国内兴起一场多读好书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有一批文学书籍以普及本的形式推出。其中有两部长篇小说,当年在中青年中影响很大,加上每本售价8角,仅为原版本定价的一半,正在上初中的我俩立即各自购买了两本,一本接一本迅速看完。很快,这两部长篇小说相继搬上银幕,其中的一部隆重到跻身于国庆十周年献礼片之重点片的序列。该片在小城公映,在我们这些小青年中,便一度形同炸开了锅,是小说耐看,还是电影更吸引人,见仁见智,沸沸扬扬。在这股热潮中,我俩见解不完全相左,也不完全一致。这是文学,又是电影对我们的吸引,让我们这些小青年踏上了既爱好文学,又爱好电影的人生之途。也在此时,国内陆续有了几种刊登电影剧本的刊物,争相订购这类书刊并爱不释手的阅读,让我俩成为国内千千万万电影文学爱好者中的一员,可贵的是,他一如既往,义无反顾。



  在这个十多万人口小城的一两家电影院和露天放映场,我俩和几位年龄相近的友人,如同绝大多数影迷,成为经常光顾的常客。这段时间,有那么几部前苏联影片对我俩,尤其对他后来长期踽踽独行产生了相当重大地触动和效力。这其中的一部我们反复观看了好几遍,至今我还记得,他几次谈到对这部前苏联经典影片的印象,那是影片临近尾声时焚烧十万卢布的场景、情节和人物。他谈到如此结尾和怒沉百宝箱的经典多么相似,难能可贵的是该片明显地具有一股艺压群芳,技高一筹之势。当时他有过思索,两个十分近似的结尾,究竟孰先孰后?难道这就是文学,这就是艺术,这就是生活,生活的反映,生活的升华和浓缩。



  另一部前苏联影片据说在某一层面上存在争议,在我们家乡只放映了一两场。我有幸目睹了她的芳容,深为钦佩和崇敬。他是后来才看到这部影片剧本之中译本的。听他说一连看了好几遍,在当年能连看几遍的电影剧本,这可以说是他手头仅有的一部。他在退休前后开始闭门造车,阅读外国电影剧本,坚持写一点学习札记,我原以为他会选择前苏联电影剧本的中译本,没想到他相中的是汉译日本电影文学创作,来进行认识、理解和探寻。我想,或许和上述两个结尾孰先孰后令他惦记,或许是他反复阅读那个前苏联剧本的中译本,有着某些牵扯和关联,或许是他对承袭汉唐文化优势,善于吸收外来文化长处之大和民族的佩服。



  1964年,一个机会令我走上探索金融学规则的道路,文学和电影,还有戏剧和电视,均不再可能成为我谋生的职业。也在同一年,另一个机会促成他依靠体力维持他大半生的生存境遇。对此,他在另一篇文章中抒发了他由衷的感慨,即,他从未以文化知识谋求个人利益,并始终如一,令他深为庆幸和欣慰。其实,用他所学的文化知识,付诸社会实践,这种人生之旅,或许对他的一生更有促进和适宜,没想到他还是坚守了他自己的这条人生之路。



  2012-2-17



  (此序作者胡安泰,系知名金融学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之经济学专家)



  回顾和致谢



  (代后记)



  中国电影资料馆2000年5月12日给本人回信时,本人备有日本电影剧作学习札记166篇,遵照国内有关专家的点拨,本人于2002年8月起通过电脑对上述文稿进行充实和整理,到2010年4月截止共完成札记稿91篇,连同一篇代自序,及其几位友人的赐作,准备进厂付印。借此机会,对这次自印成书作一番简要的回顾,对关心、帮助、启迪、鼓舞本人大半生人生经历的诸位友人致以衷心地,真诚地谢意,对逝去的故人表达深切地缅怀和悼念。



  步入老年,又从工厂退休在家,总要找一点事应对日常,年少时喜欢看书,青年时迷上文学和电影,人到中年小有尝试,闲居的日子就继续这点事吧。读书,总会萌生一些体会和感触,把她们记录下来,我想,这些文字,或许对初学者和爱好者能有点小小的用处。



  近十年时间,只修订、整理成小稿92篇(包括一篇代自序),甚为惭愧与内疚。至于客观方面,本人在致几位领导的汇报中多有提及,在此不再赘述。说句真心话,除身体康健,书桌平静外,别无企求。谈到之所以选择阅读日本电影剧作一事,表兄胡先生所赐序作已经言明,也不再罗嗦,鉴谅。



  本人出生在沙市接龙巷尾,主要在那里渡过儿童少年时光。谈到人生经历,尤其是迷上文学和电影,理当深深缅怀,分外感激的就有英年早逝的方传德医生。我和方先生同屋居住,长辈间曾结有干亲,他比我年长几岁,还读过一段时间私塾,我俩又曾居于一室,回忆起文学和电影的启蒙兄长,方先生对我发挥过很大的作用。从看小人书,到跟着他们几个大孩子一道,赶到几家室外放映场花5分钱人民币观看一部电影,或者去看不花钱的露天电影,到听他讲电影故事,讲古典诗词,再到他告诉我要读几本由古典名著改写的文学故事,我和他在一起渡过的一段时日,在朦朦胧胧中,对文学和电影的喜好,有了最初的兴趣和认识。



  受方先生带动,至今记忆犹新的有,紧跟方先生之后,我也曾省下过早钱,购得《唐五代词》和《唐诗三百首详析》各一册,这里面好多诗词本人并未读过,但里面的几首名篇,方先生叮嘱我一定要牢牢背熟,对此,数十年后的今天还能记住一些。《唐五代词》一册被人从家里骗走,时至今日也无法购得,实乃一大憾事。写到这里,有一件事更难以忘记。那年除四害运动,街道上布置少年儿童拍打苍蝇。事后,居委会按各人自报数进行统计,方先生当场没说什么。没过几天一大早,他约上我一道在中山公园春秋阁下,铺下几摊臭鱼杂,人手一拍几乎不停歇地打起了绿头苍蝇。没一会,我俩就满载而归。显然,居委会是否给予表扬并非所求,重要的是,那种不甘人后的倔犟,对我简直是一种终生激励。方先生在古文字方面较为厚实的基础,促成他当年在家乡从事中医临床实践中享有声誉,而我依然浅薄。



  1967年春,因长期失眠,我从车间调到食堂,就在同一天,我和严必祥先生同事在一个小组,共事两年多时间。严先生是这家拥有数千员工,在家乡称得上古老又一度规模最大工厂的主要领导。那年月决定了他必须深入到群众中去,接受革命的洗礼再干起力气活。于是,我俩的日常劳作,均处于众目睽睽之下。难忘的有,表面上严先生必然身处劣势的我俩,不但没交上一个回合,反而能加深了解,相互体贴、尊重,是在意料之外,还是情理之中。



  1970年前后,他逐渐恢复到原来的位置,又有所提升,但我俩每次重逢,便如同在食堂干活一般,交谈中极为亲切、随和。1976年秋后,我受过一次较大的冲刷,能得到严先生关注,又化险为夷。正是得益于严先生,令处境和心情有了颇大的改观,才会有从1983年初到1986年底,本人数十篇小稿散见于国内多种报刊的事实。1987年起,本人得以随工厂同事一道赴蛇口辛劳几年,家里基本上走出极度贫困。如此机遇对本人难度之大,可想而知。当时,没想到严先生曾在关口上助了一臂之力,今天,本人只能弥补歉疚和谢忱。



  龚诗渝先生是我儿时的伙伴,同窗六载,嘻戏玩乐,难以忘怀。高中三年,同为校友。1986年,几名热心人在家乡筹划一次群众文艺活动,龚先生年富力强,热情洋溢,由于得到他的鼎力相助,这次活动甚为圆满,又更加深了我们之间的情谊。上面谈到的蛇口之行,源于校友们的聚会。几位热心校友参谋、联络,历经周折,定位蛇口。当时仅凭本人的处境,很难实现,几位校友那时的力量,也难逾越障碍重重。有校友指点,凭龚先生当年的能力,在他面前不会是太难之事。当然,严先生对蛇口方面主管之人吴正坤先生的荐词,也曾发挥了本人毫不知晓的威力。蛇口3年,家境略有余钱剩米,严龚两位,以及诸如蔡辉玉夫妇,王家杰,吴正坤,吴文福,石福英等众多校友,均是本人暨家庭理当十分感激,终生难忘的友人。



  本人祖辈给后人备有窝室,经改造与政策变动,家里算有了一处栖身之所。也因为它,家族失和,本人夫妇也失去了一些重要福利。为能搭上末班车,几位初中校友贺文喜,董志文,郭天祿,李保华等热心人尽心尽力,窝巢一事总算有了一些眉目。又是在重要关口之上,龚先生直接出面,令家人不再为居室之难,操心着急。没有一张平静的书桌,经常颠沛流离,哪有可能积攒得这些许文字,正如老人们切身的哀叹,在这个年纪,搬一次家更甚于蜕一层皮。本人整理文稿被迫中断,书桌之平稳,便是主因。所以,本人一家,对小学、初中、高中三校校友,应常备感恩之心,感谢之情。要时刻铭记古人教诲,滴水之恩,相报涌泉。



  曹建昌先生曾是本人和同班校友的班主任,三年高中,曹先生几乎教了我们两年的语文,因家境,是曹先生阻止了本人中途辍学。曹先生察觉本人偏好文学和电影,曾倾注体贴和关心。1984年秋,众多校友穿针引线,正好曹先生调升至市文化部门任职。本人那点喜好,在曹先生这儿,或许能有点物尽其用,何况,曹先生尽了很大的努力,本人也确实有过试用。无奈,不能适应也难融入。想来,确实辜负了曹先生一番苦心,对不起校友们的盛情。再说,凭借本人那点能耐德行,又能办成么事。1986年秋冬,转为选定蛇口倚赖体力,算是一个印证。



  本人关起门来,独闯手头这件事情的日子里,资料上的匮乏,家庭环境的嘈杂,求助于曹先生。那时,曹先生业已退休,凭着曹先生的人脉,先受益于市文物管理部门范志谦,朱友慧两先生关照,本人总算于清静之地做完了这件事情的前期。稍后,受市图书馆原领导刘志磊先生倾力相助,本人一度享受到读者们在省市两级图书馆较难遇到的厚待和礼遇。即使这件事在资料上迄今还不够完整,可是,得以漫游两地书山瀚海,毕竟能弥补好多不足。



  在这期间,原沙市副市长刘承全先生为补遗本人资料上的欠缺,也曾热情相助。三中校友谢其文,徐应怡二位,邻居聂新民、叶忠英夫妇和周正菊医生同样是满腔热忱,不论是自由出入沙市教育学院,荆州师范学院两院图书馆,查找、借阅相应书刊,还是帮本人邮购相关资料,她们都是热情相帮,真诚相助。原始资料的积累和完善,仅靠本人一己之力,绝对难以做到,有了上述众多热心人的付出,才减少了更多的遗憾与欠缺,使其尽量缩小一些距离。



  祖父朱业钦曾是炮上的热心人。炮上俗称码头,是类似消防队的公益性民间组织,人员主要靠街坊邻里,经费全凭募集。那年一大早,我得到一根面签子,我这个小学生走到沙市便河脑圤亭子处过早。一根面签子可享用一角五分钱一碗的早堂面,和三分钱的蒸糯米,这是炮上给头一天参与灭火人的一种犒劳。邻居见到是我,已经习惯。听邻居们议论,朱伯既灭火,又临场调度,理当和抬炮人一样得到两根面签子,分发之人就是朱伯,朱伯从来只领一根,又多送给邻居和他人。大概缘于遗传,祖父这一点当年再平常不过的品德,并未失传。



  方医生谢世,一家人的病痛,常麻烦夏乐三和杜克宽二位。夏先生是沙市最早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医学专家,年长于我,却和我这打工仔形同莫逆,夏医生和方医生同事,但和夏医生相识不在方医生生前。杜先生乃方先生同窗挚友,是享有省著名老中医盛誉的杏林名人,方先生健在,我们多有交往,方先生离世,多数病人转而依靠杜医生。本人乃草芥苦力,和夏杜两位相知的确有缘。再有,我和家人在许多重大关口及家长里短上,还得益于众多重情义之友人。如许锡恒夫妇,喻育安夫妇,李启旺,廖蔚兴,陈恭义,黄振立,谢发良,吴昌元,许光国,蒋开之,刘大信,石成华,毛天国,孙传林,林钟兰,胡世臣,张鹏,马林,黄望南,李昆麟,刘振华,张效炎,梁若冰,王敬东,呦米塔,杨丽冉,张洪恩,余培一,冯家齐,毛道德,江祥林,杨广惠,蒋国杰,彭泽元,熊克华,张运南,周万忠,刘定国,肖遂英,王元珍,邹家林邓延正,杜天仁,曹建元,蔡永寿诸先生。沙市市老领导王开炳先生亲赐墨宝,题写书名,知名作家陈礼荣先生给本人精心拍照,均当一一致谢。再,荆州市弘烨印务有限公司积极热情地做完本书的印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2 15:30 , Processed in 0.077232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