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41|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伪教研’为何漫天飞舞???????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2-13 11:45: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作者:安徽省舒城师范学校 钟能文  发布时间:2005-12-20





“伪教研”何以能够漫天飞舞?




  不只一次在有关媒体上看到关于“伪教研”方面的文章。我知道这一个“伪”字背后隐藏着当下中小学教学研究的一种被异化的真相。尽管这里面也有些许的无奈和不得已,但应当引起我们的警醒和反思。既然是“伪”,即便是带有一定的形式主义或走过场的色彩,那也有打击与根除的必要。但是为什么“伪”并由此而派生出来的“假”、“劣”教研却照样生生不息呢?面对如此根深蒂固、盘根错节的虚假教研形式,众人为什么都采取集体“缄默”的方式处置呢?难道在课程改革这样如火如荼的背景下,面对这些假冒伪劣的教研垃圾,我们就束手无策了吗?毫无疑问,如果不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任其发展蔓延下去,不要说新课程的改革推进,就是基础教育本身的基本“维持”,也必将受到一定程度的阻击和遏制。
  以考试成绩论英雄,诱引教师急功近利
  【镜头一】
  某县教育局为了检测当年全县小学教学质量情况,便下发了一个文件,对各小学采取抽查形式,选择某一个年级进行统考,并把统考成绩作为考核各校教学研究水平质量高低的一个重要参数。文件一下,各校立即紧张起来。于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的立即对参加统考的班级进行强化训练;有的为了提高统考成绩,剔除了那些学习成绩特别差的学生,不让其参加考试;而有些手眼通天的教师和校长们,挖空心思通过各种关系事先对试题“早知道”。最后统考成绩一公布,往往是那些辛辛苦苦、真抓实干的学校成绩反不如那些投机取巧的学校好。
  【解析】
  且不说这种单一的把统考成绩作为衡量一所学校教研水平高低的做法是对还是错,单就这种统考形式实施过程来看,就存在着诸多问题。首先是人为地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就有违素质教育的根本原则;其次是为了提高成绩,将学生分为三六九等,不让那些成绩差的学生参加考试,这种歧视差生的做法也有悖教育公正原则,对学生的自尊乃至人格所产生的伤害是不言而喻的;再次,统考试题运作过程的不规范,也使统考本身的信度大打折扣。正如有些教师所说的,“统考纯粹成了一种形式,根本不能反映真实的教学水平,反而人为地制造了一些虚假的成绩泡沫”。
  【探路】
  作为教育管理部门,要切实落实新课程全面考察学生素质状况的一些基本要求,摒弃仅凭一张试卷来考核一所学校教学质量的简单做法,要采取灵活多样的考核形式,全方位地整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诸多要素。比如读书习惯的养成,可以通过对话、座谈、朗读等多种形式来考核一所学校的教学方法是先进还是落后。即便是采用试卷考核形式,也不应当一味地采取平面的以背诵、记忆等为特征的“做题”方式,还可以通过问题情境的设置,来考察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通过恰当的方式考察学生学习过程的状况,远比单一的只以试卷形式来检测结果的做法要科学得多。作为教育管理部门,必须把握好新课程对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评价改革的要义,才能真正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
  检查验收,层层造假劳民伤财
  【镜头二】
  某地区教育局要对所辖各县的中小学进行校本培训检查、验收。文件下发后,各县立即行动起来,照例文件层层下发,直到各所学校。时间紧、任务重,于是各校雷厉风行,要求所有教师必须在一周之内对校本培训相关的各项资料准备完善。于是教师对着文件规定的各项内容逐项落实,备课笔记页数不够的,赶紧抄写;没有课后反思的,立即“克隆”下去;没上公开课的,立即找来空白表格,虚构一番;没有阅读教育名著的,赶紧打开电脑,下载、复制一堆。彼时学校所有课都成了自习课,教师们抄得双手发颤、两眼发直。还好终于把一大堆要做的清单完成了。然后统一集中到教育局,局里委托教师培训学校负责检查、验收。于是培训学校人手不够,紧急招来一大批学生,前来翻检,签署意见,然后盖章。一番流水作业,很快就大功告成了。下一步,就等着地区派人前来翻检,签署意见,然后盖章了。
  【解析】
  校本培训,应该说是缓解教师培训诸多矛盾纠结、发挥教师自主进修的一条好途径,但是一到现实情境中,就完全变了味,成了单纯的应付检查、验收流水线上的一个空洞名号了。这种做法的结果与校本培训的初始意图大相径庭了,不仅未能发挥其应有的积极效果,反而助长了弄虚作假的恶劣风气。作为教育管理部门只是简单地把校本培训作为一种任务来完成,只抓结果检查验收,而忽略了作为校本培训最重要的注重学习过程的指导、督促环节,无形之中导致了校本“突击完成”的形成,使校本培训成了名副其实的走过场、做样子工程。
  【探路】
  校本,校本,顾名思义,就是以校为本,目的是通过培训“权力”下放,让学校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加强对教师进修学习的管理力度。落实到教师身上,就是要最大程度地提升教师自我学习的内驱力,让自主学习成为教师的一种习惯。但是这种局面的达成不能一味地依靠教师的自我意识的促成,还必须依靠学校管理者的良性推助。教师个人、学校和管理部门只有形成合力,才能有效地促进校本培训朝着“善”的方向发展。作为上级教育管理部门,更要把校本培训的立足点放在对教师学习过程的指导、督促与考察上,不能成为盖章的“机器”。学校更要把校本培训纳入学校教学研究的常规过程中去,不能只是任务完成的“传声筒”。只有这样,教师、学校和管理部门才能形成一个完善的立体互动的培训体系。
  与职称挂钩,论文评比猫腻深
  【镜头三】
  一年一度的省、地、县教育教学论文评比活动又拉开了帷幕。省里文件层层下发后,学校先是组织教师宣传、学习,然后教师就各自张罗开了。向来教学压力就很大的教师,平时少有主动撰写论文的,现在也积极筹划开来。因为要评职称,因为要年度考核,因为要教研成果奖励,所以不得不去张罗。许多市县教育管理部门就明确规定,年度考核被评为优秀者,必须要有市级论文一等奖,才能合乎兑现晋升一级工资的要求。而考察一下教师论文的“制造”过程,我们会看到,所谓论文不外乎是东抄西摘,甚至直接从网上下载,只不过将作者的名字换成自己的罢了。先是交到县教研室,进行初评,然后再上报到市里,最后才上报到省里。当然每一篇论文都是少不了要交几十元钱的,而且每提升一级,交的钱相应就要增加。这样,一篇论文送达省里,至少要交几百元。由于教研管理部门垄断了这个庞大的市场,使得暗箱操作黑幕重重,抄自同一篇文章的两篇论文可能一个是一等奖,一个是三等奖甚至不得奖。更有甚者,有些县市为了永久垄断这个蕴藏着巨大利益的市场,居然对教师在有关教育教学报刊上发表的论文不予承认。这在一些县市制定的校本培训学时与成绩认定项目中,赫然只有县、市、省教研机构评选的论文才有效,而报刊发表的论文则避而不谈。
  【解析】
  姑且不论教研管理机构组织一年一度的教育教学论文评比活动的意义指向,单就论文评选过程中出现的一些不正常现象,就令人匪夷所思。首先是论文的真伪问题,不问出处,不问有无实际价值,只要字数够了,就是论文,就予以评比,这种做法严重挫伤了教研的健康发展。其次是教研管理机构对教研本质的异化问题。作为教研管理部门,理应把发展教师教学研究水平的提高作为自己的职责,但却把它演化为权钱交易的工具,实在是有悖教研“纲常伦理”。再次,这种抄袭、剽窃他人知识与劳动成果的行为不但没有得到纠正和惩处,相反还被公开接纳并予以评比,这样的事,公然地发生在校园,盛行在教研管理机构,这实在是大量“伪教研”现象产生的罪魁祸首。
  【探路】
  首先,作为教育主管部门,必须切实面对这个问题,不能任由这种公然的学术弄虚作假的现象存在。只有教育主管部门严肃督察教研机构的不规范行为,才能有效地遏止伪教研生存的土壤。其次,教研机构本身也要洁身自好,讲究自律与操守,不能为了一点利益,而败坏了教研的纯洁与健康。再次,学校也要把提高教师的教研水平和能力,作为学校发展的大事来抓,要坚决摒弃不良的虚假教研行为。最后作为教师自身,也要讲求“研”德,不能因为自己的一点私利与个人目的,就不顾一个知识分子的良知和操守,不劳而获,抄袭、剽窃他人的劳动成果。这样做,既不能提高自己的教研能力和水平,相反只会使自己沉沦于社会公德的底线之下。只有这样,才能还教研的本真面目,使教研真正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中国教育报》2005年12月20日第7版
2#
 楼主| 发表于 2013-2-15 14:36:25 | 只看该作者
提升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实效性
《中国教育报》2008年11月13日 华东师大教育系教授 郑金洲
郑老师
  我们是一个在教育科研方面刚刚起步的私立初中。我们从反思教学入手,从问题中提炼研究课题。现在,我们教育科研的选题工作已经完成,接下来就是抓过程。我们希望教师通过参与教育科研的过程,实实在在地学到一些教育理论和方法,着眼于应用,将教育科研落到实处。而我们的困惑是,如何才能管理好这个过程,使之不走过场,通过研究使教师的素质真正得到提高?请您指教。
                               河北省唐山市金桥中学 何老师
  目前,一些学校确实以“校兴科研”促成了“科研兴校”。但不可否认的是,在个别学校,教育科研流于形式的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教师从事教育科研的积极性正在降低,教育科研的意义和价值受到质疑。那么,如何使教育科研不走过场,不成为“中看不中用”的塑料花?
  提升教育科研的实效性,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大问题。要满足这一诉求,需要关注以下几个问题:
  树立“大科研”观念。中小学教育科研不能没有课题,但也不能“唯课题”。课题立项的研究仅仅是学校教育科研的一种形式,这种形式的研究可以集中学校各方面的力量和资源,解决教育教学改革中的疑难问题、关键问题。但假如仅仅关注课题研究,忽略了教师日常教育教学生活的常态研究,就有可能导致课题申报的急功近利,有意无意中压制了教师日常教育科研的热情,也有可能导致少数教师研究少数问题的现象出现。
  教育科研至少包括三类研究:课题研究,常态研究,学校发展研究。它既有课题立项带动,又有常态研究支撑,同时,把如何办学校、学校如何改革与发展也作为研究对象。这样的研究惠及面宽,参与性强,适用范围广。
  要正确定位中小学教育科研,以推进实践、解决问题、提升教育教学水平为主旨,以教师在学校现实场景中从事教育实践问题的研究为特征,以研究成果直接运用于实践为目的,这样才能收到效果。
  强烈的校本问题意识。只有问对问题,才能找到有用的答案,学校教育科研也是如此。找准问题,是学校教育科研真正发挥实际作用的第一步。针对性是实效性的前提,没有针对性,就谈不上实效性。
  学校教育科研的问题不能来自于书本知识的简单推理,不能来自于他人经验的简单移植,不能来自于以往做法的简单深化,不能来自于其他学校的“模式”推广,而应根植于学校自身实际,切实梳理学校改革与发展中的根本性、关键性问题,以及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将这些问题加以转化形成研究对象。在这其中,校本的意识要强,师本的意识也需具备。
  研究与实践并驾齐驱。中小学教育科研不是离开实践从事纯粹的研究,而是与教育教学实践自始至终结合在一起的,可以说须臾不离。在研究中,研究者要将反思调整贯穿始终。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后应用于实践中,在实践中落实检验方案,再在新的实践中发现新的问题,通过新的研究加以解决。整个研究过程就是教学不断改进的过程,同时也是反思渗透其间,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离开教育教学实践搞所谓的学校教育科研,一方面难以收到成效,难以为继,另一方面也容易使教师产生对教育科研的排斥感。
  健全研究制度保障。制度是规范、引导、促进教师行为改变的利器,是教育科研取得成效的保障。学校教育科研制度的立足点应逐渐偏向于教师从事教育科研内在动力的激发和考核激励机制的建立。要注意通过制度完善体制机制,通过制度将教师从事教育科研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将教育科研的着眼点集中到解决学校实际问题上来。
  在制度建立健全的同时,还要考虑制度的贯彻和落实。没有得到贯彻落实的制度有时比没有制度还糟糕,因为它可能带来教师对制度的藐视、蔑视和不尊重,其结果是教师放弃在学校教育科研上的努力。
  注重研究成果的转化。中小学教育科研不是为研究而研究的,它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于解决学校实际问题,改进学校现有实践状态。因而,一旦形成相关的研究成果后,要注意在教育教学中加以运用,在学校管理中加以运用,通过运用展示研究的成果,彰显研究的魅力,激发教职工进一步开展研究的动力与愿望。
  对学校教育科研成果的评定,不应以发表文章、出版著作为唯一衡量标准,而应把是否适于应用、是否解决了先前存在的问题等作为重要指标,要关注研究成果如何结合新的实际加以活化,如何根据新的情况、新的问题加以深化,如何在后续问题的解决中加以强化。
  解决学校教科研的走过场问题,是一项系统工程,从科研自身来说,它包含对科研的基本认识、科研的实际推进成果,以及检验科研成效的标准等;从科研涉及到的部门和人员来说,它包含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教育科研管理部门,也包含学校管理工作者,以及教职员工和学生等。要破解这一难题,需要各方共同合作,齐心协力。
3#
 楼主| 发表于 2013-2-15 14:51:59 | 只看该作者
教师怎样使理论与实践不再是“两张皮”
    教师在当前教育改革中经常面临一种困境,即如何对待和处理教育理论与实践之间存在的“两张皮”现象。这需要教师充分运用自己的智慧,实现思想理论水平提升的“三步曲”。
    善于储备,学会积累
    一个教师想要成为真正的师者,不但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还要不断学习和积累教育教学的思想或理论,这是充实和丰富自己教学智慧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前提。
    数年前,我在山东一所中学路过一个年级组的办公室,无意中发现了一张很特殊的办公桌,桌上和周边的墙上整整齐齐地贴了很多小纸条。细问之下才知道,桌子的主人是学校的一名骨干教师,他的一个习惯就是将平时看到听到的有关教育教学的思想、理论、观点、语句或感觉较为经典的资料,做成小纸条分类贴在显眼的地方,以便随时查阅。
    这位“纸条”教师启示我们:要养成积累的习惯,把自己打造成思想的“容器”。
    互动思考,不断融合
    然而,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教育思想或理论的积累而没有与实践“无缝对接”,那么,教师所获得的仍然只是孤立而静态的思想,很难真正在教学工作中起到效用。
    有一位特级教师将其成功的“秘诀”归结为两点:第一,坚持写教学反思笔记;第二,教学反思笔记不仅涉及自己的教学工作,还把自己所接触到的教育思想或所学的教育理论与教学实际联系起来琢磨,不断从理论与实践两个角度全面反思自己的教学。就这样,让思想和理论与实践紧密融合,形成对流,互相推动,将自己的静态储备变成川流不息的思想“河流”。
    把握源头,自主创造
    作为一名教师,在学习和积累的基础上,针对教学实践消化、融合教育思想和理论,只是将思想激活,一旦外界的信息通道不畅,或是教师没有及时积累和学习,那么这条思想“河流”很有可能发生流量减小的危险,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陷于被动状态。
    如何避免这种情况出现呢?这就需要一个从接受、消化别人的思想,到创造出自己教育思想的艰苦蜕变的过程。
    完成这一蜕变,第一需要激情。一个对自己的事业缺乏热爱,没有激情的教师很难创造出自己的思想,因为激情是点燃思想的火花。第二需要宽广的知识。知识是人类思想的基础,有了它,教师才能触类旁通,感悟出自己的教育思想。第三需要思考的勇气。不要总觉得专家、学者提出的教育思想是权威、是圣典,无可争议,也不要总觉得自己只是一个普通老师,思想的事情跟自己不沾边。其实,只要有勇气去思考,去质疑,思想的火光就会在眼前闪现。
来源: 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4#
发表于 2013-3-11 23:53:05 | 只看该作者
原文地址:要搞真科研作者:李镇西
真诚欢迎并感谢区继续教育中心各位领导到我们学校来进行教育科研督导!
我知道我这样说有点像套话,但我是心里话。一方面,长期以来在座各位领导的确对我校予以很多支持;另一方面,这次的督导时间因为我而一再调整,完全是为了将就我。本来说是周二,但因为我不方便,才确定在今天周四。我既不安,又非常感动。
刚才阎副校长全面介绍了我校的科研情况,欢迎各位批评指正。这里,我再做些补充说明。
对于教育科研,我的心情很复杂,也可以说很矛盾。一方面,三十年来,我一直热心教育研究,每个班每节课都是我的研究对象。比如我刚参加工作时搞“未来班”,谁叫我搞的?谁也没叫我搞,但我自己觉得应该这样做,因为这样做对学生有好处。于是我就可以学生商量,我们要建一个怎样的班?如果实现这个目标?等等。这不就是教育科研吗?只是这不是任何一个级别的“课题”。然而现在看来,这是真正的教育科研。可以说,是教育科研成就了我,因此我没有理由拒绝教育科研。但另一方面,我对现在盛行的种种假科研深恶痛绝。十年前,我在成都市交科所工作时,就写下了《教育科研:警惕“伪科学”》,列数了教育科研中的十大“伪科研”现象。
我们现在的确有的学校是为科研而科研,有一种“课题崇拜”情结,学校门口挂个什么什么国家级科研课题“实验基地”的牌子,似乎就是一种荣耀,而并不认真做科研。挂牌子本身就是目的。喜欢申请国家级、省级、市级的各种课题,似乎课题越多学校就越有档次。课题申请下来之后,也不怎么做,只是到了快结题的时候便编造文章,找专家来“结题”。这就是我说的“假科研”。
什么叫“教育科研”?我给老师们经常是这样说的:“带着一颗思考的大脑从事每一天平凡的工作,就是教育科研。”我还说:“把难题当课题,是最真实也最有价值的教育科研!”教育科研不是做给谁看的,而是我们教育本身的需要,或者它就是教育本身。
课题从何而来?我认为,教育科研应该目光向下,对准课堂,对准心灵。“目光向下”,就是不要从文件中找课题,不要从领导人的讲话中找课题,而应该从我们的教育实践中找课题。教育科研需要理论指导,但千万不要追逐理论时髦,不要追逐时尚。有一个真实的笑话,二十多年前,中央提出要重视德育,于是便有人研究“学科教学与德育”的课题,我看到其中有一个子课题是“生物教学与德育”,还编了一本书,标题有“生殖系统与德育”,当时就把我笑翻了!前些年,有一段时间“建构主义”被炒作,于是有人便研究“建构主义与课堂教学”;过段时间“多元智能”有吃香了,有人便转而研究“多元智能与素质教育”;领导人说“成都市要搞城乡统筹”,于是便纷纷研究“素质教育与城乡统筹”……如此等等,就是“眼睛向上”。我说教育科研要“对准课堂,对准心灵”,就是要把每一天的教育实践都当做教育科研。
教育科研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得奖吗?是为了提升学校的档次吗?是为了学校的知名度美誉度吗?都不是。我认为,教育科研得不得奖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改变学生,提升教师,发展学校。在改变学生的过程中,提升教师,而学生改变了,教师提升了,学校自然发展了。学生的改变,教师的提升,学校的发展,就是我们的教育科研成果。
前天我校举行青年教师沙龙活动,我说了一句话,我说:“六年来,学校的各种事务都是书记和副校长们做的,我只做了一件事。什么事呢?就是帮助每一个老师成长。而且我这件事自认为做得不错,很有成就感,因为的确有一大批老师在我的帮助下成长起来了!”我今天还是要说这话。对我来说,从事教育科研的人,需要一定的素质,同时教师的素质又通过教育科研来提升。也就是说,教育科研与教师提升是互为条件互为因果的。
在我们学校,我提升教师主要是倡导“五个一”,这点大家已经比较熟悉了,我就不展开谈了。不过我要强调的是,我是“倡导”,而不是“强求”,更不是“强迫”。比如写教育随笔,我只是提倡,没有要求每一个老师非写不可。因为如果我强迫,很可能就有人应付,甚至还有可能弄虚作假。那我多难受啊!同时,我认为,全校老师也没有必要搞一刀切。有的老师因为种种原因,只要能够把课上好,就很不错了,他不写文章不读书不要紧的。但是,虽然我只是倡导而没强迫,可总有一些老师追随着我坚持写教育随笔。几年来,我校老师写的教育随笔达到了一万三千多篇。我敢说,一个学校的老师不过四五年间就写这么多,这是全国之最!我不强迫老师们写,但是我通过点评,通过推荐,通过发表,通过出书等方式,鼓励老师们写作。这比简单地用什么“每各月写一篇奖励五十元,否则扣五十元”有效得多!
读书也是如此。我不要求老师们非写读书笔记不可。如果逼着老师们写,读书就成了一件痛苦的事,而且他一样可以到网上下载各种各样的读书笔记,有什么意思呢?所以我给老师们说,你读了就可以了。我怎么检查呢?我就看你这本书有没有读过的痕迹,勾勾画画呀,批注呀,甚至什么都没有,但我看得出这本书是被翻过的读过的,就可以了。我的书柜向老师们开放,任何老师都可以到我这里来借书,我还允许甚至提倡老师们在我的书上勾画批注,在最后一页写上自己的名字和阅读时间。学校图书室的书也向老师们开放,也可以勾画批注并写上自己的名字和阅读时间。我给老师们说:“一百年以后,武侯实验中学的老师捧着这些书,看着上面不同年代不同笔记的勾画批注,将是怎样的感慨?这就是我们给后人留下的一笔真正的文化财富!”
我们学校的读书也分层次。比如这学期,全校老师统一阅读我新近出版的《每个老师都是故事》。让老师们在阅读中互相学习,看看身边老师怎样在点点滴滴的平凡工作中体现出优秀的。由自愿报名组成的读书会的老师,统一读《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青年教师沙龙的老师们还要阅读一本《教师人文读本》。此外,每个老师都到学校图书馆去至少借两本书,一本是学科专业的著作,一本是非教育的书,历史的,时政的,经济的,文学的,包括人物传记等等。
我们的教育科研,是每一天具体的行动。从大的方面说,是“新教育实验”,而我校的“新教育实验”有我们自己的特点,比如课程改革,还有课堂改革,还有我们学校的民主管理,还有缔造完美教室,等等。不过,我还是要说,我们搞这些科研,注重的是搞没搞,而不是“名分”,因为虽然我是全国新教育实验课题组的负责人之一,但我校至今没有挂任何关于新教育实验课题的牌子。我给老师们说:“这重要吗?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在真做。”
对普通老师来说,我特别强调就是我刚才已经说过的,要把难题当课题。我们不少老师真的是这样在做教育科研,而且颇有成效。比如唐燕老师,我刚来的时候,她来向我抱怨,说班主任难当,因为班上有一个学生太不好管,很顽劣。我说:“恭喜你拥有了教育科研对象!”我对她说,现在你的难题正是你的课题!你就研究这个孩子嘛!而且最好随时把你的研究过程记录下来。果真,唐老师开始研究这个孩子了。那一段时间,我几乎每天晚上都在网上看唐老师写的研究日记。一年后,这个孩子转变了,唐老师也写出了上万字的研究报告,其实就是她转化这孩子的故事。非常精彩!后来我将这个长长的故事推荐发表了。昨天,我还和潘玉婷老师谈心,鼓励她总结一下最近几年来教育转化特殊孩子的体会。几年前,潘老师对我说,她班上有一个同性恋的男生,她感到非常恶心!但我还是那句话,恭喜你有了研究对象!我对她说,你遇到了以前从没遇到过的难题,这正是你的科研课题!后来潘老师真的开始研究了,并取得了很多成果。她还遇到过患抑郁症的女生,还有其他种种特殊的学生。几年来,她所遇到令人头疼的学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差生”。传统意义上的而“差生”主要是思想问题或道德问题,而这些学生比如同性恋比如抑郁症,和道德没关系,主要是生理原因,甚至基因的原因。而几年来潘老师的研究很有成就,这些研究就是每一天和孩子的陪伴、倾听和引导。我对潘老师说:“你的研究并不是申请一个什么级别的‘关于特殊儿童教育’的课题,而是你从自己的实践中遇到的难题。几年下来,你不但有成就,而且还有体会,比如对这样的孩子,首先不要想到去改变他——同性恋怎么能够改变呢?这里面要改变的首先是我们的观念——而是理解、信任,然后走进心灵,把阳光洒进他们的内心。对这样的孩子,需要等待,需要从容,需要宽容……这都是你的体会。这不就是教育科研成果吗?而且更重要的是,在和这些特殊孩子打交道的过程中,你也提升了。比如,增加了你的教育智慧,拓展了你的教育领域,甚至丰富了你的许多知识,比如你研究同性恋,便要读相应的书,等等。”潘老师的研究,就是典型的而“把课题当难题”,就是典型的真科研!
至于我们学校教育科研成果的呈现,当然出了几本著作,我把老师们的教育故事编了几本书:《把心灵献给孩子》《每个孩子都是故事》《民主教育在课堂》等等。但在我看来,最最重要的教育科研成果,是教师的成长。我把受我影响的老师分为三类,一类是过去让我头疼的老师,比如李青青,比如赵敏敏等老师,在我的引领下现在都很优秀;还有一类是有敬业精神,有工作干劲,但缺乏教育智慧的老师,比如刚才说的唐燕,还有刘朝升等等,我的作用就是给他们以指导,让他们在教育科研中丰富教育智慧;最后还有一类老师,比如潘玉婷,比如郭继红,比如邹显惠,等等,他们从来就很优秀,我没来做校长他们就很优秀,他们的优秀和我没有关系,那我对他们的意义何在呢?我的作用就是把他们的优秀扩大到全国,把他们推出去,带领他们去讲学,帮助他们著书立说,我明年为潘老师在一家杂志申请了一个专栏,让潘老师发表她的教育故事。
我多次说过,在全校教工大会上说的,我说,我做校长成功的唯一标志,也是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让我们学校的普通老师成为学校的名片。以后别人一想到武侯实验中学,不会说,哦,那是李镇西的学校,而是说,那是潘玉婷的学校,邹显惠的学校,胡成的学校,冉光辉的学校……他们就是我最大的教育科研的成果。
我就说这些,谢谢!
5#
发表于 2013-5-25 15:30:07 | 只看该作者
教育科研,请远离“无土栽培”
王灿明
    昨天,我意外地收到《心理发展与教育》杂志,才知道自己与小教2009届毕业生钱文晶撰写的研究报告《体验学习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实验研究》荣获了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优秀论文一等奖,而且这是江苏在此次评选活动中唯一入选的获奖论文。得知获奖的信息,我不可能不激动,但激动之后我还是理性地做了一番反思,我的体会只有八个字:“只有播种,才有收获。”或许还有不少人认为,到中小学去做科研是“无谓的徒劳”,而我却坚定地认为,只有中小学才是我们教育科研最肥沃的土壤,如果我们不到那里去播种,请问我们教育科研的芽发在哪里,长在哪里,果又结在哪里呢?所以,我向所有的同行呼吁:教育科研,请远离“无土栽培”!
    前几年,我一直在做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重点资助课题“中小学体验学习的研究与实验”的课题,先后带领8名青年教师、2名研究生和8名本科生在南通市经济开发区实验小学进行了一年多的实验,本次获奖的研究报告就是李朝阳、王小艳、钱文晶一组共同做的实验结果,前期成果已经由台湾的《体验教育学报》和山西的《教育理论与实践》发表。本报告针对当下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化、知识化等不良倾向,对流行于西方的体验学习进行了“本土化”和“校本化”改进,以美国凯斯西储大学(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的著名学者大卫·库伯(David A. Kolb)教授的“体验学习圈”(experiential learning cycle)为架构,设计出针对性很强的主题体验系列活动进行实验。研究表明,对照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没有发生显著变化(p > 0.05),而实验班学生的心理健康却有了非常明显的改善(p < 0.001),将实验班学生的心理健康前、后测结果进行比较,可以充分肯定体验学习对改善小学生心理健康质量具有显著的功效,尤其对于解决“情绪障碍”、“行为障碍”以及“不良习惯”具有更积极的作用。这项实验不仅为揭示体验学习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内在机制提供新的研究视角,而且为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提供新的路径和心理学依据。
    去年,我偶然得知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主办了“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优秀论文”评选活动,就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投了稿,想不到居然获了奖,并且电话通知我作为一等奖的代表去成都出席颁奖大会,说中国心理学会理事长林崇德教授对本文评价很高,只可惜那几天正是“南通市创造教育高层论坛”召开的日子,我没有能够走开,心里一直觉得很惋惜,总是觉得错失了一次向我崇拜的林教授当面求教的机会,错失了一次向来自全国各地专家学者和在一线做出突出成就的老师们学习的机会。这次从获奖名单上才发现,本届评选活动总共评出了一等奖7项,二等奖12项,三等奖30项,才知道原来是极不容易的,这也再次证明坚持到基层学校去做科研的道路是走对了,我当初的选择没有错,尽管到学校去是苦点、累点,但很值得!
    在这里,我要再次感谢南通经济开发区实验小学的有关领导和师生的大力支持,如果没有他们所创造的良好条件,没有他们的通力合作,要想取得今天的成绩是不可能的。同时,我也要感谢李朝阳、王小艳、钱文晶同学的不懈努力,尤其是要感谢钱文晶最后所做的数据分析和论文撰写,尽管她的毕业论文在学校已经获了奖,但比起来,这个奖项应该更为重要,希望她再接再厉,在如东县丰利小学创造出新的辉煌!!!
6#
发表于 2013-6-16 23:26:46 | 只看该作者
当前中小学课题研究的失真与纠偏
    徐朝霞(常德市武陵区甘露寺小学副校长)
    记得鲁迅先生曾讲过一个讲真话难的故事。由此,我想到近年来,学校进行课题研究的种种令人不容乐观的现象:一是从某些高校专家或上级教科研部门分得一个或几个子课题,目的就是为了装点没人门面。好像有了级别较高的立项课题,别人就会认为他们走上了“科研兴校”的道路,学校的品位就提高了。说到底,这样的大部分课题都没有研究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二是课题研究从一开始就造假。无论实验方案、结题报告、研究成果还是佐证资料,通通都是东拼西凑抄来的,说的是永远正确的废话,很少有自己的思考。三是课题研究是个筐,什么东西都往里面装。研究周期快到了,于是大家一起动手,齐心协力,把只要能和该课题“沾一点亲,带一点故”的东西都往上靠。最后,加上专业化的装帧,成果不但“漂亮”,而且“丰硕”。常态教学与课题研究“两张皮”,严重困扰着大家。作为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引领学校苛刻持续发展有效途径的课题研究难道是这样的吗?当然不是。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是全美最好的教育学院,近些年来,该学院投入极其雄厚的学术力量,开展“常态教学下的关键问题研究”,所谓“常态”,就是立足于最真实、最普通的教育环境和教学状态。换句话说,课题研究的广阔天地在基层学校,在每一个教室里,在每一个教师和学生身上。“关键问题”要从课堂出发,从老师们的困惑点出发,从教学的关键点出发,能带给教育教学比较深刻的影响。
    世界是由问题构成的,学校也不例外。每一位老师整天都处于活生生的教育实践中,那里有最主要、最宝贵的问题资源。问题的存在让我们的工作充满了挑战,让老师的智慧有了发挥和施展的空间,而能够发现真正有价值的问题是进行课题研究的起点,也是教学常态下课题研究的第一步,当然也是最关键的一步。
    近年来,我们学校为了走好这关键的一步,每次准备课题研究前都要求大家把自己课堂教学或班级管理中的问题写出来。一周后,老师们反馈的信息大大出乎我们的意料:相当一部分老师缺少发现问题的意识;一些老师问题琐碎,似乎到处都是问题;还有一部分老师提出的问题不是教育教学常态下的问题。怎么办?我们觉得,引领老师抓住日常教育活动中司空见惯的某一个细节,留意课堂中无意生成的环节,记录自己亲历的教育现象,捕捉自己某一次思维的火花……这才是真正切合我们的实际需要。不久。五年级一位语文老师确立了“指导学生读作文批语”的研究问题,另一位班主任确立了“构建和谐班级的实践与研究”的问题。
    问题确立后,如何着手进行研究?我们觉得应该分三个步骤。
    一是把问题上升为校本研究课题。创设“教师专家式研究”。长期以来,中小学搞课题研究,并没有自己的操作范式、评价范式,只是套用专家搞课题研究的那一套。一线老师任务繁重,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组织大量的“规范”的文字材料。但我们同时又感觉到要想使问题得到比较好的解决,必须要有一定的理论支撑,必须要有切实的计划,必须要有科学的评价,但又不能走专家搞课题研究的路。于是,我们首先明确了这样一个基本理念:关键问题就是课题,解决关键问题的过程就是研究,参与研究本身就是成果。在此基础卜,我们形成了《甘露寺小学教师课题研究制度》,从课题选择、立项,方案制订,过程管理,研究指导,结题评审,成果发布等方面都作了比较详细的规定。
    二是紧紧抓住与课题相关的教育教学实践进行研讨,设置“教师合作式研究”。课题研究的终极目的不仅仅是具体解决几个教育教学问题,我们追求的是教师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能力的提升、品质的提升。合作式研究,不但能使单个教师的问题和研究成果能够集体共享,而且强化了合作研讨共同成长的意识,对于培养团队精神也有很好的作用。实施中,课题组的组成可以采用多种方式,或以学科组、年级组、教研组为单位,或以三五人结成“志同道合组”;但研究的过程中如何分配研究任务,如何商讨研究计划,如何交流研究进程,如何协调研究分歧,如何归纳研究规律,却都有明确细致的规定;当课题组成员热情减退,研究问题出现瓶颈时,外聘专家与学校骨干就成为了他们的合作伙伴,群策群力。
    三是把好由经验解决走向科学解决的隘口,进行“教师反思式研究”。反思总结是问题解决由经验解决向科学解决的必由之路,这种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而是一种深度反省。为了提高教师反思的可操作性,我们把反思分为两大类型:“群体反思”与“个体反思”。“群体反思”即课题组成员间固定时间、固定地点的研讨交流;“个体反思”则充分利用学校的网络资源,开设论坛,定期确定反思研讨主题,要求教师参与相关专题的讨论交流,使老师们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可以与任何成员实现彼此间的经验交流,从而为老师们进行有效反思开辟新途径。

    课题研究,为啥“里外不是人”
    刘昌稳(临澧县舍口镇群主完小校长)
    最先知道课题研究的事,还是评职称那会儿,那年头,不管自己的“硬件”如何齐全,因为没有参与课题研究,总逃脱不了落选的命运。从此,课题研究在我心里便占据了神圣地位,梦想着有朝一日能成为一名课题研究的“研究员”。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风起云涌,课题研究逐渐进入普通教师视野,此时的我,有幸走上校长岗位,想做一名研究员的愿望也日渐强烈,并暗地里做好了胜任课题研究的准备:通过业务自修,我带领教师系统学习了“教育与科研”等专业知识,把本班学生当做研究对象,中规中矩地开展了一项以《优化写字教学方法,提高学生书写技能》为题的研究“实习”,从选题到制定研究方案,从资料收集到撰写研究报告等研究过程我都一一“下了一次水”。
    当捧着自己的“研究成果”要求上级给个“说法”时我才发觉,我的“成果”就像没被户籍部门注册的“黑市户口”。惆怅失落中我才醒悟,我离“真正的”课题研究还很遥远,以我现在的农村一线处境,我根本没机会沾着“真正的课题研究”的边。要命的是,近乎苛刻的课题研究资格审查给我们农村一线学校设置了一道无法逾越的“申报立项”坎。
    于是,无缘进入“真正课题研究”的我,心里不由暗暗生出一丝怨恨:“课题研究,你何时才能平易近人?”
    然而,一名资深研究者的一次牢骚改变了我对课题研究的向往:“别看一个个活动案例、一本本厚厚的成果集整齐地摆在那里,那都是闭门造车做出来的一些东西。”
    “好端端的为什么要造车呢?”我不解地问。
    “课题管理部门下达的子课题,总是高高凌驾于我们的日常教学之 上,在我们这里,研究与实践多数是两块皮。没有这些闭门造车,你的课题便结不了题,评不了奖。搞研究,无非就是捏造数据弄资料,生花妙笔写报告。”资深者如是说。“中霞学校搞课题大多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但是门外的人想进去,里边的人想出来。”资深者再次摇头叹息。
    我先前单知道课题研究是教师头上一道美丽的光环,与多数农村教师一样,身为旁观者的我断然不知局内人还有诉不尽的研究烦恼:为了完成任务,迫不得以才做起了令人厌倦的“注水研究”。
    课题研究,真的是想说爱你不容易。

    教育科研需要怎样的制度
    娄小明(江苏省吴江盛泽实验小学校长)
   《弗洛伊德传》中谈到了弗氏创办的“周三讨论会”,每月举行一次例会,主要由会员宣读自己的论文,大家再自由讨论。“讨论会”没有明确的制度(或者其制度是约定俗成的),会员可以参加也可以退出。这样的活动方式极其宽松,可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涌现出了诸如荣格等一批颇有建树的心理学家。
    有这样一所省科研名校,早期在进行课题研究时,学校没有明确的奖惩制度,可教师们的积极性却非常高。经过了十多年的发展,学校的制度已经十分完备了,可是教育科研却难以再掀起高潮。
    也许把制度归结为教科研的“杀手”,有些不近“人情”。但因此把教科研脱离于制度的怀抱,更显得因噎废食。那么教育科研需要怎样的制度呢?
    一、奖惩制度——不能窄化对科研意义的阐释
   “写一篇论文奖十元”。这样的激励措施已经是很普遍了。领导的初衷也没有错,“比起以前一分钱也不给总要好吧!”可有些老师看不上眼,“不就是十块钱吗?”而且随着时间的流逝,这项制度的负面作用越来越明显了。有些老师理解为写论文就等于“赚外快”,是学校要我写的,一副与己无关的样子,一种被逼无奈的心态。其实,一种制度除了激励的作用外,还有解释的功能。一种合理的制度,是你执行后能够明白这样做的原因的。据说,某学校有一项不明文的规定,垃圾是要用手拣起来的。看到其他人拣起你丢的垃圾,你好意思再丢吗?拣起其他人丢的垃圾,你还能不自觉地乱丢吗?这样的制度只要执行一次就够了。这种能够真正起到“阐释”作用的制度,才是一项好的制度。
    二、标准线——不能僵化对教育科研的管理
    某学校有这样一项制度,每个学期请假一次不扣全勤奖。结果,学期快要结束的时候,一些没请过假的老师纷纷请假,搞得领导焦头烂额。有的学校也有类似的科研制度,一个学期要上交多少篇论文,要参加多少次教科活动。结果大部分老师刚刚达标就罢手了,连某些一贯热心于教育科研的教师也以完成“产量”为标准。仿佛过“线”就会作废。这样的“标准线”现象降低了制度化管理的效率。看来科研制度是把“双刃剑”,既有促进的作用又有促退的功能。如果过于强调行政命令,突出文本管理,往往弱化人的主动性。王阳明说:“今教章子,必使其趋向鼓舞,心中喜悦,则其进不能自已。”制度建设也是一样,一种能够触动人心灵的制度才是一种好制度。
    三、速成化——不能弱化对科研内涵的构建
    某些学校的教育科研制度体系是“一夜”之间建成的,教科室人员职责的明确,奖惩措施的出台,课题管理制度的颁布,学校评课制度的推行……仿佛科研的大厦从此就安然无恙了。其实这种“速食”文化是难以被真正消化的,其原因是它缺失了一个成长的过程,脱离了一种现实基础。这样的制度建设没有经过集体的认同、组织的产生、案例的丰富这个过程,是徒有其表而无其实的。这样的制度建设是从上到下实施的,教师没有将它与教学生活联系起来,制度和实践还是里外两张“皮”。其实大自然也是一样,三五年成材的泡桐树木质疏松,二三十年成材的榉树木质细密,它们的用途也截然不同。当然教育科研制度并不是以时间论优劣的,但是它需要一个自我完善的过程,需要一种理性与感性相协调的阶段。
    四、精细化——不能束缚科研制度的“盈利”空间
    《胡塞尔传》中谈到德国大学的用人机制,博士生需要通过论文审定才能成为助教,随后必须出版专著才能担任教授。胡塞尔从一名助教成为教授用了9年的时间,这种用人的机制是相对简洁、有效的。反观我们有些学校的教科研制度却日趋繁琐,学校例会制度、每月论文制度、教科研考核制度,人人参与课题制度……似乎精细化成为衡量科研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结果就出现了科研制度千校一面,科研成果集中于文本,科研形式千篇一律,科研与教育互不相关的现象。其实,教育科研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活动,过于精细的管理会束缚广大教师的创造性,而一种有效的制度具有简洁性。牛顿说过:“自然决不做徒劳的事情,它每多做一件徒劳的事情,就意味着少供应一些东西,因此,自然满意简化,不喜欢奢侈和浮华。”就像剑桥大学的午后茶例会,流行于印象派画家中的咖啡馆沙龙,成为他们科研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因此,学校的教育科研制度不妨从简洁人手,从实用着眼,充分发挥教研的创造精神。获得更大的“盈利”空间。

    校本教研中的课题带动策略
    谢福胜(长沙市岳麓区教师进修学校总支书记、副校长)
    采取什么方式与策略有效开展校本教研,足当前学校的一个热门话题。笔者认为:校本教研本质上是一种教科研活动,具有探究性质,要求教师以科研的态度和方法对待教学研究,从发现和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都需要教师具有探索、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掌握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法,使教研从以往零散、经验、无序的状忿向科学化、规范化方向发展。因此,实行课题带动,应该成为推动校奉教研的有效策略。
    所谓课题带动策略,就是指教师把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转化成可操作的课题,在课题目标的导引下,经由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扎实有效地开展各种教研活动,并最终取得良好的成效。课题研究的过程,既是校本培训的过程,也是校本教研的过程;研究的成果用渚于实际,将进一步推动学校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那么,如何实施课题带动策略呢?
    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现实中学校和教师面临着许许多多的问题。“如果隐藏在教师的日常教育活动中的‘教育问题’或‘教育事件’不被提出来讨论,将无法开启行动研究的大门。”(刘良华《校本行动研究》)针对教学现实,教师及时发现问题、善于分析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是提高教学针对性和有效性的关键所在,也是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的重要体现;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就是教师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我 们要十分重视教师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培养,帮助教师寻找教学问题,引导教师发现值得研究的教育教学问题,使教师认识到教学问题存在的客观必然性和普遍性,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同时要以此作为后续的校本教研活动的“研究主题”。
    针对现实中一些教师对问题的处理往往只停留在表面,不作深入思考的现象,我们要引导教师透过现象看本质,挖掘问题的价值所在。实践中,可运用“教学反思”、“案例分析”、“课例研讨”等多种教研形式,组织教师探讨实际问题,发现与剖析教学问题,帮助教师提高对教学问题的认识。
    在一次小学数学研究课上,执教老师设计了三个思考题。这几个问题实际上很浅显,学生只要看看书就能找到答案,可是他却要求学生任选一题,找自已最好的伙伴合作解决。在课后的课例研讨中。执教者自鸣得意:由于运用了新课改所倡导的先进的教学方式——合作学习方式,所以,课堂气氛活跃,体现了学生主体地位,学生的个性也得到了张扬……可见,这位教师并没有发现自己教学中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区教研室教研员与他进行了耐心细致的交流,指出了问题之所在。在此基础上,全组教师就合作学习的时机和实效性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通过研讨,老师们对合作学习的功能与价值、运用时机与操作程序等问题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与理解。
    二、引导教师广泛开展问题教研
    问题即课题,当问题的价值被人们认可与提升时,问题就转化成为一个个课题。我们要注意加强“问题”与“课题”的转化工作,帮助教师梳理与提炼问题,将一系列问题课题化,开展“问题教研”。具体做法是:帮助教师把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转化成可操作的课题,在课题目标的导引下,经由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扎实有效地开展各种教研活动,并最终取得良好的成效。
    在帮助广大教师梳理与提炼问题,形成课题的同时,还应该组织与指导教师开展课题研究。
    作为教研指导与服务机构,在指导一线教师开展教育科研课题研究中,区县教研部门应该发挥特殊的作用。长沙市岳麓区制定了《新课程改革校本教研课题指南》,为各中小学幼儿园提供参考选题,并按照教育科研课题研究的基本规律,认真做好课题立项、开题论证、形成性检察、结题验收等方面工作。他们提出“校校有课题,人人都参与”的目标和要求,引导教师立足校情,立足学科教学,投身教育科研,追求卓越。近几年来全区教师先后高质量完成一百多个国家和省、市、区级教科研课题,一个一个教育教学实际问题逐步得到解决。“十一五”以来,又新增立项课题国家级一项,省级两项,市级十四项,区级五十项,校级两百多项,参与或承担各级立项课题(子课题)三十多项。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教师专业素养得到了培养,教育教学水平得到有效提升。
    三、课题带动策略的几点体会
    一是必须建立以校长为首的课题层级负责制。在学校里,校长是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的第一负责人,校长要真正确立科研兴校的办学理念,建市教学研究的导向机制、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校长要整合学校的科研力量,层级负责,级级督导,建立一个直接服务于教师课题开展的学校教研网络。
    二是必须确保课题开展的各项资源。要保证课题保证研究的顺利进行,需要一定人力、物力和财力的保障,不仅要提供教师培训的机会,提高教师科研水平,也要为教师提供课题研究的各种物资保障和资金保障。
    三是必须注重学校文化场的建设,使课题科研在学校蔚然成风。学校文化场是一种学校精神和文化现象,它对在这个“场”内的每位成员具有激励和凝聚、熏陶和潜移默化、自律自省和约束、扩散与辐射的功能,因此,注重学校文化场的建设,能够为课题研究创造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的“生态环境”。
    四是必须建立健全课题研究评价机制。评价是一个重要的指挥棒,直接关系着我们行为的方向性,学校要根据本校的实际制定出一套教科研奖励办法,精神与物质相结合,强化教科研成就在教师考核、评优、晋级中的权重,使教师们能够感受到教科研活动本身所带来的无穷乐趣,能够感受到一种努力之后的满足感、荣誉感和成就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4 15:11 , Processed in 0.105827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