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63|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钟桂松:钱君匋的小气与大气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3-30 14:28:3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钟桂松:钱君匋的小气与大气

图1:钱君陶
钱君匋的小气与大气
--作者:钟桂松
                        
认识一件事很难,认识一个人更难。
一九八四年,七十八岁的钱君匋在一篇《略论吴昌硕》的文章中,开头这样写道:“每一位伟大人物,和我们在同一空间呼吸的时刻,未必能理解他的价值;等到他一朝谢世,时间造成了历史的距离,后辈才能看出他的精光异彩。伟大,不是指地位、财产、浮名,而是指人品和贡献。”同样的意思,我记得上一年,即一九八三年春天一次纪念茅盾的学术会议上,周扬先生也说过类似的话,他说:我和茅盾长期在一起工作过,“但是我深深感觉到,对他的认识还是不够的。不但对鲁迅的认识不够,对茅盾的认识也是不够的。尽管天天在一起,有一段也住得很近,他住在前面,我住在后面,毗邻而居,但是我也不能很深地认识他。当然也许有人比我认识得更多,我觉得对茅盾同志,一直到他去世的时候,也不能说我完全认识了他。所以认识一个人,特别是认识一个伟大作家,也并不那么容易,这需要时间。”周扬的话和钱君匋先生的文字道出一个相同的道理,即认识一个人需要时间和历史的积淀。这恐怕是一个认识人的规律。
钱君匋一生,因为进步,因为勤奋,因为坚韧,也因为想在艺术人生上办点可以流芳百世的大事而常常招人误解。
钱君匋在上海崭露头角之后生活并不贫困,相对还比较富裕,不仅衣食无虞,而且尚有余力去收藏名家书画文物。但是他在十里洋场却从不花天酒地,从不挥霍浪费。因此,在待人接物上注意礼数而反对浪费,在场面应酬上讲究商来商去,礼来礼去。当年钱君匋对远道而来的朋友热情而有礼数,客人来了,让座沏茶,有时还亲自为客人剥糖果。中午用餐时,便让客人去弄堂外某餐馆吃饭,并说那一家饭菜价廉物美。他送到门口止步,目送大家远去。在世俗的眼光里,钱君匋显得太精明了,到吃饭时却让客人自己去找饭店吃饭。隔了一层远远看去,似乎钱君匋先生把金钱看得太重了。似乎一个有钱人应该慷慨,在待人接物上不应该这么小气,对这些的世俗非议,一心向艺的钱君匋一笑之后,又曾无奈地向友人告白,“我姓钱,也爱钱。没有钱怎么办事?所以我对稿费一分不少拿。但我又不做守财奴,只要合适,一分一分地挣,一万一万地花。”道理很简单,他自己说自己“是凡人,不是神”。但是,钱君匋即使一分一分地挣,也是有底线的,日伪时期上海有许多发财的机会,但钱君匋不为所动,保持自己的人格操守。抗战胜利后,钱君匋经营的万叶书店有国民党指定的中小学教科书的印行权,但钱君匋深知其中份量,有了教科书的印行权,就意味着白花花的银子滚滚而来,钱君匋权衡结果,没有去印行国民党的教科书而是走音乐出版的专业化路子,放弃了在世俗眼光里的发财机会。事后他说:“你印行国民党的教科书,你就得听国民党的,你就得唯国民党之命是从。”他保持了一个艺术家的气节。钱君匋认为,金钱既可以造孽,也可以造福,他是要把金钱作为造福来做的。他曾以艺术家的性情,以自嘲的口吻刻了二方印章,一是“人间造孽”,一是“嫌其铜臭”。他在其中一方印章的边款上刻道,“(我)其实是个没钱的人,无所谓铜臭。不过姓了钱,就不免带着一些了。”其内心况味可想而知。钱君匋是商来商往,礼来礼往的,你用他的智慧用他的艺术赚钱,为什么不收你的钱呢?但为了礼数钱先生生前曾向多少人无偿地馈赠自己的作品,包括书画印章,今天已无法估计。所以在世俗偏见面前,一代艺术大师也只有徒呼奈何。
如果钱君匋这种零敲碎打的表白,有些书生意气外人一般不易明白的话,那么钱君匋先生晚年那大气磅礴的无偿捐献举措,让世人让偏见者无言以对。四千余件珍贵文物,一辈子的心血,并不是用人民币能够衡量的,文物价值可以连城,但是一生“心血”则是无价的。这在官民齐收藏的今天,钱君匋的捐献举措,意义更不一般了。所以今天在钱先生百年的历史节点上看钱君匋,他并不是小气之人,而是大气,大气到了无私的境界。
八十年代初,钱君匋思前想后决定将自己一生收藏的文物悉数捐献给国家,在文艺界、书画收藏界掀起一场轩然大波。不理解的,认为何苦这样呢?好不容易到了今天,好好享受才是;误解的认为钱君匋在作秀,在沽名钓誉。当然也有理解的,最理解的莫过于钱君匋自己的夫人和儿子们,正是他们的全力支持,才让钱君匋得以完成自己这个心愿。一九八五年六月十日,钱君匋先生与桐乡县长方士荣签下了无偿捐献自己一生的收藏文物和自己的作品,立下一生无悔的字据。一九八五年十一月十日,钱君匋携夫人随众人来到故乡的县城城南的一块五亩的土地上,挥锹为即将诞生的君匋艺术院奠基。那天,秋阳高照,场地上彩旗飘扬,人们兴高采烈,毕竟,这个地方是诞生过茅盾丰子恺的地方,现在钱君匋又要将自己一生心血洒在故乡的热土上。就在钱君匋挥锹一年之后,一座亮丽的君匋艺术院落成在故乡桐乡县城。一九八七年七月,钱君匋像送自己女儿一样(尽管钱君匋没有女儿),含着热泪,在上海家中亲手将自己收藏的文物一件一件地交给桐乡来接收的人手中,这些伴随着钱君匋一生的瑰宝,就像他一口一口喂大的孩子,现在要嫁出去了,这些视同生命一般的瑰宝现在要让别人去保管了,钱君匋百感交集,双手有些颤抖,不停地对来接收文物的同志说:“捧好,捧好。”

图2:君匋艺术院
在钱君匋将一生收藏无偿捐献给国家,人们欢呼和褒扬之余,可能都没有体会其收藏过程的艰辛。这些价值连城的文物,恐怕每一件的来历都有故事,哪怕一方小小的印章,钱君匋都可以讲半天。真有点像古代农夫种粮“粒粒皆辛苦”的味道。其中有兴奋,有心酸,也有无奈。桐乡君匋艺术院里有一幅徐文长的《芭蕉梅花图》,是上个世纪四十年代钱君匋化六十元从一个文物贩子手里购得的,因为破旧,钱君匋又花一百二十元请装裱专家严桂荣重新裱糊,破损处,自己描了几笔,竟然天衣无缝,让钱君匋兴奋不已。这幅画已成为今天君匋艺术院里珍贵名画之一。一九五四年的一个大雪纷飞的日子,钱君匋赶到天津观赏赵子谦的一百零五方各类印章,可惜要价两千元,相当于他一年的工资,无奈中钱君匋只好怏怏而归,但已见过面的那些稀世珍宝对篆刻家钱君匋来说,是无论如何无法忘怀的,经过友人数月讨价还价的努力,在一九五四年除夕前终于用一千五百元购得赵子谦的一百零五方印章,此时的钱君匋只能用“欣喜若狂”来形容自己。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在北京的钱君匋购得新罗山人的八本册页,化了一千八百元——当时也算高价了。结果画商玩了个花招,在第八本里抽出两张册页,待事情过去两年,画商又将其中的一张册页送进荣宝斋,荣宝斋随即告知钱君匋,说这张册页是从你那八本册页里抽出的,如果你要,寄二百元来。弄得钱君匋十分无奈,只好花钱购回。因为收藏贵在完整,倘册页残缺不全,就会影响收藏价值。还有,一些造假者以高超手段骗过一些艺术大家,当年黄宾虹老先生推荐钱君匋买一张徐文长的条幅,后来钱君匋发现那竟是一幅赝品。也许,对于一个鉴赏家而言,这种“学费”也是少不了要付的。类似的经历大概能让钱君匋写一篇长长的文章。
钱君匋收藏书画文物,并非完全像有钱人那样纯粹收藏,更不是当今一些收藏者为了投资,为了附庸风雅,而是为了学习观摹,为了保存祖国瑰宝。他早年学画学书为了一睹真迹而在收藏家门外徘徊无数遍,让他尝尽学书学画的艰辛。他曾说:“余少清贫,攻篆刻、书法、花卉,苦无名迹可循。”为了看一册《芥子园画谱》和《流沙坠简》,曾在邻居家徘徊好几个小时,多次遭到白眼。所以,即使晚年他捐出所有收藏后,对座落在桐乡的君匋艺术院的寄语,仍是“开门办院”一句话,希望让更多的学书学画学印章的学子们艺术家们能看到钱君匋一生收藏的这些文物,从中吸取艺术菁华,避免重蹈自己当年艰辛的老路。这胸怀,真有点“博爱”的风范。

图3:君匋艺术院收藏的清代新罗山人的八本册页之一。该八本册页是钱老最爱的藏品之一,钱老因此还将书斋取名为“新罗山馆”
钱君匋一生,平心而论是颇为顺利的一生,青年时代即进开明书店,用自己所擅长的封面装帧跻身上海出版界文艺界,得到鲁迅茅盾郁达夫等前辈的肯定,同时业余时间又默默地在书画、篆刻、收藏诸方面努力,艺术事业与生存发展相得益彰。以后,他又创办股份文化公司——万叶书店,可以说是家境丰裕。建国后,他与中共高层友善,一九五七年得贵人相助逃过一劫,晚年又与高层人物建立起友谊,如与乔石的交往便是一件满霞满天的盛事。当然,他“文革”中的遭遇令人同情,但那时候连国家主席都投入牢狱,遭非人折磨致死,遑论其他。钱君匋总算能度过十年“文革”,也算是幸事。
钱君匋的晚年可谓春风骀荡,晚霞满天,而且他的艺术创作成就与艺术境界都达到至善至臻的地步。他积一生的文物收藏捐赠国家的举措,开“文革”后艺术界捐赠之先河。此事估计钱先生想得很多,估计自己的思想斗争很激烈,但历史上收藏大家的结果和教训,让钱先生有大彻大悟的感受,钱先生由自己年轻时学画无门想到天下书画爱好者的困窘,所以,当故乡提出建君匋艺术院时,钱先生一拍即合,成为浙江乃至全国书画界、文博界和艺术界的一件让人乐道的盛事,一件永远有益于世道人心的好事。

记得一九八○年六月,钱君匋领回“文革”中被查抄去的第一批珍贵文物,七五老人欣喜若狂,当日破例喝了五斤花雕黄酒,并刻了两方印章,其中一方为“与君一别十三年”,表达对用心血收集起来的文物失而复得的心情。而在人生的晚年,他又将自己一生苦苦用心血搜寻的宝物双手捧给后人去保管,不再与自己朝夕相处,不再“一别十三年”,而是一别永远,这是需要何等的境界何等的胸怀何等的无私。后人,乃至再过五十年再过一百年后的后人,见到钱君匋一生收藏并从中吸取艺术营养时,那些书画学子对钱君匋先生的无私奉献会是怎样一番心情?我想,那时那些书画学子们吸取的不仅仅是艺术营养,还有钱君匋先生那种对民族对国家无私奉献的的精神,那种对艺术不懈追求的精神。
我想,这样的流芳百世,当今中国真是多多益善。
因为生前的无私奉献,方能身后的流芳百世。钱先生不是小气而是大气,这一点,钱先生君匋是无愧的。
2#
发表于 2013-6-11 17:50:01 | 只看该作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3 00:41 , Processed in 0.070441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