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1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关注民俗传统的现代转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2-11 15:45:3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关注民俗传统的现代转型——《2012:中国民俗文化年度发展报告》述要

2013年02月08日
来源:中国文化报 张士闪
  近现代以来,民俗传统在中国经历了从迷失而复归的曲折历程。现代化进程构造了以“法制建设”和“经济发展”互为支撑的社会规制格局,由此导致了“礼”“俗”传统在当代社会的黜退:“礼治”抽象化为中华文化符号,民俗传统则退守为精致的学术构建。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民俗传统在若干本该隆重出场的关键时刻,却因底气不足,在似进还退的尴尬中黯然收场。90年代末期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民社会、草根阶层及各种各样都市群落的涌涨,中国社会权益格局空前多元,在此背景中,民俗传统重返当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问题现场,成为与“法制”“经济”相互配合的重要社会调谐资源。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培育项目“中国民俗文化年度发展报告”的发轫成果《2012:中国民俗文化年度发展报告》最近正式发布,对中国民俗发展做出了深度观察和积极建言。
  在当代中国民俗整体视野中,民俗发展的界点何在?这是《2012:中国民俗文化年度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首先给予确认的问题。《报告》认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当代中国民俗发展可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新中国成立到“文革”结束,是民俗在国家规制格局中的发展。第二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叶到新世纪初,是民俗在经济规制格局中的发展。第三阶段,2004年至今。《报告》确认,2004年是当代中国民俗文化发展值得关注的节点时刻。2003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4年8月,十届人大第十一次会议批准我国加入该公约。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的推进,作为非遗文化核心内容的民俗文化日益成为地方利益群体竞争争夺的对象。自2004年起,民俗文化的定位日益被锚定于地方社会传统的自我认同,并在2011年达到新节点。2011年,在国家经济转型与政府政策创新的双重引导下,民俗传统空前凸显,这使本年度成为民俗发展从“政府主导”向“社会主导”转型得以明确呈现的时刻点。中国民俗从“政府”向“社会”转型的意义,在于这将使民俗文化作为地方社会竞争资源进入区域竞争格局,在此竞争体系中,民俗对地方社会建设和族群认同的意义将被进一步放大。
  《报告》中指出的当下民俗文化发展的特征有:一、民俗文化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所产生的影响力日益扩大,在经历了长时期的冷落之后,民俗文化在社会各方面合力的作用下向辅助政府施政与国家主流价值构建快速靠近,民俗文化传统的传承成为国家建设与民族发展的核心问题。
  二、民俗文化在中国区域发展格局中的影响力空前重要,民俗文化从作为地方区域发展的产业资源逐渐向作为实现地方认同的象征载体转型,民俗文化传统成为当代中国“地方性知识”形成的关键问题。
  三、民俗文化的产业化在经过了近30年的发展后,人们对“民俗产业化”的辩证效应认识日益明确,单纯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已遭到各界的批判,而借助产业化进程来实现民俗传统传承的现代转型,发挥其积极的社会效应,并在现代权益法律体系框架中确认民俗文化产业的权益分配,以知识产权法来实现民俗产业化的最优发展,这已成为当代民俗文化发展的最新动向。
  此外,民俗文化传统中的节日民俗成为民俗文化当代传承中的焦点问题,由“国家法定节假日”的制定、“节日经济”的社会舆论及种种节日事件所引发的广泛争论,展现出节日民俗在当代社会中的意义已不仅仅是传统传承的问题,而是与社会公平和价值信仰密切关联。
  《报告》根据上述深入观察对中国民俗文化发展提出若干建议:确立民俗文化发展在当代中国“宏大格局”中的可嵌入性,明确其在国家重大现实问题中的独特意义,使民俗文化传统的当代传承在国家主流价值构建、政府决策施政、民族文化的世界崛起及经济产业结构转型等重大建设领域中发挥效益;确认当代中国民俗文化发展模式从“政府主导型”向“社会主导型”的范式转型,明确民俗文化传统在“地方认同”与“地方性知识”构建中的独特意义,在坚持文化发展正确导向的前提下,适当实现地方民俗文化发展的地方放权,以实现“中国传统节日的地方弹性放假制度”为先试先行项目,赋予民俗文化发展更大的文化自治空间;重视民俗文化发展与社会管理的关系,防止民俗文化向“草根”定位的滑落,使民俗文化在当前社会管理中起正向推动作用;明确民俗产业化的辩证关系,以文化公益的发展思路使民俗产业化成为民众借助产业发展平台实现自身民俗文化权益、提升自身生活幸福感的重要资源,使民俗产业化在知识经济体系中实现经济盈利与遗产保护的双赢;重视民俗文化传统在引导当代价值观树立上的重要价值。
  微点评
  1949年成立的北京电影制片厂在2012年8月接到要拆迁的通知,将被用作商业开发用地,此事引起北影老职工的反对并引发舆论关注,据透露,日前国家领导已有明确批示,拆迁被叫停。
  文力谭点评:这是文化面对市场侵犯的一次成功的自卫。在看惯了很多文物保护的失败案例后,这样一个结果确实鼓舞人心。市场的逻辑是利润的逻辑,追求的是当下的资本利益。利用市场机制来驱动和调配资源,这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重要的特征之一。但是,我们不能忘记市场最终是通过人完成,最终是为人服务的。在推动市场的车轮滚滚前行的时候,我们不能忘记,人不仅仅是物质的存在,还是精神的存在,而在精神领域内,更多的内容是不能也无需用市场来调节的。北影厂所凝结的新中国电影人为电影艺术的发展所付出的情感、思想和心血,不是用金钱可以交换的。在这种宝贵的文化遗存面前,商业的贪婪显得荒唐和可笑,我们的商人们实在应该摆脱被“资本”奴役的异化状态,好好反思资本运作的限度,不要膨胀和攀升到不该到的高处,成为城市文化上空的一片雾霾。
  北京这次实实在在地成为世界新闻的聚焦点,1月份30天中,雾霾天气占了25天,近2000万北京人用自己的躯体真实地体验了这种阴霾天气。
  文力谭点评:1952年的英国在工党的领导下刚刚实现 “福利国家”建设,人们的肚子吃饱了,有了更多的就业机会,生病住院可以到新建的国有医院去接受治疗并享受初步建立的健康保险,但是住房问题显然还没有解决,而12月份连续4天多的大雾阴霾导致1万多人爆发呼吸道疾病而亡,这比没有房子更骇人,因为房子可以一两年建起来,环境问题却不是挥之即去的,而且恶劣的环境公平地对待所有人,不论精英还是平民。英国人长了记性,终于用近20年的时间,在上世纪70年代扫除了伦敦上空的阴影。1952年伦敦大雾事件,曾长期被我们视为是资本主义文化危机的一种表征,季羡林先生在论述“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文化观的时候,就不止一次谈到这种恶劣的环境问题。60多年之后,北京“享受”了20多天雾霾。北京各大医院呼吸科的门诊在增多,所幸尚无恶性的死亡事故听闻。该为之采取相关措施了。同胞们,这次该长记性了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4 16:17 , Processed in 0.067353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