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殷双喜:美术馆的公共性
文/殷双喜
美术馆是现代城市发展到一定文明阶段后的高端文化消费品,它不只是表明城市有能力花费巨资建设一个大房子,同时还意味着高水平的展览策划、具有艺术史水平的收藏、深入的艺术藏品研究、系统的美术馆管理体制、优秀的美术馆人才的聚集、面向公众的丰富的公共艺术教育。也就是说,美术馆的发展,必须面向公众,“软硬兼备”,它是衡量一个城市经济与文化发展水平的标志性指标。
一、美术馆与当代文化
在1960年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美术馆已经出现了一种老化的状态,经过几百年的发展,西方国家的美术馆已经十分成熟和制度化,获得了许多行之有效的经验,但也形成了博物馆、美术馆自身的一些惯性与弊病。例如在当代艺术方面表现出一种迟钝,对观众有一种居高临下的贵族化倾向。美术馆作为新兴资产阶级上升时期出现的一种社会文化机构,本意是想使艺术从贵族走向全民和社会,体现出资产阶级的平等地受教育、平等地占有社会资源这样一种权利的概念,因为平等与正义是西方法律体系的核心。但是有资料表明,即使在发达的美国,距离这一理想也仍然有相当大的距离。
2000年上海双年展研讨会期间,来自芝加哥大学的巫鸿教授有一篇题为《未来的城市与未来的城市美术馆》的短文,介绍了西方美术馆的发展与问题:
“美国的美术馆在20世纪的发展可以分成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19、20世纪之交持续到60年代中期,其主要的发展动力是富有的企业家和财阀。通过建立大型美术馆,他们一方面对社会做出了公益贡献,另一方面也通过这些美术馆巩固了他们的社会权力和对城市的控制。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进入了一个‘巨型展览时代’(Age of Blickbuster),其主要的特征一是展览的规模、费用与奢华程度极度膨胀,二是观众数量急剧增加。造成这一转变的原因多而复杂,包括50年代以来美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旅游业的发展等。其结果是大型博物馆、美术馆在城市中越来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其所举办的大型展览(Block busters)不但是重要的文化现象,也对该城市的地位和经济收益有直接的影响。“[1]
1991年美国国家艺术基金会(National Endownment for the Arts)[2]出版了一项重要的调查报告,题为《美国艺术博物馆的观众》(《The Audience for American Art Museum》),该书反映了美国艺术博物馆在80年代中期的基本情况,它使我们有可能从发达国家的美术馆发展中看到某些局限与问题,从而思考中国的美术馆发展的道路。此书揭示了以下几个重要问题:
1、根据此书的统计,美国的大型美术馆的服务对象并非像人们想象的那样是为全部城市居民服务的。以1985年为例,去美术馆参观的人数确实可观,达到了城市总人口的22%,但其中将近半数(45%)是属于美国收入最高的阶层(1985年时年薪5万美元以上)。因此可以认为这种美术馆主要是为富人服务的,甚至可以说这种美术馆是某一特定社会阶层的产物。在中国,美术馆的门票与票价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并决定着去美术馆参观的观众类型,自2010年中国政府文化文物管理机构决定取消博物馆、美术馆门票以来,不同社会阶层的众多观众涌入美术馆,各地美术馆2011年的参观人数均创历史新高,同时也给美术馆的硬件与管理带来的前所未有的挑战。
2、根据1985年的统计,美国的美术馆观众大多具有高等教育水平,有研究生学位的竟然达到半数以上(55%),而教育水平为小学程度的观众仅占4%。这种情况导致了一个悖论:所有的大型美术馆都强调自己的教育职能,但实际上到美术馆来的人大都具有良好的教育水准。而在中国,仍有许多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没有形成到美术馆参观的生活习惯。2007年,中国美术馆曾经与天津渤海银行合作,举办过《美国艺术300年》大展,由渤海银行赞助140万元,向京津地区的重要大学发放参观门票,有许多大学生居然是一生中第一次进入美术馆。
3、美国大型美术馆在1960年代以来的一大发展是“赞助人”(patronage)的变化——从单独的富人变为企业和财团。一旦企业和财团开始通过董事会等决策机构控制美术馆的方向和运作方式,他们也就促进了美术馆的企业化进程,越来越注意对经费和投资的吸引以及与商业流通的协作。展览越来越成为市政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并在这个层次上和城市行政机构发生联系。实际上,这种美术馆已经不再由策展人、评论家甚至美术馆长控制了,它已经变成了一种注重社会影响和经济核算的文化企业。比方说,美国的古根海姆博物馆就发展成为全球连锁店模式的古根海姆博物馆集团,在世界不同国家的城市建设和运营古根海姆分馆,在文化输出的同时也追求品牌与营利。在这里我们要对美术馆的“非营利”性质有一个基本的认识。美术馆作为政府主导或私人投资的城市文化设施,当然是一种非营利性的社会文化组织,但是非营利组织的“非营利性”是指不以营利为目标,法律也禁止将营利分配给组织的经营者,但这不表示非营利组织在运行过程中不营利,在很多情况下,非营利组织是营利的,它实际上是组织营利而非个人营利,且营利用于公共利益和服务。[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