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02|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孝感老城区的九街十八巷(一)--转自孝南网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4-19 18:33:5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人们一般都热爱自己的家乡。不仅因为家乡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更因为家乡有那么多令人终生难忘的故事。
    孝感是我们的家乡,孝感的故事很多很多。名人的故事,古老地名的故事,每个历史朝代当然也包括当代,故事层出不穷。为了帮助孝感人尤其是孝南人了解已被历史长河淹没的家乡的故事,本网特邀朱幼勤老先生搜集考证孝感老城区及部分老集镇、老村落的历史由来,以便大家更方便地了解家乡深厚的文化底蕴,从而激发更加热爱家乡的情怀。
    对历史的考证,其困难显而易见。查阅资料,调查走访,撰写文章,每个环节都要消耗很多的精力、时间及资金,对于一位年近七旬且只有微薄退休金的老人,真是难为他了。
    好在朱老先生老骥伏枥,热情很高,且手头已备有部分成品。在与本网商谈后表示,我们一边发,他则一边写。先发老城区的九街十八巷,再发六城四码头。城区发完,转发乡镇。乡镇又分两块,一块写村落,一块写集镇。待全部稿件发完,如有可能,则编纂成书,我们既希望政府及单位部门全力支持,更欢迎成功人士加盟。孝感,是孝感人的家乡,为家乡的文化建设出一把力,善莫大焉。


孝感老城区的九街十八巷(一)
作者:朱 幼 勤 来源:中国孝南网
澴河镇自置治县所在地后遂逐渐发展为一座具有一千余年悠久历史、街巷众多、商业繁荣的县镇。从街巷格局与变迁、趣味与风情、历史与传统、人事与环境、既往与现实,处处透露出孝感古街幽巷历史文化的内涵。现将孝感古街幽巷分述如下:
    一、孝感较古老的街——“九街”及其以后形成的老街。
    所谓“九街”是指孝感较古老的街。有宪司街、鼓楼街、分司街、跑马街、东河街、西河街、汤家街、北门内正街,西门内(外)正街。
    宋太祖即位第二年(969年)迁县治所在地至澴河镇,以县衙为中心向四周幅射的街巷逐渐增多。(参见《新元史•地理志》)。县衙在县城的中心,体现了知县至高无上的封建权威。在县衙大门前形成了一条街称之为宪司街。宪司:指掌管、执行、监督国家宪典、宪章的官衙。这里是指县衙,宪司街因此得名。这条街是县城最古老的街。西至城墙脚下城隍庙,东至天灯街头,全长约150丈。捕署、察院也在这条街与县衙为东邻,关帝庙与县衙为西邻。传说城隍是守护城池的神,民间又认为城隍为冥漠中佑善罚恶主因果报应的神,后唐封为城隍王。明洪武三年(1370年)又正式规定各府州县均建城隍庙。自此以后有县衙必有城隍庙。县府官吏利用百姓对城隍王敬畏心理,以此辅助治理地方。民间对于关羽忠勇仁义很敬重,并加以神化,被尊为关公、关帝、武帝,县城及不少集镇都建有关帝庙。尤其是过节逢时官府或民间前来这两座庙祀奉者接踵而至。明代这条街是主要商业街,直至建国初期,这里仍有不少店铺。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日寇入侵孝感前,7架日机对孝感城区狂轰滥炸。宪司街多家店铺夷为平地,炸死炸伤数十人,9岁的何大毛被炸死,中山街的胡保正,卖粽子、卖水果、唱皮影者……都在此遇难,有位老婆婆在三元井巷口被敌机俯冲扫射而死。卖小菜的跛子, 他的腿被炸飞挂在电线杆上,血肉模糊,惨不忍睹。此外,王家巷、四姆祠、三元井、文昌殿、北门口、书院街一带也损失惨重。这些街巷亦是日寇侵华的历史见证之一。
    天灯街是分司街北口向东延伸的一条街。后来民居增多,向东延伸至广储仓(位于东门)。在分司街、宪司街、天灯街三街口立有数丈高的木杆,杆中间系有横木,横木上端挂有灯笼一串,下端系绳,入夜往下放绳燃上灯笼里的蜡烛,再扯绳升起灯笼以供照明,故有天灯街之称。民国时期被称为东宪司街,建国后与宪司街合称为解放街,全长达到2华里。
    正对县衙大门口有一条自北至南向的街,称之为鼓楼街,全长约72丈。古代凡重要城镇都建有鼓楼。县衙门正南前离澴河不远处的鼓楼建筑于元代。《元史•齐履谦传》:“又请重建鼓楼,增置更鼓并守漏卒” 。鼓楼又称谯楼。孝感鼓楼虽说不能与丽谯之华—北京鼓楼媲美,但其建筑格局亦有相似之处。下层为城堡,上层为两层飞檐楼建筑,十分壮观。 直至光绪时鼓楼虽窗壁多有破损,但依然矗立。鼓楼置大鼓一面,又置漏壶(古代计时器),设守漏卒,击鼓报更。巡逻街巷的更夫根据鼓楼的指示时间打锣或敲梆报更。又:宋元之时孝感尚未建筑城墙,县镇南部及东南部是一望无垠的湖泽芦荡,多水盗、洪汛,鼓楼守卒若发现盗患、洪汛,即击鼓报警。以后以鼓楼为中心形成的这条街便以此得名。民国三十五年(946年)改为府前街。(未完,待续)
    (责任编辑:沈春芳)
2#
发表于 2008-4-20 10:05:25 | 只看该作者
历史资料
3#
发表于 2008-5-10 09:40:14 | 只看该作者

转帖 大悟小瓜籽 (作者:陈大超)

大悟小瓜籽  

--------------------------------------------------------------------------------

作者:     来源:槐荫论坛     发表时间:2008-02-28     浏览次数:695    字号:大  中  小
大悟小瓜籽
(作者:陈大超)


  还是好多年前的一天,妻子带回一包大悟产的小瓜籽来嗑。只有一般西瓜籽的小半颗那么大,真是小得“不足挂齿”。开始我也就不在意。可她七嗑八嗑,就嗑得满嘴香,满屋子香。我便暗自称奇了:咦,这芝麻大点的小玩艺,竟比那些大家伙香灿得多呢!于是也要来几颗嗑。没想到这小东西竟然小得我笨大的手指头不能好好捉住它。我干脆把它扔进嘴里让牙齿自个儿去处理。一咬香气儿一炸,一炸一阵香味儿。
  “吃大悟小瓜籽,不在于吃瓜籽的肉,而在于享受那种特别浓烈的香气。当然,有本事把肉嗑出来一起吃掉的,那就会更加喜欢这种小瓜籽了。”后来有一位大悟人这样跟我说。
  可在当时,我并没有因为它特别香就特别“器重”它,尽管它很快就在整个孝感城“香”起来了,连许多小门店都挂出了“大悟小瓜籽到货了”的牌子。不器重的一个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在我当《孝感名特优产录》的主编时,对是否将“大悟小瓜籽”当作大悟县的特产收进书中产生了疑虑。
  “哪里没有瓜籽呢?将这种小瓜籽当作大悟特产宣传出去,是不是合适呢?”我对从大悟专门送书稿来的作者说。“怎么不合适呢?虽然这种小瓜籽别个地方也有,但它是在我们大悟兴起来的呀,是因为我们大悟人特别舍不得糟踏东西才把它当作大瓜籽来嗑,一嗑就发现它特别香,而且已经让它在全国不少地方都开始吃香起来的呀。”送书稿的作者说。
  大悟小瓜籽最终还是被收进了《孝感名特优产录》一书。后来我才发现,大悟人是多么在乎他们偶然嗑香的这种小瓜籽,他们不仅把它当作礼品到处送,而且还用它当作招待远方客人的一种礼仪——不论是哪家来了客人,女主人都会闪进厨房,动作麻利地炒一盘油光光黑亮亮的小瓜籽出来,非常慎重地端到你面前,就像藏族人请客人喝酥油茶一样请你嗑瓜籽。
  有次我到大悟采访,不论是在县城里,还是在乡镇上,抑或是到了大山深处,走进哪一家都是如此。“你们完全把嗑大悟小瓜籽,演变了成了一种民间风俗和文化礼仪呢!”我对大悟的一位文友说。“大悟现在每年仅小瓜籽一项就能外销几百万公斤,按现在市场上一斤大悟小瓜籽五块钱计,光这一种特产,就能给大悟人带来上千万元的收入。” 文友笑了笑又说:“大悟人就这点小聪明,特别善于打特产的牌,只要是大悟这块土地上长的,我们大悟人都会想办法把它弄成土特产——你想哪个地方不产板栗哪个地方不产花生哪个地方不产瓜籽?可现在这些东西都成了我们大悟的特产--自然,它们也成了湖北的特产。”我不仅连连点头,而且口里还打起啧啧来了。“不简单不简单,大悟人不简单,这哪里是什么小聪明,这简直称得上是大智慧呢!”
  回到孝感我就对朋友们说:“安陆小酒杯里装着一个大道理,大悟小瓜籽里能让你嗑出大智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2 18:13 , Processed in 0.137638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