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一般都热爱自己的家乡。不仅因为家乡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更因为家乡有那么多令人终生难忘的故事。
孝感是我们的家乡,孝感的故事很多很多。名人的故事,古老地名的故事,每个历史朝代当然也包括当代,故事层出不穷。为了帮助孝感人尤其是孝南人了解已被历史长河淹没的家乡的故事,本网特邀朱幼勤老先生搜集考证孝感老城区及部分老集镇、老村落的历史由来,以便大家更方便地了解家乡深厚的文化底蕴,从而激发更加热爱家乡的情怀。
对历史的考证,其困难显而易见。查阅资料,调查走访,撰写文章,每个环节都要消耗很多的精力、时间及资金,对于一位年近七旬且只有微薄退休金的老人,真是难为他了。
好在朱老先生老骥伏枥,热情很高,且手头已备有部分成品。在与本网商谈后表示,我们一边发,他则一边写。先发老城区的九街十八巷,再发六城四码头。城区发完,转发乡镇。乡镇又分两块,一块写村落,一块写集镇。待全部稿件发完,如有可能,则编纂成书,我们既希望政府及单位部门全力支持,更欢迎成功人士加盟。孝感,是孝感人的家乡,为家乡的文化建设出一把力,善莫大焉。
孝感老城区的九街十八巷(一) 作者:朱 幼 勤 来源:中国孝南网 澴河镇自置治县所在地后遂逐渐发展为一座具有一千余年悠久历史、街巷众多、商业繁荣的县镇。从街巷格局与变迁、趣味与风情、历史与传统、人事与环境、既往与现实,处处透露出孝感古街幽巷历史文化的内涵。现将孝感古街幽巷分述如下:
一、孝感较古老的街——“九街”及其以后形成的老街。
所谓“九街”是指孝感较古老的街。有宪司街、鼓楼街、分司街、跑马街、东河街、西河街、汤家街、北门内正街,西门内(外)正街。
宋太祖即位第二年(969年)迁县治所在地至澴河镇,以县衙为中心向四周幅射的街巷逐渐增多。(参见《新元史•地理志》)。县衙在县城的中心,体现了知县至高无上的封建权威。在县衙大门前形成了一条街称之为宪司街。宪司:指掌管、执行、监督国家宪典、宪章的官衙。这里是指县衙,宪司街因此得名。这条街是县城最古老的街。西至城墙脚下城隍庙,东至天灯街头,全长约150丈。捕署、察院也在这条街与县衙为东邻,关帝庙与县衙为西邻。传说城隍是守护城池的神,民间又认为城隍为冥漠中佑善罚恶主因果报应的神,后唐封为城隍王。明洪武三年(1370年)又正式规定各府州县均建城隍庙。自此以后有县衙必有城隍庙。县府官吏利用百姓对城隍王敬畏心理,以此辅助治理地方。民间对于关羽忠勇仁义很敬重,并加以神化,被尊为关公、关帝、武帝,县城及不少集镇都建有关帝庙。尤其是过节逢时官府或民间前来这两座庙祀奉者接踵而至。明代这条街是主要商业街,直至建国初期,这里仍有不少店铺。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日寇入侵孝感前,7架日机对孝感城区狂轰滥炸。宪司街多家店铺夷为平地,炸死炸伤数十人,9岁的何大毛被炸死,中山街的胡保正,卖粽子、卖水果、唱皮影者……都在此遇难,有位老婆婆在三元井巷口被敌机俯冲扫射而死。卖小菜的跛子, 他的腿被炸飞挂在电线杆上,血肉模糊,惨不忍睹。此外,王家巷、四姆祠、三元井、文昌殿、北门口、书院街一带也损失惨重。这些街巷亦是日寇侵华的历史见证之一。
天灯街是分司街北口向东延伸的一条街。后来民居增多,向东延伸至广储仓(位于东门)。在分司街、宪司街、天灯街三街口立有数丈高的木杆,杆中间系有横木,横木上端挂有灯笼一串,下端系绳,入夜往下放绳燃上灯笼里的蜡烛,再扯绳升起灯笼以供照明,故有天灯街之称。民国时期被称为东宪司街,建国后与宪司街合称为解放街,全长达到2华里。
正对县衙大门口有一条自北至南向的街,称之为鼓楼街,全长约72丈。古代凡重要城镇都建有鼓楼。县衙门正南前离澴河不远处的鼓楼建筑于元代。《元史•齐履谦传》:“又请重建鼓楼,增置更鼓并守漏卒” 。鼓楼又称谯楼。孝感鼓楼虽说不能与丽谯之华—北京鼓楼媲美,但其建筑格局亦有相似之处。下层为城堡,上层为两层飞檐楼建筑,十分壮观。 直至光绪时鼓楼虽窗壁多有破损,但依然矗立。鼓楼置大鼓一面,又置漏壶(古代计时器),设守漏卒,击鼓报更。巡逻街巷的更夫根据鼓楼的指示时间打锣或敲梆报更。又:宋元之时孝感尚未建筑城墙,县镇南部及东南部是一望无垠的湖泽芦荡,多水盗、洪汛,鼓楼守卒若发现盗患、洪汛,即击鼓报警。以后以鼓楼为中心形成的这条街便以此得名。民国三十五年(946年)改为府前街。(未完,待续)
(责任编辑:沈春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