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小学科教师资缺 谁来帮孩子推开科技创新大门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2-15 15:11:3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小学科教师资缺 谁来帮孩子推开科技创新大门
新闻回放
日前,在由中国科协、教育部、科技部等单位主办的第26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一些参赛学生表示,学校老师在科技教育方面对自己几乎起不了什么作用,他们只得通过家长向大学教师或科研工作者寻求帮助。中小学科技教育面临师资缺乏的窘境。
缺乏有效指导,中小学生无奈自己找专家求助
两个洗衣桶同时作业,可分别洗涤浅色衣服和深色衣服,并且还可以将洗衣水反复利用。在第26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上海民办嘉定新城初级中学初一学生陈怡汝设计的新型节水全自动洗衣机,获得了评委、教师和参观者的一致好评。
然而,陈怡汝告诉记者,她的设计项目耗时一年多,其间学校老师只是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提供了一点帮助,而在其他方面的指导几乎为零,她只好求助于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的母亲。
“我现在偶尔也会有一些新的创意,但总是因为各种原因最后都没有行动。”陈怡汝表示希望学校能提供一定的平台,让自己有机会得到老师的指导,有机会和同伴们一起交流自己的想法,并一起将想法付诸实践。
从这次大赛上记者了解到,缺乏科技教师已成为中小学开展科技教育的瓶颈。很多学生的项目都不是由所在学校的教师指导完成的。呼和浩特市第二中学学生姬晓萱是通过父母联系到了内蒙古工业大学能源与动力系的专家,在专家的指导下才完成了项目;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学生徐天扶是得益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的指导,才顺利完成了实验研究。
湖南省长沙市长郡芙蓉中学初一学生陈鑫设计了一个利用电池供电产生震动排除输液管内空气的装置,而他的指导教师陈水章竟是学校的生物教师。陈鑫表示自己“很幸运”,碰到了愿意指导自己的老师,而他的其他同学则不一定有机会获得指导。“哪怕是有创意,也可能会因为没有老师的指导和支持而最终放弃。”陈鑫无奈地说。
缺乏专业教师,科技教育逐渐边缘化
英特尔公司中国执行董事戈峻注意到,在中国,科技教育相对语文、数学、英语等课程来说,更像是边缘学科,没有专门开设课程、更没有专门的教师。
据英特尔公司教育家论坛项目的负责人介绍,美国有专门的科学课和科学教师,在全美170万名中学教师中,科学教师有近42万名,约占中学教师总数的24%。
“相比美国等发达国家,我国的科技教育显得捉襟见肘。”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陶建华分析说,“目前,我国中小学从事科技教育的工作者大多是教生物、物理、化学等理科专业的教师。即使是这样一支并不专业的队伍,也仅仅是在靠默默奉献的精神和普及科技教育的信念在支撑着——他们辅导学生从事科技创新的成果对评职称、评优评先等并不起作用。”
然而,中小学科技教育领域仅仅靠这群有热情的教师显然是远远不够的。陶建华认为,我国中小学科技教育领域缺教师有着制度上的原因,“扩充中小学科技教育的专业教师队伍,加强对从事科技教育教师的培训,完善科技教育教师的保障体系才是解决缺教师问题的根本”。
培养专业师资,搭建平台让科研资源流入校园
“中小学从事科技教育的教师应纳入教师培训序列。”教育部师范司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办公室常务副主任盛泓洁认为,科技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而非赛场,而课堂的主角之一是教师,因此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科技教育教师队伍对提高我国中小学科技教育水平有着特殊的意义。
她建议,应从国家和地方多个层面推行科技教师培训,对其进行科学素养、科学教育能力等多个方面的教育,培养和造就一批优秀的科技教育学科带头人和一支高素质的科技教育教师队伍。
“高校和科研机构为中小学开展科普教育提供帮助本身是一件好事,但并不是每个学生和家长都认识大学教授和科研人员,也不是所有的教授和科研人员都热衷于培养中小学生。”陶建华介绍,国外评选优秀科学家时,要求科学家必须完成一定量的青少年科技培养任务,以此彰显科学家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因而很多科学家乐意指导中小学生,“而我国目前缺乏这样的机制”。陶建华建议,应设立一定的沟通平台,让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研资源能够适当、适时地流入中小学,使中小学的教师和学生得到滋养。
经过对比研究,戈峻发现,中国的课堂注重文化知识的传输,学生的理工科知识基础扎实、功底深,但动手能力差;而国外的学生理工科知识功底较弱但动手能力强。“很明显,中国的中小学生并不缺乏创新能力,基础知识也扎实,但他们缺少教师的正确引导和帮助。”
从企业的角度考虑,戈峻建议:“可以扩大科技教育的平台,让更多的企业和机构进入中小学科技教育领域,更大程度地吸收资源,形成合力,共同促进科技教育向前发展。如此,才能挖掘学生的潜能,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创意。”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作者:王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2 03:35 , Processed in 0.059478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