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0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治学必先有真理之勇气”——论钱钟书治学风范的当下意义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3-9 15:16:0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治学必先有真理之勇气”——论钱钟书治学风范的当下意义
罗新河
    钱钟书一再强调“文学良心”或“文德”,并将“真理之勇气”视为其核心内容。这一点被他有力地加以贯彻。其高山仰止的治学风范对于当下学术界,甚至整个社会来说,示范意义不言而喻。
    “求道为学,都须有‘德’”,“才、学、识,尚须有‘德’也”,“德”字被反复致意,钱钟书对文德的强调可见一斑。在他看来,这一范畴最核心的涵义,可以用黑格尔“治学必先有真理之勇气”一语概之。具体来说,包含这样几层意思:有学术的雅量和宽容之心,以民主平等的态度对待与己相异的观点。“昭明太子、简文帝特赏陶潜,而刘勰、钟嵘谈艺,未尝异目相视”,前者文章路数和风格迥异,却能赏异量之美;后者观点、旨趣绝然不同,而不互相抨击指责,都称得上有良好“文德”;保持独立自主的精神风范,坚决捍卫真理的尊严,不阿世哗众,不曲学违心;捍卫真理,而不顽固保守,穷理尽事,逢怒不恤,改过勿惮,这更可“语于真理之勇、文章之德已”。这三点各有侧重,从不同方面彰显学术的真理性诉求。关于文德,钱钟书在早年的《谈中国诗》里说:“具有文学良心和鉴别力的人像严正的科学家。”这里的“文学良心”指的就是“文德”,《管锥编》中说:“章学诚之‘文德’……犹言‘文之德’,如今语之‘文学良心’、‘艺术贞操’。”将具有文德的人与严正的科学家相比,实际是强调文德的真理性诉求。
    然而,这种“德”不光表现在面对强大对立势力淫威而不为所惧的行为上,有时也反映在抵挡世俗人伦诱惑敢于说“不”的学术操守上。《谈艺录》举了一个袁枚选诗的反面例子。《随园诗话》滥于称引、不惜笔墨、选诗不慎,“极粪土之汙”,钱钟书认为,其原因不在其作者“目无智珠,不识好丑”,而在其“乞食作书,声气应求,利名扇盪,取舍标准,自不能高。重以念旧情深,爱才心切,欲发幽光,遂及哇响,讥其道广固可,称其心慈亦无不可。”在世俗名利的诱惑与人伦情感的纠葛下,袁枚没有能坚持自己的主张,做出独立选择,因而被后世诟病。归根结底,是他缺乏足够的学术良知和勇气,“苟达心而懦,则不违心而罔者几希”。
    钱钟书倡导“治学必先有真理之勇气”,纵观他展现出来的精神风范,正是对此的最佳注脚。
    上世纪30年代当其初涉学术圈时,他就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对处于主流地位的种种学术现象,发表异议,如对白话文学主张的质疑,对进化论文学观的反驳,为复古论的辩护,对“血和泪”的社会学文艺观的批评,对学术权威周作人论著的指摘……不辨对象、不阿流俗、秉笔直言的行为,终其一生一以贯之。
    在学术态度上,钱钟书谦虚谨慎,“改过勿惮”,从善如流。《谈艺录》、《管锥编》出版之后,稍有讹脱遗漏,便不厌其烦,一再补订、修正,唯恐以讹传讹,并大量吸收他人所提意见和建议,力臻完美。有学者称其为“文正公”,他却自命为“文改公”。
    在学术方法上,他坚持自己的信念。如在西学体系盛行的时代,不跟风潮,不忘传统,坚持非体系的理论撰述和结构方式,“识小积多”,“褚小有怀”,“不耻支离”,不厌“豕苓桔梗”、“木屑竹头”,细心理懂,扫叶都尽,但求见人未见,谈言微中之精妙,不求高谈阔论、鸿篇巨构之恢弘,即便在白话简体字普及,文言繁体字时代一去不复返的当代社会,依然故我、特立独行,坚持用后者撰写学术著作。当然,这不一定就是坚持了真理,但就传统与创新的辩证性来看,其行为显然是对五四以来的新文化断裂传统行为的无声抗议,内在上有维护历史规律的雄心在,这同样是没有求真理之勇气难以为继的。
    在学术胸襟上,他不迷信,不固守,不势利,“全体大用”,“亦扫亦包”,不依傍一家之言,兼容异量之美,古今赅备,东西融通。钱钟书是一个善于采纳百家之言的人,但从来看不到他对哪家哪派,表现出无保留的推崇和接受,往往那些世所敬仰的大家,他要么基于特定的历史原因,避而不论或少谈,要么在阐释的同时也批评,前者如对马克思,后者如对黑格尔。他对中西各家各派几乎通晓,但很难说出,他主要信奉谁的主张。他在著作中一再强调,不开宗立派,以为“宗派则有窠臼”,所长辄成所蔽。这正是一种民主开放、广取并蓄的精神。
    在具体的评赏实践中,他不囿陈见,不断提出创造性见解。在上世纪50年代,他的《宋诗选注》独标“能文”的“六不选”标准。“于历世或并世所视为碌碌众伍之作者中,悟稀赏独,拔某家而出之……识英雄于风尘草泽之中,相骐骥于牝牡骊黄以外”。此种慧眼卓识,不也正是求真理的勇气之典型表现吗?
    反过来说,正是因为胸中时刻充盈着真理之勇气,钱钟书才能几十年如一日甘于寂寞、淡泊名利、心无旁骛、与世无争,孜孜不倦地潜心于学术事业,成就其文化建树。
    新世纪,学术界多少被急功近利、浮躁庸俗的气息渗透着,影响所及,暗流涌动,匪夷所思之病相屡见不鲜,如圈子批评、人情评审、版面收费、论文剽窃、文章代笔、学术贿赂、科研造假、门户之争……同时,学术的明星化、规模化、官僚化、市场化相生相伴,如影随形。文风、学风之恶令人痛心疾首。看看当前的学术现状,再重温钱钟书高山仰止的治学风范,其中的反差令人唏嘘。钱钟书树立了一座傲岸的学术丰碑,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克服当前弥漫于整个学术领域的浮躁、功利、庸俗和官僚化的学术研究风习,推动其净化、改良,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将显示出重要的精神价值。
    (作者单位:湖南工业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4 15:41 , Processed in 0.061448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