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2|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行为文化:一个漫远的过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3-10 10:24:4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行为文化:一个漫远的过程
文/张菊荣
在我们吴江区的幼儿园园长中,平望幼儿园夏丽萍园长一直是我非常尊敬的一位,也是我心中大姐式的人物。在吴江市教科室工作的6年中,我一直是分管小学的,幼儿园去得不多,夏园长那里却是去得并不少的,一方面是夏园长那里有很多值得我学习的内容,另一方面因为当时平望实小钱坤南校长是我要好的朋友,平望实小是我去得最多的学校之一。到了学校工作之后,一门心思努力做校长,与外界的接触毕竟就少了很多,幼儿园更少。但是与夏园长,可能因为两件事情,就有了一些联系。一是去年(2012年)1124日下午,根据顾局的要求,我向全区的幼儿园园长汇报关于“学校文化”的理解,也许是讲得还算有些意思吧,夏园长就表扬了我;另一件是今年(2013年)125日上午,夏园长请我们去研究他们的课题,沈局、薛特他们发表了非常好的指导,我则是乱七八糟不知所云。之后,夏园长就有一个想法,想到我们学校来讨论讨论关于园所文化建设的问题。前天下午,我们在区教研室参加一个活动,她就说今天带几位老师一起来看。我还以为是两三个人呢,想不到,来了十来位。
非常愉快的一个下午,我们大约聊了两个小时。夏园长太谦虚了,说是有很多问题要“请教”我,她列出了很多极有价值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是思考者的问题,没有深入思考过园所文化的人是提不出这些问题来的,这些问题值得我细细思考;而我则太不谦虚了,絮絮叨叨乱七八糟不知所云。但我知道,在事关文化的许多观点上,我们与平望幼儿园产生了很丰富的共鸣。
一下午的聊天,象是在写一篇传统意义上的“散文”:形散神不散——讲得散极了,但一直是在谈论“文化”。这是一次“文化下午茶”。可惜凭着我的几乎不能称为“记忆”的记忆,已经无法回忆起“下午茶”中的那些胡言乱语了,我们所谈及的话题也实在太多。
我们也谈到了“行为文化”。我忽然发现,我们在谈论学校文化的时候,很少专门谈到“行为文化”,好像想出几句理念以后学校文化的问题就解决了似的。其实,学校最能够令人感受得到的,乃是行为文化——当然不是那种供人参观与检查而排练出来的作秀文化。一个人的举手投足一言一行,透出一个人的内在修养;一所学校师生的举手投足一言一行,透出一所学校的文化品质。——然而,我必须再强调一次:这决不是可以排练的。
很多人给文化以各种分类,比如分为精神文化、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这是比较典型的分法。为了研究的需要,作一些分类是必要的,但是在学校的现场,被归成类的文化却并不是割裂开来存在的。“精神”乃是核心,景点如果没有精神意义,就只是“物质”而不是“物质文化”;行为如果没有精神意义,就只是“行为”而不是“行为文化”;制度如果没有精神的意义,就只是“制度”而不是“制度文化”。
文化不是一种静态的存在,而是在过程之中的。那些速成的东西,必将速去,甚至速朽。从文化形成规律的角度来看,我们就必须对那些运动式的教育改革保持深刻的怀疑与高度的警惕。就比如这“行为文化”,用一些生硬的手段地强制地达成的,很可能走出校门之后就很快没有了。关于“行为”,我们很多学校也制订自己的行为要求、礼仪准则,这些东西很可能是好东西,但是我们千万不要以为有了这些行为要求我们就有了行为文化。行为文化,是在行为之中的,它并不凭借纸质而存在,它包含着精神的理解,需要时间的考验。行为文化的形成,是一个漫远的过程。
201337日星期四
2#
 楼主| 发表于 2013-3-10 10:25:02 | 只看该作者

文化是一种场,看不见摸不着,却又无处不在。行为文化,也是一种场。最简单的一个例子就是会议纪律,我们是习惯于准时还是习惯于迟到,习惯于安静倾听还是习惯于窃窃私语,都有一个文化场的问题——每个人的行为创造着文化,也受制于文化。

继续思考“行为文化”。貌似“行为准则”之类的规定,在我们的学校中并不鲜见,但是要做到其中的每一条,都不是容易的,要成为学校文化的一部分,更不容易。难怪有一位教育行业之外的朋友开玩笑说:“我看一个人,能够做到《小学生守则》就非常了不起了。”行为文化的形成真是一个漫远的过程,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就象本学期我们刚刚拉开帷幕的“就餐文明”的教育活动,我说在每一件关键性细节之中,涉及到我们全部的教育理解:对于培养目标的理解、对于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的理解、对于教育的理解、对于文化的理解,等等等等。
在前几年,我们做了两个细节性事件,或者与“行为文化”的追求有些相关。一件叫“学会用您”,一件是“整理物品”。我具体地说说“学会用‘您’”。我们认为一个人要学会用好“您”字,当然学会用“您”并不是四处地乱喊“您”。20111123日上午,沈石溪老师来给孩子们讲课,然后请孩子们提问,在孩子们提问的时候,我坐在那里很不舒服,因为没有一个孩子使用“您”字。休息的时候,我跟沈石溪老师道歉,接着我们开展了“学会用‘您’”的专题教育,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仍不够。差不多一年之后,20121010日,王一梅老师来给孩子们讲课,然后请孩子们提问,前面几个孩子的提问,仍然没有人用“您”字——我希望孩子们在不经刻意提醒的情况下能够用“您”——一直到了最后,终于有孩子用“您”字来提问了!我知道这是一个重要的教育契机,活动结束时,我跟我们德育处查主任说,把那个孩子的这一句话“做大”。第二天大课间的时候,我们把这个孩子请到司令台上,号召全校同学向他学习,就因为他“学会用‘您’”了。这件事情对班级、对学生的影响很大,“学会用‘您’”终于成为了汾小孩子的一种语言。当然,还会有不平衡,还会有反复,那就需要我们用“恒”的精神去保持与推进。
这件事包含着很多的教育技巧,与包含着重要的文化建设的启迪。“学会整理”,也同样如此,当然比“学会用‘您’”还要更复杂;今年开始的“文明就餐”难度更大。所以,我们必须强调,行为文化的形成的确是一个极其漫远的、十分复杂的过程,而不是制订了一些要求与规定就可以做到的。
学会用“您”、学会整理、文明就餐,这些都是“小行为”,在形成这种行为的过程中也折射出很多深层次的东西,磨砺的是人的精神与品质。——“文化”的核心永远是价值观,隔离了价值观的教育就与文化无关。我又要强调,那些过“硬”的教育手段,可以是法律的武器,却不是学校教育的特征,虽然我并不反对必要的惩戒与规训。

关于“行为文化”,我们也不能仅仅盯着“行为习惯”,其实“大行为”是更加重要的。——那就是面临矛盾时的行为选择。行为文化不仅仅是行为习惯,而是一种行为的选择:做这事,或者做那事;这样做,或者那样做。行为内容的选择,行为方式的选择,说到底就是价值的选择,而一个团队的价值选择,就是文化的选择。这是更为复杂与久远的过程,也是重要深刻的话题,需要我们用理性的实践去不断探索。
201338日星期五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6 10:41 , Processed in 0.099320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