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8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超越经验与艺术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3-14 08:08:0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超越经验与艺术
薛法根
  这个周末,应安徽淮北市教研室和广西《小学教学参考》编辑部的邀请,我参加了两场语文教学展示活动。由于到场的名特教师不少,还有全国第九届课堂教学大赛特等奖获得者,所以前来听课的教师众多,挤满了会场。我深感这样的活动,如果不能让老师们学到点真东西,实在是有愧于人的。事实上,名特教师精彩的课堂教学,听时很激动,回来后往往很难行动。一句话:学不像!
  为什么名特教师的课如此精彩,如此富有成效,却让一般老师望而止步呢?我在90年代,曾经观摩过贾志敏老师的三盘作文教学录像带,反反复复地看,还参阅了与之相应的《贾老师教作文》。对贾老师的每次作文教学内容设计、活动组织、适时指导等,都进行了细致的揣摩,尤其是贾老师的即兴点评,那种敏锐的语感和精准妥帖的修正,让我感叹不已。我把一堂课看得烂熟于心,甚至每一个细节都能随时浮现在脑海里了,才依样画葫芦地搬到自己的课堂里,给学生上作文课。一开始显得很生硬,毕竟不是出自自己心里的话,说出口都觉得异样。但贾老师的评价语言模仿多了,特别是即兴的评点模仿得久了,也渐渐摸到了点门道,悟出了点规律。比如,在学生写作的时候,我和贾老师一样,一刻不停地巡视,一发现有的学生写了病句,就马上思考修改的对策,并暗自记下这个学生。这样,等举例评价时,便点明让这个学生来朗读,我边听边评,由于有先前的巡视准备,就不再忙乱,显得胸有成竹,且妙语连珠。像这样的教学小技巧,正是需要在观摩中暗自细细揣摩的,有些老师一见学生写作了,就忙着说闲话,而不去观察留意特级教师在巡视中所作的功课,就难以学到“真经”。我还对贾老师的课堂指导语做过一番统计分析,比如对学生的朗读指导,对一字一顿的朗读怎么指导?对带读书腔的朗读怎么矫正?对朗读有进步的学生怎么激励?对读得声情并茂的学生怎么夸奖?……学生的不同表现,贾老师都有一套指导语,简洁明了、自然幽默,且富有启发性和激励性。我暗自记在纸上,夹在教科书中,随时根据学生的朗读状况,搬用贾氏指导语。尽管不是自己原创出来的,但依然效果明显,学生的学习真的会发生变化。由是,我继续揣摩,最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课堂语言风格:清简而睿智。
  可以说,我从贾志敏老师、于永正老师等教学名家的课堂教学中,偷偷地学到了他们精彩背后的方法和策略。要知道,名家的课之所以精彩绝妙,是由于他们把教学的方法和策略运用得恰到好处、炉火纯青,达到了艺术化的境界。而艺术化的课堂,往往呈现的是教师个体鲜明的教学风格,那些科学有效的方法和策略,就被艺术的表现遮蔽了。我们看不到这些科学的、可以学习的方法和策略,仅仅模仿他们的教学形式,就难免走样。比如,于永正老师的教学方法很简单,就是一个字:读!他能教得风生水起、出神入化,学生读得渐入佳境、精彩纷呈,然而当我们和他一样教学生“读”,却是一潭死水。为什么?于老师的读是有明确目的的,是有知识背景的,是有层次铺垫的,是有技术支撑的,更有于老师对每篇课文所下的朗读功夫!我亲眼看到于老师在课前用心朗读课文的情境,那种边读边琢磨的专心和严谨,才让他在课堂上指导、示范、评点时能随心所欲、信手拈来。没有朗读学知识,没有过硬的朗读能力,没有敏锐的语言感受力,没有对文本情意的深入揣摩,就没有于老师的课堂艺术风采。而我们唯有看到艺术风采背后的东西,才能真正有所得有所悟,才会学得到真本领。
  当然,我这样的学习仍然停留在对名特教师经验层面的借鉴模仿上,真正的学习应该用教学心理学的原理,对名特教师的教学经验和教学艺术,作出科学的分析,抓住最本质的东西,比如从教学目标的设定与表述、教学任务的分析与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等方面,寻找那些符合教学心理学原理的做法,归纳、整理,进而提炼出一般性的规律或规则来。那么,超越了名特教师的教学经验,剥离了名特教师的艺术个性,才显露出真正的科学规律来。而这,正是我们需要练就的“火眼金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7 02:18 , Processed in 0.070921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