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困惑中的“不相信教育能够改变命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3-22 12:12:3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困惑中的“不相信教育能够改变命运”





2012年度中国主要城市公众教育公平感调查报告日前发布,多数公众积极评价近三年来教育公平的改善状况,但仍有26.7%的公众对彻底治理“择校热”缺乏信心,24.3%的公众不相信教育能够改变命运。(《燕赵都市报》3月20日)
  一边是一些人不相信教育能够改变命运,一边却是“择校热”和社会培优热的如火如荼。许多时候,教育就像一张事关人生的“诺亚方舟”船票,上了这艘“船”未必就一定能出人头地,但没登上这艘“船”,向上提升的难度可能更大。
  面对时下层出不穷的“拼爹式就业”和“拼爹式提拔”,以及那些无处不在的关系哲学、熟人哲学,即便学富五车,未必就能表现出足够底气。当裙带和关系成为社会的“硬通货”,公平透明的评价体系缺失,原本崇尚规规矩矩做人、勤勤恳恳做事的知识教条,反倒可能成为一些人顺应潜规则、向上爬升的掣肘。置身于这样的现实中,教育改变命运的难度又怎能不大?
  教育难以改变命运,其实也有“教育”自身的问题。授业不透、学习不精、教育质量不高,这样的现象肯定会存在,但更主要的是,一些学校教授的内容与社会需求脱节。曾有调查称,近四成大学生毕业后与所从事的工作专业不对口。当一些大学生抱怨就业薪资太低时,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一些技术工种需求持续火爆,而且待遇较高。一些大学生的就业薪资甚至向农民工薪资“看齐”。这没有贬低农民工的意思,而是经过多年正规教育,如果知识不能改变命运,确实很令人伤心,早期支出的高额教育成本也难以收回。
  现今大学毕业生供不对口、供过于求的现象,与现存教育模式的设计有着密切联系。这其中既有学用脱节的问题,也有大学课程设置高度重复的问题。时下,计算机和英语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可谓铺天盖地,僧多粥少,自然难以跳出就业难、薪资低的怪圈。甚至,一方面是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另一方面是弥漫各地且愈演愈烈的用工荒。当教育满足于追求学历,缺乏对人才能力的培养,教育自然难以改变命运。因此,许多人要么把“宝”押在学历的不断升级上,要么剑走偏锋,挤进公务员考试的庞大队伍。
  其实,教育未能改变命运里也有认识误区。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就认为,“社会生活大于社会事业”,“社会所需要者,通才为大,而专家次之,以无通才为基础之专家临民,其结果不为新民,而为扰民”。梅贻琦对于专业并非一味排斥,只是认为“应当设专科学校或高级工业学校和艺徒学校。高级的技术人才由前者供给,低级的由后者供给”。这也就是讲,知识对一个人的改变不单单体现在就业和薪资上,还包括认识和思考问题的方法、深度,对一个人修养的提升。
  就一些人“不相信教育能够改变命运”的现象,反思教育体制问题无可厚非,但同时更应从社会、个人多个层面进行思考。如此,教育才能走出功利化牢笼,还原为梅贻琦校长眼里的那种理想状态。

(来源:中国青年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4 21:36 , Processed in 0.086382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