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经典文献阅读有力推进大学通识教育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2-8 20:35:1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经典文献阅读有力推进大学通识教育

■陈洁
  当前大陆高等教育的最大特点,当属越来越明确、越来越声势浩大的“通识教育转向”。伴随着这一转向和转型,经典文献的阅读在高等教育中不仅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且所占分量越来越重。在这个格局的变化过程中,浙

江大学出版社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文献选读”丛书,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和一定的示范作用,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从2007年底开始,浙江大学陆续推出该丛书中的前四种:西方哲学、历史学、经济学、管理学基础文献选读,最近即将推出的是《政治学基础文献选读》和《社会学基础文献选读》两种。至此,该丛书第一辑六种全部出齐。而第二辑的六种(包括法学、语言学、美学、心理学、传播学、宗教学)也在紧张积极的编辑过程中,预计将于今年下半年和明年初陆续面市。   丛书的总编辑、浙江大学校长助理、博士导师罗卫东教授向记者介绍了该丛书的基本情况和根本特点:文献选编有明确的针对性。一个大学三年级学生,已经在大学前两年修完基础的通识课课程,进入高年级,就可以开始看经典原著了。所以,“基础文献选读”主要针对的读者是本专业的高年级本科生和其他相关专业的研究生。根据这一读者定位,在每本书的编选方面,包括篇目确定、篇幅裁定,编者都有细心的照顾。比如新出的《政治学》和《社会学》两种,每本书都是20篇的文献量,因为大学的一个学期20周,正好一周看一篇。这样的文献量连学生的阅读进度和节奏都有所把握,不可谓不细致周到。此外,每篇选文的篇幅也是编者仔细考虑的,不能太少,否则难以全面或详细地反映原著观点、体现原著风格,但也不能太多,以免学生阅读疲劳和阅读质量下降。因为每本书的选编者都是长期从事文献选读课程讲授的一线教师,所以在选目、编辑方面,才能做到这么专业。   至于文献的取舍,则更见各选编者、也是相关学科学者的功力。选取的首先都是那些公认的、该学科最不能放弃和回避的文献,当然也有选编者的独特眼光和判断在其中。对于大部头的原著如何处理的问题,则大多采取权宜之计,少数文献因为篇幅和文字原因,最后不选原著,而选取好的解读文本。因为各科教师都是单独工作、选取文献的,第一辑各科各本中,篇目偶有重复,如《雾月十八政变》,历史学已经选了,这次社会学也选。罗卫东解释说,这是必须的重复,两个学科的选编者都坚持不放弃,这也从一个侧面体现了该文献的价值,所以主编还是尊重两位编选学者的意见。但这样的情况非常少。事实上,在西方的通识教育中,最重要的文献也是在不同的课程中反复出现的。柏拉图的对话既是文学,也是哲学,有的老师侧重讲语言文学,有的则讲其中的政治学。   言及当前大学生的阅读现状,多数教育工作者都表示了不同程度的忧虑。湖南大学岳麓书院的吴仰湘教授忧心忡忡地说,现在的大学生的阅读习性呈现出两方面的不成熟,可谓两个极端,一些学生有心尝试原著的深层阅读,但或者面对大量的文献束手无策,流于走马观花、浅尝辄止,或者一上来就是最艰深的著作,结果导致囫囵吞枣、消化不良。另一些学生则满足于简单和低级的表层阅读,习惯于通俗读物、心灵鸡汤一类的文字快餐,几乎没有有效阅读量。等而下之的,甚至除了课本和作业,什么都不读,久而久之,渐渐丧失阅读能力。这话得到了部分学生的证实。北京航天航空大学一位李姓的工科生表示,不知道为什么,他看到文字就犯糊涂,“字都认识,就是看不下去,容易走神,不知道都说了什么。有时连看报纸都看不懂。”这或许是比较极端的例子,但在理工科生中,阅读速度慢、效率低是普遍现象,文科学生的阅读能力也颇令人担忧,岳麓书院历史系的一位学生自己分析说,是因为在网上一目十行看东西习惯了,“眼睛发飘,溜得快,深度不够,没法沉静下来慢慢看、细细咂摸。”至于经典原著的阅读,李姓学生说,他当然也知道这很重要,但通识课老师开的书目,每个都是一大厚本,没时间看,而且也找不到重点,看不懂。再说,他也不做人文社科研究,费力读那些干什么?   针对学生的这种阅读状况和认识观念,“人文社会科学基础文献选读”丛书提出了“中度阅读”或者“中层阅读”的阅读理念或概念,既不同于专家研究学者的大规模深层阅读,又不流于泛泛的浅层阅读。丛书区别了研究性阅读和理解性、了解性阅读的不同,“人文社会科学基础文献选读”丛书属于理解性、了解性阅读,毕竟很多学生以后不会从事学术事业,但是作为大学生和研究生,又不应该限于浅层阅读,经典阅读是教育的需要,对于学生的智力成长有无可替代的引导作用,而真理追求、对深邃思想的把握又需要循序渐进。对于普通学生来说,丛书是观景台,从这里能看到人类智慧最美的风景,通过窥一斑而见全豹。对于有志于学术研究的学生来说,丛书是桥梁,从这里出发,引入更深层的研究性阅读。这些都是“人文社会科学基础文献选读”丛书作为阶梯、中介媒质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不管怎么说,这套学术性的辅助和补充教材不同于教科书。“人文社会科学基础文献选读”丛书的编选者们,希望能通过各自的工作,推进中国大学生的经典阅读,增进学生对人类精神的最优秀成果的理解,促进他们与大师的对话,并尽可能地激发学生对于各学科学术研究更深入的兴趣和了解。   从该丛书热卖的情况来看,我们有理由相信,选编者的目标正在实现,我们也有理由对中国大学生的阅读前景抱有更多的希望和期待。
《中华读书报》2008年10月15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3 14:59 , Processed in 0.170859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