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心理学实验背后的教育真相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2-10 12:37:4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心理学实验背后的教育真相
——读“心理学经典实验”书系
“心理学经典实验”书系,董奇、边玉芳总主编,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年5月出版
  “心理学经典实验”书系从一些心理学实验的角度证明,远离教育“核心问题”的教育教学是十分危险的
  ■顾雪林
  英国学者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一书中说:“要使知识充满活力,不能使知识僵化,这是一切教育的核心问题。”今天,许多中外教育专家都认识到,只有转变僵化的教育思维,使知识充满活力,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钻研精神的人才。
  我国目前许多学校的教育方式和教师的教育理念,总体上仍远离怀特海提出的“核心问题”。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心理学经典实验”书系,从一些心理学实验的角度证明,远离教育“核心问题”的教育教学是十分危险的。而重新认识我们固有的和传统的教育思维模式,建立科学的教育思维模式,对21世纪中国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儿童心理学中,格塞尔的“双生子实验”提出要“尊重孩子的实际水平,要耐心等待”。华生的“小艾尔伯特实验”则强调环境的决定作用
  在儿童发展心理学的遗传和环境问题上,存在着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是遗传决定论,另一种是环境决定论。优生学的创始人高尔顿是遗传决定论的最早代表。
  格塞尔也是遗传决定论的代表,他提出了“成熟势力说”。格塞尔的观点源自著名的“双生子实验”。该实验的目的是,利用同卵双生子来证明成熟因素和学习因素究竟哪一个是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主要力量。这一实验说明,成熟因素是推动儿童发展的主要动力。
  格塞尔经过大量的观察,提出了儿童行为发展的基本原则,其核心是,在儿童尚未成熟前,有一个准备的状态。处于准备阶段的儿童,相应的学习能力尚未具备,这时如果让他们学习某种技能,就难以达到真正的学习目的,甚至会伤害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儿童的发展是波浪起伏的,有自身的发展节奏,发展的步伐有时较快,有时较慢,有时前进,有时表现为倒退。他的建议是,尊重孩子的实际水平,在尚未成熟时,要耐心等待,让孩子充分体验每一个发展阶段的乐趣。
  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的创始人华生在发展心理学领域内的研究兴趣主要在情绪的发展问题上,他以经典的“小艾尔伯特实验”,证明了看似产生于内部的情绪是可以通过条件反射而产生的。华生证明,恐惧是人先天的一种情绪,但是怕什么,却是后天环境决定的。这说明情绪行为是可以通过条件反射习得的。但华生的实验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儿童自身在发展中的主动性,片面夸大了教育和社会环境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实验”认为行为的习得与强化有关;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性实验”验证了他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传承了华生行为主义的基本观点,但他区分了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他认为,华生通过条件刺激引发的行为是应答性行为,而操作性行为是发生时看不到刺激的行为反应。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实验”是让白鼠在一次次获得食物刺激的奖励下,逐渐学会主动地反复按压杠杆来获取食物。斯金纳认为,儿童的操作行为是一步一步积累起来的,一个好的行为由于不断得到强化,变得越来越巩固,这就叫“塑造”。不良行为也可以通过强化规范行为、消退不良行为来“矫正”。斯金纳提倡的以消退取代惩罚,很有积极的意义,但容易将儿童心理的发展视为一个完全被动的过程。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性实验”包括客体永久性实验、守恒实验、具体运算阶段与形式运算阶段思维差异实验等。他的实验结论是,人的发展可以看作是成熟、经验、平衡三方面的相互作用。皮亚杰将儿童认知的发展分为4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思维阶段(2-7岁)、具体运算思维阶段(7-12岁)、形式运算思维阶段(12-15岁)。皮亚杰认为,知识的习得是来自主体与外部世界的活动,是通过儿童在环境中主动观察、探索、操作得来的。儿童自诞生以来,会积极地探索周围的世界,每个儿童根据自己的经验对环境作出解释,从而决定自己的行为方向。
  在教育心理学中,巴浦洛夫通过“经典条件反射实验”提出了“学习即条件反射”。桑代克根据“动物迷箱实验”,认为学习是通过尝试错误建立联系
  俄国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获得者巴浦洛夫通过“经典条件反射实验”,提出了学习的经典条件作用说。巴浦洛夫选择食物作为无条件刺激,狗吃到食物时会自然分泌唾液。他又选择节拍器的声音作为中性刺激,它与食物毫不相干,不会引起唾液的分泌。反复训练之后,听到声音后,狗就像已经吃到食物一样,自然地分泌唾液。通过实验,巴浦洛夫认为,人类的学习就是条件反射建立的过程,而记忆则是对条件反射的巩固。经典条件反射在性质上属于联结式学习,即将两个本没有关联的事物联系在一起,学习便产生了。巴浦洛夫认为,条件刺激与非条件刺激的多次结合,会使大脑皮层产生的两个兴奋灶之间建立暂时的神经联系,这是高等动物和人类对环境刺激的适应。
  但是,动物的学习和人类的学习是否有不同呢?美国心理学家、联结主义学习理论创始人桑代克的“动物迷箱实验”研究回答了这个问题。桑代克的“饿猫逃离迷笼实验”最为出名:实验猫从最初在迷箱内乱抓乱咬,到最后逐渐排除无效动作,学会主动按动踏板,逃离迷箱,获得食物。桑代克提出了一系列学习律,其中最重要的有3条:练习律、准备律和效果律。他认为,学习不是突然间完成的,而是通过一系列小的步骤逐渐完成的。学习的目的在于形成各种联结,而教学就是创造、设置各种刺激环境来促进预期联结的形成。这一理论推动了诸如情境教学的发展。
  班杜拉的“榜样学习实验”提出了观察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即模仿”。苛勒的“顿悟学习实验”则认为“学习即顿悟”
  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的“榜样学习实验”主要是分析和比较儿童目睹攻击性行为后的行为表现。从实验结果可知,儿童通过观察可以习得攻击性行为。班杜拉提出了观察学习理论,他的理论接受了行为主义理论的大多数原理,而且更加注意线索对行为、对内在心理过程的相互作用,强调思想对行为和行为对思想的作用。他认为,通过自身行为的结果进行学习,效果是缓慢、吃力和高代价的。在学习动机方面,班杜拉注意到3种强化因素对学习的影响,即外部强化、替代性强化和自我强化。这无疑是强调了学习的认知性和学习者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作用。他还强调:帮助孩子选择合适的榜样,引导孩子客观地认识、接纳榜样,发挥榜样示范的积极作用。
  苛勒是格式塔心理学的杰出代表,他创造性地提出了顿悟学习理论。所谓顿悟,是指个体领悟到自己的动作与情境,特别是与目的物的关系。苛勒最有名的实验是,把一只饥饿的黑猩猩关在笼子里,将香蕉挂在笼子高处,同时在笼子里放了一个箱子。开始时,黑猩猩愤怒地拖着箱子到处跑。过了一段时间,它好像领悟到什么,迅速把箱子拖到香蕉下,爬上去,拿到香蕉。在苛勒的实验中,黑猩猩不单是对食物作出反应,更是对整个环境作出反应,其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是试误,而是顿悟。只有当学习者能够理解事件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时,顿悟才有可能发生。
  苛勒认为,顿悟学习的产生离不开尝试和犯错,不可能一蹴而就。学习者需要通过尝试否定错误的假设,得出正确的结论。如果一切按部就班,常常无法超越。苛勒的顿悟学习理论重新将思想、意识纳入学习中,强调整体论,这对后来的认知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等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中国教育报》2010年4月29日第7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3 23:52 , Processed in 0.070293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