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20|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孙郁:木心是孤独的实验者思想的流浪汉 并未高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3-14 19:12:2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孙郁:木心是孤独的实验者思想的流浪汉 并未高估2013年03月13日 来源:新京报 作者:孙郁





新京报漫画/高俊夫
【争议木心】
近日,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评论家张柠在接受《羊城晚报》采访时称,“对木心的评价是过高的……应该是有边界的”,“从文学角度来看,木心的文字当然没有“衔接古今”这么高的地位。”对于木心的评价迅速成为文化界的关注热点。
木心,1927年2月14日生于浙江乌镇,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1982年定居纽约。曾是陈丹青的导师。2011年12月21日木心因病在故乡乌镇与人间匆匆而别,享年84岁。84年,木心始终孑然一身,惟有文学与艺术相伴。其代表作有《琼美卡随想录》等。2006年起,在陈丹青的推介下,木心的作品得以陆续和读者见面,读书界甚至将2006年称为“木心年”。木心真的过誉了吗?
文字整理/新京报记者 于丽丽
木心是一个非常优秀的作家,他衔接了古代文学传统与五四文学传统。对待木心,每个人可以有不同理解,看法一致是不可能的。但就我看来,木心这种作家在当代社会是非常稀少的,我们的社会,特别是读书界,对于木心的价值还是低估的。不能因为陈丹青力推他,就说他是被高估的,整个批评界对他还是沉默的。
他是一个孤独的实验者
我们当下的小说家、散文家、批评家等,很少有文章学的理念,文章不注意章法。六十年来,那些好的传统都已经消失,但木心继承了这些传统。读他的作品,发现汉语有无限表达的可能,他在对汉语表达的实验,有自己的特点,是苦苦摸索出来的。或者说,他是一个很孤独的实验者。单就《琼美卡随想录》讲,很多作家不能抵达他的水准。对于中西方文化的融合,他找到了属于自己不同于别人的表达方法,他对于汉语修辞内在可能性的探索,延续了民国的古朴之风。
《文学回忆录》里边那些对于文学家和作品会心的表达,都很精彩。我们现代的很多文学史,除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外,没有这样的本领。很少有一个人能把文学史以这样一种精妙的方式表达出来。他不是道学气的,职业学者气的文人,他与古人有一种会心的地方,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文字是些非常原生态的感受。
他是一个思想的流浪汉
像我们这些受当代文学教育理念熏陶过来的人,不太容易喜欢木心。很多大学的教授、老师,喜欢木心很难,因为我们接受教育的模式不一样。木心不在学术体制与文学体制里。他很纯粹,是一个自由的流浪汉,思想的流浪者,是没有依附在任何一个肌体上面的独立的人。
很多年轻人喜欢木心,这是一种希望。他们是非常厌恶一些作家和学者的文章的。我们那些八股文式的教育有意思吗?我们很多的语言和思维都是流行色里,而木心没有,所以年轻人会喜欢他。关于木心的作品是否介入时代,我想单就他这种文体的出现,就是对时代的嘲讽,我们在用一些八股文的,陈词滥调的语言表达看法,但他没有。不是金刚怒目的人才能写出伟大的文章,平淡的智性的文章同样有社会批评在里边的。关于他的文章,是一种老清新,我想这种说法也是可以的。要心平气和地看,在民国时期,这种文体家很常见,但是现在就很少。
不能把他当神
当然,不能把他当做神,这是毫无疑问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短板、弱点,包括鲁迅。面对木心,首先要心平气和地了解、阅读他。读者可以各取所好,批评家也可以从自己不同的观点来看,没有问题。木心在个别一些文章上,确实有为表达而表达,显得做作的痕迹。他有自己的问题。陈丹青力推他,引起一些争议,也很正常。鲁迅说过,专家在非专业领域发言都会露怯的,但是要允许每个人都有所表达。陈丹青不一定了解文学界的事儿,但是要允许他这样看待木心。他作为局外人,发现了文学中的问题,并以木心为例,思考智慧与趣味的表达何以可能。这对文学圈内的人的刺激是必要的。
中国当下的社会环境、文化生态都很单一,木心的存在会丰富我们的表达。从这点上说,我们应该感谢他。当然,我们也可以批评、讨论他。这种讨论越多,越可以刺激我们的文学。一个作家被争议很正常,像贾平凹、莫言等,人们对他们的看法不一,但不影响他们的传播。现在重要的是文学能否有多样的生态,我们现在的生态是有问题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整个社会,特别是读书界,对木心的价值是低估的。
口述:孙郁(作家,人民大学文学院院长)
2#
 楼主| 发表于 2013-3-15 20:21:11 | 只看该作者
木心《文学回忆录》引发文学大师之争
2013年03月15日
来源:楚天金报

楚天金报讯 图为:木心对衣着极为讲究,喜穿西装戴礼帽
  图为:摄于1987年左右,木心(右一)与众艺术家聚谈
  由木心口述、陈丹青笔录的《文学回忆录》一经出版,便引起文学市场的关注,一本文学的“口述实录”在刚出版时就登上热销书排行榜前几名,这中国的图书市场并不多见。与此同时,一场关于文学专业性的讨论就此展开。
  以木心的学生陈丹青先生为先锋,一批颇有名望的文化学人纷纷称赞木心文字之至美,是“被遗忘的大师”。另一方面,关于木心文章不过尔尔的声音也时有传出。
  流传在签名档里的木心
  “好事坏事,过后谈起来都很罗曼蒂克。”“人是在等人的时候老下去的。”
  这些文艺得紧扣心弦的句子,近期悄然流传在微博、微信、QQ的签名档上。也许你也在用着,但却不知,它们的“主人”叫木心。
  木心本名孙璞,字仰中,号牧心,笔名木心。1927年2月14日,他出生于浙江桐乡乌镇,从小便得当地名教授、名流来家中授课。母亲也为他讲解杜诗、《易经》。年少时,他常去邻居茅盾家看藏书。
  1946年,木心进入刘海粟创办的“上海美专”学习油画,随后又转到与他的美术理念更为接近的林风眠门下,入“杭州国立艺专”继续探讨中西绘 画。1971年,他在文革期间入狱。狱中,木心用写“坦白书”的纸笔写出了洋洋洒洒65万言的The Prison Notes(《狱中笔记》)。
  木心的名字不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中,部分散文与小说却被翻译成英语,成为美国大学文学史课程范本读物。他更是20世纪第一位有作品被大英博物馆收藏的中国画家。
  木心与陈丹青的师生缘
  将木心带到大陆读者面前的,是陈丹青。1982年,木心定居美国。7年后,他偶然在地铁上因朋友介绍而认识了陈丹青,当时木心只知道陈丹青是搞工艺美术的。
  过了小半年,陈丹青在报上读到木心的文字,“(木心)推翻了我以前对当代文学的看法。以前我从来不看中国当代文学,看了木心之后我觉得我可以看 了。”陈丹青立刻打电话给木心,随后两人见面,一直聊到第二天凌晨。因不肯独享这份意外的喜悦,陈丹青和其他旅居在纽约的年轻人邀请木心为他们开设文学课 程。
  从1989年到1994年的听课岁月,陈丹青这样描述,“没有注册,没有教室,没有课本,没有考试与证书……不过是在纽约市皇后区、曼哈顿区、布鲁克林区的不同寓所中,团团坐拢来,听木心神聊”。十余位听讲者,分别是当时旅居纽约的中国画家、舞蹈家、史家、雕刻家。
  2006年,木心归国定居乌镇,2011年12月21日,病逝于此。
  2012年春,木心去世后不久,陈丹青从柜子里取出当年做的五本笔记,深夜临睡,一页页读下去,发呆、出神、失声大笑,最后哭起来:“我看见死去的木心躺在灵床上,又看见二十多年前大家围着他,听他讲课……我们真有过漫漫五年的纽约聚会么?”
  2012年底,木心逝世一周年之际,陈丹青公开了十八年前的木心讲义,并将他在纽约听课时的五大本笔记录入电脑,交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推出逾千页的《文学回忆录》。
  “文学是可爱的,生活是好玩的”
  木心在艺术上的概括力是灵动的,用他自己的话说,“文学是可爱的,生活是好玩的”。
  谈到卡夫卡,木心的思路绝妙:“卡夫卡就像林黛玉,肺病,也焚稿,应该把林黛玉介绍给卡夫卡。”
  木心亦时时打破艺术门类的界限,“以现代观点看,《神曲》是立体的《离骚》,《离骚》是平面的《神曲》。”“《金瓶梅》几乎是性的陀思妥耶夫斯基,陀思妥耶夫斯基完成了艺术,《金瓶梅》要靠你自己找出它的艺术。”
  谈论到爱情、幸福,木心推荐《简爱》《少年维特》《茶花女》《冰岛渔夫》。他对听讲者说:这几本书是爱情上的“福音书”。爱情在这个世界上快要 失传了。《文学回忆录》全书述及的作家,远自古希腊、古罗马、三千年古华夏文学,旁及印度、波斯、阿拉伯、日本文学,下逮欧陆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英国、 美国文学,二十世纪初到二战前后的主要文学流派,如象征主义、意识流、未来主义……亦多有涉及。
  在木心眼中,文化好比一瓶酒。希腊是酿酒者,罗马是酿酒者,酒瓶盖是盖好的。故中世纪是酒窖的黑暗,千余年后开瓶,酒味醇厚。中国文化的酒瓶盖,到了唐朝就掉落了,酒气到明清散光。“五四”再把酒倒光,掺进西方的白水,加酒精。
  木心的文学价值之争
  2006年木心归国时,陈丹青就向国人倾力推荐这位“师尊”,甚至断言“木心先生可能是我们时代唯一一位完整衔接古典汉语传统与五四传统的文学作者”。
  梁文道有篇文章这样开头:读书是很奇妙的事,偶尔会出现一些重新被发掘出来的作家让你非常惊讶,居然世界上还有这样的作家,文章写得这么好,怎么过去大家没注意到?
  但是,木心走红的背后,一场关于他名不虚传还是名不副实的争论也在进行着。著名学者,北京外国语大学中文系教授丁启阵就发表文章,指出木心先生 在《文学回忆录》中的“知识性乃至常识性的错误”。其中包括木心的学术态度,如:“问我有没有全部读过四万二千八百首,没有。我不至于傻到乱吞唐诗。读 诗,嘴要刁。即使《唐诗三百首》,我真喜欢的,恐怕不到一百首……”(《文学回忆录》257页)丁启阵认为,作为一个收徒开课讲文学史的人,这未免太不负 责任了,这也是严重违反学理的。一个只读过《唐诗三百首》的人,与成为研究唐诗的专家学者尚存差距。这个观点几乎是对陈丹青和梁文道热情推荐的诘问。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柠则认为,从文学价值来看,现在对木心的评价过高。木心是画家出身,人文素养和文史哲功底不错,但不能说人文素养好,文学创作就一定好。
  对“木心现象”,湖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川鄂认为:“在这个众生喧哗的时代,媒体、专家、网民皆能发表自己的观点。但是,专家学者有理论评判标准和一个相当广阔严密的参照体系,一个严肃认真专家的意见,应该对社会媒体受众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木心的文学价值到底有多高?今天的读者可以先不急着下论断,远离喧嚣,耐心看一看这本书,总是没错的。记者文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2 05:51 , Processed in 0.070932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